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根先:画作《八女投江》及其背后故事”
八投江的故事,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宁死,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的、惊愕的泪鬼、天动地的英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传诵了许多世纪,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保卫国家、保卫自己
这是东北抗日联军同日本伪军作战过程中最困难的历史时期发生的悲壮故事,悲凉天地,久久地热泪盈眶。
1938年10月下旬的一天,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一师约100人到达刁翎镇柞岗(今为黑龙江省林口县)。 忍饥挨饿的士兵们在牡丹江支流的乌苏里河畔晚上生火取暖,却被汉奸葛海禄发现,被日本守备队告密。 熊本上校率领日本伪军千余人包围了抗联战士,队伍面临全灭的危险。 此时,8名可以在这个比较安全的地带逃出的女团女战士,在辅导员的冰冷云层的带领下,突然从敌人身后开枪,吸引敌军火力送走,帮助大部队成功突破。 于是,敌人疯狂地扑向她们,她们只好一边抵抗一边撤退。 由于敌人攻击激烈,加之河水泛滥,河道变宽,无法涉足浅水区,水怪女战士们不得不在水中频频反击敌人,其中两人不幸受伤。 在背地里战斗、陷入绝境的情况下,她们面对敌人的威胁被迫投降,发下了不屈不挠的誓言。 冰冷的云对大家说。 “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死也不被俘! 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荣誉! 她们投掷手中的最后一枚手榴弹,趁敌人倒下的间隙摧毁枪支,挽着胳膊进入刺骨的乌斯浑河,高歌《国际歌》,毅然投奔荒川,壮烈殉国。
根据突围同志的回忆,他们最后听到了她们的叫声:“出去! 拿起枪,抗战到底! 他们多次尝试营救,但敌军火力强大,没有成功。
让我们记住这八名女士兵的名字。 他们是冷云(本名郑志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 牺牲的时候,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寒云不过23岁,最小的王惠民只有13岁。
她们牺牲的地方是乌斯浑河,在黑龙江省东南部林口县境内。 乌斯泥是满语,意思是凶暴的河流。
八女投江的悲壮壮举,曾震撼敌人,日军指挥官连声哀叹。 “连女人都不怕死。 中国不能灭亡”
八女投江的故事,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全体儿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大义凛然、不怕牺牲、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顽强斗争中无数英雄故事的缩影,是中华优秀文化中舍弃正义、不屈不挠精神的崇高果实
为了缅怀英烈,1982年,黑龙江省林口县在8名烈士殉国处建造了高3米的英雄纪念碑。 正面写着八女英魂照亮千秋八个大字,是当时总督东北抗联老战士陈雷所题。 1986年,牡丹江市建立了巨大的八女投江纪念碑。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议长康克清说:“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1988年,牡丹江市江滨公园八女投江纪念群雕完成,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亲笔写下八女投江四个大字。 康克清同志的题词八女英灵将永远载入史册。 1990年,王震同志又写了七个大字向抗日烈士致敬。 目前,八女投江之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乌浑河留英文名
八女投江的壮举最早见于当时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东北抗日游击队日记》( 1938年11月4日)。 五关师长书范在西南远征返回刁岩,半个月前,打算朝三家孩子的方向渡过乌斯浑河。 黎明时分,他遭到日贼河东伏兵的袭击,高丽民族解放有着悠久革命历史的金世峰和妇女冰冷的云(郑×; ×; 杨秀珍等八人进行了溺江献体,指出乌斯湄公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必须是烈女标芳。 这个文案可能是周保中将军听了部下的报告后记录下来的,行间充满了崇敬和悲伤。 根据这个记录,可以推断八女投河的大致时间和殉国地点。 文中说,除了8名女士兵外,还有一名名叫金世峰的男子。 金世峰,又名金尚杰,朝鲜族,他是东北抗联第五军第一师的师参谋。 发现被敌人包围时,部队首长到水性金世峰下河试水,带走8名女士兵。 金世峰在水中摸索试渡,8名女士兵要下河时,突然枪声加剧,敌人开始攻击。 那时,岸上的队伍一边战斗一边撤退到离岸边不远的树林里,她们被困在河里。 辅导员果敢地向敌人开火,吸引敌人的观察力,掩护大部队后退,敌人向对岸冲了过来。 这个时候,金世峰因为先下水了,无法和她们取得联系,她们只能拼命走向对岸。 因为不知道水性,所以寡不敌众,8名女士兵壮烈牺牲。
