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翻译毛泽东诗词 倾尽毕生精力做《鉴赏》”
着名诗人臧克家
照片:毛泽东主席1962年4月24日给臧克家先生的信
下图:《沁园春雪》
毛泽东与《诗刊》创刊号
1956年11月17日这一天,我父亲臧克家写了他人生中第一份毛泽东诗句鉴赏文案《雪天读毛主席咏雪词》。 不足一千五百字的文案,将他引入毛泽东诗研究行业。 当时父亲担任主编的《诗刊》还在创刊前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全国性的诗刊物。 在诗人、学者、专家多次讨论创办《诗刊》的诸多问题时,冯至提出毛主席的旧体诗充满政治性,同时又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他向该杂志副主编徐迟提出,在《诗刊》创刊号上刊登毛主席的诗,可以作为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于是,徐迟先生找出了从各地收集到的8首毛主席诗,其中包括《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沁园春雪》、《浣溪沙和柳亚子》等。 我和爸爸商量了一下,请毛主席纠正了传诵错误,然后在《诗刊》上发表。 于是,大家以《诗刊》7位编辑委员的名义起草了给毛主席的约稿信,我父亲用毛笔仔细抄写,编辑委员全员签名后,于11月21日转发给毛主席。 信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毛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决定明年元月创办《诗刊》。 我想你喜欢听这个消息。 因为,你总是在意诗。 因为,你是我们最爱的领袖,我们最爱的诗人,也是世界上最爱的诗人。
我们拜托你。 请完成这位诗人们自己的刊物,给我们一点指示,给我们一点支持。
诗的园地里,百花齐放,百鸟长鸣的春天已经出现。 西南诗人们,明年元旦创刊《星》诗杂志; 《人民文学》、《长江文艺》都计划在年初出诗特辑; 在全国的报纸上刊登了很多诗。 这是一个欢乐的时代,一个歌唱的时代。 热情诗的时代到来了,《诗刊》诞生了。
我们想在创刊号上发表你的八首诗。 其8首歌曲大多已经翻译成各种外国文案,印在他们的《中国诗选》的卷首。 那8首曲子在国内流传得更广了。 但是,因为它们没有被公布,所以大众互相抄写,句子上有相当大的差异。 有些同志建议,要传播这些诗,必须征求作者许可后发表定稿。
我们附上那八首诗句的抄稿一份,请加以修改,寄回我们。 如果能手写,制版发表的话就更好了。
接下来,希望你发送还没有流传到外面的旧作品和新诗。 那对我国诗坛来说,对于作为盛事的我们诗人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诗刊》25本,每期100页,不剪空白; 诗排成一行,每页26行。 在编排的形式上,我相信我们不会庸俗; 在校订等方面,我们适当地要求其讲究。
我们深感《诗刊》的任务美丽而重大; 请尽快协助。请安静地听你的声音和你的咏唱。
《诗刊》部
主编臧克家
副主编严辰徐迟
编辑委员会畑沙鸥袁水拍吕剑
1956年11月21日
1957年1月12日,在大家的殷切期待中,毛主席写下了那封有名的回信:
克家同志和同志们:
惠书早就送到了,很抱歉来晚了! 被指示要记住的旧体诗和你们发来的8首,一共18首,像附件一样抄写后发送,请追加审查处。
这些东西,我从来不愿意正式发表。 因为是旧身体,可能会散布错误的种子,延缓青年。 而且诗的味道很少,没有特色。 如果你认为可以刊登,但已经抄写的几首歌的错别字可以修改的话,请听从你们的意见。
《诗刊》出版了,很好。 祝你快速成长。 当然诗应该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点,但不应该在青年中提倡。 因为这个流派束缚了思想,难以学习。 这些话请作为你们的参考。 同志敬礼!
