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颖文:从左联看中国共产党对先进文化的引领”
文报首席记者单颖文
1920世纪20年代末,文学社团创造社、太阳社的青年们围攻鲁迅等五四时代有影响力的作家。 之后,中国共产党阻止这场争论进一步恶化,使双方走向联合,聚集左联这样左翼文学力量的组织… …
从位于虹口区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来看,名人的故居、海上故里满目疮痍,似乎走的是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文化长廊,不禁让人想起习大大同志对虹口是海派文化的发源地、先进文化的策源地、文化名人的居住地的评价。
据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场纪念馆(以下简称左联纪念馆)相关人士介绍,习主席说,上海虹口是先进文化的源泉,19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作家组织左联在虹口成立是其一部分。
那么左联最初是由那些人组成的吗? 它的诞生和中国共产党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左联是中共直接领导的?
左联的班底
一进入位于多伦路201Nong2号的左联纪念馆2楼展示室,展板上最先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的两个文学团体创造社和太阳社。 这两个文学团体的成员,以及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交接的中华艺术大学的一些师生,以及鲁迅周围的文人们,都是左联的第一个‘ 班底 据左联纪念馆有关人士介绍,创造社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成立,最初为文学研究会。 1921年6月上旬,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成抄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在日本东京设立了创造社。 大革命失败后,太阳社在上海设立,发起人为蒋光慈、钱杏邨(阿英)等,第一成员为洪灵菲、沈端尖)夏衍)、楼适夷等。
那么,这两个团体与中国共产党有什么关联呢? 据原左联会所纪念馆副馆长张小红(已故)介绍,创造社和太阳社的人员组成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大革命失败后,撤出武汉、南昌等一线的革命实务人员,如郭沫若、成仿吾、钱杏邨(阿英)、郑伯奇、洪灵菲、蒋光慈等。 从史料可以看出,成立之初,创造社与中国共产党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们的刊物上经常刊登共产党的复制品,出版部是中国共产党刊物的秘密代理人。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创造社的大部分主要成员都热衷于革命,郭沫若、仿吾等相继参加了革命的实务。 在大革命高潮期间,他们聚集在广州,看蒋介石如何叛乱革命,共产党如何浴血奋斗,进一步加深了与共产党的密切关系。 郭沫若个体与共产党瞿秋白非常密切,南昌起义后,他成为创造社中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员。 在郭沫若的请求和周恩来的安排下,李一雯、阳翰笙在大革命失败后加入创造社,并与潘汉年组成创造社的第一个党组。 1927年广州发生四一五政变后,创造社成员集体来到上海。 太阳社发起人蒋光慈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在莫斯科学习。
这两个文学团体的其他一些成员是从日本回来的留学生,如李初梨、冯乃超、李铁声等。 这些留学生在日本的时候,通过日本共产党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首要研究的不是文学,而是社会科学。 据《郑超麟回忆录》一书介绍,他们最初想成立政治组织,去咨询了留在日本的学生老前辈郭沫若的意见,但郭很不赞同,认为他们应该与共产党合作,而不是另一个火炉。 为此,郑超麟代表中央在上海北四川路永安里与他们接触,并在谈话中根据第三国际的几次通告拆解了中国社会的结构、革命的性质和前景。 我记得他说李初梨第一个站起来,他总是只知道抽象的理论,对于中国革命问题这么了解的说明,今天第一次听到,非常感谢。 时隔近半个世纪,李初梨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也提到了这件事,说自己从日本回来是研究社会科学的空,在上海听了郑超麟的话,走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步。 郑超麟认为,经过这次会面和之后的多次接触,这些新人自行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 之后,李初梨、冯乃超、朱镜我、彭康、李铁声相继加入共产党。
从资料来看,创造社和太阳社大多是中国共产党
员,特别是太阳社的成员几乎都是中国共产党员。 张小红认为,这两个文学社团的成员、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中国共产党的仰慕者或他本人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国共产党对左联的领导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什么共产党在左联有崇高的威望,为什么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在左联能很快贯彻。 张红这样写道。
1929年2月创造社被国民党当局关闭,太阳社于该年末自动宣布解散。 1930年,创造社大部分成员与太阳社所有成员加入左联,成为左联成立之初的核心力量。 根据1994年出版的姚辛编纂的《左联辞典》,记录在案的288名左联加盟员中,被明确记载为共产党员的有131人。
为什么在上海设立了左联?