这8名女士兵的大致情况如下。
冷云,本名郑志民,1915年7月11日出生,汉族,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人,家境良好。 1931年,进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开始接受进步思想。 九&米德; 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 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佳木斯市委的领导下从事秘密抗日活动。 1935年12月,被分配到南门里小学(解放后改名为冷云小学)任教。 在隐瞒自己政治身份的情况下,她想和从小学开始就在家承担婚姻的伪警察孙汉奇结婚,进行反就业。 1936年,由于密谋孙汉成不成,组织上让她出走,与同样有爱国思想的教师吉乃臣(后改名为周维仁)一起加入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党组织批准两人成为革命伙伴。 为了不伤害家人和掩护党组织,她改名为冷云,在军部秘书处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后来调到女团,担任排长、辅导员。 1938年夏天,寒云忍住丈夫英勇牺牲的巨大悲痛,与出生仅两个月的婴儿告别,与五军一师西征。 当时,第一师只剩下100多人,逃进密林进行了27天无粒饥饿行军,靠采野果、吃山蘑菇维持生命。 冰冷的云绷紧虚弱的身体,带领女团剩下的8名女同志多次行军。 10月下旬的一天,部队前往林口县刁岩町附近的乌斯浑河畔,被日寇包围。 为了掩护部队的突破,率领战友战斗到最后一刻,做出了光荣的牺牲。
根据寒云家乡的老人和幸存的战友的回忆,她个子高,皮肤白皙漂亮,师范学校毕业,当时是女领导。 在她教书的时候,很多人性格活泼,钢琴弹得好,迷恋学生,舍不得和假警察的丈夫结婚。 冷云后来结婚的丈夫吉乃臣也是这所学校的老师,地下共产党员,他们志同道合。 地下党组织在安排冷云出走时,为了防止日本的虚假追捕,决定揭露党组织,制造虚假私奔,当地报纸在艳闻中刊登了此事。 伪满警察的丈夫孙汉奇知道了这件事,去郑家捣乱,拿到离婚书就放弃了。 因此,郑家的人长期背负着屈辱的名声,解放后,家乡人知道以八女投江为首的冷云烈士是当时私奔的郑志民老师,肃然起敬。
胡秀芝,1918年12月30日出生,汉族,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镇马蹄沟人,中国共产党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女团班长,牺牲仅20岁。 据回忆,八名女战士中,胡秀芝和黄桂清长得最漂亮。 另外,在电影《中华儿女》中,重点描绘了她从普通农村女性成为革命战士的成长历史。
杨贵珍,1920年12月22日出生,汉族,黑龙江省林口县莲华乡人。 1936年11月参加东北抗联第五军,1937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第五军护工、被服员、班长、副排长等职,牺牲仅18岁。
郭桂琴,1920年12月19日出生,汉族,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镇河西村民,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女团战士,牺牲仅17岁。
黄桂清,1918年9月3日出生,汉族,黑龙江省林口县刁岩镇南园子人。 牺牲前,他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女团的士兵,年仅20岁。
王惠民,1925年4月1日出生,汉族,黑龙江省(具体籍贯不详)。 牺牲前,就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女团士兵,年仅13岁,是八女投江中年龄最小的人。
安顺福,1915年11月2日出生,朝鲜族,黑龙江省穆棱市穆棱镇新安屯(今老牛槽村)人。 出生于贫农家庭,从小受革命思想的熏陶,13岁和父亲、哥哥一起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933年1月,由于叛徒告密,敌人对新安屯进行了大搜查,她的父亲和弟弟被杀害。 她毅然离开家乡,参加东北抗联第四军,被分配到服装厂工作。 不久,她被任命为被服工厂的厂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5月,抗联队开始西征,她加入了第五军女团。
