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纠正了毛泽东的两次错误”吗?”
粟裕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培养的名将之花。 但是,有人说他纠正了毛泽东的两次错误,也有人说他军事能力比毛主席强,是现代第一战神乃至五千年第一战神,是各国军界公认的中国现代战争之父。
根据一些人的说法,粟裕纠正毛泽东的第一个错误是,内战初期毛泽东要求粟裕出击淮南,但粟裕多次不得不在苏中地区内线作战,最终逆转了毛泽东的外线出击战术。
解放战争前夕,毛主席曾计划从外线出击。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经过中央苏区几次反围剿,毛主席认识到内线作战有不利的一面,根据地的人力物力消耗巨大。 因此,他主张在第五次围剿时给外线打电话,但王明路线的执行者没有采纳这个建议,最终中央红军不得不放弃根据地长征。 解放战争开始前,毛主席只有根据中央根据地的教训,才主张我军打到国统区作战,保卫根据地不受敌人的侵害。 当时毛主席计划外线出击的另一个理由是保障中原解放军(新四军五师)的安全。
毛主席构想中的这个战术计划,将在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5万人(刘伯承、邓小平部)、山东野战军主力5万多人(陈毅部)、华中野战军主力4万人)粟裕、谭震林部)三路出击。 1946年6月22日,毛主席致电刘邓、陈毅等,以(刘邓部)豫东地区为第一作战方向,… … 首先重点是在野战中消灭敌军战力,用摄像机占领和开封。 (陈毅部)以徐州地区为第一作战方向,… … 重点是在野战中歼灭徐州的敌人,摄像机占领徐州。 粟主力对付江北的敌人,和你们协力战斗。 向津路浦口段及其东侧地区出击是首要的。
毛主席在电报里说得很清楚。 上述作战胜利后,并不一定要获得开封、徐州。 如果形势有利,可以考虑以太行、山东两区主力的身份渡淮河进入大别山、安庆、浦口线。 这个计划的精神侧重于南方,与蒋的精神侧重于北方相反,蒋军的大部分可以被丢在北面,处于被动地位。 这个计划保障五师不被消灭或吃大亏。 这个计划依靠旧根据地,逐渐向南,稳步巩固,不会冒险。 如果能过淮向南走,可以从国民党地区征用人力物力,以免我的旧地区被破坏。
但是粟裕认为这个计划很难执行。 他在《粟裕战争回忆录》中做了如下叙述。
一是淮南地区人口一百三十多万,抗日战争后期,该地区环境比较稳定,过渡到战时状况需要一个过程。 战争初期,如果我华中野战军主力在淮南市作战,饲料不仅要从苏中补给,支前民工也要从苏中补给。 主力部队加上外出务工干部,每天至少需要10万斤粮食。 两三个月的粮食将达到几百万斤,其他军需供应也将相当沉重,给初期作战带来很大困难。
第二,苏中有9个当面敌军的旅程。 如果我华中主力西进,留守部队很难完成任务,该区很可能迅速被敌人占领。 苏中地富人浓厚,人口九百万,占华中总人口的五分之二,粮食也占华中总产量的五分之二,沿江商业兴盛,税收占华中的一半。 这些是支援战争的巨大力量,一旦落入敌人手中将为敌人所用。 另外,苏中地离京沪很近,如果不战而弃,政治影响也将不利。
第三,淮南的敌人有第五军,重组第七十四师的一个旅程也在淮南。 (另外两个旅程在南京,战斗开始后将向北穿越淮南。 这两支部队都属于蒋军的五大主力,加上淮南市的其他敌军,兵力很强。 相比之下,苏中的敌人很弱。
于是,我们于6月29日再次联名向中央和新四军军部报告,第一阶段华中野战军第一师和第六师仍留苏中当面对敌,改善苏中局势钳制敌人,山东和太行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后,华中野战军第一、第六师,
军事委员会极其重视这个建议,并向华中表示,第二天部队将继续躲在待命位置,等待安排。
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7月初,中央从各方面侦查到,胶济、徐州、豫北、豫东、苏北的国民党军队有可能向我进攻。 指示我们。 ‘ 先在内线打几场胜利战,再转移到外线,这样对政治更有利。
徐国夫将军曾经说毛泽东在他手下的将军中享有崇高威望的理由之一是因为他尊重下边指挥的意见。 这一点在《粟裕战争回忆录》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 但是,毛主席之所以决定先在内线打几场胜利战,然后转移到外线,是因为中央从各方面指出,胶济、徐州、豫北、豫东、苏北的国民党军队有可能向我进攻,在内线作战可以使我党的我军在政治上有利。 粟裕自己并没有说他改变了中央的决策,有些神作者说粟裕纠正了毛泽东的错误,但罗先生显然被这种观点误解了。 事实上,粟裕也主张外线出击。 1946年5月5日,他致电中央,不等苏中保军动静,首先夺取泰州,肃清靖江/泰兴,用摄像机占领扬州和南通展开攻势。 这比毛主席的外线出击计划早了一个多月。
粟裕力主在苏中进行内线作战是为了确保华中的第一财源。 但是,按照他的意愿在苏中打仗,到底保住了这块财源宝地吗? 根据历史记载,粟裕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的胜利,但苏中地区很快失守。 因为敌人占领淮南根据地后,苏中根据地的侧翼暴露了出来。 敌方兵团从徐州迅疾东进,形成对粟裕主力从背后包围之势。 华中野战军面对被敌人包围歼灭的险恶形势,终于不得不放弃两淮撤退到苏北。 1958年7月14日,粟裕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谈到淮南市失守。 “淮南市迅速被敌人占领,苏中地区的重要性凸显,缺乏全球观念,没有及早部署也有很大关系。 毛主席要求粟裕到淮南地区作战,考虑到这条路的敌军对苏中有很大的威胁,为什么说粟裕的战术见解比毛主席高呢?
