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孙亮:论“权力垄断”兼与王海明教授商榷”
“权力垄断”能成为重新解放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概念的依据吗?
——兼与王海明教授商榷
孙亮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200241
摘要:重新阐释“阶级”阶级的概念,是马克思辩护和中伤共同的核心议题。 王海明理解了这个概念,指出“阶级划分的根据和标准不仅是经济关系,也应该包括生产资料垄断关系,还应该包括政治职务、政治权力的垄断关系。 这是因为,将阶级定义为由经济地位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形成的不同集团是片面的。 ”。然后,将这“二元论”合并为“以权力垄断为根据的阶级划分”。 这一概念的转变,将深刻抹杀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特质,忘记阶级概念的理论硬核,即经济领域的人格化,从而导致对历史唯物主义“经济主义政治模式”这一做法论的误认。
关键词:阶级; 经济主义的政治模式权力的垄断
“阶级”无疑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核心的概念,但现在面临着各种“脱阶级化”的解释论调。 例如,服务器“近年来被取代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部分原因是左翼在资本主义阶级斗争中被打败,但也因为后工业时代人口的迅速发展而被赶出了以前的理论和边缘中心的地位。” 与这种对阶级概念的悲观看法不同,王海明教授试图重新理解“阶级”的概念,认为“阶级划分的根据和标准不仅是经济关系,还应该包括生产资料垄断关系,还应该包括政治职务、政治权力的垄断关系。 这是因为,将阶级定义为由经济地位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形成的不同集团是片面的。 ”。然后,将这“二元论”合并为“以权力垄断为根据的阶级划分”。 这一概念的转变在深层次上抹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特质,也使得历史唯物主义根据“权利垄断”对西方以前流传的政治哲学所实现的“哥白尼之变”几乎上下无法理解,从而导致历史唯物主义做法论的丧失。 不是不需要重新理解概念,而是在概念所处语境的主旨马克思那里,必须把握是人类解放,赋予那个时代的特质。 否则,它只是“学者自己的知识生产”,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无关。
一、阶级概念的费解性和王海明教授的“猜想”
王海明教授是如何试图对“阶级”的概念进行“新的探索”的? 这必须放在引起这场争论的人人皆知的历史语境中。 据说随着阶级解体社会和政治环境已经发生了质的交替。 特别是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崩溃后,自由主义席卷一切,“集权政治、环境破坏和侵犯人权的历史昭然若揭,西方马克思主义激进的理论框架在知识分子圈出了问题”,这是戴维·李和布莱恩·特纳《无阶级神话和阶级解体的“死亡”。 另一方面,作者现在提议干脆放弃“阶级”这个词。 因为,关于“阶级”的各种可能的政治和哲学含义,对独立解体没有什么帮助。” 也许这是历史唯物论者不想看到的事。 但是,随着“公民”的概念频繁闪现,人们不愿意看到因其暴力而欢呼的“阶级”和引发的“阶级斗争”革命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关于“阶级”的概念和“阶级”的理论是否会延缓自由民主的迅速发展呢? 这样,阶级认为“自由民主”,例如,克劳狄认为,对齐泽克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坚守不过是“教义的继续”。 这样,“阶级”的概念就成为了马克思辩护和中伤双方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确实,我相信王海明教授属于“辩护”一方,但这种辩护的本质是与哪些中伤者有着相同的思想。
重新解释“阶级”的概念,王海明教授首先从中西词源考证进行说明,“西文词源中包含阶级划分的根据在于财富; 汉语词源中包含阶级划分的根据在于官位。”他说:“如果分解阶级的概念,阶级划分的根据也和中国和西方词源大致相同,在于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这就不足为奇了。” 在这里,我们观察到他一方面将阶级概念的经济解体的观点变为“经济权力”,另一方面追加了政治视野的“政治权力”。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划分根据的观点,和阶级的西班牙语词源的意思大致相同,认为阶级划分根据的是经济关系,归根到底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和垄断关系。 ”然后,王海明教授还指出,征用波兰查兹,上述以前流传下来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具有片面性,指出:“阶级划分的根据和标准不仅应该包括经济关系,还应该包括政治职务、政治权力的垄断关系 因为,将阶级定义为由经济地位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形成的不同集团是片面的,人们根据政治职务、政治权力的有无和垄断划分的不同集团,即统治集团和被统治集团也属于阶级范畴。 