李凤善,1918年10月31日出生,朝鲜族,黑龙江省林口县龙爪乡人。 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团的士兵,牺牲的时候只有20岁。
年5月,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在采访东北抗日联军老战士胡真时,老人想起了她所知道的八女投江故事。 胡真一是原东北抗联第五军军长柴世荣的夫人,当时她和军队部一起撤退了。 胡真一老人想起来说:
八女投河的时候鬼子临时袭击了。 八女投河的地方是个刁滑的地方,那个地方离我们在徐家村的驻地很近。 我们的部队接到领导的指示,让我们远征。 我们正要从那个地方搬走。 打算远征。 走吧,我要离开刁友了。 这个时候做了安排。 女同志聚在一起后,走路不便,照顾也不便,所以柴世荣把女同志分开,决定把哪个师的家人放在哪个师身上。 这八个女人中,有几个是一师,有寒云、王惠民、黄桂青(清)、还有郭桂琴,所以她们被分成一师去了。 我们分手了,分手了,但当时没把我分成任何地方,所以把我留在军部,和军部走了,她们和师部走了。 准备走的时候,后面的敌人也知道我们要走,从河东把我们赶出河西,又来到河西那边战斗。 河东他们还有一部分队伍,是两个人。 一直在追我们。 我们还没开始走,敌人就上来了,上来战斗,差不多凌晨了。 敌人追赶上来了。 那么,这八女投江在这里,这八个女人拿着枪,跟着我们
那个时候,我们的设备有点差。 打一颗子弹,什么也没有。 都打完了,手榴弹也没了。 那时,指挥这个队伍的是一位叫关书范的师长,他已经死了。 之后,由姜信泰指挥。 姜信泰让女人们先退,先退,敌人进攻后,叫男同志抵抗,打,和敌人战斗。 这个时候撤退的是谁? 这八个女人,带队的是冰冷的云。 为什么要叫冰冷的云去? 凉云当时是辅导员,他的恋人本来也是一师,所以让她当辅导员,她也想去。 走的时候,她们走在前面,被从后面打着。 就在这时,姜信泰对冰冷的云说。 你带着人,带着女同志先下去。 冰冷的云收起枪后,拿着这些身体聚在一起,说我带你们去,过河去。 这八个女人心情舒畅地向山上赶去。 那时,对面有座大山,大山也有敌人,被敌人包围着。 她们不知道那里有敌人,走错了方向。 她们觉得过了这条河就安全了。 实际过河也不安全,有些敌人被包围在那里。 这几个女人带队过了河,一过这条刁难的河,就看到对面的敌人,开始战斗。 她们8个人手牵手,进了水里。 一开始没关系。 过河的时候,河很深,浪很大,所以打倒了她们几个。 大家都打倒了。 波浪打倒了她们。 这个时候,她们不一定东西多,但是有点重,很快就倒下了。 很快就被冲走了。 被冲走后,敌人没有追赶。 对面的敌人打了她们。 她们想退也退不了。 想也想不通。 就那样倒下了。 被水冲走了。 河的两侧种的是柳树,有几棵柳树就挂在河边。 那时,同志挂在柳树上。 (见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编:《我的抗联岁月东北抗日联军士兵口述史》,中信出版社,年版,120-122页。 )
王盛烈创作了国画《八女投江》
以八女投江故事为主题的素材进行艺术创作,1949年颜一烟编剧凌子风和翟强导演的电影《中华女儿》可能是第一部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 这部电影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素材电影,1950年获得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普利第五届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1957年获得文化部1949年至1955年优秀电影二等奖。 之后,以八女投江故事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有1957年王盛烈老师创作的国画《八女投江》、1963年全山石老师创作的油画《八女投江》、1982年张德华等人创作的《八女投江》群雕、2005年哈尔滨歌剧院
国画《八女投江》是有名的画家,关东画派创始人王盛烈于1957年创作。 王盛烈( 19232003 ),檄子,山东青州人,1941年留学日本,1945年回国,参加东北青年同盟,担任推进部科长、部长。 1947年,就任沈阳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科代理主任。 1948年,就任东北行政学院师范部美术组主任。 1949年6月,转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 王盛烈创作这部作品的契机是在1949年他听了东北抗联将军冯冲云的报告会。 他听了八女投江的话,深受震撼,萌生了制作《八女投江》的热情。 他进入开始广泛收集八女投江复印件和照片资料的群众中,听八女投河的故事,根据八名女战士的样子进行了许多写生,在当时的战场上拍摄了照片等。 在此基础上,精心构思,清点数量,最终完成了这部作品。