毛泽东
一九五七年一月十二日
两天下午三点,毛主席在中南海颐年堂召见了《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诗人袁水拍和我父亲。 父亲当天上午11点通过我家附近小店的公用电话接到了水拍先生的电话,告知毛主席邀请了他。 可以想象当时父亲兴奋的心情。
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谈话中,毛主席欣悦对父亲说:“你在《中国青年报》上评论了我那份《咏雪》的复印件,我看了。” 父亲接着问主席,《沁园春雪》的“原驰人像”的“腊”字应该怎么说。 毛主席温柔地问:“该怎么办? ”。 父亲说:“如果做‘蜡’字更好说话的话,‘蜡像’正好和上面的‘银蛇’对应。” 毛主席说:“是的,请代替我改一下! ”点了点头。
但是,父亲刚从毛主席回来后,就叮嘱负责《诗刊》校对、印刷等业务的部主任,一定要将创刊号《沁园春雪》的“腊”字改为“蜡”,但由于同志业务上的疏忽,“腊”字没有改 之后,父亲认真批评过几次这个。
1957年1月25日,刊登毛泽东18首诗及其亲笔书信笔迹的《诗刊》创刊号问世,众多网友排起长龙购买《诗刊》,成为当年春节前街头盛景和文坛的佳话。 这次的《诗刊》增印了两次,满足了网民的要求。
臧克家和《毛泽东诗词解说》[/s2/]
为了帮助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年学习和理解毛泽东诗,1957年10月,中国青年出版社与父亲臧克家和周振甫合作,出版了全国首部解说毛泽东诗的《毛主席诗18首解说》。 郭沫若先生为这本书的题名写了书名。 在这本书里,父亲根据毛主席召见时的嘱托,在全国首先正式将“腊”字改为“蜡”。 该书出版后,受到广大网民的热烈欢迎和普遍好评,多次再版。 两位作者和中国青年出版社还在毛泽东诗不断正式公开发表,之后毛主席阐述了一些诗的原意的基础上,对这本书进行了增订和编纂。 1958年书名改为《毛主席诗词说书》后,到1990年的《毛泽东诗词说书》为止,全书被收入毛泽东诗词50首。 三十多年来,解说注释毛泽东诗的这一特辑共发行了一百二十万册、三十万册,对毛泽东诗的普及宣传和广大网民的鉴赏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被人们誉为“在毛泽东诗研究中起到了先锋作用”,备受推崇
毛主席对自己的作品要求非常严格。 他的许多诗都是创作出来的。 这样的编撰不是家里蹲式的,而是不耻下问,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 从1957年1月12日他给《诗刊》的第一封信开始,到《文化大革命》之前,毛主席给我父亲写了7封信。 其中包括给《诗刊》的信以及之后给我父亲和徐迟的信。 文案大多涉及毛泽东诗歌的发表和变更问题。 父亲也写了几次信,请毛主席把未发表的诗交给《诗刊》发表。 时间多为1961年和1962年。 在诗发表一点之前,毛主席也没忘记给父亲寄副本征求意见。 毛主席平等待人、真诚相遇、谦虚无私的伟大胸怀,使我父亲有勇气对毛主席的作品坦率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1962年,毛主席的6首话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上之前,父亲就其中的字、文发表了个人意见。 毛主席在1962年4月24日的信中说:“你帮我纠正了我做的几点,纠正得很好,我完全同意。 还有什么别的改变的地方吗? 请照顾。 请您指导。 ’父亲收到这封信后,再次被毛主席的谦虚所打动。
毛泽东诗在海外也有很深的影响,有一位外国人曾说:“有一位诗人赢得了新中国。” 有点外国朋友把中国领导人的这些诗作翻译成了本国的复制品。 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不理解以前从中国传来的文化,特别是旧体诗,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一点偏差。 有人把《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去了傲慢杨君失去了柳树》中的“杨”、“柳”翻译为“杨树”、“柳”。 有人将《沁园春雪》中的“唐宗宋祖,略逊”理解为“唐宗宋祖的文化修养不太高,没能充分理解‘国风’和‘脱离骚动’”。 “数风流人,看今尚”的“风流人”理解为“风流人”,有花花公子的意思等。 为此,1962年左右,中央有关机构组织了几位国内知名翻译家、外交家和作家,成立了毛泽东诗英译稿队,准备出版权威的《毛泽东诗》英译本。
翻译诗,特别是中国旧体诗,需要深厚的中、外文基础和文学造诣。 必须先读原诗。 其历史背景如何,艺术表现如何,如何解决几个字句不同的解释……真是难关重重。 更何况这是毛主席的诗作,意义非同寻常。 参加定稿组的着名翻译家、作家叶君健那时经常来我家,喝了一杯茶和爸爸促膝而坐,切磋琢磨,讨论遇到的问题。 另外,父亲还跟踪毛主席多年,向君健叔叔介绍了旧体诗造诣很深的郭化若将军,要求翻译工作更加完美和准确。