左联纪念馆一楼的展示室是按照左联1930年3月2日召开成立大会时的样子布置的。 讲解员说,这里原来是中华艺术大学的教室,现在的天花板和地砖都是那年会议时的旧的。 当时,参加大会的40多人,有的站在这个小房间里,有的坐着,有的被挤出了房间。 站在过道上、院子里趴着窗户、堵着门,感受到了大会的盛况,聆听了潘汉年代表中共中央的讲话。
现在展览室的墙上挂着7张照片。 这是左联成立大会选出的7名常务委员。 他们是沈端先(夏衍)、冯乃超、钱杏邨(阿英)、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 当时鲁迅被尊为盟主,在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说,首次提倡文艺为工农大众服务。 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及时干预,这种情况即使在成立半年前,也不太可能想象。 左联纪念馆工作人员表示,左联成立前两三年,创造社、太阳社笔战的主要攻击对象是鲁迅、茅盾等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干将。
那么,这场争论是怎么开始的呢? 事件也从1927年开始。 根据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王锡荣的研究,那年10月,鲁迅、郭沫若相继来到上海。 起初,他们俩与郑伯奇、蒋光慈等几位创造社成员商量联合恢复封闭的创造社刊物《创意周报》。 但是那个时候,创造社的内部发生了变异。 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如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认为五四风云消失,五四新文化团体解体。 他们以叶圣陶、郁达夫、鲁迅、郭沫若、张资平等五四时期有影响力的作家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的代表进行了偏激的批判。 特别是鲁迅这个老偶像,也到了该打倒的时候了。 创造社发起人成抄吾猛攻鲁迅,他们又取消了复刊前议,于1928年1月15日启动了另一本新书《文化批判》。 令人惊讶的是,在这本刊物上,竟然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在批判鲁迅。 此外,太阳社也利用1928年1月1日创刊的《月刊太阳》加入了声讨鲁迅的大军。
对想要与创造社携手奋斗的鲁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莫名其妙的讨伐。 一开始选择沉默,但在连续被骂了一个月之后,1928年2月底也用钢笔进行了反击。 根据地下党员楚图南的回忆,当时鲁迅在给北大教书的学生、中国共产党员任国祯的信中,提到自己被包围了,说谁用满纸难懂的新名词吓唬人? 他想给熟悉文艺理论的任国祯介绍一些书以供参考。 之后,任国祯和楚图南马上制作书目发给鲁迅参考。
看到鲁迅的反击,创造社和太阳社对他进行了更猛烈的攻击,但几乎是毫无理论和解体的随意谩骂,这招致了文人和其他文学社团的批评,骂战陷入混战。 随后,鲁迅写《我的态度度量与年》等文案再次反击,郭沫若写《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从结构上陷入鲁迅是双重反革命、不得志的法西斯主义,将这种暴言狂风推向了顶峰。 王锡荣说,这场论战的中心人物是鲁迅和郭沫若。 因为他们的骂战是最高级别最刺伤对方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最能激励对方走向正确的方向,最有建设性。
最后,还是关注这场争论的中共中央插手,制止了这场无谓争论的进一步恶化,让双方走向联合。 王锡荣说,如果没有中共中央的阻止,这场争论的结局可能会持续或逐渐平息,但实际上并不会平息,不会诞生像左联这样集中左翼文学力量的组织。
那么中共中央为什么要介入这场白热化的论战呢? 左联纪念馆的研究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内局势,迫切需要左翼作家们的团结。 而且从国际上看,苏联拉普(全称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日本纳普(全称全日本无产阶级艺术联盟)和革命文学国际局相继成立,为了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的指导,必须尽快帮助革命作家成立联合团体
据王锡荣整理,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大会召开后,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于11月回上海途中,途经绥芬河、哈尔滨,周恩来、李立三等从当时的中国哈尔滨县委书记任国祯口中听到鲁迅被包围的事件,如创造社、太阳社一样,将鲁迅 一人回忆说,周恩来到达上海后,立即停止与鲁迅的争论,指示江苏省委推进部部长李富春与鲁迅合作组成统一组织。 于是李富春马上约谈了他派往创造社的党员阳翰笙,说服创造社、太阳社停止争论,执行联合,阳翰笙顺利完成了中央规定的任务。
这里有个逸闻。 1930年2月,正是这个华汉,即阳翰笙写《中国新文艺运动》,不断批判鲁迅,说鲁迅仍然是小资产阶级的观点。 该文案刊登在4月的“文艺讲座”上,此时左联成立已有一个多月。 张小红认为,这种重叠交叉的情况证明了当时的革命文学倡导者对中共中央非常信任和尊重,或者说中共中央的威信足以约束党员和革命知识分子。 虽然他们个人和鲁迅在感情上还处于对立状态,但还是‘ 要听党的话,先在组织里团结起来建立左联再说。
据李立三回忆,当时担任中央推进部部长的他也直接参加解决了这件事。 当时党内有些年轻人一时绕不过弯来,李立三去找他们谈话。 然后,他也去听鲁迅的话,听他的意见。 李立三告诉鲁迅,他打算建立统一的革命文化组织,命名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对此,鲁迅不仅非常赞同,而且特别强调代表前进和革命的左翼一词旗帜鲜明,可以使用。
据夏衍回忆,1929年10月的一天,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第一次筹备会在上海北四川路和窦乐安十字路口的咖啡馆以与文化人聚餐为名义举行。 出席会议的有潘汉年、冯雪峰、夏衍、阳翰笙、钱杏邨、冯乃超、彭康、柔石、洪灵菲、蒋光慈、戴平万,都是中共当时的筹备会通常每周召开一次,有时也每隔两三天召开一次,地点是延 2006年宣布为虹口区历史遗迹纪念地) )的2楼的可以容纳12、3人的小房间。 1930年2月16日,左联筹委会在啡厅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全体成员出席。 其中包括鲁迅,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通常不出席会议,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了下午和柔石雪峰上街喝咖啡。 十多人围着桌子自由地交谈,最终达成了协议。
