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怎么在舆论战面前全面崩塌的?”
话语权简而言之就是影响社会快速发展方向、民众评价和选择方向的权力。 反思苏共战败的教训,苏共对意识形态阵地的放弃,话语权的丧失,是其重要原因。
70多年来,苏共取得民心,构筑阵地自恋狂,坚定独行,甚至自我怀疑,迷失方向,最终自我否定,自行解除武装投降,失魂落魄,直至土崩瓦解。
这次提示给网民的是第三部分在舆论战中的全面崩溃。
苏共政权后期,在公开运动的推动下,苏联的信息舆论搅乱了社会的思想,瓦解了苏共的理论基础。
1988年初,戈尔巴乔夫就舆论推进,主张无保留、无限制的公开性。 此后,公开运动一发不可接受。 在苏联公开运动指挥和急先锋雅科夫列夫的支持下,小作家、记者、政论热衷于翻历史旧账,寻找污点,肆意扩张。 公然的矛头直接指向苏共的要害和弱点,攻击其中的一部分,而不至于剩下。
在国内积极推进公开性,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国内外积极推进对外政策的新思路。 1987年,戈尔巴乔夫写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在苏联和美国出版。 他在鼓吹文明社会价值和核时代文明的同时,单方面主动向西方让步,从而获得了在西方的奖项,从根本上推翻了苏联舆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 戈尔巴乔夫的良好愿望最后没能转化为西方真正的应对,但他的什么样的国际关系新思维主张比较有效地解除了苏共思想武装,西方获得冷战,打赢了多年的攻坚战。
从1987年到1991年苏联下台前后,苏联社会极端势力利用各种历史问题进行了文案,但有几个方法可以说是登顶之极。 他们疯狂地揭露斯大林,声称十月革命是少数人制造的超级恐怖主义革命。 列宁也成了讽刺和批评的对象。 1991年8·; 19事件发生后,原本矗立在莫斯科等地的各种列宁像,除了矗立在莫斯科10月广场等少数之外,一夜之间被推倒或毁坏。
与苏共和社会主义有关的其他历史象征也遭遇了这一不幸,博物馆陈列的展品也被搬走了。 社会上掀起了改名的风潮。 的地名、街道、刊物纷纷变样,竞相抛弃了与前苏联、苏共、社会主义有联系的名称和象征。 一点的前苏共领导人匆匆丢掉党证,洗心革面。 稍古老的势力相继回国,末代皇帝的遗骸问题被媒体追踪,叶利钦亲自主持了国葬。 而且,自由激进分子大声疾呼要把列宁的遗体移出红场。
1987年是解禁文学最流行的一年,这一年发表的这类文学作品重大、数量多、反应强烈。 其中包括作家布尔加科夫1925年创作的《狗心》、普拉东诺夫1930年创作的《基坑》、伊萨科夫斯基40年代创作的长诗《关于真理的童话》、列巴科夫1966年1983年完成的《艾伯特大街的孩子》 在1987年的苏联合作社代表大会上,小说《日瓦戈医生》的作者帕斯捷尔纳克完全逆转,还决定出版他的作品全集。
不仅仅是文学,电影和戏剧也上映了几十部被禁止的电影。 1987年7月,莫斯科电影节闭幕式上,上映了长期被禁的电影《政委》,展现了情绪愤怒的群众与红军发生严重冲突的经过。 之后,电视开始放映描写阿富汗战争苏军死伤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记录片,给社会带来了冲击。 苏联国营电视台开设的政治论专栏,第五个轮子午夜前后的视角等措辞激烈,思想过激。 几位年轻电视节目主持人创办的视点节目为了摆脱制约,积极争取现场直播。 节目的文案和主持人的发言充满了叛逆色彩,风风火火,蛊惑人心,一时社会影响巨大。
在诸多改革和经济问题的争论中,苏共特权问题和官僚管理成为众矢之的。 戈尔巴乔夫改革已经进行了三年多,经济改革一点成效也没有,各项事业日益衰退。 舆论认为,特权阶层与大众对立,官僚主义是苏联落后的主谋,是官僚机构阻碍改革和前进的最大障碍。
按照这样的观点,戈尔巴乔夫认定改革政策之所以难以推行,是官僚机构从中作梗。 他认为,改革触及各级官员的切身利益,但官员们害怕失去权力,暗中抵制改革。 苏联社会上下的官僚机构形成了网,形成了墙。 改革大船受到特殊阻碍机制的纠缠,航行困难。 因此,戈尔巴乔夫提出,苏联应自下而上地广泛动员群众,在开放的改革派领导人的指导下,向官僚机构施加压力,这是当务之急。
1988年6月,苏共召开了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全面拉开了政治变革的大幕。 从此,苏联社会的政治热潮进一步高涨,经济问题似乎被遗忘了。 1989年差额选举、苏维埃大会的讨论,在苏联社会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烧热潮,电视广播党成为了全民的政治节日。
苏联各阶层感到前所未有的政治兴奋。 整个社会似乎都融入了政治改革的大趋势之中。 一方面社会情绪逐渐高涨,政治行业高烧不退,另一方面中央权威丧失,各地抵制交税,经济割据现象严重,地方分离、民族分裂危险迫近,苏联岌岌可危。
