“解放战争时期老区土改与乡村社会变化”
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根据地,统称为老区。 开展土地改革是推进旧区社会改造和建设的重要文案,也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任务。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土地改革运动的探讨大多着眼于土地改革历史意义的反思、土地改革前后乡村土地权的变动、阶级划分和乡村社会的重构等议题,许多学者已经关注土地改革带来的乡村社会的变革,但相关探讨仍需深化。 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太行革命根据地为考察对象,试图从农村社会史的角度考察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丰富和加深对这一运动的认识。
太行革命根据地位于晋冀鲁豫边区的心腹地带,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敌后建立的重要抗战基地,也是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前沿阵地和可靠后方,范围包括山西、河北和河南的部分地区,因其位置为太行山脉而得名。 从太行区土地转型情况来看,在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和《中国土地法大纲》发表之前,经过1942年发起的减薪减让运动和1946年中央五四指示的贯彻,太行区已达到耕者有自己的田地,基本平分土地的要求。 全国土地会议召开后,太行区进一步处理土地转型遗留问题,到1949年5月,全区土地改革全部结束。 土地改革之前,这里土地高度集中,大量土地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根据全区22个县159个村的调查,10%的地主和富农占49.7%的土地中农占35%的土地比例为31.4%,贫雇农52%只有18.4%的土地。 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太行区土地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地主、富农土地平均减少80%和40%以上,农民获得的土地达到3762636亩,80%的农户受益。 贫农、雇农、赤贫人均可获得2亩土地,中农人均3分7厘到5分。 土地改革后,贫农人均耕地占有率平均为3亩3分,中农也为3亩5分。 事实上,作为前所未有的社会改造工程,土地改革不仅是以再分配为目标的经济运动,更是意义深远的政治运动和社会运动,在农村基层政权、农村社会风俗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土地改革的实施给民众带来了一个尚未经历的新世界。
关于土地改革的基本理由和目的,刘少奇确定,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救济贫困农民,而是为了把农村生产力从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迅速发展农业生产。 土地改革的基本理由和基本目的之一是着眼于生产。 因此,作为经济运动,土地改革的基本指向是为了应对农村生产的快速发展问题。
土地改革后,太行区民众不仅获得了生产生活所需的土地,还获得了一些其他生产生活资料。 这为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产条件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1947年,根据地政府的调查,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农、贫农、红农、雇工在土地改革中受益匪浅。 随着负担的减轻和收入的增加,人们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好,生活水平也在不断上升。 1946年,平顺县西沟贫农王四则的话,生动地描述了这个村子土地改革后的生活情况。 以前我吃糠菜。 穿着带疙瘩的衣服。 全家一起盖一床被子,用玉菱的棍子围起来盖房子住。 现在,可以在一个身上盖一床被子,铺上毛毡。 冬天也有棉袄。 今年又盖了三所新房子。
随着土地的获得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太行区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也日益提高,最显著的是踊跃参加互助小组,1946年,顺县松烟村参加互助小组的农户占84.33%; 过去没有互助组的邢台滑子村情况也有明显改善,91.55%的劳动力参加了新成立的互助组,达到总户数的86.74%。 道家人参加互助组的是100%。 松烟村、石坡药村新增犁、锄、锄等大型农具129件; 野泉、牛沟、松烟等5个村的畜力增加79头; 石坡、水幻、滑子等村新增纺车71辆,织机9架,参加互助组的棉花种植户也大幅增加。
在当时生产工具极度匮乏、牲畜严重短缺、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通过互助合作的方法组织民众,完全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用。 因此,土改后太行根据地的互助合作组织迅速增加。 根据1947年1月的统计,该区各县参加互助组织的人数占劳动力总人数的78%,是1945年的2倍,相当于1944年的4.5倍。 榆社县1945年加入互助组织的辅助劳动力(首要指无劳动技能的青少年)只占全部劳动力的6.5%,1946年占30%。
而且,老人和妇女都积极参加生产劳动,这些半劳动力的加入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 男女老少齐上阵,展开猛烈的生产运动。 人们积极采取粮食增产措施,改良品种,防治虫害,整治土地。 筑河筑堤、兴修水利是增加农业产量的重要手段。 根据太行区、顺、平、昔阳等6个县的统计,土改后两三年因水渠、滩整治而增加的土地面积达50万亩,灌溉地增加7800公顷,粮食增产19万石。 在农业生产恢复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太行根据地民众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寻求增加经济收入的途径。 最突出的是手工业和家庭副业迅速发展。 全区52万妇女参与纺织手工业生产,纺车43万辆,织机10万架。 1946年,仅平顺县供销合作社就赚洋1200万元,运输合作社赚洋3000万元,1947年,全太行区合作社总资金达到9亿元。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民众的购买力也大幅提高,促进了工商业的迅速发展。 截至1946年10月底,太行区邢台钢铁厂从土改前的2家增加到21家。 武安、长治、安阳等钢厂相继恢复生产。 长治市的座商从原来的340户增加到1300多户。 土地改革后,河南邛县增加了工厂16家、商店128家、商店27家、合作社4家、摊位716家。 各行各业的复苏使太行区的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态势。
