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柱: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创立90周年纪念研讨会之四
梁柱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 正是由于全民族的发动、人民战争的广泛展开,中共中产阶级的作用和国共两党携手共赴国难,抗日战争成为了中国百几十年来抗击外敌入侵才取得完全胜利的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倡导者和领导力量
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这场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反抗东方最大帝国主义强国的战争。 中日双方力量悬殊,中国正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 ( ( ( ) ) ( ) ) ( ) ) ) ) ) )0)在前一段残酷的殊死搏斗中,要说近代历史上中国的反侵略战争屡屡失败的命运,关键是要发挥我们战争的正义性,以及如何得到更多援助的特征 这是多次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正确方法。 对于参加抗战的党派来说,第一,对于国共两党来说,谁能实现这一点,即只要执行有利于全民族总动员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多次到底,谁实际上就是这场反侵略战争的领导者,它最终赢得了战争,赢得了人心。
在抗战前夕的中国,政治分裂、内战不断的情况广为人知。 蒋介石政权在“九一八”事变以后,重复着“攘夷之外必须先于安内”的错误方针,热衷于“讨伐”,但由于对日本的武装侵略采取了无抵抗政策,东北没落,华北岌岌可危。 因此,停止内战,争取统一的中国一贯的对外,成为了中国人民开始抗争的前提条件。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实现国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为发生全民族抗战提供了比较有效的实现形式。 由于蒋介石多次谋取一党的私利,统一战线的目标和组织形式没有完全实现,但中国共产党始终维护团结抗战的大局,为了团结和“有理、有利、有节制”而反复斗争,遏制了反共的逆流,制止了对日妥协的趋势。 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 ’中国共产党实际上是打击这个敌人的法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和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坚信战争的伟大力量存在于民众之中,主张动员和依赖人民群众是落后的半殖民地中国战胜强大帝国主义日本的根本保证。 党在抗战初期就确定了提出不同于国民党单方面抗战路线的全面抗战路线。 1937年8月洛川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具体阐述了全面抗战路线的基本主张,呼吁全国人民总动员,广泛动员群众武装,实行人民战争。 这条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和执行,生动地反映了党是全民族根本利益的坚定代表者。 历史表明,只有实行这样的路线,才能带领抗日战争走向最后的胜利,使这一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
党不仅为抗日战争制定了正确的全面抗战路线,而且提出了正确的战术方针,即持久战的战术方针。 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期间,毛泽东强调“打败敌人需要做持久战的准备”。 他在洛川会议上进一步分析了中日两国各方面的情况,这些情况证明了我们的战术方针是持久战不是速决战,而是结果中国的胜利。 1938年5月,毛泽东驳斥了当时非常骚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坚定了抗战军民胜利的信心,科学总结了抗战10个月的经验,发表了著名的《关于持久战》。 在这本论书中,毛泽东通过对中日双方优势的透彻分析,准确地揭示了抗日战争的迅速发展规律,从抗日战争经历的三个阶段,得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结论。 这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分析战争的典范作品,展现了持续抗战的进程和胜利的前景,同时提出了一整套从战术指导、战役和战略全方位打击敌人的较为有效的方法,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 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对这份军事文件深表赞赏,将其精神总结为两句话。 得到蒋介石的赞同,“以积小胜为大胜,在空之间改变时间”,“军事委员会贯穿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术指导思想”。 毛泽东在《关于持久战》中进行的分解和论断,几乎都被之后的战争过程所解释。
