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之辨”
“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的区别
吕秀才
如果告诉别人自己的学习方向是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很多人就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轻蔑。 在他们看来马克思早就过时了,他们可能还会抛弃下面这句话。 像马克思说的那样贫穷无产阶级现在还存在吗?
可见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是多么普遍。 我们不妨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讨论,以此作为驳斥马克思过时论的根据之一。
确实,马克思对无产阶级贫困化有很多争论。 例如,在1843年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指南》中,马克思说:“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在于形成被彻底锁链锁住的阶级”,“它表现出人的完全丧失,因此只能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来展示自己。” 另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工资问题的基本观点是,由于机器取代了工人与工人之间的竞争,工资有下降到足以维持生存的最低水平的趋势。 在《哲学的贫困》《1847年》《雇佣劳动与资本》《1847年》《共产党宣言》《1848年》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依然持有这一观点。 这些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绝对贫困的理论。
但是,这些是马克思前期的思想,是被成熟的马克思抛弃的。 另一方面,就《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指南而言,对无产阶级革命作用的发现仍然局限在哲学的边界内,受费尔巴哈感性人本学的影响,无产阶级在生产过程中所占的地位才是解放自身的力量基础 另一方面,对上述马克思的工资理论进行了修正。 成熟的马克思认为劳动力的价值不仅是纯粹的生理因素,而且是由历史或社会因素构成的。 前者基本稳定,后者依赖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斗争的情况。 也就是说,马克思指出可以放弃最低工资的理论,从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成长的社会财富中分一杯羹,在经济繁荣时期扩大其享受范围。 这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工资、价格、利润》( 1865年)中所展示的马克思后期的书籍。
这说明了什么? 这表明成熟的马克思抛弃了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绝对贫困的理论假设,他强调的是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的相对贫困。 相对贫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劳动者收入占社会总收入的比例比以前小;二、对资本主义生产所激发的新的诉求缺乏工资。 也就是说,虽然劳动者的实际工资可能确实有所增加,但这并不妨碍劳动者依然陷入,越来越陷入相对贫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无论工人报酬高低,工人的状况一定会随着资本的积累而恶化。”谴责工人阶级的相对贫困。
所以,不能从字面上理解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 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是指出卖劳动力=被雇佣=维持生计的工薪阶层。 虽然那样的赤贫无产阶级已经不存在了,但请不要认为马克思的理论前提会动摇。 因为马克思立论的基础绝不是绝对贫困,而是相对贫困。 相反,赚取工资的阶级的相对贫困和他们从事的异化性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当然也有变化。 因为愈演愈烈。
相对贫困必然带来相对社会地位的下降。 正如马克思在《工资、价格、利润》中指出的,“劳动者生活的绝对水平依然如此,但他的相对工资和他的相对社会地位,也就是和资本家比较的地位会下降”。 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但生活没有了尊严。 根据马克思的相对贫困理论,在资本主义下,这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
说到尊严,让人联想到我看过的信息评论节目。 顺便说一下,打扫企业的女性在为别人工作。 那家的主人在打电话时,无意中说:“家里有下人在工作。” 那个女人听到自己被称为“下人”感到很委屈。 接下来,播音员将严厉谴责称呼别人为“下人”的行为和内心的状态。 这个信息评论节目反映了什么? 我认为这反映了普遍虚伪的心情。 称呼“下人”是错误的,但那只是称呼之争吗? 通过改变她“下人”的称呼,能改变她在实际生活中的弱势地位吗? 事实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上人”和“下人”的区别很明显。 如果我们不现实地改变这种状况,而只用称呼来做文案,掩盖人们社会地位的客观歧视和弱者的真实状况,那不是虚伪,而是什么呢?
在康德看来,警卫可以说“我很自豪”,保姆也可以说“我很自豪”,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真的不是骄傲。 现实中享有自豪感的人们,为什么要在舞台上大喊自豪呢? ——为了维护现实的自豪感,他们不能叫骄傲啊。
本文:《““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之辨”》
免责声明:星空分类目录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