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但是,王海明教授很快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这个阶级定义和阶级划分,不同于《经济一元论》(波兰查斯称为《经济主义》),也不同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多元论》。 考虑到“二元论”,即“可以称为‘生产资料与政治权力二元论’”,这个“那么,该怎么办呢? 王海明教授推论到这里已经开始玩词,“不仅政治权力属于权力范畴,阶级划分所依据的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实质上也应该是权力关系,不是政治权力,而是经济权力所依据的‘生产资料和政治权利’。” 上述我不厌其烦地表达了王海明教授的推论,是为了让网民理解其“新探索”的努力,但这种努力不仅是徒劳的,而且是误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概念。
确实,阶级概念的问题非常多而且复杂。 马克思对概念的解决方法非常独特,和哲学、劳动、分工、人类解放、革命、暴力等重要概念一样,他用用法代替了直接定义,因此他在其文案的每个角落散布着“阶级”思想,在“无阶级”文案中其内在 达伦多夫说,“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动力分解的本质”。 改变这样的话就会得到提示,就是需要注意马克思的阶级作为分解方法在构想的历史中处于重要的位置。 无论如何,深入挖掘马克思自己的文案,不幸的是,在引起各种“猜想”的《资本论》最后一章的“阶级”后篇中,马克思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什么构成了阶级? 这个问题当然来自另一个问题的解答:什么使劳动者、资本家、所有雇佣土地的人成为社会的三大阶级? ”从下面的文案中,马克思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但都用反面的方法进行了阐述。 “怎么在一起了,好像收入和收入来源的同一性一样。 三大社会集团的成员,即形成这些集团的个人,分别靠工资、利润、地租生活,也就是分别靠他们的劳动力、他们的资本、他们土地的所有权利生活。 ”之后,马克思非常肯定地否定了这样的理解。 “但从这个角度来看,例如医生和官员也形成了两个阶级。 因为他们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集团。 其中,各集团成员的收入均来自同一源泉。 关于社会分工在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带来的好处和地位的无限划分,土地所有者分为葡萄园所有者、农场所有者、森林所有者、矿石所有者、渔场所有者。 那么,到底“是什么构成了阶级? ’马克思还没有告诉我。 于是,我们只能用恩格斯悲伤的注释“手稿就此中断”来揣度马克思。 由此,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产生了关于阶级概念的漫长争论。 因此,拉蒙·亚伦一方面认为阶级的概念是感情上的、色情上的,一方面模糊不清,另一方面也坚定地认为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 但是,他对于这种自信透露出几个消极的话:“在这个问题上试图做到没有偏见是不可靠的。” 反而因为阶级的模糊特征,“远远没有限制一个学说的成功,反而发挥了有利的作用。 阶级概念本身越不明确,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就越容易流传。 ”
那么,关于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只能交给这个概念本身没有定性的任意解释吗? 当然不能那样理解。
王海明教授对“阶级”划分所依据的“新探”,将阶级经济解体视为“权力”,他忘记了马克思阶级概念关注的不仅是社会结构如何构成,还有社会结构如何更替。 这体现在马克思对“阶级人”的理论关怀上。
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但资本建设的生产关系中的“人”,表现为一种“阶级人”,识别马克思政治哲学与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异质性的分界点。 而且,它也是资本主义中资本逻辑形成的人格化,并由此成为瓦解资本逻辑的真正主体。 “阶级”的概念在历史唯物论中一般被认为是“政治概念”,表面上像王海明教授一样作为“权力”解读逻辑推导。 但是,如果只看成是“政治概念”,肯定无法从这个概念背后隐藏的经济政治历史唯物主义对政治的独特理解中领悟到本质。 要理解历史唯物论阶级这一政治概念,“资本逻辑”当然需要嵌入到基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但只有这样才能比较有效地消灭阶级本身,也就是根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详细探索如何看待“个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和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核心重点。 