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交恶后备战工程人造山解密”
眼前的山高高耸立,奇峰连绵,
山上的石头,陡峭而坚硬,和谐自然。
坡岭岭岭被红花绿树覆盖,
深峡谷甩出一湾细水。
虽然长年在崇山峻岭中战斗,
我们和山有很深的感情。
眼前这座雄伟的山啊,
我们爱你。 更不普通。
过去,这里光着身子是一马平川。
尘土弥漫,野兽们乱窜,没有东西可以阻挡。
我们用双手扁你,
从此,你与祖国的山岭携手… …
1976年3月,由军委工程兵第三工区改编为建设工程兵第51支队政治部情报干事陈延华,在第一期部队文学刊物上发表了这首《祖国大门的闩锁》诗。 这首诗取材于20世纪60年代末,他所属的部队在西北巴丹吉林省广袤的戈壁沙漠额济纳旗一带执行了伟人毛泽东关于西北防御伟大战术方针的故事。 诗作发表后不久,陈延华被部队首长责骂。 这是国家的一号军事机密。 如果被外国间谍破译了,你就装不下口袋了吧。 酋长口中的国家一号军事机密是陈延华在诗中还在休息的人造山工程。
进入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如毛主席所说,敌人日益腐烂,我们日益变好。 但是,不能否定深刻的现实。 中国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 准备成为那个时期的主题词和信息向导语。 建设三线,抓紧两弹一星的研发,恢复各级民防空委员会,是准备的一部分。 当然也包括华北、苏北、西北平原地区进行的人工山工程。
1968年4月,在山东省章丘县休业两个多月的济南军区直属工程兵建筑第182连队接到新任务,在西北巴丹吉林广袤戈壁沙漠安营。 虽然该部队成立只有两年多,但完成了胶东半岛、泰沂山区建设地下长城等多项国防要点工程。 但是,这次的任务让官兵们感到了真正的新鲜山。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在该部队司令部险要部门服务的军旅作家陈延华向大家解释说,团长政委告诉大家:“伟大的领导人毛主席教导我们,在有山的地方挖洞,在没有山的地方堆山。” 堆山不仅仅是把泥沙往上堆。 在地上建坑道,构筑一点指挥所和注意点等工程,然后建筑土。 每次培育泥沙时,都要浇足够的水,碾压直到山出来。
既然要堆,就要堆得像真的山一样。 政委说:“有主峰、次峰,必须用石头伪装它。 从远处看,看起来像山而不是土包”。
山不仅要堆那么多,还得在周围挖人工湖,重建碉堡等防御工事。 即使看到各种人防工程的工程兵们,我也认为这次的任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大沙漠里堆山,挖湖,不是有点愚公的意思吗?
据说建造人造山的这个想法起源于林彪。
1963年7月,苏联与蒙古签署了《苏联支持蒙古加强南部边境防卫的协定》。 从标题中可以明显看出,该协定与中国相比。 新中国长期背靠沙发(苏联)向东的战术特征消失了。 中共的决策层甚至开始考虑苏联是否会入侵。 1964年7月,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不能只观察东方,不能只观察北方,不能只观察帝国主义,不能观察修正主义,要做好两面作战的准备。
这是毛泽东首次正式向中共中央核心层提出,中国是有可能与苏联进行战争的问题。 这场战斗怎么打? 作为战术家的毛泽东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说,我们不要像蒋介石一样直冲日本人,很快就会打到南京、武汉、长沙。 别像斯大林一样,让希特勒长驱直入,一下子把他逼到莫斯科,列宁格勒城下。 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多道防线,防止敌人下降到纵深空,不能让敌人长驱直入。
但是,中国北方大多是平原地区,怎样才能防止敌人长驱直入呢? 为了落实主席的战术思想,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林彪别出心裁地提出了人造山。 他认为,人工堆砌几座山,形成狭窄的口子,派遣少量兵力用火力实行封锁,会给前进中的敌人带来很大的障碍。 这样争取时间,有利于我军的组织反击。 对此,毛泽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1964年12月,中央军事委员会扎实开展了人造山建设工作。 次年1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建设人工山5个小组,在天津、苏北等地区率先试点。 毛泽东在听关于人造山工程的报告时首肯,说了那句话之后,达到了各工程兵士兵的最高指示。 有山的要挖洞,没有山的要堆山,施工。
