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兴国网免费收录优秀网站,为了共同发展免费收录需做上本站友情链接,星空网站目录平台的站长才会审核收录,不做链接提交一律不审核,为了避免浪费时间: 收录必看!!!
  • 收录网站:0
  • 快审网站:0
  • 待审网站:3
  • 文章:11633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速递 > “潘维:把共产党的地下从业与学术生涯完美结合忆先师陈翰笙”

“潘维:把共产党的地下从业与学术生涯完美结合忆先师陈翰笙”

发布日期:2021-05-30 18:09:01 浏览:

将近四分之一世纪前,1982年春末,我21岁考上北大国际政治系硕士。 负责教务的老师让我知道,交给你的导师是本系外聘教授陈翰笙。

陈翰笙是谁? 是写戏的阳翰笙吧? 那个老师说一定不是,但我说不清楚陈翰笙在做什么。 请告诉我。 听说陈翰笙和李大钊和蔡元培一起工作过,85岁了,很固执,让学生去他家面试,面试后决定是否接受。 天哪,85岁的人当老师还是李大钊和蔡元培的同事?

“潘维:把共产党的地下从业与学术生涯完美结合忆先师陈翰笙”

我第一次见到陈翰笙是在他东华门附近的家。 他问我为什么要和他学习。 我说那个是系里分配的。 但是,我很乐意来。 因为他是蔡元培和李大钊的同事。 北大七七级和七八级的学生已经捐款,在校园里给这两个人立了铜像。 他问我为什么要成为国际政治的研究生。 我说特德想读研究生,因为本科学的是这个,所以只能考这个。 很快我狡猾地转入攻击,面试了他,审查了这位无锡老人的个人历史。 在那之后的许多年里,我一直对面试的成功感到困惑。 他喜欢我努力学习仔细听吗? 代替我,我很快就会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娃娃赶出去。 后来经验丰富了,我知道了那是缘分,吉祥不灭。

“潘维:把共产党的地下从业与学术生涯完美结合忆先师陈翰笙”

开学了,正式去陈翰笙家上课。 他搬到了复兴门外的24号楼。 当时被称为部长楼。 今天被称为高楼大厦。 那个部长楼两栋并排,长安街旁边好像矗立着一堵大灰墙,80年代初是首都有名的地方,就像今天被称为高尚的社区一样。 他让我每次来都打电话预约。 电话号码是邀请尔乐临( 1260 )。 我记数字的能力在当时声名狼借,今天成了学生们的笑话。 约翰总是想出这个奇怪的词,但这个号码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 从此,陈翰笙成为了我的启蒙恩师。 两年间,我每周都去他106室的家里上课。 每两个小时,单兵教练。

“潘维:把共产党的地下从业与学术生涯完美结合忆先师陈翰笙”

陈翰笙先生( 1897年2月5日-2004年3月13日) )。

从1984年夏天毕业到恩师去世,时间已经过去了20年。 但是,20年,天翻地覆,世道完全不同。 跟随恩师学习国际政治的时候,中国的死敌是苏联。 苏联出生之前恩师去美国留学了。 苏联没有了。 恩师还活着。 他的生命跨越了三个世纪!

“潘维:把共产党的地下从业与学术生涯完美结合忆先师陈翰笙”

106室的主人于2004年3月13日去世,享高寿已107岁多。 20年后去他家吊唁,我熟悉的106室和20年前一模一样,一次也没装修过。 没有一件新家具,都是旧的,桌子的放置位置也没有变化。 当时,他坐在桌子边,我坐在桌子边,学英语,讲历史,喝一杯茶,漫议国事,一定很开心吧。 古人已经坐黄鹤去了,这里是空余黄鹤楼。 106室用低沉的声音回荡着先师喜欢的丝竹曲。 老师先走了,师情犹浓,遗像生,教诲难忘。 看到往事,思念故人,心中充满忧郁,更是充满感动。

