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抗日舆论战之中流砥柱”
今年是毛泽东发表《关于持久战》的80周年。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国土日益沦陷,人民陷入困境。 面对日军的疯狂侵略,民众人心惶惶。 那天,军队占领了南京,亡国论轰动一时。 处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边缘,在正确的抗战方针的指导下,万众一心,达成共识,多次抗战,能否取得胜利呢? 从《持久战论》的发表和传达开始,中国共产党及时准确地研究判断战争形势,明确和宣传夺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批判各种错误认识,引诱和形成有利于抗战的舆论态势,从而最大的团结和抗战决心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共产党在看似没有硝烟的抗日舆论战中,在最关键的时刻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山西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教授岳谦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做出了回答。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当时抗战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舆论战具有怎样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岳谦厚( 1931年,日本发生震惊国内外的满洲事变,武力占领中国东北三省,激化了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 中日冲突的加剧,不仅表现在前线官兵保卫国土、与日军殊死搏斗上,也表现在民众对战争的感情态度的流露上。 如何搞好抗日舆论战,关系抗日士气,关系国家政治军事和民族利益。
思想动员是革命行动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舆论推进,特别是报纸的作用。 用毛泽东的话来说,搞好报纸不仅是个重大问题,而且有大致的意义。 目的是通过报纸的发行占据舆论的顶点,用批判的武器掌握大众。 即使在最艰苦的生存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也通过出版报纸稳步进行社会动员。 抗战时期晋绥边疆即使在物质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也拨出边疆一级机关支出的30%作为《抗战日报》社的报纸经费使用。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组织、推进见长的革命政党。 随着日本的侵略扩大,社会各界爱国者们纷纷采取行动,对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表示关切。 当时,代表中国中央政府的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的侵略反应迟钝,提出攘夷决战的口号,掩盖抗日侵略的漏洞,掩盖着强大民众的抗日需求。 中国共产党的反应与此相反。 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对日作战宣言》,首次公开了日本抵抗侵略的决心和角度,通过抗日推进事业赢得了民众的赞许。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形成了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 在这样的新环境下,搞好抗日舆论战就更有必要了。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认为,抗日战争应从形式上转变为集中全民族人力、物力、财力的总体战。 1937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今后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夺取抗战胜利。 如果不搞好抗日的舆论战,就很难比较有效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抗日救国的战争。
其次,现代报纸的出现和其他信息媒体的迅速发展,不仅为民众提供了了解国家和社会的窗口,报纸等媒体主办方也通过这个窗口建立了输出自己的角度、态度、价值观的途径。 实际上,当时的国共两党通过自己创办的报纸等媒体增长了势头。 另外,也有日本的假冒为汉奸创立提供支援的亲日报纸,为侵略行为进行辩护。 例如,胡恩溥、白逹桓通过自己运营的《国权报》《振报》发表亲日言论,蛊惑人心。 在这种形势下,不论战,直接发声,就形成了谄媚日本的舆论,蒙蔽了不明真相的民众的眼睛,麻痹了民众的抗日意志,终于不可避免地危害了抗日救国的大业。
第三,尽管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其内部仍存在国共矛盾。 事实上,抗战期间国民党掀起了三次反共热潮,大小反共摩擦数不胜数。 但是,由于国共双方共存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仅靠武力反击不可避免地加剧了两者之间的内讧,更何况有导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破裂的风险。 通过引发舆论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向民众介绍真相,给引发摩擦的一方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避免冲突进一步升级。 这有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演直到抗战的最后胜利。
其四,抗战爆发后,日本在军事方面占据特点,战争初期国民政府尽管投入几乎全部力量组织淞沪、忧患口、徐州、武汉等地的大规模会战,但总体来看,损害了士兵的折中,导致大量国土沦陷。 国内随之出现亡国论等不利于抗战的论调,需要通过舆论战打击亡国言论,形成必胜信念,激发民众抗日信仰。
《中国社会科学报》: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动员舆论的效果如何?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吗?
