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耗死美国”是一种什么战术?”
最近,消耗美国的论调突然开始在舆论场流行,同时得到许多人的支持,被誉为老成谋国的语言。
这个论调认为,中国的优势是能源消费,消费是中国的取胜之道,美国和10到15年中国基本上赢了。
但是消耗是什么意思呢? 美国为什么会被杀害?
如果把消费美论提倡者的语境,和消耗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法结合起来,消耗率在这里的意思就是煮透了、着急了、拖延了等等。
或者,用更学术的话说,消耗美国的战术,是把中国的存在本身作为对抗美国的首要方法,而不是斗争。
如果这个推论行得通,我们就可以稍微分解一下消耗了美国论倡导者的真实心理及其影响。
易损美国论反映了什么心理?
第一,这反映了崇尚美国,害怕斗争和竞争的心理,无疑也是被动挨打的心理。
使美国消耗的说法乍一看充满信心,但其传播的含蓄在于,既然存在本身可以将美国置于死地,就不需要任何斗争(无论是积极出击还是被动抵抗),也不需要冒险。
这种战术只能使中国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失去抓住历史机遇获得决策性特征的机会。
中国需要时间,美国为什么不需要时间呢? 消耗美国论的客观效果,将留给美国冷静处理自身内部矛盾、部署对中国包围的机会,是典型的谬论。
从新中国的历史经验看,如果没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的伟大胜利,尼克松如何能访华?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包围中国的悲惨局面,并不是消耗掉的,而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结果。
第二,美国消费论事实上在中国国内制造幻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会自动浮现,认为中国将躺赢,美国将躺输。
毛主席说过,帝国主义是纸老虎,也是真正的老虎。 但是,我们所有的战术安排,都建立在应该建立帝国主义还是真正的老虎的基础上。 如果老虎梦想有一天自己撞上树,不战而死,那一定会是大错特错的。
消耗美论其实并不新鲜,只不过是当时蒋介石消极抗战政策的翻版。
1938年武汉会战后,八路军新四军进军敌后,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因此蒋介石的抗战越来越消极。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蒋介石抗战更加消极,专注于乘坐美国的私人汽车。
蒋介石的消极抗战政策,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中国作为战胜国被当作战败国对待,在雅尔塔会议上被美苏协助背叛。 不是失去了大量的主权,而是失去了广阔的领土。
有人将耗死美国论和持久战相提并论,这是持久战被涂黑得最惨的一次。
持久战的重点不在消耗而在于战。 抗战期间,仅敌后战场,发生的大小战斗就达数十万次,解放了1亿多人口,收复了1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国土。
光靠能源消耗,能得到这样的战果吗? 不战斗,怎样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蒋介石想要消耗日本,但直到日本投降前夕,国民党掌管的正面战场,依然很丧。
中美之间的这场竞争,是百年不遇的大变局,除了国家利益、地缘政治等因素外,还有意识形态冲突的含义,甚至文明冲突的复制品,未来的艰苦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决不能横加战胜。
和抗日战争一样,我们主张持久战,反对速胜论和亡国论。
但持久战绝不是消极消耗,在目前中国仍处于战术防御态势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积极防御的战术,包括必要时的积极出击。
在非核心优势行业,必须开展有道理、有利可图的斗争,在涉及核心优势的行业,必须针锋相对,逐土斗争。
这样,中国就可以逐渐打破美国的包围,在今后几年里打开新的局面。
【】【郭松民,红歌会网络专栏学者。 本论文刊登在公众号的独立评论家郭松民身上,允许红歌会网络传播】
心灵鸡汤:
免责声明:学习兴国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