这座山到底要怎么堆? 工程兵详细制定了设计方案。 根据1967年5月制定的《人工山工程战略技术要求》,人工山首要供远射程炮试用,每座山必须管理40至50公里。 为了炮火容易交叉,两座人造山不能太近。 必须在山与山之间建设连接工程,部署中小型火炮。 人工山和连接工程相互依赖,用连接工程掩护人工山。 人工山还担任炮兵注意所和指挥所的角色,敌人越过后,可以作为炮兵要塞留在敌人后面。
军旅作家陈延华所属的部队担负着建造在巴丹吉林沙漠导弹、原子弹基地北、西、东的人造山。 说白了,这是保卫酒泉两弹一星基地的防御工事之一,也是执行核试验保障任务。 陈延华告诉记者,原子弹基地是苏联人给我们选择的地方,地理位置他们最清楚,当时苏联在中蒙边境拥有数百万陈兵,对我国虎视眈眈。 所以毛主席亲自在原子弹、导弹基地的北、西、东三方安装了8辆‘ 人造山。
兰州军区人手不够。 为此,从1966年开始,中央军委特地从济南军区召集了3个整编工程兵团。 分别是工程兵建筑第171团、173团、182团,加上该地区工程兵建筑第134团、汽车运输第9团和分配的铁路兵第30团,组成兰州军区工程兵第2工区。 这六组工兵官兵五年间要堆八座人造山。
关于涉及机密,上级要求所有中农以上出身的干部、士兵一律不得参加。 陈延华有好几个战友因为出身不好而被刷下来。 参加人工山项目的官兵们也只能把兰州市第十九邮政分局跃进村反修街的虚拟地址留给家人。 关于真实的任务,一句话也不能提。
1962年12月26日,毛泽东的69岁生日,他写了这样的诗句。 “高空滚滚寒流湍急,大地微微吹拂着温暖的空气。 诗中充满了英雄赶虎豹的豪情,但当时中国所处的险恶环境也很明显。
在当时的新中国,内忧外困,面临着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困境。 这里刚摆脱三年的困难深渊,那里和苏联老大哥的蜜月期又接近尾声了。 与此相反,美苏关系正在逐渐缓和。 赫鲁晓夫接到艾森豪威尔的访美邀请时毫不掩饰地说。 “真不敢相信我的眼睛。 我们最后使美国承认与我们建立更密切关系的必要性。
美苏关系有所缓和,但中美关系越来越紧张。 1961年越南战争爆发,1962年蒋介石重新提出反攻大陆。 中国深深陷入美国新月形包围圈。 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准备工作成为了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的关键词。
1962年,中国刚刚度过了三年的困难时期,温饱顺理成章地成为三五计划的核心。 在一次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表示:“农业问题、市场问题,是涉及五亿多农民和一亿多城市生活的人口生活大问题,在其他方面‘ 牺牲一些是完全必要的。 毛泽东不这么认为。 1962年5月,他在听到三五计划的报告后不满地说。 “第三个五年计划原本计划在二线组成圈子,缺乏基础性三线的观察。 现在必须弥补。 后六年必须以西南为基础。 他还说:“如果大家不同意,我们将在成都、西昌开会。 因为没有钱去攀枝花,所以发工资。 面对毛泽东的坚决态度,三五计划将立即转向国防第一。
此时,善于察言观色的林彪迅速跟进,将毛泽东的快打、大打、核战争思想理论化、具体化阐述。 建造人造山是执行主席指示的一大发明。
在现代战争中,人造山到底能发挥多少效用? 当时兰州军区司令皮定均将军深表怀疑。 1969年初,刚上任的皮钦驱车来到巴丹吉林沙漠,亲自考察了正在建设的人造山。
根据《皮定均传》,1号人造山建在绥(远)新(疆)大道上,是从呼和浩特经包头到乌鲁木齐的必经之路。 其北侧是戈壁沙漠,南侧是沿着弱水两岸扩展的林海,从东边看是广阔的平原,平原的中间已经是结冰的居住延海。