王盛烈先生创作的中国画《八女投江》,艺术价值非常高。 画家巧妙地利用河边的巨大岩石,举起了一些人物,使人物群像成为自然的运动变化。 整个画面从右边的岩石到走在最前面的士兵,如同流动的音符一样,呈现出流动的s形的构图; 在人物关系解决上,画家用奇偶均衡的构图,大致将八体人物自然分为三人一组、五人一组,画面密集,隐藏着虚实。 然后,通过战斗的女士兵的回顾与右上突兀的山势相呼应。 在笔墨运用上,八名女战士的头发和衣纹所描绘的运笔,从整体趋势上看,展现了画中人物随波逐流、御风行事的身材优势,凭借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东北抗联战士对敌人的憎恨和牺牲,不屈不挠贞操。 另外,8名女士兵巧妙地运用了被风吹乱的头发、疾风中的劲草、河水的波涛等,描绘了与敌人浴血奋斗的悲壮场面。 (参见史友梅:《品《八女投江》的三味》、《艺术评论》,年第11期。 )
王盛烈先生创作的中国画《八女投江》,现在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除了这部作品外,他还创作了《海风》、《耕作者》、《家乡的孩子》等,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国画艺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此后,他担任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终身荣誉教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辽宁中国画研究会会长、沈阳市政协常务委员会。
全山石创作油画《八女投江》
1963年,全山石受黑龙江省博物馆邀请创作了油画《八女投江》。 全山石,1930年出生,浙江宁波人。 1950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后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学院、浙江美术学院、今为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毕业后留校。 1954年,就读于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科,师从阿列希尼科夫、梅尔尼科夫、乌加洛夫等教授。 1959年,为绘制《领导和群众一起工作》毕业创作回国,协助罗工柳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创作革命历史主题油画《前赴后继》。 1960年,他从列宾美术学院毕业,回到母校工作。 1961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准备开馆,需要补充作品,他调到北京,发表了1927年四·的一二事变以后的中国共产党员在白色恐怖下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作品《勇敢不屈》。 在这幅画的创作过程中,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周扬同志指导说:“要强调悲壮两个字。” 全山石说,他暂时没有找到突破口,但幸运的是周扬说:“这个主题的素材不能描绘得很悲惨。 他回忆说:“必须变得悲壮。” 一字之差使他恍然大悟。
《英勇不屈》完成后,全山石原定回到原公司,不料中国革命博物馆的领导让他留下来,让他和罗工柳创作反映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画。 原本,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的作品中,有表现俄罗斯10月革命的作品《列宁宣布苏联成立》,但没有与之相应的反映中国革命道路的油画。 就这样,他们创作了《井冈山斗争》。 这个时候,黑龙江省博物馆请全山石画“八女投江”。 为了创作这部作品,他深入八女投河的战迹,体验生活,搜集相关资料,向东北抗联老战士、英雄家乡的人民了解情况,创作了许多人物素描。 由于八女投江有朝鲜族女士兵,他特地在延边农村的老乡家里住了一段时间,体验朝鲜族的日常生活。 一天深夜,他去牡丹江八女实地考察,突然洪水暴发,被洪水包围,差点被恶浪卷走。 虽然最终脱险了,但当时浊波冲天、惊涛骇浪的壮观场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启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从东北考察回来后,他很快就完成了《八女投江》这部作品。