本质上,自由主义者一直认为自由是人类的自然权利。 其政治哲学的基本逻辑前提是人类自私自利。 在他们看来,人的“私心”是自然本能,追求财富也是符合人本能的自然规律。 那么,在资源有限的生存环境中,人类必然会自觉地追求好处的最大化和消费的最小化。 正如哈利尼克的观点,“对自由主义者来说,这些大体上离财产私有化只有一条笔直的路,没有岔路”。 这样,在他们看来,私有财产必然是作为个人自由和生活习惯的自主前提条件而存在的。 那么,马克思主义认为的作为私有财产的“恶”的判定,对自由主义者来说,必然是违背天性的论断。 与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相对应的西方主流经济学表现为“经济人假说”的范式。 但是,近年来,学术界对《经济人假说》中的单纯利己的人性论给出了理论回应,但例如,单纯利己并不能证明利他行为。 于是,我明白了那个“史密斯问题”再次被不断地说着。 “史密斯问题”是指史密斯一生中所写的充满“利己”和“利他”矛盾的表现。 例如,在《国富论》中,史密斯遵循的是“经济人”这种自私的逻辑,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他所持人的“利己”观点又不同,是“利他”的。 无论是西方政治哲学还是西方主流经济学,把人的本质设定为例如“一元论”“利己”,或者“二元论”的“利己”和“利他”,都是本质主义的设定,“抽象的个体”,在马克思看来,人是“抽象的个体”。
针对人的看法不同,直接决定了理论之间的异质性。 正如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一样,“马克思首先是革命家。 他一生真正的使命是用这种方法或那种方法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确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己解放的条件。 ”基于无产阶级解放的事业,马克思批判了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起点、自私的个体——一种“抽象的个体”。 马克思说:“人类不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天生就不是政治动物,而是天生的社会动物。” 人类处于社会关系中,“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体”在剥削的阶级社会关系中是一种“阶级人”。 这样,马克思实现了考察人类做法论的人学变革。 这是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和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逻辑分界点。
首先,独立于经济关系之外的“个体”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理论预设的美学想象。 马克思指出,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体——因此,这些个体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被史密斯和利卡作为出发点的单一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属于18世纪没有想象力的虚构。 同样,卢梭通过契约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也并非基于这种自然主义。 这是幻想,不过是大小罗宾逊那样的故事引起的美学幻想。 这个抽象的人性论假设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关系进行了理论预设。 这是16世纪以来做了准备,但预感到18世纪正在走向大步成熟的“市民社会”。 “这样18世纪的个体,一方面是封建社会的形式解体了,另一方面是16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 因为“这个个体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 ”。
马克思指出了这种抽象个体不是历史起点,而是历史结果的逻辑因果颠倒的思考方法。 追溯历史,我们会发现个体,也越是进行生产的个体,就越不独立,而是依赖于很大的整体。最初是在极其自然地与家族成为氏族的家族中; 之后,在氏族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 只是,到了18世纪,在“市民社会”中,社会联系的各种形式,对个人来说,只不过是实现他的私人目的的手段,作为外在的必然性而出现。 也就是说,只有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时代,才能表现为“对个人来说,只不过是实现他个人目的的手段,作为外在的必然性而出现”。 也就是说,把利己主义看作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的理论态度。