作为划时代的变革,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多方面的,它一方面实现了农民种田的愿望,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部分处理了农民贫困问题,另一方面经济秩序的调整也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如何巩固和快速发展农村基层政权,转变基层党员干部在土地改革中暴露出的不良实务形式,调整和整顿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是关系土地改革运动能否彻底实现的关键。 实际运动证明,不整顿农村党的支部,党的土改政策就无法实现,群众的自觉组织性就无法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生产运动无法在组织化的道路上蓬勃开展。
作为中国共产党基层政权在农村生根发芽的骨干组织,基层农村党支部的地位确实非常重要。 那个向上看的是自己的领导,向下看的是什么样的朝夕相处的农民阶层? 因此,农村党支部的建立、快速发展、整顿和改造对土地改革的进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1947年的全国土地会议上,党组织的完善是重要的议题。 刘少奇说,党内不洁和官僚主义作风是土地改革不彻底的重要原因。 他指出如下。 “目前土地改革无法实现的首要原因在我们党内,而不是党外。 首先必须从党内开始整顿。 党得到完善,就能保证土地改革的彻底完成。 批判和整顿党内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地方主义、自由主义等作风,成为改善干群关系、团结各阶层人民、彻底实现土改革的重要工作。 太行解放区1946年冬已实现耕者有田,但土改运动后期显露出的干部作风、支部建设等问题还是引起太行区党委的重视和关注,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太行解放区干群关系的迅速发展和彻底完成
首先是干部官僚主义作风的问题。 在长治庄,革命队伍的内部纪律松懈和对群众的强制命令迅速发展到令人震惊的地步,随之而来的是报复主义、宗派主义、徇私枉法、享乐主义产生的小偷成为爪牙、逃避公共职务、男女关系混乱 作为旧政权特征的滥用职权又开始复发,虽然还不十分严重。 有钱、有闲、有文化,还有自古流传下来的东西。 这是地主阶级的保护色。 现在的干部没有这些保护色,裸露着他们的违法乱纪行为,和人民的美好理想格格不入。 不仅长治地区,太行解放区其他地区也发生了同样的问题。 例如太行区委推进部部长张磐石带领职工团调查武安九区,指出作风有缺点,强制命令,独断独行,不民主,成为各村第一优势。 由于领导的官僚主义,可以说上级越觉得是好的支部,问题就越多。 以模范村为目标,为了完成任务,即使群众受不了,也要封锁上层,控制下层。 通常,大众对干部的感觉是一块新石板。 石洞、田二庄群众选举干部为‘ 蜂巢对村干部群众的吊、打、骂十分严重,在群众中引起了不安。 另外,去年( 1947年的事)各地群众给干部洗脸洗黑后,干部的报复行为很普遍。
其次是干部在土地分配过程中利用职权占多数,牟取私利。 在武安九区土地分配过程中,田二庄十六户贫农分得的土地数比全村平均数高0.2亩,但村长支部书记两人的土地等于十六户贫农全部好土地之和。 其他村庄的人均土地质量和数量虽然不大,但干部高于一般民众的平均水平。 在武乡,农村支部党员干部分配土地时多受益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但实际上在抗战期间的减息减收、收支服务、合理负担等运动中党员干部多受益,贪图小利益,特别是1946年土改运动的果实分配中,大部分党员
再次是农村党支部成分不纯的问题。 太行区党组织在土地改革以前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的问题。 1948年2月,太行区党委对全区土地改革结束的村庄进行了调查,根据支部的纯洁纯度划分了4个村子。 其中支部不纯的村子占全区村子的60%以上,这些村子的典型特征是干群关系不和谐,支部内存在着少数不纯分子和坏分子。 武乡县大良村支部问题严重时,该村党支部成员89人,其中地富分子占支部总数的29.2%,占原阶层总数的81.3%。 另一方面,中农、贫农在支部的比例达到了70.8%,但仅为原阶层总数的36.8%,也不及地富阶层相关比例的一半。
为了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精神,保证土地改革的贯彻落实,晋冀鲁豫中央局于1947年1012月在武安县冶陶镇召开了冶陶会议。 冶议以后,太行区党委开展以三查(考查阶级、角度、工作)三整)思想整顿、组织整顿、作风整顿为文案的全党运动,决定应对土地改革运动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情况,农村党支部整顿时间较长,先后进行了一年多。 全党主要以思想教育为中心,除此之外,支部还确立了职工制度、民主制度、学习制度三种制度。 实务制度主要要求党支部经常向党员安排实务,检查党员在群众中的活动和实务任务的完成情况。 民主制度要求第一,定期过组织生活,改选支部委员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检查总结工作。 学习制度规定,定期深入学习党纲、党章。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贯彻,不仅改变了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也使党支部走上了健康快速的发展道路。