这是中共中央甚至党的主要负责人首次直接询问文艺工作者,而且在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锡荣说,左联的成立,不仅是党中央的直接介入,还有两个因素不容忽视。 一是这些文人在思想上的共性。 20世纪20年代像雨后春笋一样成立了很多文学社团。 其核心是摆脱几千年思想的痼疾,使文学冲破才人佳人鸳鸯蝴蝶的包围。 如果没有共同的突破意识,没有摆脱旧体制的强烈愿望,左联就无法组织。
王锡荣认为,左联能够成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上海自身具备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先,上海是近代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和远东第一大城市。 特别是1925年经历五卅运动后,上海工人阶级可以接受以无产阶级文学为口号的左翼文学运动。 第二,海派文化特有的突破精神、创新精神,使上海这个地区产生新文化,易于接受。 第三,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汇的地方,外来机构、设施特别集中,容易吸引外国人和留学生,而且通信方便,新闻迅速。 第四,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包括鲁迅、郭沫若等文坛巨子在内的众多文化人涌入当时相对平安的上海,容易引起文学上的交流与冲突。 在当时的中国,除了上海,第二个地方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王锡荣说,中国共产党因势利导,水到渠成在上海结成左联绝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1930年11月,左联以萧三为代表参加了在苏联哈尔科夫举行的第二次国际革命作家代表会议。 据此,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加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成为其支部——中国支部。
党组的左联[/s2/]
在左联纪念馆二楼的展示室悬挂着左联组织系统的简图。 看,中间的红色地方‘ 左联党团可以看到,左联有党团,证明左联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也可以从左联当时的领导机构中再次找到证据。 左联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说。
在这张图上,我们看到左联的领导机关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文化实务委员会(以下简称文委会)和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以下简称文总)。 文委会是1929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推进部为了加强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而设立的,是左联党团的上级领导机关。 左联行政上的上级领导机关是文总,但文总的党组成员其实是文委成员,实际上,文委、文总是两个招牌、一个班子。 左联成员林焕平在回忆录《从上海到东京》中写道,因为左联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活动,所以有左联党团,同时党的代政,大部分都代替了党组。 根据周国伟写的《左联组织系统史实考》一书,左联历任党书记为冯乃超、阳翰笙、冯雪峰、钱杏邨、耶林、丁玲和周扬。 任白戈在《我在左联工作是》一文中对左联组织机构做了如下论述。 左联下的组织与党的组织完全相同,分为沪东、沪西、闸北、法南(法租界和南市)四个区。
左联纪念馆的研究人员表示,尽管左联是党和非党作家共同组织的群众团体,左联成员还是要参加一些政治活动。 例如,1931年满洲事变后,经常发表“呼吁无产阶级作家革命作家以及所有爱好文艺的青年”等政治宣言。 例如,1932年·; 二八事变后,将派参加者到闸北前线慰问士兵,如筹备1932年世界帝国主义战争反对大会等。 另外,左联的日常活动包括小组活动,经常以学习党的文件、讨论国内外形势等政治文案为主,而不是纯文学的讨论。
根据张小红的描述,左联当时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吸收搜索者。 所谓寻找者,一个是原中国共产党员,大革命失败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现在党组织开始寻找恢复关系; 另一种是进步青年和人士向往革命,寻找党团,这两种人都把加入左联作为加入党组织的一种方式。
例如,王尧山在《回忆左联工作的前后》一文中,写的是22岁的自己通过左联找到党组织的故事。 一· ()事变后,他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随后参加了进步组织青年文学研究会,在活动中引起了左联加盟员周文的观察。 有一次,走在马路上聊天时,周文告诉我左联… … 左联的性质是秘密的… … 通过周文又联系了党的关系,在左联的党组织工作。 另外,于伶在《北平左联给剧联的回忆》中写道,1930年夏天,23岁的左翼文学爱好者从上海进入国立北平大学法学院,如何通过读书会加入北方左联,通过相关联系方式加入党组织。
张小红认为,在20世纪30年代白色恐怖的环境下,加入共产党将冒很大的风险,但仍然有很多人找党、加入党。 他们找到左联,很兴奋加入左联。 因为这离加入党不远了。
从诞生到解散,左联自始至终都与党有着密切的关系。 左联纪念馆的研究人员表示,1936年初,为了适应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不得不自行解散。 虽然左联的历史只有六年,但它以当时的巨大作用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为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乃至建国后的人民文艺事业培养了骨干。
免责声明:星空分类目录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武际良:海伦·斯诺在延安”
下一篇:“海伦·斯诺在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