其次,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表现为“经济范畴的人格化”。 马克思对人的看法是,摆脱形而上学的人学思维,即把人看成是利己或利他的说法,直接把人放在生产关系中来定义人,生产关系是从事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的表现。 在《资本论》第一版的序言中,马克思展示了资本主义时代的人性。 “这里涉及的人不过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载者。 ”那么,这里的“经济类别的人格化”是什么意思? 或者进一步说,“经济范畴”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批判真正的哲学家蒲鲁东先生颠倒了事物,认为现实关系只是一点原理和范畴的化身。 这位哲学家蒲鲁东还告诉我们,这些原理和范畴过去都沉睡在“没有人类的人类理性”的怀抱中。 马克思的论断是:“经济范畴是生产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是抽象的。 ”。 所以,马克思理解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经济过程中对社会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的负责人说:“人们扮演的经济角色不过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人们作为这种关系的负责人是相互对立的。 ”。 据了解,在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剥削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而在雇佣劳动下,货币关系则掩盖了雇佣劳动者的无偿劳动。 人类在这种物化状态下,只能是物化的个体。 处于这种阶级社会关系中的个体,与阶级共同体“共存”。 这是阶级社会中阶级关系物质的承担者和阶级剥削经济范畴的人格化,被称为“阶级人”。 于是,我们很快就得到了事实。 “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东西,而是人与人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与阶级的关系”
现在,可以说无视“阶级”的经济学含义,面对“阶级”的政治含义确实是无效的路径。 因此,我们必须明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告诉我们的。 “无产者”在经济学上只能理解为生产“资本”、增值的雇佣劳动者,一旦对“资本先生”(贝基尔称呼这样的人)的增值需要变得多余,就会被抛到街头。
如上所述,历史唯物论视域中的阶级概念的宗旨是根除资本主义的私有产权制度,这与以往的阶级斗争史观不同。 这几部根据马克思以前吉佐的1821年《法国史论》记载:“学者、历史学家、作家大部分试图通过政治机构研究把握社会的状况、文明的程度、种类。 但是,要认知和理解政治机构,首先探索社会本身是明智的。 ……社会、各个生活习惯、各个阶级的相互关系,一言以蔽之,人们的生活习惯,这才是历史学家应该关注的首要问题。 ”人们物质生活习性和社会形态的变革这是历史科学家关注的主要问题,在唯物史观的命意中,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实现两者变革的理论前提。 王海明教授的《权力垄断根据论》认为,“阶级关系是指各方面表现的权力关系”,必然与历史唯物主义“经济政治性”的“阶级政治”构建的做法有所不同。
作为政治计划的人类解放,在于无产阶级对整个货币世界的推翻,但这对马克思来说,只是彻底推翻了货币世界的根本原因,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私有制。 “无产者只有废除自己现有的占有方法,并由此废除所有现有的占有方法,才能获得社会生产力。 无产者不需要保护自己的东西,必须摧毁迄今为止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东西。”然后,他考虑进一步消灭分工。 “进一步说,消灭阶级意味着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是一样的,人们不存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距。 因此,消灭阶级具体意味着消灭私有制和社会分工。 ”所以,只有“消灭私有制和社会分工”,才能消除这种物化世界。 当然,这个观点更早地说,在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已经制定了无产阶级作为人类解放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革命理论结成了天然的同盟。 这在《共产党宣言》中得到了强调。 “在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的时代,有简化阶级对立的优点。 整个社会越来越分裂成两大敌对阵营,分裂成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但是,我们通常的理解是,无产阶级是天然的革命家,那么,对于无产阶级的认知,如果只是在政治力量的层面上指定其人类解放的任务就完成了呢,那么,人类解放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正如马克思已经表明的那样,从政治上完成了解放的意义上说,依然存在解放的问题。 这种解放的力量本身是虚构的,还是生活本身内在的必然? 或者,这种解放力在什么意义上可以成为“社会力量”呢?