“潘维:把共产党的地下从业与学术生涯完美结合忆先师陈翰笙”

回忆过去的师生,纪念翰老,为自己的余生作参考,也为其精神传承。

每周去部长层上课,会有意外的惊喜,可以见到只在电影里见过的高干部名人。 时间已定,可以在地铁站会见文革时期的农民副总理陈永贵。 他似乎规定每周半天坐地铁去四季青公社上班,而且戴着那顶象征性的草帽,但已经没有政治意义,只是不让公众认识而已。 另外,像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这样的其他名人也不少。

“潘维:把共产党的地下从业与学术生涯完美结合忆先师陈翰笙”

先师没有孩子,夫人在文革时去世,起居由那九妹照顾。 先师的父母生了九个儿子,只有头最后两个孩子,大儿子是先师,另一个是九妹。 老师的小妹妹是慈眉善目,至今健在,高寿91岁了。 每次去上课,到家坐下后,她都带了一杯茶来。 谈历史时,她有时拿起椅子坐在老师身边,偶尔嘲笑老师的眼病,拍拍他的手,说他瞎认不出人来。 她给师生关系带来了轻松,带来了家里普通的气氛和爱情。 到了80年代,她老了,必须自己照顾,要回上海养老。 她女儿孩子的医生家属为老师照顾老师直到去世。

“潘维:把共产党的地下从业与学术生涯完美结合忆先师陈翰笙”

陈翰笙和夫人顾淑型、顾淑型( 18971968 )也是我国早期著名的女摄影家和社会活动家

和现在不同,陈翰笙指导研究生非常认真。 是老师和学生。 我每周一定要上课。 只有上课的气氛很轻松愉快。 现在很多文科研究生每隔一周上课,为导师写书,学生写书给学生读。 陈翰笙按部就班,一小时教英语(中译英),一小时谈历史、社会、时政、硕士论文。 老师不能因为高朋来访而旷课。 命令我移动座位听他们的高论。

“潘维:把共产党的地下从业与学术生涯完美结合忆先师陈翰笙”

老师的指导论文很有方法,很有张力。

第二次去他家的时候,我的论文方向决定了。 他说:“研究外国政治研究的是哪里? 我说过要研究第三世界。 他说:“我不擅长研究中南美。 研究非洲的话,祖鲁语和斯瓦希里语都不擅长,法语也不擅长。 我不擅长阿拉伯语研究中东。 所以只能研究亚洲。 要研究亚洲南亚,获取资料太难了,研究的人也不少。 研究东北亚的你不擅长朝鲜语,不擅长蒙古语。 所以只剩下东南亚了。 新加坡是最反共的,和中国没有外交关系,也没有资料。 因为也不擅长其他国家的语言,所以只能研究当时和中国关系很好的菲律宾。 菲律宾的官话是英语。 菲律宾谈谈菲律宾吧。 他说。 “下周,请把北大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的所有菲律宾相关资料制成清单给我看。 原来,研究方向可以这样决定! 之后,我稍微改进了一下这个方法,用在了自己带的研究生身上,试了好几次。

“潘维:把共产党的地下从业与学术生涯完美结合忆先师陈翰笙”

接下来的一周,我疯狂往返于北大和北海(当时国家图书馆还在北海旁边)之间。 翰老非常重视资料,越接近迷恋越重视。 他八十多岁了还在编辑《华工出境史料编纂》和《外国历史小丛书》。 他是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图书馆的创始人,它是世界上几个一流的专业图书馆之一,至今采用了陈翰笙独创的编目法。 幸运的是,当时我国关于菲律宾的资料很少,麦哲伦登陆几百年后也没有多少中文记载,进口外的文件更少,抄图书馆的卡就够了。 第三次见面,我拿起手抄的单子去看老师。 约翰总是很满意,我很高兴。 后来,开始教书,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对我满意。 我并不是因为他接近失明而偷懒,我比今天的很多研究生都勤奋,听话。 他说,资料大多是关于什么的? 我在谈论历史。 他说那是对的,他说要认真阅读菲律宾的历史,找个细致的研究行业,下周告诉他。