全山石在创作油画《八女投江》时,用象征性、纪念碑式的方法,坚定地表现了不屈的精神,给人一种画面形式和色调悲壮雄壮的感觉。 这种纪念碑式的表现方法,可能受到了老师梅尔尼科夫教授的影响。 画面中的红色背景,是咄咄逼人的云,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红色不仅象征着中国革命的悲壮,也象征着革命光明的前景,含蓄着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 画面中的八名女士兵自然分为两组,前后两名士兵手拉着手在一起,构成了剪也剪不完的有机整体。 她们在深腰水中,相互支持,并肩战斗着。 她们身上伤痕累累,衣衫褴褛,浊波汹涌,但意志坚定,表情凛然,义无反顾地向江心走去,表现出中华儿女看死一样不屈、坚强勇敢的英雄气概。
但是,这部作品完成后,来不及交给黑龙江省博物馆,在浙江美术学院展出时,林彪委托江青举办的文艺座谈会纪要刚一出来,这部作品就因宣传战争恐怖主义罪而被点名批评。 在文化大革命中,这幅画更是被当作黑色的画,画家本人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体现了民族精神,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这幅油画作品被破坏了。
1989年,美国洛杉矶东方博物馆和香港东方艺术基金得知全山石创作了《八女投江》的大油画,希望他再画一次。 这样,根据文革以前保存的草稿和脑海中的记忆,他再次创作了“八女投江”。 1995年5月,在香港大会堂举办了全山石油画展,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全山石请东方艺术基金将这幅画从洛杉矶运到香港参展,果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展览结束后,东方艺术基金将这部作品捐赠给香港大学博物馆馆长花时间陈列,让更多的中国人可以看到这部作品。 2003年,宁波美术馆组织了历史画创作,全山石应邀创作了第三部名为《八女投江》的作品。 这部作品在今年6月笔者去杭州全山石艺术中心采访全老时,偶然在艺术中心被修复,全老向我详细介绍了这幅画的创作意图和具体经过。
全山石先生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油画家之一。 历史画创作又称主题性创作,或认为重大历史主题素材的主题性创作是所有绘画主题素材中难度最大的。 从留学时代开始,全山石先生被邀请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前身)、中国军事博物馆等大型革命历史主题油画创作。 其作品除了《八女投江》之外,还有《前进为继承人》(与罗工柳合作)、《井冈山上》、《罗工柳合作》、《娄山关》、《重上井冈山》)等。 1999年,全山石获得俄罗斯文化部颁发的普希金文化奖章,被邀请为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2009年担任乌克兰国家艺术科学院院士。 全山石先生的油画语言简洁、色彩丰富、造型严谨、文笔奔放、潇洒。 人物解决注重神韵表现和个性描写,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恩曾说,全山石是当今中国油画界修养界最高、手头功夫最好的着名油画家之一。
今天,八女投江的英雄事迹已经过去了80周年,她们的爱国情怀、勇敢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而且,她们身上体现出中华孩子们的优秀品质,守护着自己的信仰和坚贞的气概。 保护自己的信仰和坚贞的气概,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个身体的立身之本,不能马上背离。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吗》一文中写道,要谈论中国人,就要看筋骨和脊梁骨,不要被表面上所沾的骗人的脂粉所欺骗。 鲁迅先生所说的筋骨和脊梁骨,是气魄、节操、人格。 验证一个人是否能坚守自己的信仰,是否有维护贞操的气概,是他(她)在优势面前如何选择,在公与私、在得失上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优势上,经受住考验,做出正确的选择。 我们缅怀烈士,一定要继承他们崇高的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抵制诱惑,坚守气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全根先生,国家图书馆研究员,中国记忆资源建设总审查学校,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理事。 )
本文:《“全根先:画作《八女投江》及其背后故事”》
免责声明:学习兴国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古人都有什么样的政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