岳谦厚(舆论动员是战争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对舆论的引诱动员,还包括舆论动员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动员。
以中共晋西区党委( 1942年8月以后改称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抗战日报》为例,舆论动员的文案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介绍战争形势。 )2)推进党的方针政策(3)介绍国际形势的动向(4)报道根据地建设的成果和出现的先进人物)5)报道日军的暴行和敌人占领地区民众的悲惨遭遇(6)刊登抗日文艺作品。 战争局势的推进集中在八路军对日作战的胜利上,以此鼓舞根据地军民的士气。 根据地建设的成果和各类英雄模范的推进,通过强调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根据地迅速发展的前景的日军暴行和对敌占区民众悲惨遭遇和根据地民众生活的报道,引发了民众对共产党的热爱和对日军残酷行为的愤怒。 可见,中共党报潜在地向民众宣传自己的抗日理念,引领根据地民众舆论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为了战斗舆论推进战,设立了广播电台和新闻杂志,积极鼓励国际友人和国内进步人士参观和采访根据地进行报道。 例如1940年12月在延安设立延安本广播电台,首要播放中共中央的重要文件、《解放日报》的重要社论、国内外时事信息、革命故事和抗日歌曲等。 报纸创办了《解放日报》、《本日报》、《晋察冀日报》、《抗战日报》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报纸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和国家统一区都发行了,例如在《本日报》重庆版上发行了。 另外,中国共产党还与国民党合作,创办了以郭沫若为社长的《救亡日报》等。 这些国家打破了国民党为了操纵舆论、单方面压制民众思想而进行欺骗的企图,竖起耳朵向民众发出了抗战的呼声,扩大了全国性的影响。
根据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领导舆论战的历史经验,首先,必须建立党对信息传播媒体的绝对领导。 其次,实现舆论和军事并存,通过舆论推进在一定程度上瓦解敌军意志,赢得民心。 再次,必须充分利用舆论战的众多媒体,相互密切合作。 中国共产党发行的报纸,经常在国统区受到信息检查的制约,在沦陷区受到日伪的审查,延安的广播电台可以通过电波向民众发出声音。 另外,舆论战的论点必须符合国家、民族的利益,只有符合国家、民族利益的舆论才能被民众接受和认可。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具有积极影响的抗战发言吗?
岳谦厚(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发表了许多论述抗战的文案,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方法和前途》、《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斗争》、《关于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演说》、《二 文案涵盖抗日战争中的战术、民众动员、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演说,其中对日中战争走向影响最大的是《论持久战》。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持久战》一文,准确分析了中日之间力量的对象、优势和劣势,阐明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 通过对中日双方进行细致的应对,毛泽东有力地驳斥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错误观念,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 中国通过动员全民族的力量,使已经迅速发展起来的抗战成为全民族的抗战。 中国人民可以通过多次长期作战,在经过战术防御、战术相持、战术反攻三个阶段后,最终对日本占领的堡垒和根据地进行最后致命的攻击,将日本侵略军驱逐出中国。 不可否认,《持久战论》对提高当时军事败北环境下的国民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从之后的抗日战争趋势也可以看出这一论述所具有的科学前瞻。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严峻的抗战形势下,各方面力量对抗战持有不同的态度和角度,形成了许多纷繁复杂的舆论态势,其中不乏一些消极或消极的舆论氛围。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应对这些负面舆论的? 你主张什么样的抗战舆论方向?