“潘维:把共产党的地下从业与学术生涯完美结合忆先师陈翰笙”

我又废寝忘食地读了一个星期,抓住了菲律宾历史的一大线索。 菲律宾史大体上是民族主义的迅速发展史,民族形成史。 第四次见面,论文主题确定,研究菲律宾民族主义的快速发展过程。 这篇论文证明,帝国主义导致殖民地,殖民地导致民族形成,民族主义导致独立,宗主国独立殖民地时遗留民主制,民主制在新帝国主义面前的脆弱导致民族主义专制,专制的堕落导致民族主义民主化的浪潮。 我完成这篇幼稚论文才两年,是当时北大文科唯一提前一年毕业的研究生,还是经校务委员会讨论同意的? 我不知道当时的理工科有没有这个例子。 为了追求写硕士论文的效率,逃了很多北大的课。 请回想一下。 逃课是值得的。 后来我在北大教书,但我没有点名。 学生喜欢来,迟到也好,早退也好。 约翰总是跟我说,上课自由是北大自由以前传下来的重量。

“潘维:把共产党的地下从业与学术生涯完美结合忆先师陈翰笙”

菲律宾曾被西班牙殖民。 照片是西班牙风格的菲律宾古镇维根

约翰竟然为研究生写论文搜集资料。 第三次见面以后,约翰总是开始剪报。 请家人和秘书给他读完报纸后,把关于菲律宾的报道全部剪下来。 每周给我剪一点豆腐皮。 两年,竟然有一大堆。 这样,我有认真读报纸的习惯,一读重要新闻,就会思考这个新闻能证明什么,支持什么论点。 今天,老师让研究生为自己写书,方知翰总是为学生收集资料上的不同。 老师的心血,当时看起来很普通。 当了自己的老师之后,我明白了那是很难的事情。 只有自己当了父母,才能明白父母对孩子的心情。 从本科时代开始,硕士论文就在我的学术本领域上了台阶,成为了我学术生涯的起点。 我把那篇论文翻译成英语,送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政治系,改变了他们因为没有gre的成绩而不被录取的决定,获得了成为该系博士生的资格。 菲律宾是亚洲唯一的拉丁美洲国家,和拉丁美洲的情况很相似。 这项研究使拉丁美洲学者发明的依附论更容易理解,通过比较政治学谋生,建立了对右派时代左派的同情。 如果那时我知道科学在于精致地解释优越的因果关系,我甚至会自嘲依存论的发言权可能已经属于我们爷俩了。

“潘维:把共产党的地下从业与学术生涯完美结合忆先师陈翰笙”

约翰总是教我写复印件。 虽然经常忘记重点,但有时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就是写简单易懂的短文,不要生涩的语言。 他对我说。 “没有学问的人,只会说奇怪的话。 老百姓采用不擅长的语言,要么是想吓唬网民,要么是没读过外语原文。 他当时没说什么道理,我一直不明白。 有一次,我一提到社会结构,他马上就严厉提问。 社会结构是什么? 我不知道系统论的道理,只是人云亦云,突然把我问倒了。 我说:“结构是结构。 他更刻薄地问:“什么是结构? 我不擅长英语! 我无法解释,忍耐了一会儿,才争得面红耳赤。 “我指的是阶级力量是对象。 他嘲笑我:那么,你说阶级力量对付对方就好了,为什么要用什么样的社会结构? 还是结构! 我还是想不通,以为他强词夺理,但这个强词夺理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 几年后,我在美国写了博士论文。 导师觉得我的英语句子太长了,读了汉丁写的《翻身》,说那是最好的英语。 老师解释说,社会科学的作品与自然科学不同,必须要给大众读。 能被大众阅读的复印件,才是好的复印件。 大众能看懂的流畅的复印件是最好的复印件。 老师教了我。 博士论文必须让没有读过政治学的妈妈也能流畅地阅读。 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中没有长句,也没有用很大的语言,所以领悟到文章是最好的书。 这本书的中文版是学生翻译的。 学生无法理解那个词的俗气,自以为是地翻译成了学术性的、西式的味道。 社科论文的学术氛围,其实是学生的氛围。 约翰早就和我说过这话,但是学生很愚昧,很难理解。