80年代末期,政治松懈和经济困境使民族区域离心趋势越来越明显。 经过几番试探,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率先举起了主权和独立的旗帜。 最初三个加盟共和国的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对戈尔巴乔夫百般刁难,要求在民主集中的大致上下扩大党内民主。 而且,各地设立了人民战线这一社会组织,势头正在增长。 人民战线坦率地从苏联独立了。 一点共和国党组织对此表示暗中支持。
除了政治气候的变化外,许多民族官员开始涂上民族主义的色彩,除去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以吸引选民的观察。 其中以叶利钦为首的俄罗斯联邦发挥了领导作用。 80年代末90年代初,脱离苏联边疆共和国的呼声,在首都得到了苏联内部民主派和反共势力的积极应对。
苏联社会的大多数知识分子聚集在俄罗斯民主、独立的大旗下。 在大众眼中,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和苏共社会主义等一起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俄罗斯才是真正的民族、国家、以及从以前流传下来的象征。 俄罗斯人不愿意听自己被称为苏联人。 他们对苏联的象征表示厌恶,为自己再次成为俄罗斯人而感到自豪。 这样,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苏联和苏联腹背受敌,民族独立和民主化如同双刃剑一样迫近。
戈尔巴乔夫政权后期,苏共领导人煞费苦心,在道路模式和理论之间摇摆不定。 苏联首先多次在完善社会主义后,提倡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提倡西欧共产主义思想,吸收全人类的文明成果,提倡新思维。 在改革模式的选择上,首先学习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的经验,寻找北欧模式。 戈尔巴乔夫政权后期,苏共领导人特别推崇瑞典的福利社会模式。 掌管意识形态的苏共高层干部纷纷到访,取经。 1989年以后,戈尔巴乔夫以政治上的中间路线为旗号,改变颓势,试图不使苏联解体,但再也没能成为力量。
1989年,东欧各国的风波发生剧变,苏联社会的过激派受到了强烈的启发。 耸人听闻的西方口号极具吸引力,反社会主义的旗帜深深地吸引人心。 1990年前后,转向西方,抛弃社会主义的思潮在苏联社会达到了高潮。 一项全国性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当居民回答苏联选择了什么样的前进道路时,32%的被调查者认为会效仿美国,1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德国; 11%的人看好瑞典;只有4%的问卷选择了中国的方法。 许多政治势力走上了彻底的革命道路,决定逃离社会主义的这一岸,进一步进入资本主义的彼岸。
1991年8月以后,激进化空想化倾向在苏联社会思潮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苏联激进分子领导人眼中,如果告别社会主义,选择新的西方方法快速发展的道路,苏联将在一两年内走上文明、复兴的道路。
1992年初夏,叶利钦第二次访问美国。 与上次访问不同,他不再是陷入困境的苏联反对派,而是新俄罗斯的最高领导人。 在美国演说中,叶利钦主张,他代表世界上最年轻的民主国家,来到民主以前流传下来的悠久圣地。 从此,共产主义的实验在俄罗斯大地上一去不复返了。 所有文明世界拥有的东西都会在俄罗斯开花吧。 在经济生活中,他主张完全自由的市场。 停止国家对经济工作的干预,认为市场与计划不相容; 让市场自然规律一一发挥作用,物竞天择; 打破国家所有制度,实行私有化,推行纯粹意义上的私有制… …
在胜利的感情驱使下,俄罗斯人文知识分子和艺术界人士也摇旗呐喊。 他们相信市场经济会带来俄罗斯文艺复兴。 他们认为,在自由和市场条件下,通过市场优胜劣汰,可以筛选出优秀的成果和文艺作品。 新激进改革派以西方社会为榜样,制造一系列市场和自由的神话,并以此来欺骗渴望摆脱困境的俄罗斯人民。
【张树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信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文登载了微信公众平台全面的快速发展观】
免责声明:学习兴国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当年震动华北的町店伏击战”
下一篇:“国民党的悬赏为何屡屡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