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劳动观的历史生成及其当代价值”
【文案提要】劳动观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西方无政府主义、中国以前传来的文化中,相关劳动思想是毛泽东劳动观形成的理论“支援背景”,必须历史地、全面地解读毛泽东的劳动观,它在不在的情况下展现出不同的理论景观 青年毛泽东关心和思考着劳动问题。 青年毛泽东的劳动思想本质上是无政府主义与中国自古以来传入文化的劳动思想的较量 接受马克主义后,他把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用于解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问题。 其中的一种观点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也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参考价值 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社会前进和迅速发展的动力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继承和迅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重视劳动,尊重劳动者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者地位问题越来越突出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一些范围内还出现了鄙视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者、底层劳动者收入低的现象 胡锦涛在去年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职工表彰大会上表示:“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劳动创造世界。”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要在全社会大力培养和发扬劳动荣誉、知识崇高、人才宝贵、伟大时代新风的创造,使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都知道和实践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真理 试图通过对毛泽东劳动思想的现代阐释,梳理和概括其劳动观中的合理成分,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借鉴和借鉴 一、青年毛泽东的劳动观毛泽东的劳动观是多而杂的理论体系,正如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以前传下来的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晶一样,他的劳动观也受到中西文化的劳动思想的强烈影响 而且,毛泽东的劳动观又动态地迅速发展,不经意间展现出了不同的理论景观 而且,即使在同一时期,他的劳动观也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各种思想的“合金” 特别是在走向马克思主义之前,青年毛泽东关于劳动的思想交织在一起,其中明显保存着西方无政府主义劳动观的痕迹,同时也烙下了中国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深深的烙印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各种海外思潮涌入中国 俄罗斯无政府主义者、民粹派主要活动家托尔斯泰关于劳动的思想在当时的知识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托先生认为,劳动符合人的最高道德目的,是实现道德自我完善的途径 一切乐境从劳动中获得,一切困境从劳动中解放出来 从本质上说,这是泛劳动主义和道德苦行主义的结合 库尔特金呼应了这一观点,他说:“如果工人一生只做同样的机器工作,就会失去他的智力和发明精神。 相反,如果一个人兼任几个不同的职务,其结果就可以提高国民的生产力 “反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认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不应该分离,两者合一是劳动的最佳状态,是真正快乐的劳动 不仅如此,他还主张机械和手工业合作,农业和工业合作,农村和城市合作 受俄罗斯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中国无政府主义者高喊国内,人类生来平等,劳动是人生最大的义务,反对不劳动收入的社会不公平现象 一时,国内尊劳主义泛劳动主义思想相互激发,占了思想界的一半 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尊重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结合的方法,掀起了几千年来持续的“劳动者”,对轻视“劳动者”的不良风潮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回到田野与农民群众结合成为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毛泽东也是处在历史大趋势中的一员,受到整个社会风气的熏陶,其早期思想也必然带有当时整个社会思潮的痕迹和共同特征,必然沉浸在那个时代的“集体无意识”中 这个时期,毛泽东接受了一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但由于马克思主义养分来源有限,在思想上不断比较和探索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后,与蔡和森、张昆弟等人一起在岳麓书院的半学斋湖南大学筹备处寄居 他们计划在附近寻找土地,建立半工半读、平等自由的新社会 但是,由于组织去法国赚钱的事件,毛泽东的“新村计划”暂时延迟了 在去北京打工期间,毛泽东有点触及到了无政府主义的观点 其中,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日本新村”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毛泽东认为,这种工读主义和新村计划思想与他的“小团体大联合”的做法有很多相似之处 因此,回到湘后不久,他亲自撰写了建设“新村”的计划书,并将其中的“学生工作”-章发表在1919年12月1日的《湖南教育月刊》上,期待社会的认可 首先,毛泽东认为“新村”在历史上确实发生了,有切实可行的地方 “俄罗斯青年为了传达社会主义,经常进入农村和农民的复杂地方 日本青年最近盛行所谓的“塞毛尔运动” 美国及其属地菲律宾也有“工读主义”的流行 ……所以作为我的人,没有真正立志创造新生活,对我的人表示同情的 其次,毛泽东强烈反对中国以前传下来的文化中“不听窗外事,只读圣贤书”的教育模式,认为应该减少学校的教授时间,让学生自动研究和工作 在他的“新村计划”中,每天工作四个小时。 "它是实行工读主义的必要因素之一. " 他说的工作不是学校里的手工练习,而是农村直接生产符合社会实际生活需要的工作 在此基础上,他主张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实行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使家庭、学校、社会成为一个新的村庄 后来,随着北京工读互助运动的失败,毛泽东在1920年6月7日写给黎锦熙的信中表示:“工读团特别不自信,决定制止发起人,成立另一家自学社,从事半工半读工作。 简言之,毛泽东的塞马尔计划、劳动读书互助思想,梦想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建立每个人劳动、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是对残酷现实的反抗,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救国救民的尝试 但是,其描绘出的美丽形象与中国社会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注定最终结果将以失败告终 概括地说,青年毛泽东的劳动思想表现出以下优势。 