“潘维:把共产党的地下从业与学术生涯完美结合忆先师陈翰笙”

乍一看,先师是一个一无所知的杂家,但他却是学习历史的出身。 他要求我认真读历史,什么历史都读,古今中外的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思想史。 幸运的是,老师的传奇经历本身就是一本丰富的历史书。 他的历史感这么强,这么感兴趣,当时的我不理解,但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潘维:把共产党的地下从业与学术生涯完美结合忆先师陈翰笙”

约翰总是说他当时在美国做学生,做过激进学生的代表。 顾维钧去美国谈判,陈翰笙代表学生闯入会议室闹事,警告说不准顾维钧踢坐着的椅子,卖国。 老师跟我说,虽然我是西学出身,但是妻子很多。 我那时正在读《顾维钧回忆录》,兴致勃勃地做着外交家的梦。 翰老三言,打消了我对区的向往和对外交的神秘感空。

“潘维:把共产党的地下从业与学术生涯完美结合忆先师陈翰笙”

谈论先师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政治经济史。 他写了巴黎和会的博士论文,但不是,他说了去德国的理由。 从芝加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先去哈佛学习,一年多后没钱了,所以拿着很少的钱和太太去了顾淑型德国。 战后德国经济完全崩溃,那美国的钱不止一个,足够坐火车的豪华包厢,和足够雇德国雇佣兵。 我在美国也学过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史,学过什么,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几年后,苏联解体,中国人可怜的工资可以在俄罗斯过神仙生活。 我想起了约翰去德国的故事,非常生动地理解了经济崩溃是什么。 当民主派们说无论如何俄罗斯是民主主义的时候。 一到这里,约翰总是想起魏玛共和国的民主是如何崩溃的,蒋介石的统治是如何崩溃的。 经济崩溃不是民主主义的福音,而是民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温床。

“潘维:把共产党的地下从业与学术生涯完美结合忆先师陈翰笙”

20世纪80年代,陈翰笙分别是50年的德国老朋友路线·; 与维尔纳重逢。 他们30年代在上海帮助埃尔格为共产主义国家在地下工作。

当时北大有来自美国的华裔学生。 让我调查了祖父的历史。 父母从来不谈论在法国获得博士学位的祖父,但是祖父似乎很出色,是个中国大官。 我找不到,就去问陈翰笙。 约翰不仅总是知道,还和那个人交往过。 他当过司法部长,不过是汪伪政权的司法部长,在监狱病死。 首先是国民党管理的监狱,然后是共产党管理的监狱。 我以前学日语,但约翰总是建议我查从日本出来的中国名人录。 我还是在那里找到了汉奸的一生。 华裔女孩知道我的研究结果,愁眉苦脸,我很不忍心。 查那个名人录的时候,顺便也查了陈翰笙,记载更详细。 令人惊讶的是,书中记载,根据日本的情报,1944年蒋介石下令在昆明逮捕陈翰笙时,昆明突然飞来一架英国军用飞机,去印度接陈翰笙。 我就这件事问了翰老,他只是和我说,从事地下工作的人有时会被带到棺材里。 将共产党的地下事业和学术生涯完美地结合起来,陈翰笙是中国的第一人。 在日本被处决的世纪有名的间谍佐尔格,获得了苏联英雄的称号,但被翰老介绍去了日本。 约翰总是在印度的研究有效果。 他写的英文书,今天也列入了美国许多大学南亚课程的必读书籍。 不仅如此,陈翰笙还是我国追随共产党进行革命的第一位洋博士。

