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敢于造反?按嫡长子继承制,他继位优先于建文帝”
指定隔代继承人直接继承自己的权力本身就是高风险事件。
关于君主继承顺序的问题,据说春秋有嫡子有嫡子,无嫡子有长子,但这只是孔子的想法,春秋战国的时候没有定制,很多时候带有随意性。 也就是说,看在任的君主喜欢谁,选择了继任。
例如,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不遵守嫡长子继承的规则,选择扶苏为继承人,他更喜欢的胡亥为继承人,也就是秦二世。 如果他打算接替扶苏,他不会选择让复苏和蒙恬一起监修长城,远离自己,带他到身边。 而且,最后赵高、李斯之所以能拥立胡亥,最大的理由也是胡亥离得很近。
汉高祖刘邦选择了他和吕后的儿子汉惠帝刘盈为继承人。 而且,周伯等人清除吕氏势力后,选择皇位继承人时,也没有遵循嫡长子的规则,而是选择拥立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也得不到高祖宠爱的代王。 名义上,代王是当时还活着的高祖儿子中最年长,最明智的。
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选太子的时候,按照嫡长子的规则来说,什么皇后少帝辩更合适,但由于董太后支持陈留王刘协,汉灵帝始终没有明确太子。 汉灵帝死后,何皇后在宦官和何进的支持下,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帝。 也就是少帝辩。
三国时代,选择继承人时,出现了选择自己喜欢的儿子而不是长子或嫡子的现象,是三国时代继承人选择的主流。 例如袁绍选择了小儿子袁尚,刘表选择了小儿子刘璒。 刘晏的小儿子刘璋也在部下的支持下就任益州牧。
曹操一开始并没有决心让曹丕继任。 曹植、曹冲甚至曹操死后,曹彰认为自己也有资格继承魏王王位。 孙权进一步容忍了太子孙登和鲁王孙霸的争斗,最后只能由最小的孙亮继承帝位。 反而刘备几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年长的儿子刘禅作为继承人。 曹丕也曾经有废除曹叡,立其他太子的意图。
到了唐朝,一开始就发生了夺回激烈的斗争,唐太宗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取得了太子的位置。 在唐太宗时代,也发生了太子承干一度失宠、魏王泰严重威胁太子地位的情况,承干仿效唐太宗发动宫廷政变,冒险要给予太宗禅位。 最后,唐太宗又废黜了太子承干和魏王泰,选小儿子晋王治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
如果已经选定太子为继承人,如果太子先死,那么在元朝之前,一般的方法是从剩下的儿子中选择,而不是直接让自己的孙子继位。
如果元世祖突然必烈,第一次太子去世后,直接把太子的儿子作为皇太孙,也就是继承人。 忽必烈本来选择了他儿子的真金,真金先他死,但忽必烈也不考虑其他儿子,直接立真金儿子铁穆耳为皇太孙,也就是继承人。
明朝是第一个明确嫡长子继承制的王朝。 朱元璋被称为吴王后,长子朱标为世子,被称为帝后也很快确立了朱标为太子,并没有为他人着想。 根据朱元璋明确的继承规则和顺序,朱元璋去世前朱标去世的话,应该在剩下的儿子中按顺序选择最年长的。 这也就是嘉靖帝即位时说的伦序当立的意思。
但是,朱元璋自己打破了这个规则。 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朱标已经去世了。 按照朱元璋以前明确的继承规则,接下来的顺序是秦王、周王、晋王,和朱标一样是马皇后生下的嫡长子,他们既是长子,也是嫡长子。 朱元璋本人在皇帝中很长寿,到他去世的时候,这几个儿子都去世了。 那么,我想接下来轮到燕王朱棣了。 但是,朱元璋没有让朱棣当太子,反而放飞了自己的儿子,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当了太孙。
所以,朱棣之后造反,冲破南京,登上帝位,并不完全违法,有自己正当的理由。 因为朱元璋去世的时候,他是朱元璋还活着的儿子中最年长的。 所以,从他的立场来说,本来应该让他当皇帝,不应该让他跳出来直接告诉朱允砖。
朱棣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仁宗朱高炽是朱元璋还在的时候选定的燕王世子,也就是燕王的继承人也不是朱元璋自己选的,而是朱元璋指定的。 朱镫本人喜欢性格像他的朱高分,一直想立高分成为太子。 (也一直在朱镫面前说高炽的坏话,想让朱镫把自己改立为太子。 但是,因为朱镫很喜欢高玃的儿子瞻基,也就是后来的宣宗,所以他最终没有立高獏,但是在高炽还在的情况下,指定瞻基为皇太孙。
选择继承人是君主理所当然的权力,即使有祖先制这样的继承规则,每个君主都倾向于选择更喜欢自己、更满意的人作为继承人。 成祖在太子还健在的时候,隔代指定继承人为太子,是他作为君主对太子未来君主权力的限制和干预,也公开表示了对太子的不满。
所以说,指定隔代继承人直接继承自己的权力,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事件。 因为这意味着根据规则,剥夺更有资格继承的人的机会,他们当然不满。 出现这种情况后,臣子自不必说,由于各自的优点和想法不同,隔代继承人和按规则应该继承的人之间选择队伍,很容易引起政治斗争。
免责声明:学习兴国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