重视劳动,尊重体力劳动; 反对中国历来流传的文化中轻视体力劳动、提高脑力劳动的不良风气,主张批判不劳动所得社会不公平现象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重申了“劳动者神圣”的伟大意义 当然,也不能忽视青年毛泽东的劳动观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以前传下来的文化中农户劳动思想的影响 农户是先秦诸子学派中重视农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技术宣传的一派 农家代表许行主张:“贤者与民一起耕耘吃,飨应而治。” 农户站在小农生产者的立场上,反对“胼胝体足、公上”的社会不公平现象 在其原始平等观的推动下,反对“劳动者”、“劳动者”、“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社会分工,强调每个人不能脱离劳动生产,没有剥削,没有自谋生利,梦想人人平等的“理想国” 出身农民的毛泽东从小就参加劳动,中国农民自古以来流传的重农观念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毛泽东 另外,年轻时的劳动生活也锻炼了接近体力劳动者的阶级感情 再加上接触了很多无政府主义书籍,受到了无政府主义者劳动观的强烈影响 所以,这些方面共同塑造了青年毛泽东的劳动观 随后,毛泽东和斯诺的谈话从一个方面验证了上述观点。 “这个时候,我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社会主义等思想的大杂烩 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毛泽东的劳动观毛泽东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劳动观也在不断变动 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其劳动观取得了飞跃的进步 首先,重复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原理,重视劳动生产在人类历史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人性的内在本质规律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 劳动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前提,是人类历史必须确认的第一个事实 劳动是承担历史快速发展的主体,也是人类历史不断前进、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 毛泽东深知劳动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这不仅与他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有关,毛泽东早年的劳动生活经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种观点的形成 所以,无论是革命战争时代还是和平时代,他都非常重视劳动生产 “生产运动不仅需要过去,现在和将来都需要。 这是生产运动的永久根据 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知道革命要成功,首先必须实现部队的自给自足,维持部队的日常生存 井冈山时期,他创造性地提出,土地革命是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保证革命胜利的必要前提 他还强调,根据地建设的主体不仅是根据地人民,人民军队也要承担根据地建设的任务 毛泽东创造性地迅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观点,提出了人民军队既是生产队也是战斗队的观点 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面对敌人经济封锁造成的根据地严重经济困难,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干” 在1943年10月1日为党中央写的关于“开展根据地租赁、生产和政治爱民运动”的指示中,毛泽东提出:“党委、政府和军队明年将在全部根据地内动用自己的手,克服困难(陕甘宁边区除外,衣食足食的口号是, “各级党政军队机关学校的所有领导都要学习指导群众生产的全套本领 不重视研究生产的人,不是好的领导 所有军民等不观察生产反而懒惰制造的东西,不能说是好军人、好公民 没有脱离生产的农村党员,必须把快速发展生产作为群众模范的条件之一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对劳动的重视首要体现在农业劳动生产上,那么党取得政权后,毛泽东对劳动的重视不仅向农业生产劳动,还向包括农业、工业、手工业、商业等社会生产的全方位扩展。 如果说革命战争时代毛泽东重视劳动为保证革命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劳动的重视与整个国家、民族未来的命运密切相关 “如果我们对生产事业不了解,不能马上学习生产事业,不能尽快恢复生产事业,迅速发展,取得切实的成绩,首先改善劳动者的生活,然后改善正常人民的生活,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劳动生产的重视直接关系到国家工业化目标的实现 实现工业化是毛泽东始终追求的奋斗目标,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既是工业化的目标,也是工业化实现的手段和途径 其次,将重视体力劳动的人和重视脑力劳动的人(知识分子)进行组合 重视体力劳动、尊重体力劳动者的思想不仅关系到毛泽东同情农民,也关系到体力劳动者在革命斗争中的忠诚性 但是,在对脑力劳动者的问题上,党在幼年时期犯了严重的错误,单方面党内干部在出身成分方面追求纯粹的方法,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犯了“关门主义”的错误 毛泽东在1942年5月28日作的《文艺工作者必须与工农兵相结合》的报告中承认,十年来他在内战中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犯了“关门主义”的错误 “那个时候,我们在……知识分子的问题上又犯了错误。 贬低知识分子,以为知识分子好像没什么用。 如果不犯这些错误,情况可能会好一点 革命失败的教训让毛泽东认识到,知识分子也是革命的重要力量,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必须大量录用知识分子,大胆任用知识分子,“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坚持重视脑力劳动者的政策,强调“如果没有知识分子,我们的事件就做不好,我们要团结他们。” 由此可见,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是否正确,是关系到革命和建设成败的重要问题 并且,毛泽东强调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结合,通过整风运动处理知识分子的感情和角度问题 再次,进一步创造性地、快速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要素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也就是说,进行劳动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要素论的迅速发展表现为: (1)关于劳动的主体——劳动者; 毛泽东认为,我国是一个由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特征,各劳动者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每个劳动者都是平等的一员,生产的目的既不是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也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发展 是为了满足人民说要利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快速发展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不是竞争而是竞争 因此,在社会主义生产条件下必须打破劳动生产过程中的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创造平等、互助、合作的劳动关系 之后,毛泽东大力赞扬《鞍钢宪法》,大力推进“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上述思想的体现 )2)把科学技术看作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在1937年的《实践论》中,毛泽东把科学视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 他认为,与社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的特点是能够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但是,“苏联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现在没有超过美国,我们更差 虽然人口众多,但劳动生产率远不如人,要继续紧张努力几年,分几个阶段,使我们的国家强大,使我们的人民进步 他说,提高劳动生产率要依靠物质技术、文化教育和政治思想 后者都是精神因素,是直接作用于劳动者的因素 毛泽东把物质技术看作劳动要素中的重要因素,重视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与当时我国手工业劳动还占很大比重,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要不平衡的情况相比,他提出:“需要广泛开展技术改革创新和技术革命,处理这种平衡。” 按照他的理论逻辑,“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 “生产力水平的下降,从根本上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优势 所以,他提倡必须要有革命精神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科学技术这一战,必须要打,而且必须要打好 最后,重视体力劳动在锻炼无产阶级革命意识中的作用 毛泽东不仅重视劳动在生产力迅速发展即客观物质水平上的作用,而且非常强调劳动在人类精神水平上的作用 这在以下两个方面最为明显: (1)党员干部在劳动中与群众密切联系,消除自身的官僚主义倾向 如何保持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本来面目,如何防止党员干部中的官僚主义作风,是毛泽东一生思考努力处理的问题 毛泽东号召党员干部参加体力劳动,与群众血肉相连,消除身上的官僚主义气息,真正代表人民群众利益,为人民服务 党员在体力劳动中团结群众,培养了自己的无产阶级革命意识,深刻明白了自己是普通劳动者的一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螺丝钉,是人民群众的公仆 在毛泽东看来,党员干部参加体力劳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消除官僚主义不良作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比较有效的方法 )知识分子参加体力劳动,与贫下中农结合,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团结、教育、改造”是毛泽东对知识分子态度的提炼和概括 随着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即社会变革后,原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这正是因为思想观念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改造知识分子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树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已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 毛泽东主张,对知识分子的改造,一是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是参加体力劳动,与贫下中农结合,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毛泽东提倡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到工厂中去、到农村中去、和工农结合 他是这样想的。 “如果我们的知识分子读了一点马克思主义的书,又在与工农群众的接近中,明白了自己的实践中,我们都有共同的语言,不仅有爱国主义方面的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制度方面的共同语言,也可以有共产主义世界观方面的共同语言 这样,大家的工作一定会做得很好 但是,毛泽东晚年与此前主张的事实相反,在劳动观上也犯了一点错误 例如,他晚年在知识分子问题上提出“世界观标准论”和“皮毛论”,极大地损害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脑力劳动者提倡体力劳动,城市提倡农村,人为消除农村和城市、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歧视 马克思主义主张消除城乡差距,消除大脑分工建立在物质财富极其丰富的基础上,而毛泽东则主张在当时生产力还极其落后的基础上,人为地消除这些差距,走向人人平等、消除歧视的共产主义社会 但这与中国国情不一致,最终只会落入空的沉思 三、毛泽东劳动观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归宿毛泽东的劳动观对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和谐社会建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表现出强烈的现实感 简而言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与当时具体的历史情况有重要的差异,但毛泽东的劳动观不仅对处理当前国内面临的新问题有做法论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国际范围内各类左派运动的开展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首先,尊重劳动,保护劳动,弘扬劳动精神,不仅是人类历史快速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动力 无论是青年时期还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重视劳动生产都是毛泽东一生不变的主题 在塞马尔计划工读互助团的劳动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在革命战争年代劳动生产是保证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动生产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道路 在毛泽东眼中,劳动不仅是人的本质特征,也是推动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劳动生产,离不开每个劳动者 人类的历史就是人通过劳动自我创造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先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要求,党的任务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集中精神进行建设,一心一意谋求快速发展 毛泽东早在解放战争时期就确定提出“所有未脱离生产的农村党员,都应该把快速发展生产作为群众模范的条件之一。” 