有些观点认为,政治不平等源于制度上的狭隘。 一个是制度的排斥,另一个是滥用制度制造不平等。 那么,也就是说,通过协商建立目前主流的民主制度,可以确保这种不平等的减少或消失。 确实,王海明教授的阶级概念容易陷入这种理解之怪,但放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观点上,不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公开、无耻、直接、露骨地剥削,取代了被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的剥削。 ’这与马克思对政治的理解相距甚远。 你怎么理解政治? 如何消除这种政治,这两个问题实质上是同一个问题。 这就是马克思“经济政治”的政治理解,从而通过阶级斗争的方法解释了这种政治形式。
这种“经济政治”的看法发端于马克思,最早孕育于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问题。 在《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在讨论犹太人的解放问题时表示:“从政治上摆脱宗教并不是完全没有矛盾的解放。 他认为:“这是因为政治解放不是完全没有矛盾的人类解放的做法。”并认为,必须将废除私有财产本身纳入政治私有制的框架。 政治解放把解放严格限定在政治行业,这就产生了“人类悖论”,一方面的人在市民社会中表现为一种私人,另一方面的人在政治中成为一种“公共人”,即法人。 也就是说,政治上解放的人,仍然受资产阶级的财产权支配。 人类解放的真正完成必须是“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组织其力量使之成为社会力量,使社会力量作为政治力量无法与自己分离的时候”。 在《评价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与社会改革”一文中,马克思还指出:“普鲁士国王认为贫困现象的原因是行政机关工作不到位和慈善事业不到位,在行政措施和慈善措施中寻找应对贫困现象的方法。 这种情况,“普鲁士人”也认为是德国的非政治状况造成的。 ”。 另外,他对赤贫现象的看法表明了这种现象只能在政治行业范围内考虑的无效性,“政治理性之所以是政治理性,就是因为它在政治范围内考虑。 越敏锐、越活跃,就越没有理解社会苦难的能力。 ”那么,跳出政治框架理解政治,就隐藏在马克思的思想中确立了下来。
如何走出政治,理解政治? 马克思认为,只有深入经济行业的压迫和对抗性,照顾政治,才能使理论更透彻、更有说服力。 因为这个理论拖累了人本身,也就是人的真实生存状况。 如上段所述,关于“阶级人”的讨论正是人类的真实情况,但对这种情况的反应也只有从经济行业的压迫和反抗、“阶级解体”的角度才能理解政治,阶级斗争不仅是对政治,也是对经济行业压迫和反抗的彻底推翻 这是因为“所有现代社会的经济制度”的首要表现在于资本对劳动的压迫。
由此看来,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认为阶级斗争不过是稍微处理一下政治问题,所以他们的想法是,可以通过合理的,例如谈判民主、程序民主、公共性批判性达成等善良的愿望,“妥善地”解决。 根据这样的政治见解,政治并没有彻底推翻现有的生产关系,而是运用更合理的政治方法、政治程序“小党派之间不断进行斡旋的过程”。 在他们看来,这种方式才是文明、促进文明、产生新思想、保证社会进步和谐的重要手段。 但是,马克思坚决揭示了促进这种文明的虚假政治。 在马克思看来,阶级斗争不是处理问题,而是对产生问题的自身存在的正当性进行前提消除。 也就是说,结束统治和被统治的状况本身,“通过改变使这种状态发生的条件,从而结束这种状态”。 所以,协商民主、程序民主等和谐政治“只不过是诈骗和幻想,至少对阶级社会来说是这样。 ”。 因此,马克思理解的政治解放和政治斗争只是一种“幻想的形式”。 因此,无产阶级以改造社会为目标的斗争必须抛弃政治解放的外表和形式,即“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 这个命题的基本含义在于历史唯物论的政治哲学更加强调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权力的经济本质。 如果说“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的命题不足以使问题更加明确,那么政治问题的处理就明确了经济上的奴隶状态应该得到解放。 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回避这个叙述成为一种隐喻而不引人注目,他们坦率地把上述命题表示为“一切政治斗争都是为了争取经济的解放”。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邮箱:孙良bs @ 163
孙亮,安徽明光人,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编,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人文杂志》《海外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学术界》《东岳论丛》。 ( cssci39篇)中,《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文科学校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复印材料《哲学原理》、《马列主义》、《政治学》全文转载15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戈兰瑟伯恩:“从马克思主义走向后马克思主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版,第155页。
王海明:阶级与剥削概念,学习论坛,年第9期
王海明:阶级与剥削概念,学习论坛,年第9期
戴维·李,布莱恩·特纳.关于阶级冲突. [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戴维·李,布莱恩·特纳.关于阶级冲突. [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参见,齐泽克,阶级还是后现代——那么,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dahrendorf,ralf :克拉斯SandClassconflictinindustrialsociety.[ m ].Stanford,1959.8。
马克思.资本论. [m] .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00-1001页
[美]格伦斯基.社会分层. [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拉蒙·亚伦.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 [m] .周以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英]哈利尼克.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现代哲学[j].2003年第2期。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
马克思.资本论. [m] .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6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102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 .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74页
广松涉.唯物史观的历史原画. [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 .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26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 .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43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 .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74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 .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81页
密本德.马克思主义和政治学.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9页.
密本德.马克思主义和政治学.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0页.
免责声明:星空分类目录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红歌会网,跟你说几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