淮南方向的指挥家之一赵启民说,华东战场上半场首先在华中作战,在苏中方向取得了几次胜利,但无法改变整体紧张局势,反而越来越被动。 因为,苏中不是敌人主力,淮南市、淮北市是敌人主力集团,涟水战胜利后,我军兵力比较集中,虽然失去了一点点,但我军走向了主导。 战争初期不仅兵力不集中,指挥也不集中。 正因为指挥分散,兵力也分散,淮南、淮北、淮阴都被动撤出。 之后指挥和兵力集中,主动放弃临沂市,才能得到莱芜大捷。 按照赵启民将军的看法,战争初期华东战场越来越被动,是因为粟裕在苏联战场多次作战,导致我军无法将兵力集中在第一个方向。 这个看法是有道理的。 毛主席指挥中央苏区前三次围剿时,把所有兵力攥在一拳里,取得了许多痛快的大胜利。 解放战争初期华东战场上,我军分成几大块各自作战。 这与粟裕多次在苏联作战有很大关系。 涟之战后,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逐渐汇合,获得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大捷。
围绕战争初期是在苏中还是淮南作战,当时毛泽东、陈毅、粟裕之间有很多争论。 今天,这两个方案只能说各有道理,不能认为粟裕的方案比毛泽东的好。 粟裕要求在苏中作战的原因之一是淮南的敌人有第五军,重组第七十四师的一个旅程也在淮南。 (另外两个旅程在南京,战斗开始必须向北到淮南)。 这两支部队都属于蒋军的五大主力,加上淮南市的其他敌军,兵力很强。 相比之下,苏中的敌人很弱。 事实上,淮南市的敌军战斗力比较强,但只给残缺的两军加一个师,兵力还不到苏中敌军的一半。 华东我军将主力集中在淮南方面,即使不能给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至少也能阻挡这支敌军北上徐州,向东方迂回包围华中野战军。
今天,人们赞美苏中七战七捷,却忘记了拥有25万平方公里面积和3300万人口的华中解放区在短短几个月的作战中丧失的事实。 但是,这是我军五大战术区之一,其富裕程度在全国解放区中名列第一、第二。 国民党军队以失去数万杂牌军为代价,攻占了拥有数千数万人口的华中解放区,但对蒋介石来说是一笔合算的生意,因此指挥苏中作战的李默庵没有受到斥责。 据了解,当时毛主席领导的中央苏区人口只有250万人,靠国民党的重兵进击支撑了那么多年,蒋介石头疼得厉害,无可奈何。 华中解放区与当时的中央苏区相比,人口超过了十倍,军队超过了数倍(战前华中军区总兵力超过了十五万人)。 蒋介石的攻击兵力没有增加。 解放战争开始时,国民党军队进攻华中的兵力不过十几万人,包括苏中的12万人和淮南的数万人。 此外,远远多于包围破坏第二、第三届中央苏区。 如果让毛主席亲自指挥华中的战争,华中根据地的丢失一定不会很快。 毛主席的战术眼光总是在高高在上的房子里建造瓮,所以总是能在最多最复杂的情况下找到正确的道路。 整个解放战争中,华中解放区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被敌人攻陷,而且几乎是唯一全面的敌后大战术区。 作为华中野战军司令,粟裕在军事上胜过毛主席,可以说是现代第一战神或五千年第一战神吗?
