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回望与真实再现读徐焰的新作《苏联出兵东北》”
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要点图书,回顾东方主战场丛书的一种国防大学徐炎教授在研究大量解密文件、历史文献、多位当事人的回忆史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曾经进行的实地采访,写下了这本洋洋30万的《苏联东北出兵》。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向中国东北部派兵的军事行动,对中国的历史乃至二战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国内外的评价也最多,庞杂,毁誉不一。 有称赞的,也有谩骂的。 由此引发的争论也沸沸扬扬,直到70年后的今天,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政界还是学术界,我们依然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苏军被派遣五天后,日本天皇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有直接的联系吗?
苏联这次出兵,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多少作用? 如果没有苏联军队,日本人也必须向中国投降吗?
苏联为什么要在出兵后的第四天( 1945年8月14日)与中国国民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国民党当局为什么要接受苏联强加的条件,让面积156万平方公里的外蒙古脱离中国,同时给苏联在中国东北带来很多特权?
作者迎难而上,面对人们的重大关切,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部的始末进行了深入解析,回答了苏联为什么出兵、为什么在这样的时间出兵、当时如何决定等问题。 据他所写,这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既不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说的老大哥无私的支援,也不是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说的新沙皇大国沙文主义赤裸裸的揭露。 是根据大量的史实和资料,追溯再现苏联出兵前后历史上日俄之间的恩怨; 二战期间雅尔塔协定的签订和执行,以及之前的德黑兰会议上,西方大国首脑对划分世界势力范围的各种表现——苏联三路大军实施突然袭击的战术战略等,写得很清楚。
记录文学文学的生命是真实的,作者在书中还对重要的历史人物进行了基于事实的描写和分析。 斯大林如何站在他的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上,站在世界格局变化的立场上,决定是否向东北派兵,什么时候是最好的时机? 而且,不要忘记1945年9月3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红场庆祝日本胜利的演说中所说的话。 俄罗斯军队在日俄战争中的战败给我们俄罗斯人的心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俄罗斯人确信,打败日本、消除污点的日子总有一天会到来,并期待着。 我们老一辈已经等了40年了。 蒋介石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时的前景,放眼未来,历经患难也是美好的,肖… …
作者站在70年后的高度,以冷静的眼球、严肃认真的态度书写这段历史,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苏联这次出兵帮助中国人驱逐、消灭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正能量。 他还指出,苏联出兵东北后,对政治盟友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政权没有采取平等态度。 东北占领后苏联军队对战败的日本人的种种行为,在国际上降低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 苏军在东北的纪律崩溃现象,虽说是个人行为,但其首要根源在于苏联的民族沙文主义思想。
确实,历史系的记录文学创作需要大量的资料和历史文献支撑。 因此,这类图书大多是史料的堆砌和改写。 《苏联东北出兵》跳出这样的窠臼,不断表现作者的真实面目。 其中不仅有父辈的故事,也有作者的亲切感,字里行间流露着深厚的感情色彩,让作品更加素朴,让网民更加亲切。 例如,在之前写的话里作者说。 “我从少年时代开始就熟悉并喜欢《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夜晚》的动人旋律。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长的一代人,也忘不了对自己人生方向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品《钢铁是如何炼成的》、《革命摇篮维堡区》、《卓娅与舒拉的故事》。 那时,在银屏上看到,脑海中留下的印象是戴着红色臂章的赤卫队员、高大的水兵和认真的政委、皮夹克上戴手枪的权利者的形象… … 这自然会引起50后一代的感情共鸣。 在讲述历史潮流的时候,作者有时插入参加那场战争的父母的故事,或者当时自己采访反联老战士的实录,这些活材料到手了,和资料史料融为一体,成为了这本书的一大特色。
看全书也知道作者的自觉和追求之一是对网民的尊重。 他清楚地意识到作品是给谁看的,是给一代人看的,还是给青年人看的。 不同年代的鉴赏习性不同,如何才能共雅俗,欣赏老少咸宜,作者努力探索,不拘于以前流传下来的史诗,用宏观把握,强调微观描写。 苏联和日本的战争机器的对应、战斗组织指挥的不同、双方武器装备的对应、甚至是国内外的照片资料都要花很高的钱购买,把照片上的文字罗列出来,… … 这些尝试拉近了作品和多层次网民之间的距离,让军迷武器迷们在书中找到自己的爱。
免责声明:星空分类目录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读《毛泽东传》浅评(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