通过全党,广大党员分清是非,提高了觉悟。 武安九区赵庄党员李会则说,很遗憾全党来晚了,早了两年,我们不会犯这么多错误! 政治家靳明,从这次全党来看,党总是在拯救我。 过去,我请客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给我一个碗,叫我吃饱饭。 党不仅让我翻,还让我走正道。 在全党运动中,各地对少数错误严重、不改正的党员进行了认真的组织解决,完善了组织不纯的问题。 在凯尔关县的14个实验村,开除了11名党员,行政解决了48名。 党支部的组成在全党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富农成分党员大幅减少,中农成分党员相对减少,贫农成分党员相对增加。 在襄垣县六区杜村,2名地主、7名富农、1名中农被从党组织中剔除,10名贫农和4名中农被纳入党支部。 可以说,全党运动极大地处理了太行区农村基层干部的实务风格问题,调整了党支部的组织结构,密切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使农村基层政权得到了较为有效的巩固和快速的发展。
在土地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太行根据地的旧思想观念受到了激烈的冲击,特别是长久以来存在的陈规陋习得到了纠正。 随着学习文化、讲民主、讲科学、开展卫生活动,全区的社会风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生产迅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民众学习文化、学习科学的热情也在提高。 各级政府应当地号召,在区、乡、村普遍设立文化站和民办学校,开展冬学教育,组织农民识字率,进行科学卫生、时事政策、法令等方面的推广教育,指导农民的娱乐活动。 根据太行区黎城、平顺等县218个村的统计,冬季参赛学者中90%为1425岁青年。 经过学习,大多数人可以认知200字,优秀的人可以达到600字,写日用笔记和简单的信。 此外,妇女们也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 从1944年组织识字班到1949年,太行区榆社县云竹镇桃阳村的60多名年轻女性从未继续学习过。 识字班此后迅速发展为补习学校,妇女们进一步学习语文、珠算、地理等知识,其中5人可以浏览报纸。 文案丰富的社会教育活动受到太行区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既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又改善了社会风气,促进了社会进步。
原本残留着浓厚封建色彩的农村家庭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太行二专区襄垣县的李来成兄弟不和,经常吵架,闹得分房子。 受新的社会道德风气的影响,决定建立家庭会议制度。 根据性别和工作条件,向全家提出适当的就业要求。 由于内部分工,全员发挥各自的能力,合理聘用劳动力,家庭收入因此增加了很多。 以前温饱不足的家庭,很快变成了温饱相当充裕的家庭,家庭的气氛也变得很平静。 李来成家的事迹被编成剧本、饶舌书,并转载了许多媒体。 这种新型家庭在农村社会具有空前的模范作用,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成为全区效仿的对象。 太行区乡村社会的家庭关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
太行区党委非常重视妇女解放事业。 妇女的土地所有权问题受到充分关注,政府明确保障妇女的土地所有权。 如果各地土地证中必须注明男女都有同等的土地权的需要,也可以给予女性专项土地证。 与农村长期存在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思想相比,太行区要有效落实妇女土地所有权方面的上级问题,首先必须从法律上实际上承认男女农民有同等的权利,保障其所有权。 任何人、任何地区不得编撰或动摇其执行的指示,对再婚女性、离婚女性、未婚女性的合法权益作了详细规定。 女性获得了与男性同等的土地,在家庭土地财产中有一定的份额。 政府鼓励妇女参加生产,妇女的经济地位比土地改革前有了很大提高。 这为这个集团的彻底解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正如当时本报报道的那样,以前母猪不敬神,妈妈们不是人,好男人去县里,好女人去医院。 现在完全不同了,共同财产,共同劳动,共同解决。
女性结婚的自主意识也越来越高。 她们渐渐意识到,结婚是属于自己的,父母不应该强迫她们干涉。 年轻女性被要求结婚自由、自主性,很多人开始付诸行动。 这样,旧的结婚习惯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例如,家庭好坏成为她们选择人生伴侣的标准。 太行区北流村的一位女中国共产党员因未婚妻思想守旧解除婚约,与程家山村政治主任结为夫妇,成为革命先驱。 随着婚姻自由之风的盛行,太行区以前结婚坐花篮、顶天立地的习惯也逐渐被现代婚礼所取代。 社会风气的变化极大地鼓舞了妇女参与生产、政治活动的热情,她们的经济、政治地位也大幅提高。 动员这一部分占重要比例的人们,对根据地的迅速发展和巩固具有深远的意义。
解放战争时期,太行解放区土地改革不仅重新分配了当地土地,极大地改变了原有严重失衡的土地状态,还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 首先是获得土地的普通市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农村社会各行业迅速发展,其次经济条件的变化为基层政权巩固和快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通过基层党支部的调整和巩固,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 再次,伴随着土地改革的一系列社会教育运动,对改变乡村社会的旧风气发挥了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女性群体在这场变革中发生的空前的变化不容忽视。 可以说乡村社会史为研究者提供了认知老区土改的新视角,摆脱了以往过分关注经济转型的局限。
(省略注释)
本文:《“解放战争时期老区土改与乡村社会变化”》
心灵鸡汤:
免责声明:学习兴国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最早的中共历史经验的总结报告”
下一篇:“一战结束百年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