党领导了陕甘宁边区和广大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作为抗日和民主的示范区,给了全国军民多次抗战、夺取胜利的信心。 毛泽东说:“边疆地区的作用是树立榜样,展示给全国人民看。” 边远地区的任务是“提高自己,帮助别人”。 陕甘宁边区的模范作用,使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纷纷赶到延安,寻求抗日救国的真理。 1938年5月至8月,通过西安八路军事务所延伸的青年达到2288人。 华侨陈嘉庚给人的印象是,通过对延安的实地考察,与他在重庆的经历形成了强烈的对立,他深刻地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综上所述,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以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战术方针,以及共产党员对民族解放事业的无限忠诚,实现了政治领导人对全民族抗战的作用。 这是抗日战争多次成功、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S2 ) )开辟敌后的战场,多次持续抗战)/S2 ) )。
抗战初期,党的军事战术从国内正规战变为抗日游击战和抗日游击战的战术地位的确立,实践地处理了民族解放战争中无产阶级斗争的道路,处理了半殖民地大国在反侵略战争中实行人民战争的道路。
敌后解放区的战场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开辟的。 它不仅在战术上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而且是多次进行八年抗战的中流砥柱。 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 1937年8月至1940年底,是敌后战场和敌后抗日力量迅速发展壮大的时期。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全面实现了党的军事战术转变,开辟了敌后的战场。 战术转变的实现和敌后战场的开拓原则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37年8月八路军主力出师到11月太原沦陷。 第一,在战斗中与友军协同作战,开始一些分兵,动员群众,迅速发展游击战争。 9月25日,115师在平型关东北伏击日军坂垣师补给部队,歼灭敌千多人,获得八路军出师后,也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战。 10月中旬,120师协助忻州战役在雁门附近连续伏击敌人,歼灭800多人。 9月底,129师主力也穿越黄河,袭击晋北代县一线沿蒲路南犯下的敌人,偷袭阳明堡机场,取得击毁敌机24架的胜利。 八路军在率军打击敌人的作战中取得了巨大的战果,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为开辟敌人的后战场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太原沦陷至1938年4月晋东南根据地粉碎日军九路围攻,第一独立自主分兵深入敌人后,依托附近山区建立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 11月8日太原沦陷后,华北正规战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了首要地位。 11月中旬,八路军总部按照中央指示,决定分队深入分为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晋西南等地,广泛发动了抗日游击战争。 据此,八路军在敌后确立了三个战术支点,战术转换初步实现。 第三个阶段是1938年4月至10月武汉失守前后,第一个以山地根据地为依托扩大到平原地区,迅速扩大解放区战场。 然后,新四军江南、江北部队也分别进军苏南、皖中敌后,初步打开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局面。 经过这三个阶段,全面实现了中央由国内正规战争向抗日游击战争的转变。 到1938年底,八路军、新四军建成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山东、华中等几个大根据地,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人口5000万以上,八路军迅速发展到15万多人,新四军25000多人。 (
)第二,相持阶段到来后,解放区战场的战术地位逐渐突出,成为再抗战的重要支柱。 日军占领武汉后,已有总兵力达100万的24个师投入中国战场,国内只剩下1个师,无法继续进行大规模军事攻击。 日本陆军省和参谋本部不打算扩大占领地区,明确了以第一力量应对解放地区的方针。 这个时期,敌人不断强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军队是今后华北治安的癌症”。 1939年10月,日军在华北的兵力增加到18个师,约占侵华日军的一半。 在新四军活动的江南地区,日军也增加了两个师的兵力。 这标志着日军作战要点开始转移到解放区战场。