党的先进性的首要表现在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这同样也是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 而这一切,都只能是远离劳动生产空中的楼阁,可望而不可即 但是,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资本逻辑充斥人们内心世界的今天,轻视劳动、轻视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者的现象逐渐产生 对此,我们必须坚决抵制和深刻批评 其次,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思想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劳动关系存在劳资关系矛盾、劳动者特别是体力劳动者收入偏低、贫富差距不明显缩小等问题 如何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如何不分化两极等一系列问题必须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尽快处理 毛泽东关于这些问题的理论做法和角度值得我们进一步借鉴 毛泽东说:“劳动生产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也是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地位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劳动不是竞争,而是竞争 劳动者生产的目的不是创造剩余价值而是满足人的全面快速发展 因此,毛泽东在劳动产品分配中重视公平分配,防止两极分化现象的发生 他主张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扩大再生产,用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教育人民 他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领导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宣传“两参一改三结合”,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理论的运用 这些对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当前,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必须重视劳动,尊重劳动者,进一步扩大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切实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让劳动者体面劳动”,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毛泽东时代的“劳动光荣”理念对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劳动优先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核心价值 人人参与劳动,共同为社会创造财富,共同分享财富,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精神本质和基本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文案,重要 与此相反,以资本主义为代表的剥削制度给社会带来的最大祸害是在剥夺劳动者的过程中奴役劳动的手段,把蔑视劳动作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没有变化,但按要素分配的比重大幅提高,管理型、经营型、科技创新型的劳动者比较容易显现价值,从事单纯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者在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 这一现象值得重视 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辛勤劳动为荣”,把辛勤劳动提升到先进价值观的水平。 这是毛泽东时代党在全国人民中间提出“劳动荣誉”理念的现代延伸 重视劳动的价值,既体现为劳动者对劳动的自我认识,也应体现为全社会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重和认可 无论是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单纯劳动、多而繁杂的劳动,都必须体现出相应的价值 因此,价值观行业能否防止西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可以说反映在国家和社会对劳动和劳动者地位的价值认同上 最后,毛泽东关于劳动锻造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理论创造性地、迅速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开辟了处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新左派运动“根本问题”的新途径 20世纪20年代,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并未像俄国革命那样取得胜利,欧洲无产阶级理论家如青年卢卡奇等开始了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反思 卢卡奇青年认为,欧洲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物化观念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丧失 因此,必须克服资本主义物化观念的笼罩,在无产阶级进行总体自觉运动中通过无产阶级政党的“输入”来获得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意识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资本主义不断以新的形式克服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物化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欧洲无产阶级理论家面对资本主义物化现象束手无策,他们不得不转向对社会生活、文化、意识形态等微观层面的批判 到了后马克思主义者那里,工人阶级已经“碎片化”,以前流传下来的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已经不存在了 在他们看来,无产阶级已经不是所谓的阶级意识缺失的问题,而是在马克思那里作为普遍历史主体的概念的无产阶级本身的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入世160多年的西方,作为革命主体的无产阶级革命意识丧失,无产阶级自身也不复存在的理论,无疑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目前,国外学术界,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关于阶级问题的研究中,其研究主题也被相应地取代。 也就是说,对阶级的关注不是以前流传下来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的阶级斗争,也不是卢卡奇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祖先推崇的阶级意识,而是以新的中间阶级为中心带有明显“脱阶级化”色彩的探讨 毛泽东关于劳动锻造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思想,在另一个维度上为这个问题开辟了新的思路 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并不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从天而降,也不是无产阶级理论家的“教诲”就能形成的,而是要参加革命实践,参加劳动生产,从而获得自己的阶级认可感,无产阶级 毛泽东的理论从新的视角为处于低谷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迅速发展 总的来说,毛泽东的劳动观对当前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新世纪、新阶段,要进一步发扬尊劳主义以前传下来的东西,努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沿着正确的道路继续推进快速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年第五期《马克思主义研究》
本文:《“毛泽东劳动观的历史生成及其当代价值”》
免责声明:星空分类目录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鲁迅的读书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