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忆:毛泽东在北大过得如何样”
关于毛泽东1919年前后在北大过得好不好,坊间和学术界一直充满虚伪,必须澄清后再快点。 特别是在北大校内,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错误的说法,无视毛泽东的自传,无视史实,毛泽东的生活很悲惨,月薪只有八块大洋,但是精神世界很快乐,图书馆有丰富的资料,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也可以创造很多。 这简直是巨人之前赐予的自我幻想,实际情况正好相反。
首先来看看《前辈》第3p《当时北京不识君》的视频。 然后,慢慢看我怎么收拾这些暴论。
呵呵,你已经看完了。 下面,我们先来谈谈“在物质生活中不太容易过,在精神生活中很充实”的荒谬之处。 这个说法在北大很盛行,特别是多位教师经常提起这个。 我在做杂志《北大人》的总编辑审查。 经常有学生写新闻稿的时候喜欢把毛泽东列入早期的北大巨人,与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平齐名。 想法非常强大,但每次都被谨慎粗暴地删除。 不能把旁听生和兼职整理成和当时有名的名师一样的序列吧。
在旧北大,每个校园都有大门,碰巧没有旅行社和黑车导游,无暇顾及校园,到处乱扔观光团,所以教育氛围很好,学生们自然也分为学籍生、注册旁听生、偷车学生三类 毛泽东不是冒名顶替学生,是哲学系注册旁听生,要交学费,所以学子的地位不低。 另外,外界似乎只知道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做过“书记”,也不知道他参加了北大信息研究会,是正式学生,一年后蔡校长亲自颁发了他的半年制乙等结业证书。 也就是说,毛泽东并没有像世人误解的那样在图书馆打工。 相反,正好北大图书馆从骊马府公主楼大迁移到红楼,所以毛泽东在红楼图书馆工作到1918年11月,工资只有3个月。 但是,批准他在图书馆工作的也不是蔡校长,蔡校长是国民党高干,当时在香山避暑,批准人也不是李大钊,大肚同志当时没有很高职权的北大图书馆主任、庶务主任、校医分为五级。 大钊同样起伏不定,虽然是海归,但没有学历,才29岁,所以是五级主任。 末级,月薪120大洋。 后来被选为法学院副教授,月薪翻倍,240大洋,比胡适副教授还差几十块钱。 实际上,总务长蒋梦麟允许蔡学长进入毛泽东的图书馆,但在这里也必须观察。 北大图书馆没有“管理员”这个职务,蒋博士允许毛泽东“图书馆书记”,月薪17元的大洋。 不幸的是,冬天图书馆搬家,毛泽东上班的时候,月薪八块大洋,少了一半以上!
对此,毛泽东“不好用”被大部分人认识到,只有八块大洋,在北京和北大一定比农民工活得更惨。 这种荒谬的想法是因为完全不了解民国初年的经济状况。 当时没有“脑筋灵活”,一个工人能挣15块大洋,就能养活不上班的家庭妇女和两个孩子,处于小康水平。 想想看,毛泽东是单身,一个月8美元的大洋。 什么意思? 另外,邵飘萍导师没事帮他。 他借杨昌济教授,认识北大图书馆原馆长章士钊律师。 秘密获得了大量革命资金,不仅可以帮助同学西在巴黎打工学习,后来还买了枪支弹药,建国后用稿费慢慢偿还,却忘了这一点的章老。 所以,毛泽东进入红楼图书馆,月薪丰厚,物质生活突然好转,无忧无虑,可以交学费上哲学课,参加信息研究会的课程和实习。
毛泽东是大洋8个,李大钊是怎么变成240大洋的,有看点一定会问的。 这也太贫富分化了吧。 别着急。 北大四大院长多少钱? 法学院院长王建祖副教授,3级校长,月薪350大洋,理学院长夏元瑾副教授也是3级校长,月薪350大洋,文学院长陈独秀副教授,4级校长,呵呵,水平没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吧。 他是院长中水平最低的一等,三百大洋,不能和蔡学长比,但是他们的月薪都比李大钊高。 看看蔡校长。 我知道今天的校长。 我因嫉妒而死。 蔡校长是一级校长,月薪600大洋。 什么概念? 600大洋是今天的约6万人民币! 有点,当时的人不善于嫉妒,认了命。 而且,从理念上说,有人认为应该赚这么多钱。 去贪污,乱收杂费,到处做项目,不要变成工作。 但是,请观察蔡校长拥有600大洋并不意味着毛泽东的8大洋太少了,而蔡校长只是证明600大洋超多。 没办法。 民国时期的教师被当作神来对待,地位很高,如果听了会惹怒现在的民办教师吧。
这样下去,太啰嗦了,总之一言以蔽之,毛泽东在北大,过着物质生活也不寒冷! 但是在精神方面,让我们简单点。 看看毛泽东是怎么对美国记者斯诺说的。 《西行漫记》p127——