有一天,时任中宣部文艺处处长的袁水拍邀请父亲和君健叔叔到他的办公室,告诉他们毛主席的诗必须翻译成外语,但有很多字句,大家意见不一。 今天,我们收集这样的文章,请毛主席亲自解答,作为定稿。 于是,他们三人打算在一起谈一两个小时,提出17个问题,向毛主席咨询。 水拍把这些问题印在三张纸上,分给了我父亲一部分。 过了一会儿,水拍先生来到我家,高兴地对父亲说。 毛主席逐一回答了他们提出的问题。 父亲高兴地找来那三张印着的问题,铺在桌子上,说:“问苍茫的大地,谁是沉浮的?” 、《莫道君行早》、《山下旌旗在眼前》、《中流击水》、《国际悲歌一曲》、《五岭跌宕起细波,乌蒙威势行泥丸》、《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迫……》等诗句 父亲和忙于翻译毛泽东诗的英译稿子撰写小组的同志们,心里都高兴得踏实了。 20世纪60年代为了解惑而印刷的关于毛泽东诗的17个问题,被父亲和我们珍藏到了今天。 的笔迹模糊褪色,但记录着父亲难忘的历史。 当时在场的水拍和君健叔叔没有保存这份珍贵的材料,所以父亲拿到的是“孤纸”。 水拍去世前,特地借了一个多月去看。 归还时,他感慨地说。 “你留到现在真不容易! ”1983年12月23日,父亲在自己的散文《珍贵的“孤纸”》中,充满感情地回忆起了这个往事。
1963年,《毛主席诗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正式出版之前,中央印刷了事先征求意见的书,父亲幸运地得到了礼物。 他认真读了好几遍,提出了23条意见,并和当时的《诗刊》副主编葛洛通过电话进行了咨询。 之后,按照毛主席的意见,中央在钓鱼台召开了20多人参加的会议。 父亲幸运地出席了。 我记得朱德、邓小平、彭真等中央领导和郭沫若、周扬、田家英、何其芳、冯至、畑、袁水拍等参加了这次会议。 毛主席亲自用铅笔在纸上写的“我写的这些东西,请和同志们商量”的大字,显眼地排列在会场中的大桌子上。 会议上,田家英介绍了此次出版情况,与会者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散会时,父亲把事先写的23条意见交给了田家英。 《毛主席诗》出版后,父亲高兴地发现毛主席采纳了他的13条意见。 其中有标点符号,个别的字和小注中的字句,还有整个句子的替换。 例如,七律《庐山》中“热风吹雨落江天”中的“热风吹雨”一词,是毛主席接受父亲的意见,将原作“烫皮肤出汗”加以修改的。
花一生致力于“/ S2 /”
《毛泽东诗鉴赏》
时光流逝。 到了晚年,父亲受河北人民出版社的邀请,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担任《毛泽东诗词鉴赏》一书的主编。 那时,84岁的父亲身体不舒服。 作为耄羿那一年的老毛病主持这项繁忙的工作,需要他常说的“拼上性命”的精神和耐心。 父亲满怀热情,毅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和挑战。 于是,从这本书的初期构想开始,委托那些作者执笔,或者为这些不同的作者安排哪首诗更合适……特别是在对这本书的编纂思想和稿件的整体把握上,父亲真的不捐巨资,凡事自己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
父亲总是把问题想得很周到,把多个关键问题和细节问题一一考虑。 此外,由于预定邀请的撰稿人大多是他老朋友的好朋友,许多重要作者的约稿都由他亲自执笔,表现出严肃和厚道。 那天,爸爸总是沉思、戴老花镜、在笔记本上写什么,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 他是个工作非常认真严谨的人,一有什么事,一想起来,马上就记在笔记本和小笔记上。 那时,他的日历上写满了用红铅笔写的“笔记”,每个日期都夹着几根小棍子。 即使晚上很晚,他一想起什么,马上开灯做笔记。 用他旧体诗里的“夜半灯多次变红”这句话来形容他那天晚上继续粉身碎骨埋头的时光,是不适合的。
经过父亲认真仔细斟酌,形成了这本鉴赏集的作者队伍。 其中有参加长征的老革命家、诗人张爱萍和魏以前传过两位老将军的老专家学者钟敬文、唐弢、肖涤纶非、王季思、周振甫等老师; 冰心、刘白羽、端木蕙良、姚雪垠、魏巍、冯牧、碧野、叶君健、阮章竞、李瑛等知名作家、诗人共有48人。 赵初老师不仅在病中写了自己的旧作寄了出去,还亲自写了书名。 有一次,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非常认真地写了文案和感人的信,父亲说:“百感交集,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这项艰苦的工作开始了一段时间后,父亲生病住院了。 但是,即使卧病在床,他也不会中断业务,而是思考、关注并聆听原稿的情况和这本书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一些重要的稿子主张自己过目。 当时,陪伴在医院的七十岁的母亲,不仅细心照顾父亲的一切,作为老手的她通过联系作者、审阅原稿,同样做了很多工作。 这本书的两位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文学研究专家蔡清富和在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毛泽东作品的李捷,对母亲的贡献深深地感动了。
