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视野中的郭沫若”学术研讨会举行”
6月1314日,以民族复兴为视角的郭沫若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大学召开。 中国社科院秘书长、党组织成员、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会长高翔研究员在开幕式上向学术界呼吁,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虽然已经远离了我们,但新文化运动开辟的道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价值,仍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我们有责任好好研究新文化运动和郭沫若,继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以及郭沫若留给我们的丰富精神遗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郭沫若走向马克思主义
表示新文化运动的迅速发展方向
今年是新文化运动100周年。 在那一代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道路中,郭沫若的学术探索之路和新文化探索之路具有代表性。 高翔指出,新文化运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节点,郭沫若进军马克思主义,代表着新文化运动的前进方向。
高翔认为,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去看新文化运动,有两点引起我们的重视。 第一,新文化运动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反对封建主义旧文明的运动。 二是新文化运动的快速发展方向,走向马克思主义,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历史实践表明,新文化运动呼唤的科学,在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新文化运动精英们崇尚的民主和理想社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 基于这两种认识,我们有理由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节点。
高翔指出,郭沫若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代表着那个时代先进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选择,代表着新文化运动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潮的混战中,之所以卓越,归根结底在于其科学性、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为郭沫若的学术研究插上了飘扬的翅膀。 自从接触马克思主义、选择马克思主义以来,郭沫若在史学研究中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迅速发展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从鲁迅到郭沫若、侯外庐、杜国庠、范文澜、耒伯赞等,他们选择的惊人一致充分表明,新文化运动以来,知识分子走向马克思主义,是许多先进中国人的集体选择,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正确认识历史克服两种趋势
关于如何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与会者展开了讨论。 对于如何站在民族复兴的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和郭沫若,高翔认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特别是包括近代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和郭沫若在内的重要事情和历史人物。 目前,新文化运动和郭沫若的研究和普及,需要注意克服两个趋势。 第一,全面否定新文化运动和郭沫若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第二,倾向于通过批判新文化运动来推进政治儒学。
高翔强调,无论是研究中国传来的文化,还是研究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都必须重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学术的旗帜和灵魂。 我们提倡和支持中国传来的文化研究,绝不是要否定五四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文化迅速发展的历史和道路,决不是要改变容易的旗帜,放弃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学术的指导,回到干嘉做民族文化保守主义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反复说明,在中国,进行全面的西方化是没有出路的文化复古主义,即使历史倒退,也没有出路。 中国学术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只能成为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附庸,或者笨拙地恢复古人的牙慧。 这两个看起来对立的选择,结果是一样的,那就是放弃我们优秀的学术以前流传下来,放弃我们的学术尊严和大体。 这样的学术没有资格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学术展开平等的对话,不能说面向未来。
与会者对民族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展开了批判。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怡认为,郭沫若的民族复兴思想在文生义上几乎不能肯定和推崇中国文化以前传下来的东西,其中包含着他独特的历史和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复兴的根本目的不是要发扬通常意义的复古和自古流传下来的文化,而是要指向一个文化创造的宏伟目标。 郭沫若的民族文化意识是一种以追求现代文化为根本、以反叛、创造为特征的冷静的时代意识,在这几点上,从根本上区别于任何复古主义者、排外主义者,甚至今天广为流传的国学复兴论者。 今天,我们整理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思想,完全没有必要仰慕国学热的潮流。 郭沫若有着独特的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观,其价值远远超出了今天功利主义的国学。 如果说那也是国学的话,我们也应该称为现代中国的新国学。
高翔说,我们党对中华文化历来采取继承和快速发展的态度。 这种继承是批判性的继承,决不能全盘照搬; 这个快速发展是创新的快速发展,不是机械的继续。 中国文化的未来,只能是将先进的文化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历史的新时代,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全面而深刻地总结祖国亘古相传的文化,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继承郭沫若文化抗争丰富的遗产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毅然回国,承担了领导全国文化抗战的重任。 郭沫若在抗战写的《复兴民族的真谛》中指出,复兴民族的真谛是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 与会者一致认为,应加强郭沫若文化抗争遗产的研究与传承。 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会长、乐山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杨胜宽指出,郭沫若8年的文化抗争,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文学遗产和学术遗产。 我们认为郭沫若在抗战时期取得成功,是他一贯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在特殊形势下开展良好文化抗争有机结合的结果。 杨胜宽说,要发扬郭沫若的爱国主义和现实主义革命精神,果断探索时代主题和核心价值的创作精神,以及创新和以人民为本的学术精神。
研讨会是在重视史料发掘以前流传下来的,许多学者介绍了新史料的发掘。 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中国郭沫若研究会蔡震执行会长介绍,郭沫若在文化抗争期间整理了与儿童剧团相关的史料。 郭沫若与儿童剧团结缘,认为侧面反映了戏剧对抗战文化的重要意义。 蔡震表示,抗战文化的突出优势和时代特征之一,是对文学艺术宣传工作作用的强烈诉求,并把这一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抗战文化直接面对的是最广泛的社会民众,戏剧在这种社会责任担当中有力地鼓舞了士兵和平民群众多次抗战的信念和意志。 蔡震认为,如果没有遭遇抗战,郭沫若未必会选择戏剧作为文学创作的新出发点。 抗战文化让他选剧,玉成了其创作的辉煌成果。 另一方面,抗战推进事业和戏剧事业的经验,也影响了郭沫若此后在新中国成立后整个文学创作中的迅速发展。
与会学者以会议主题为中心,还探讨了抗战时期郭沫若演讲、郭沫若与抗战时期学术中国化运动、郭沫若训诂实践、郭沫若诗歌押韵使用等一系列问题。 这次会议由成都大学、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乐山师范学院和四川郭沫若研究会主办,四川省中华文化城市传承科普基地和乐山师范学院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新闻记者曾江
心灵鸡汤:
免责声明:学习兴国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毛鲁之心,何以相通(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