随着敌人后方兵力的增强,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因此,反“扫荡”成为多次敌后抗战的首要作战形式。 据统计,1938年7月至1940年7月两年,日军对华北敌后根据地的千余人“扫荡”达109次,万多人10次,其中最大的一次出动6万兵力。 并且,1939年和1940年,敌人在华北修复新建铁路2347公里、公路15600公里、碉堡、据点2749个,通过这些“线”和“点”,对根据地执行“囚笼”政策。 但是,由于敌人兵力不足,部署分散,而且在作战指导方面以正规战应对抗日游击战争,因此仍然只能控制主要城镇和交通要冲。 因此,这一时期的敌后斗争非常残酷,但正是抗日游击战争大迅速发展的有利时机。 从1938年6月至1941年5月,华北敌后军民对敌大小作战仅6次,共伤亡126000多人伪军。 由于敌人背后的军事斗争采取的是主力军、地方军、民兵自卫队三方结合的人民战争体制,从而可以逐步发挥游击战争的高度机动灵活的优势,取得小胜利大获全胜的战果,同时适当集中兵力,进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这个时期的八路军作战整体上以游击战为中心,但运动战中也提到了一定的地位。 例如1939年4月120师和冀中军民的齐会歼灭战、4月120师和晋察冀军区的上下细腰战、8月山东军民的梁山歼灭战、9月120师的陈庄战、11月晋察冀军区的范源战、1940年6月晋察这些战斗每次歼灭敌人五次, 特别是1940年8月至12月进行的历时3个半月的“百团大战”,进行了1826次战斗,造成日军20465人、伪军5155人死伤,拔敌据点2993处,摧毁铁路940多里、公路3000多里。 百团大战使日军在华北陷入困境,打破了对敌人根据地的分割封锁,鼓舞了全国人民赢得抗战胜利的信心,对稳定全国战局起到了重要意义。 反“扫荡”斗争的胜利,为抗日根据地的生存和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人民的抗战力量在战斗中迅速发展。 到1940年底,人民军队从抗战初期的45000多人迅速发展到近50万人,其中八路军已有150个团40万人,新四军52个团10万人左右。 共有15个敌后根据地扩展到华北、华中和华南的敌占区,根据地人口约1亿。 (/br ) )二) 1941年和1942年,是多次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
此时,敌后抗战的局势进入了敌我双方依靠相当坚固的阵地,进行持久争夺战的局面。 日军越来越强调实施“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将整个华北分为“治安区”、“准治安区”、“敌我相争的游击区”、“非治安区”、“解放区”,分别进行更加彻底和残酷的攻击,使占领区完全殖民化, 1941年3月至1942年10月,日军在华北连续5次举行大规模“治安强化运动”,在华中地区推行“清乡运动”。 从1941年开始,日军动员大量兵力对根据地进行空前的残酷“扫荡”。 抗战的第四、五两年间,敌人对华北解放区千多人的“扫荡”达到174次,比上两年增加了三分之二,同时战略手段也有了新的变化。 也就是说,从过去短命的“扫荡”长时间进入的线式“扫荡”到纵深的“扫荡”,从分区围攻到分区“扫荡”,从长驱直入逐步进入铁壁围攻,从无组织的烧杀到有组织的三光政策。 然后,日军通过在根据地周围增加碉堡、据点,构筑封锁线,逐步推进,实行了所谓的“蚕食”政策。 这两年,敌人在华北又新建和修复了铁路752公里,道路迅速发展到37351公里,封锁沟墙增加到11230公里,新增据点7801个。 这种比较缓慢、隐蔽的“蚕食”方法,曾给根据地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敌人空前残酷的“扫荡”,是造成敌后解放区严重困难局面的首要原因。 而且,国民党的反共政策也加剧了敌后抗战的困难。 特别是1941年以后,“曲线救国”论甚嚣尘上,国民党军队在这个罪恶的旗帜下反叛投敌,加入了对解放区进行大“扫荡”的行列。
在这两年里,解放区面积比原来大幅缩小,华北的冀中、冀南、清河、冀鲁边等区几乎都成了游击区和敌占区,人口从1亿减少到5000万人,八路军从40万减少到30万人,新四军13万人 由于敌人的破坏、封锁和华北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解放区的财政经济困难也达到了极点。
在这一时期,敌后抗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中共中央为了反复抗战、克服困难、取得胜利,提出了著名的十大政策。 这将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加强根据地建设,开展巩固敌后游击战术基地的大生产运动,提高战胜困难物质力量的整风运动,进一步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并加强对敌斗争,转变斗争作风。 党中央制定了新形势下对敌斗争的战术战略,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实行精兵简政,在群众分散的游击战争中对付敌人的规模空前的“扫荡”。 八路军将主力兵团地方化,地方兵团大众化,进一步健全主力军、地方军、民兵三方结合的人民战争体制,分散兵力,便于完成游击战争的任务。 这样,除了保存必要的野战部队执行机动作战任务外,还要发挥地方武装和民兵的作用,发挥群众的创造力,用伏击、袭击、地雷战、道教战、孔雀战等消耗击退敌人。 