“潘维:把共产党的地下从业与学术生涯完美结合忆先师陈翰笙”

陈笙会见美国故人

约翰总是讲中国经济史,特别是农村经济史。 他谈到的英美烟草企业( bat )的历史特别感兴趣。 该企业由中国当地官员介绍给农民,首先向中国农民发放优惠小额贷款,让他们从粮食作物上改种烟草,但在收获时以垄断的低价收购了烟叶。 种植烟草的土地不适合种植作物,农民的命运只能由外国资本家左右。 烟草市场崩溃后,农民不得不向地主交地租。 由此得出结论,30年代初,中国农民不仅受到地主的剥削,也受到外国资本的剥削,还受到当地官僚的剥削。 除了造反没有别的办法。 这个项目是为共产主义国家和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信息研究。 依靠贫困农民发动革命,推翻三座大山路线,就是这样被翰老提出来的,在学术界流传开来,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翰老是现代中国农村调查的创始人,在农村研究方面的成绩在国内外都很有名。 一提到陈翰笙的中国农村研究,我就很羡慕美国的博士生导师。 这位今天哈佛大学政府系的教授、费正清研究中心的主任也热烈支持我们继承陈翰笙的衣钵继续研究中国农村问题。 这就是我“农民和市场”的来源。 陈笙研究了20世纪中国农村的上半年,证明了资本主义使中国小农破产和反叛。 我做了20世纪下半叶,证明了由于25年的社会主义集团以前传下来,市场经济没能让中国小农破产或造反。 在陈翰笙做学生的时候,我做了一些农村研究,希望蓝出于蓝。 蓝出的后半句,当然不能自己说。

“潘维:把共产党的地下从业与学术生涯完美结合忆先师陈翰笙”

毕业几年后,我要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约翰总是给我写推荐信。 到了那里,我知道了他在美国的名声比中国大,他的推荐信很重要。 又过了很多年,我知道了这么优秀的学者进入学术大门是多么幸运。 很遗憾,当时年幼无知,上课时偶然得到的老师的遗墨,都不见了。

“潘维:把共产党的地下从业与学术生涯完美结合忆先师陈翰笙”

像其他所有人一样,我叫老师翰老。 今天,学生这样称呼老师可能觉得有点奇怪,但很有道理。 1996年,翰老99岁,政府在人民大会堂为他庆祝百岁生日,我国社会科学界的左中右派名人济济一堂。 期间,季羡林先生讲述了成为翰老学生的经历,我暗自感到惊讶。 在北大教书,仰望季先生的高山,也是翰老门徒,为什么不是季先生的师徒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有名的经济学家中有着名的无锡助,都是约翰老师的受益弟子。 如果所有世代的弟子都尊称翰老,就没有世代的不自然。 先师文革中有闷在家里教英语的义务,业余弟子可以在美国露营。

“潘维:把共产党的地下从业与学术生涯完美结合忆先师陈翰笙”

1997年2月5日,百岁的寿星陈翰笙(左)和于光远一起为他庆祝

约翰总是属于我们大家的。 因为他学问好,诚实,坦率。

先师是学问家,也是政治和社会活动家。 他一生都讲大概,对自己心中的大概不妥协。 他因为在莫斯科工作的经验,不想和苏联人工作。 回国后,他拒绝当外交部副部长,拒绝当北大副校长,被告知不能用刀和叉子,只能用筷子。 他是一种可恶的病,坦率地说,我不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惹恼了多少人,但当然他的职业生涯也不会延长。 我去读书时,经常惊讶于他对时政的严厉评论。 我说了。 “你这么说话,不怕坐牢吗? 他说:“为什么害怕进监狱? 我说:“那么,如果打算进共产党的监狱,你加入共产党干什么了? 他说。 “为什么这个也不知道? 为了打倒军阀啊,打倒旧军阀新军阀。