我的职位很低,大家都无视我。 我的工作之一是在图书馆注册看报的人的名字,但对他们很多人来说,我这个身体并不存在。 来读的人中,我认识了傅斯年、罗家伦等著名新文化运动顶级人物的名字。 我对他们很有趣。 我打算和他们讨论政治和文化问题,但是他们是大忙人,没有时间图书馆的助手谈南方的事。
这话很辛酸。 看到这样的话,也可以把毛泽东精神上做得很好,就像以自我为中心一样强加于人。 我甚至觉得毛泽东一生都讨厌学院派知识分子,正好和这个北大的经历有关。 日后他只说邵飘萍领导人是1919年前后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但邵导师是北大客座,实际上是北京报纸的老板。 另外,毛泽东说李大钊是“好人”,但别人从来不夸他,最讨厌胡适校长说他是他的老师。
所以,毛泽东在北大物质生活悲惨,精神生活快乐是不对的。 相反,在北大的物质生活很好,但精神上不愉快。 他勉强为北大题目写了校名,但拒绝兼任北大校长,默许新北大学校庆节从12月17日改为5月4日。 他不太喜欢北大离天安门、皇宫、中南海太近,不想干脆搬迁到西郊燕园,走遍新北大。 北大“右派”被分配到江西鲤鱼洲,有多少教师死在那里……
第二,毛泽东为什么没有和蔡和森一起留法,或者和罗章龙一起上北大,这方面的讹诈也很激烈。 罗章龙生前曾多次接受电视采访,特别是96岁时接受央视科教频道采访,谈到了这些问题,但似乎没有人愿意引用。 传说毛泽东湖南话太重,死活说不好英语,所以没出国。 我不知道这话是从哪里来的,但毛泽东不想离开英留美。 在学习什么? 罗章龙说,毛泽东从北大留法预备班派遣同学同志们去打工学习,但他自己不想留法。 他想留在俄罗斯。 自称“大留学”计划,5年后回国。 之后风云变幻,即使事情越界,也再也无法交易了。 毛泽东为什么没有考北大,是因为他没有考上的说法很盛行。 罗章龙笑了。 不是那样的。 真正的理由是世人乍一看难以置信。 我想大概北大最不能接受的原因是毛泽东旁听了很多课。 北大的课又旧又烂,不值得花时间,被认为是浪费时间。 这与世人想象的新文化运动前后北大的先进性背道而驰。 其实,当时的北大和现在一样,前卫路线会比落后路线少很多。 否则,你能赶上什么“世界一流”。 之所以被认为北大在进步,是因为少数前卫课太有名了,讲课的人都是名师,误以为它是北大的所有物。 但是,很多谁也没提到的课没有影响过,谁也没有关注过,所以就像不存在一样,就这样安然无恙。
总之,毛泽东没有打算考北大,母亲也即将出世,所以没有到五四学潮就回到了南方。
再次,当我们谈论毛泽东是否在北大恋爱时,文案写得乱七八糟。 毛泽东和杨昌济教授的女儿恋爱,精神上很快乐,而且,也不是杨开慧的年龄。 毛泽东刚成为湖南一师就和杨老师的女儿相处得很好,认为迈克尔·杰克孙子、小豆和深圳林公飞过毛泽东是荒谬的。
其实,毛泽东的杨开慧在红楼附近散步。 那时,杨教授心爱的女儿才16岁。 关键是,毛泽东当时的恋人不是杨开慧,而是鲜为人知的陶毅,这个大款女儿在长沙,是毛泽东许多革命实践的出资人。 去年有一部电视剧,完全从陶毅这个历史中消失的左翼女青年作为毛泽东的初恋角色首次浮现出来,但没有引起太多人的观察,似乎认为是艺术虚构。 要知道毛泽东那威武的“挥手去自己那里,一脸更加悲伤,痛苦地诉说”。 眼角好恨,眼泪汪汪也想住……作为人类知己的吾和汝。 人生病、天知否……汽笛声断肠、从此天涯孤独之旅……比翼、云翥”是移居南京但未结婚的陶毅所写。 呵呵,我初二的语文老师对我们说,那是杨开慧写的。 因为这是杨毛结婚后写的。 但是,他怎么也解释不清为什么这句话的标题是“贺新郎·别友”,而已经养育过毛岸英的杨开慧却从妻子变成了朋友。
遗憾的是,这种无法忍受的虚伪,至今仍很盛行。
最后,让我谈谈毛泽东借北大路进来的中国政治。 其实不是。 可以肯定的是,毛泽东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北大信息研究会进入情报界,然后进入政界。 回到湖南后,他创立了《湘江评论》,不仅自己跑信息,还自己拉广告。 之后,他制作了《新湖南》杂志。 第二次进京时,他的身份是湖南《大公报》特派记者,没有去北大,而是住在邵飘萍夫妇被查封的《京报》报社,完全是时政信息记者,创办了《京报》报社,由此可见,他只在北大学习了信息实务,并且 在江浙建设中国共产党,做汪精卫的政治秘书,国民党的中宣部长,农民部长,最后拥有农村路径、枪支,逐渐积累了强大的军事力量,终于建立了新政权。 北大不过是他的经历,真正通过北大进入中国政坛的不是陈独秀、李大钊、张申府、陈公博、邓中夏、罗章龙、张国焘、高君宇……毛泽东。
本文:《“阿忆:毛泽东在北大过得如何样”》
免责声明:星空分类目录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