之后,坚决实施“敌进我进”的方针,向“敌后敌后”进军,展开了敌占区的游击战。 1942年由129师发起的武装集团,进入敌占区开展事业,将公开斗争与秘密斗争、武装斗争与政治斗争结合起来。 在敌人占领区进行政治攻势,实施除奸政策、伪军崩溃政策、广泛的统一战线政策、革命的两面政策等。 武工队的组织及其活动是抗日游击战争的新的迅速发展,它有效地打破了敌人的“蚕食”政策,在敌占区建立了一些小游击区和游击根据地。 党适时采取新的组织形式、斗争形式、务实作风,真正实现了军民一体、军政一体,敌后抗战出现了全民团结对敌、生动活泼多彩的人民战争局面。 到1943年,华北、华中敌后的反“蚕食”、反“清乡”斗争取得明显成绩,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恢复,部分地区还取得了一定的快速发展。
(三) 1943年至1945年8月,是敌后抗战力量在得到恢复和巩固的基础上再次进入大快速发展的时期。
1943年,敌后解放区人口上升到8000多万人,人民抗日军队增加到47万人。 1944年,解放区战场开始转入攻势作战。 在一年的局地反击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共战斗了两万多次。 杀伤敌人伪军22万多人,收复县城16个,攻占据点5000多个,收复国土8万多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200多万人。 年末。 敌人的“扫荡”基本上被我阻止了。 到1945年8月,我军转入全面反攻。 随着战术反击阶段的到来,我军开始实现从游击军到正规军、从游击战到正规战的转变,使人民军成为实现战术反击的第一力量。 在大反攻中,八路军歼灭了日本伪军27万多人,夺回了城市200多人。 新四军基本肃清长江以北,肃清津浦路以东、陇海路以南的日伪军,连接了山东华中两个主要战术区。
敌后抗战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光辉历史,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游击战争的伟大战术意义[/s2/]
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敌后解放区的战场在不同阶段充分利用了不同的作战形式,但始终以游击战争为中心。 抗日游击战争对反复抗战、夺取最后胜利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抗日游击战是弱国战胜强国侵略的比较有效的武器,是实现人民战争的最高组织形式和作战形式。 在抗战中,敌我双方强弱对象明显突出,但力量对象不仅是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的对象,也是人力和人心的对象。 中国抗战并非注定要使近代历史上的反侵略战争失败,而是要逐一发挥大国和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特征。 这不仅要在政治上形成全民族的大团结,而且要在军事上实行真正的人民战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把近百年来我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的历史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它促进了全民族的觉醒和团结,同时也创造了人民战争的奇观。
抗日游击战争的突出优势之一是军队和人民群众紧密结合,最充分地发挥了广大群众的智慧、力量、创造力,从而弥补了敌我之间物质力量的不平衡状态,并逐步发生了改变。 敌后军民产生了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孔雀战、村落战、围城战、水上游击战等灵活巧妙的游击战,组织了铁路游击队、平原游击队、雁玉队、敌后武工队等各种形式的游击队,比较有效地击败了敌人。 抗日游击战争的另一个优势是,把敌人广阔的后方变成了消灭敌人的战场,牵制和消耗了大量敌人。 据此,敌人需要维持半数以上的兵力以巩固后方。 这样,通过抗日游击战争的展开,在敌人占领的华北、华中、华南的广大地区,形成了将敌人置于死地的真正的人民战争。 抗日游击战争的另一个优势是,以小胜大胜,多次抗战,一次次地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 八年抗战中,敌后军民对敌战斗共125165次,日本伪军歼灭171万人,其中日军527000多人。 这些战斗的规模通常比较小,但是日军在持续的人民战争中,疲于奔命,大量消耗,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在华北方面军参谋部工作的某参谋这样写道。 “现在回头看,笔者在任中( 1939年8月至1940年5月) ),全方面军每天平均死伤50人,50人较少。 但是,一年间有18000人离开战列,消耗惨重。 ”