副参谋长齐涛告诉皮定均,居延海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成吉思汗攻击中原4次,都是从这里南下河西走廊,向东攻击银武平原。 汉朝生病攻占河西走廊,也是这条路。 其理由是,古代军队的行动中水草是不可缺少的。 居延海向南面临弱水,而且沿河两岸水草丛生。 把最初的人造山建在这里,大概也总结了古人的经验吧。
但是,皮不这么认为。 他说。 “你堆沙堆,敌人也不强行进攻,放一两个师团远远包围,不战而自死。 成吉思汗率领着骑兵,离不开水草,只能从这条绿色的长廊走。 现在是机械化部队。 坦克,装甲车,可以沿着这条老路走。 另外,也可以选择很多其他的道路。
其实,林彪对人造山有什么用,心里也吃不消。 一个夏天,他给秘书张云生打电话,问北京以东和东南两座山是怎么堆的。 据工程兵报告,矿山工程已经进入收尾阶段。
张云生想起来了,林彪开始主动去看,但犹豫了好几次。 他还是决定派秘书张云生和李文普去看一下,回来后再向他报告。
于是,张云生和李文普开车来到了北京东边的人造山。 但是,当地的情况让张云失望了。 从远处看,在广阔的平原上,有一座从地平线隆起的假山,但到了附近,与其说这是山,不如说这是丘陵。 张云生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张云生对负责接待处的工地指挥说:“我想象中的‘ 堆了山,一定堆得像山一样高,现在看来没有真山那么高。
工地指挥官解释说“像现在这样堆积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里本来是洼地,面积有几十万平方米,却敢在上面‘ 人工山,工程量相当大。 我们用某大队的兵力,用机器施工,干了几年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他还说,只有动手动脚的钢筋混凝土,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石土方,足以建造大工厂。 换个小国,绝对堆不起来。 确实,人工山的消费不高。 根据《皮定均传》,装一座人造山需要5000万元。 这在困难的20世纪60年代是天文数字。
在这次考察中,张云生和李文普发现了人造山的许多设计缺陷。 例如人工山下的工程通道太窄,火炮不太容易通过。 更不用说敌人不从人造山那边来了,那就更没用了。
回到毛家湾后,张云生向林彪报告说:“人造山的整体感觉并不成功。” 听了报告,林彪一句话也不说,之后几年也没说人造山的事。
其实军队里对人造山的看法非常多,曾经考察过西北边疆的粟裕大将对这个沙漠偏远的小岛非常不能接受。 在现代战争中,面对敌人广阔的正面、巨大的纵深攻击,这样的防卫工程比二战中的法国马奇诺防线有多强呢? 回到北京后,粟裕把自己的感想坦率地告诉了周恩来。 出乎意料地,谨慎的周总理坦率地说:“我同意你的意见。
徐前元帅也在回忆录中发表了对人造山的看法。 借革命中饱私囊。 表里不一,容易走极端,越走越不聪明。 例如贯彻了积极防御的战术方针,提出了在平原地区做什么‘ 人造山,真是异想天开!
但是,曾经为建设人造山付出大量心血的军旅作家、老工程兵陈延华反复认为,对任何事物都应该历史唯物地看待,不能带有感情色彩。 他们在原子弹、导弹基地三周建造的人造山还是很有用的。 如果苏联军队真的入侵这里,向山上一齐开火三个星期,对敌人来说绝对是沉重的打击。
最终,没有发生想象中的中苏大战。 人工山是否有用只能停留在理论争论水平上。 20世纪90年代初,陈延华再次率军新闻组织情报采访团重访戈壁沙漠人造山时,山依然是山,只是人工湖,芦苇丛丛丛丛丛、水草片、野鸟鸣叫,虾成群、壮观。 山周围的防御工事安然无恙,依然坚固。
现在耸立在辽阔的戈壁沙漠平原上的这8座人造山,各具特色,各有用途: 1号山封存; 2号山将成为边防部队的综合训练场; 3号山是部队冷库4、5号山已经成为旅游圣地; 6号山只修了一半,肯定是黄羊、野兔的天下; 7、8号山是兰空46师团的营地。 《作家出版社》年4月出版的陈延华军事主题长篇小说《山魂》第一本《亲吻额济纳》酒泉火箭城防卫战术一书详细记录了这一重大国防工程建设的过程。
本文:《“中苏交恶后备战工程人造山解密”》
免责声明:学习兴国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友好归友好,历史归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