岳谦厚:这种否定的舆论气氛在当时相当浓厚。 首先是抗战初期对战争前景绝望而产生的避战和亡国败北主义论调。 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内部仍有一个和谐、妥协广阔的市场。 如果有人认为中日国力差距过大,不能轻易拉开战端,他主张通过退让、谈判平息事变。 淞沪会战发生后,联合国布鲁塞尔会议没有对日本实施强力制裁,战局情况越来越糟,甚至蒋介石也想通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进行中日战争调停。 武汉、广州沦陷后,对外援助基本断绝,国际形势仍处于绥靖主义阴云之下,消极亡国论甚嚣尘上。 加上日本对国民政府的引导下降,汪精卫集团公然向敌人投降,对抗战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在这种气氛下,一些动荡分子投靠日本沦为汉奸,更有一定数量的国民党军队投敌,中国抗战遭受了更大的挫折。 与亡国的暴论对比,鲜明地高举重复抗日斗争的旗帜,指出抗战胜利的方向,反驳失败主义的论调,是中国共产党和亡国论论战的第一角度。
其次,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势力壮大感到懊悔,一边在军事上向中国共产党发起攻击,一边在舆论上谴责其游泳不击退。 从事实来看,这些发言不值得辩驳。 如果中国共产党不实际游泳击退,怎么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忍受日伪军的残酷扫荡,建立数量多、面积大的抗日根据地呢? 怎样才能使军队迅速发展到近百万人呢? 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创办的《本日报》立即报道八路军新四军抗战的成绩,揭露日军的侵略暴行,向各国总统民众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武装的现实情况,以事实回应国民党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中伤。 值得一提的是,国共军事冲突期间,中国共产党的舆论推进仍然重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 安徽省南部事变后,国民党当局封锁真相,称新四军不听中央号令,与叛军冠名。 中国共产党正在查明真相。 并在重庆《本日报》刊登周恩来永恒的不公平、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有何不可,表达了国民党同室操戈对抗战破坏的不满,同时也含蓄着国共依然同室。 兄弟藏在墙上,应受其侮,以此赢得国内民众和国际友人的同情和支持。
再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正面战场的军事压力相对缓和,国民党对日作战的积极性下降,出现了积极的反共、消极抗战的态度。 中国共产党对这种态度往往率先批评国民政府的反战反共政策,用双方可能的武打取代国共之间的文斗。 就像1943年共产国际原因解散后,蒋介石乘机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一样,一个小御用团体高呼解散中国共产党。 在这种环境下,毛泽东发表《向国民党提问》一文,是国民党第三次反共热潮期间中国共产党赢得舆论战的成功案例,也在一定程度上挫败了国民党反共阴谋,蒋介石武力处理共产党问题的尝试,还有一些御用之处 中国共产党的舆论攻势巧妙地解决了国共之间的内战危机,从长远角度看,也巩固了国共合作抗战的大局,不让国共之间的武装冲突削弱了抗日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主导的舆论战和政治动员在抗战伟大胜利中所起的作用?
岳谦厚:首先,中国共产党的舆论战提高了自己在抗战中的政治指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打击国内亲日势力,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当然措施,也是自身作为中国抗战结束的中流砥柱,大大提高了自身在中国抗战中的政治指导地位,进而赢得了民众的拥护。
其次,中国共产党的舆论战不会使国共合作破裂。 中国共产党在解决与国民党的舆论之争时,经常采取两手战略,一方面有力地揭露国民党的不实推进,另一方面仍然重视抗战大局,呼吁维护包括国民党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继续抗日合作。 中国共产党保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意往往能形成民意,赢得民心,这给企图破坏两党合作的一方带来强烈的舆论压力,使其害怕受到破坏抗战的民意谴责而不使冲突升级。
再次,中国共产党的舆论战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精神。 中日国力差距非常大,这直接体现在双方的军事实力为对手上。 从正面战场上看,在中日两军的直接交战中,日军处于攻势,中国军处于守势,战绩少但多输。 中国共产党以游击战、运动战为中心,在这种小胜利大获全胜的战略中,经常会出现为了鼓舞人们士气、鼓舞民众抗日精神而可以报道的英雄人物和胜利战例。
最后,中国共产党的舆论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动员工作的开展。 中国共产党的许多动员方法离不开舆论的普及。 例如,对双减双交政策的动员推广就是典型的例子,但在快速生产、扩军事业的发展中如果没有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积极支援、参军的舆论氛围,同样不容易唤起民众的热情。 中国共产党的民众动员和舆论推进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中国共产党动员民众建设抗日根据地取得的种种成果,本身就是强大的现实舆论。
总之,中国共产党主导的各种舆论设置和各阶层民众的救国意识相互啮合和壮大,在民族战争的烽火硝烟中,通过强烈的舆论推动展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耐心和意志顽强,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
本文:《“中国共产党:抗日舆论战之中流砥柱”》
免责声明:学习兴国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蒋百里没有“论”过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