第二,抗日游击战争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为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时期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在战术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两个战场在战斗中的直接合作很少,但在战术上的合作很明显。 例如武汉会战期间,日军计划抽出华北方面军的一部分沿平汉路南下,夹击南方第十一军和武汉,但由于华北八路军频繁出击,华北“治安恢复地区不过是铁路两侧地区”,敌人无法将军队分开南下。 通过势均力敌的阶段,敌后战场牵制了很多日本军队。 以1943年3月的资料为例,当时侵华日军共有36个师约60万人,敌后军民抗御日军35万人,占其总数的58%。 国民党军队抵抗日军25万人,占42%。 这证明了侵华日军有一半以上的兵力用于与解放区的战斗,大大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
中国抗日游击战争牵制和消耗了日军,创造了全民参战的奇迹。 这不仅在巩固国民党抗战信仰、配合正面战场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广阔的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正面战场一起,构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坚固堡垒。 1937年7月至1941年中国独自进行的4年抗战,消耗了日本大量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延缓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成为整个太平洋战场最重要的战区。 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抗日游击战争的重叠和中共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使全民族抗战始终持续。 这将日本近百万的关东军、六七十万的派遣军牢牢封锁在了中国。 日本一直强调的坚持所谓“战而战”,将华北作为太平洋战争“兵站基地”的计划,也因敌后军民的英勇抵抗而化为泡影。 当时,丘吉尔首相敏锐地看到了中国战争的作用,提出英国的命运“与中国人的命运紧密相连”。 “必须指出,中国崩溃后,至少会有15个日军师团,也许20个师团空缺。 之后大举入侵印度,确实有可能。 ”美国总统罗斯福也表示:“如果没有中国,如果中国崩溃,你认为有多少日本兵可以借此调动到其他方面进行战斗? 他们很快就能建成澳大利亚,建成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 他们可以同时向中东挺进……”[/BR/]第三,抗日游击战争极大地迅速发展了人民的抗日力量,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敌后游击战争的广泛展开,不仅保留了原有的阵地,而且通过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极大地扩大了自己的阵地。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大而迅速发展的时期。 据1945年9月统计,经过8年抗战,人民军队主力从4万多人迅速发展到127万人,革命根据地从一个陕甘宁边区迅速发展到19个解放区。 这些解放区包括中国西北、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广泛区域,面积1048000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强,人口12550万,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 在这些地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成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成为了新中国的雏形。 敌后解放区与国民党统治区形成了强烈的对立。 史蒂夫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我从看到的一切来评价国民党和共产党。 (国民党)腐败、失职、混乱、经济、税收、和好、囤积、黑市、与敌人的买卖。 共产党的纲领说,要减税、减租、减收、提高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参加政府,做到这一点。 ”史蒂夫的助手戴维斯也在备忘录中说,“他们幸存了下来,同时长大了。 ……这种带有明显愤怒和力量的原因,是简单而基本的,是大众的支持和大众的参与。 共产党的政府和军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得到积极广大人民支持的政府和军队。 他们之所以得到这样的支持,是因为这个政府和军队真的是人民的。 ”
多次敌后抗战和中国革命快速发展的实践表明,实行抗日游击的战术方针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政治路线,将赢得多次抗战、胜利,昭然若揭
本文:《“梁柱: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免责声明:星空分类目录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乾坤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