“潘维:把共产党的地下从业与学术生涯完美结合忆先师陈翰笙”

先师在大学问了家里,但是没有几个架子,所以我在他家读书,一点压力也没有。 唯一有压力的是,下课离开的时候,他一定会站起来送到电梯口,鞠躬分手,我觉得受不了。 后来他知道,无论男女老少亲疏,地位高低,都是如此。

“潘维:把共产党的地下从业与学术生涯完美结合忆先师陈翰笙”

老师很平易,学生也是张狂。 即使今天想想,依然很有趣。 关于有一天苏联有发动世界战争危险时的巨大课题,他预测五年间世界大战必然会爆发。 其理由是,苏美两国疯狂地生产和储存了很多武器,不打仗,两国的军工联合体靠什么道理活着? 我和他热烈讨论,也不能使他信服。 考虑一个计划就要求打赌。 他居然同意了,问我赌什么。 我说。 “五年后的这一天,如果没有发生世界大战,他那个月的工资就是我的。 起床了。 我那个月的工资是他的。 他想了想,说他太吃亏了,不平等。 当时他的工资接近400元,我40元,工作五年大概也就780元。 他自己打了个赌:输了就把手头的大衣给我。 不到半个小时,他又变了,坚持说那件大衣和斯诺穿错了,不能给我。 历史博物馆担心他是不是必须给,丢了。 我对此什么也不说。 他自己感到不好意思,改变了说法。 我想,如果五年后的这一天,世界大战没有成功,他会用棍子把这件旧衣服伸出窗外,举起投降旗。 他不提我输了怎么办,而是认输,承认世界大战打不好。

“潘维:把共产党的地下从业与学术生涯完美结合忆先师陈翰笙”

陈翰笙和朋友,在北大拍摄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 笔者带着学生去看他。 当时有电视台记者请他说祝福北大的话。 那时,先师已经过了百岁,两眼完全看不见,精力也不足,谈话要持续两分钟以上是不容易的。 但是,那天他似乎头脑异常清醒,掰着指头说。 “我要对北大老师说三句话。 第一,要好好帮助年轻学生。 第二,不当官; 第三,多写点书。 电视台记者多次要求他向北大说祝福的话。 老先生意外地输出了公章。 我祝愿北大今后能像老北大一样顺利,让北大安静下来。 记者和家人都辞职了,他说:“祝北大今后越来越好。 老先生说了三次,但多次都和最初说的一样,拒绝按别人的吩咐说。 他认定北大现在不如从前,决不改口。 他请别人戴上自己的眼镜,头也不走了,但对于这些话,他一直放在心里,直到生命的尽头。 这就是陈翰笙! 如果老兵不死,只会凋零。

“潘维:把共产党的地下从业与学术生涯完美结合忆先师陈翰笙”

先师和北大差不多同龄。 北大一百岁,先师一百岁。 陈翰笙20多岁回国时,蔡元培校长聘为北大正教授,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教授。 他去世的时候,是北大最年长的教授。 生命跨越了三个世纪,真神之人也是。

先师从容地活了107岁。 40年代和宋庆龄一起工作,到手的钱有上千万,大部分都是偷偷偷运延安,但自己一辈子廉洁简朴。 他没有额外的收入,存款经常为了补助金而出书。 离开时,只剩下6万元的存款。 大体上是举丧资不累别人吧。 先师书面遗嘱:不在后面举行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和早逝的爱妻一起将骨灰撒在富春江上。 即使照着所谓的老样子去也不用担心。

“潘维:把共产党的地下从业与学术生涯完美结合忆先师陈翰笙”

【本文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潘维教授2004年4月在陈翰笙追思会上的发言,原标题《忆先师陈翰笙》,作者新书《士者弘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 】

本文:《“潘维:把共产党的地下从业与学术生涯完美结合忆先师陈翰笙”

心灵鸡汤:

免责声明:学习兴国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