1990年8月,《毛泽东诗词鉴赏》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毛泽东诗选》为蓝本,鉴赏复制品按诗的创作时间顺序排列。 48位作者的文案见解独特,风格各异,集多立场、多侧面各家之言于一身的佳作。 此外,该书还刊登了毛泽东关于诗歌的5封信(臧克家、李淑一、周世钊、胡乔木、陈毅)和郭沫若、冰心、臧克家、蔡清富、李捷等作者的相关文案6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而且,由于文章前散发的精美照片、毛泽东的书信和诗词笔迹,以及整本书庄重典雅的装帧,这本书一经问世,受到国内外人士的热烈欢迎,多次再版。 编辑、作者、出版社共同努力、心血来潮的这本书,还是不负众望,最终获得了“中国图书奖”一等奖、“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一等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中国青年优秀图书奖”等一系列大奖。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2003年10月,河南文艺出版社接手《鉴赏集》的出版工作,还连续出版了增订二版的不同封面设计两种版本。 此时的父亲患重病早早住进医院,几次报告病危,但不能再做具体工作,主要由副主编李捷担任重任。 但是,98岁的父亲在2003年3月2日带病发文,充满感情地写下了“《毛泽东诗词鉴赏》增订二版卷首语”。 他兴奋地说:“时间会过去的。” 屈指一算,“毛泽东诗词鉴赏”出现到了13个春秋。 在广大网友的热情关怀、各界朋友的热情鼓励下,这稚嫩的芽已经到了春华秋实的季节。 》加上陈淑渝等10位同志文案的增订二版问世时,初版时的20多位作者和副主编蔡清富相继出了古作。 父亲怀着悲伤的心情这样写道。 “一拿到这本书,他们的声音和笑容就会浮现在眼前,让我心痛……很遗憾,他再也看不到这本书了,很痛苦! ”
人世间的事,有时也是那样悲痛地一样。 2004年2月5日,我的父亲臧克家先生,这个世纪的老人永远闭上眼睛,没有目睹这个版本发售。 身患重病的父亲的这本《增订二版卷首语》是他99岁的人生和80年文学创作的绝笔篇章! 他把自己最后的热情和光芒,注入了这他半个世纪重要而光荣的工作中。 他没有看增订二版2004年3月版,但我知道,离开的父亲很高兴。 因为,由于许多网民对这本书的喜爱和好评,他已经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请仔细想想,父亲为什么会在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与毛泽东诗结下如此不解的缘分,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辛劳。 面对别人的歪曲和谩骂,你一点也不改变初衷吗? 父亲是“增订二版卷首语”,他说:“我九十八岁了。 我们看到了从屈辱到强大,从战乱到太平,从贫困到小康,可以说是沧海桑田的中国一个世纪的变迁。 ”。 从少年时代开始反对黑暗统治,追求光明的父亲,对带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黑暗的领导人毛泽东怀有深深的爱和崇敬之情。 他的人生道路、人生经验和体验从未改变过这份爱。 父亲高兴地目睹了他一生所爱的祖国和人民这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毛泽东诗则是中国这一历史巨变的史诗和赞歌。 诗中巨大的思想、艺术的魅力和感染力,打动着父亲的心,激励着他。 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他怎么能从心里把领导和对这些诗的热情,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变成有一定的动力和热情呢! 而毛泽东谦虚平易、真挚待人的胸怀和品格,以及他对旧体诗的深厚造诣,使作为诗人的父亲除了钦敬感动之外,也不避嫌,勇敢地对毛泽东诗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所有这一切都让父亲“诗意激荡”,觉得和诗的作者“在同一个诗的世界里”。
臧小平
年07月19日08:39来源:北京日报
免责声明:星空分类目录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毛泽东评说民心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