有人认为毛主席外线出击的方案是错误的。 但是,战争初期刘伯承、陈秉屃都曾从外线出击,同样打过多场胜利战,但没有造成敌人的大损失。 从整个解放战争过程来看,我军从被动变为主动是经由外线出击的。 在关外战场上,林彪通过三下江南的外线出击,逆转了敌人进入我退的不利形势。 即使在关内战场上,局势的转折也始于刘邓的大别山跃进,刘邓、陈粟、陈谢的三路大军将中原变成鹿,使国民党军队全面转入战术防御。 可以看出外线出击并不一定意味着失败。 国民党军队兵力庞大,但真正能打仗的部队很少。 如果我军战术策略得当,外线出击也能打赢战争。
有人认为,粟裕第二次纠正毛泽东的错误,是1948年毛主席率领粟裕三人纵队横渡江南,在江南国民党统治区开辟新战场,吸引敌人20至30人出游,返回江南。 但是粟裕多次在江北依靠解放区作战,最终取得了豫东、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 如果粟裕按照毛主席的部署带军过河,会像刘邓进大别山一样遭受巨大的损失,即使不全歼也会变成游击队。 这个说法第一来源于粟裕的回忆录。 粟裕根据在抗日先遣队的经验,认为孤军跃进千里会遭受巨大损失,主张在江北凭借根据地进行战争。 粟裕在回忆录里说:
我亲身体验过。 一九三四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向敌人统治区进军。 行程二千五百多公里,沿途还有几个小游击区,但由于漫长的旅途,途中不得不与敌人的包围封锁作斗争,战斗十分频繁,补充兵员、提供物资,特别是伤员部署和治疗十分困难,部队到达皖南时已有二分之一的减员 这次从中原出发前往福建省浙江省之际,形势和当时大不相同,转战几个省需要抗日先遣队的两倍的路程,裁员也不会低于二分之一吧。 剩下的部队很难对敌人构成很大的威胁… … 的三个纵队过江南后,可以动员江北的部分敌军回到江南,但似乎不能动员中原战场上敌人的四个主力军(师)。 整编第五军(注)和整编第十一师,是蒋介石嫡流主力、半机械化部队,也是中原战场敌军骨干,敌人不会调到江南和我们打游击。 桂系的第七军(相当于整编师)和整编第四十八师,由于政治原因担心蒋介石带虎上山,没有调到江南。 如果我军在中原战场上不能派遣敌人的主力军到江南,就不能达到顶峰的行动目的。
粟裕有丰富的战争经验,但他在历史知识方面不如毛主席。 从中国古今战争史来看,历史上的孤军远征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遇到敌人重兵的围攻。 在这种情况下,损失会很大。 像太平军北伐、红军长征、刘邓跃进大别山一样,粟裕所在的抗日先遣队也是这种情况。 二是进军敌人兵力空的空虚之处,往往会取得很大的快速发展和胜利。 李自成进入河南,太平军下江南的情况下,都迅速发展成浩荡的数十万大军。 毛主席策划建立粟裕所下属江南时,国民党军队在大后方只有21个旅,守住了新疆到台湾的漫长战线。 如果粟裕率领十万大军横渡长江南下,完全可以畅通无阻,沿途可以攻占敌人众多城市,让部队补充大量物资。 如果敌人从江北引开大军拦住他们,粟裕所部的敌人动员目标就实现了。 蒋介石不是毛泽东。 他并不是坐视敌人进入首都而镇定自若。 一定会抽出大批精锐部队回到江南支援吧。 那样的话,国民党军在江北的兵力将大幅削弱。 我军几个战术军团(刘伯承、陈赑、陈士榘、许世友、韦国清等)可以乘势进攻,解放长江以北,发动渡江战役。
粟裕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孤军跃进的困难很大,但他没有看到那是被敌人包围堵塞的结果。 当时的长江以南几乎成了真空地带。 粟裕回忆录出版时,毛主席已经去世,不能把自己的评价告诉大家,所以今天,人们只看到粟裕的说法。 据此解释毛主席不如粟裕,未免太牵强了。 当然,根据粟裕的意见在江北进行大战,也是历史上可行的方案,但不能说明毛主席必须下粟裕到江南是错误的。
今天,粟裕抵制军委下达江南命令,许多人认为豫东、淮海战役取得了伟大胜利。 但是,当时全国解放军已经迅速发展到200多万人,粟裕的10万大军是否下江南作战,应该看对战局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即使没有粟裕的这十万大军,其他各路解放军也同样可以解放全中国。 当时双方的决定性会战发生在东北。 辽沈战役胜利后,我军拥有全中国唯一的重工基地,百万东北野战军的入关如箭在弦上,国民党军的败退已经注定。 即使南线不打淮海战役那样的大决战,国民党军也阻止不了解放军渡江南下。 从中国古代战争史来看,长江不是能够阻止北方军南下的天险。 因为武汉上游的河面非常狭窄,大军可以垂手而飞。 只有淮河-秦岭防线能阻止北方军南下,但在现代军队面前束手无策。
今天,网络上一些蔑视毛主席的人说:“毛泽东带领军队到粟裕渡河南下太荒谬了。 他的军事思想还停留在游击战争的时代,表明粟裕才是精通现代战争的最伟大的军事家”。 但是,我们发现,按照粟裕江北作战意图进行的豫东战,非常困难惊险,死伤惨重,最后被敌人狠狠扎了尾巴,也没能实现原有的战斗目标(敌人第五军全灭)。 谁能断定根据毛泽东的战术不会更好呢?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是一口一口地吃饭。 条件成熟时,毛主席毫不犹豫地和敌人进行了战术决战。 比如辽沈战役的时候,毛泽东让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确立了战斗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卫立煌从全军前来应援的时候敢于和他战斗! 努力当场歼灭卫立煌全军。 这是多么气魄和胆识啊。 淮海战役也是毛泽东修改粟裕的构想,改为攻占海州和两淮歼灭黄百韬兵团,使战役规模比当初预想的扩大很多,最后变成了歼灭敌人江北主力的大决战。
本文:《“粟裕“纠正了毛泽东的两次错误”吗?”》
免责声明:学习兴国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粟裕军事神话出现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