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甲午战争淮军全面崩溃,李鸿章脸疼吗?”
淮军还是前工业化时代的军队,而日本陆军是已经进入工业化时代的陆军。 当然,并不是说当时日本陆军的装备和训练水平有多高。 事实上,日本陆军当时的装备和训练水平并不高,只能说是工业化初期军队的水平。 淮军是前工业化时代的军队,但已经装备了很多火器,是水平比较高的前工业化时代的军队。 所以,两者的绝对差距可能并不大。 这也是淮军尽管溃千里,却多次抵抗的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开始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的全面西化改革,日本陆军模仿了当时欧洲最强的普鲁士军,海军向当时欧洲最强的英国海军学习。 中国在海军建设方面,也基本上以学习英国为中心,这没什么问题,但在陆军建设上没有投入太多资源,还是以前李鸿章的淮军承担的状态。 这也是淮军将领二代袁世凯有机会的原因。
但是,工业化陆军和农业时代步兵的差距是各方面的,除了装备水平外,还有训练方法、训练水平、作战指挥思路,都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士兵日常饮食和后勤的保障,都是基于完全不同的基础上的。 例如,当时双方各自使用的枪炮,日军已经可以生产接近现代步枪的武器,而淮军还只能买第一个,不能自己生产。 汉阳造直到1896年汉阳钢铁厂才引进德国生产线。 在那之前国内也有一些仿制品。 就是所谓的旧套筒。
所以,淮军和日军的差别是两个时代的差别,这个差别不是1和2的差别,而是0和1的差别,是世代差别。 而且,在战争中,如果出现这种世代差异程度的差异,落后的一方基本上没有任何反击力。 因此,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实际上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有效抵抗,虽然最后输了,但最终还是进行了比较激烈的抵抗,但淮军步兵也没有什么抵抗能力,给日军造成的伤亡人数很少。
实际上,装备了淮军这样火器的农业时代的军队出现在清朝体系中也就算了。 没有太平军的冲击就没有湘军。 没有捻军就没有淮军的崛起。 如果没有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就不会有北洋水师。 如果清朝在鸦片战争后马上遣散湘军和淮军,延续之前的八旗兵和绿营兵体系,进而撞到完成了初步工业化的日本,再在甲午战争中遭遇,清朝将会输得更惨更难看。
正因为甲午战争中明确了此前重海军、轻陆军的军事建设构想有问题,清政府在李鸿章的支持下,决心创立新式陆军,交给袁世凯,北洋军也才能成立。 从八旗兵到绿色兵营兵、湘军、淮军这些本质上只是乡勇的军队,最后到北洋军,清朝才开始建设新式陆军。 1900年以后,看到北洋军受到八国联军的入侵,已经形成了战斗力,清廷命令各省组成新军,也就是新式陆军。
但是,由于洋务运动的失败,清廷没有完成来自农业国家的工业化改造,也没有完全实现军事现代化的能力,只能依靠制造不如购买、租借的方法,在农业国家的庞大身躯上强行嫁接了半现代化的军事体系。 当然,这在当时也是不得已的。 工业化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清廷当时没有主导整个国家工业化的能力,所以头疼、脚疼,只能通过先买后租来提高自己的自卫能力。
本文:《“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甲午战争淮军全面崩溃,李鸿章脸疼吗?”》
心灵鸡汤:
免责声明:学习兴国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