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泽厚:质疑有关邱会作回忆录的一点破绽”
怀疑邱会关于回忆录的一点破绽
晚泽厚
邱父被打”破产十出
《文史参考》第46期刊登了丁东老师写的《邱会作的父亲得罪班长被打》。 文案的主题很吸引人,不由得看了几眼,居然那个打人的班长属于第四野战军第48军,我当时是48军政治部的干部。 看看这篇文章里写的情景、时间、地点,正好我跟着当时48军的军长贺晋年和政委陈仁麒率领的军指挥所行动。 住在邱会作的故乡兴国县,我当时被领导指定从事群众工作,对这不可思议的事情一无所知。 多么奇怪啊。
丁东老师的复印件是根据程光写的《历史回顾》(以下简称《回顾》)中的事件写的,邱会作的父母说,1949年解放军南下的过程中,48军直属队的一个班住在他家,暂时没有给养,所以, 丁东老师据此评论说:“大军南下,气势如虹。” 但是,不应该隐藏背后的阴暗面,“下层民众付出的代价经常被历史忽视”。 我重新认真读了这篇文章后,不由得沉思起来,然后叹了一口气。 这个被称为邱会作的亲说,完全是无稽之谈,是赝品《回顾》——因为书的作者是邱会作将军的儿子。
人们经常使用“满是破绽”这个词来表达不合情理的文案。 关于邱父亲被打的陈述只有四五百字,当然不是有一百处破绽,但我至少能指出十处:
1、据该文介绍,邱会作在《来自四野的战报》中得知东路大军已达赣南。 其实,这样的信息都是本公司总结发布的,本公司在四野政治部设有总分社。 四野总部不会发出这样的战报。
2、根据这篇文章,住在邱父家的班级,因为“粮食暂时供应不上”,吃邱家的稻谷(应该是米)杀猪。 实际上,并没有“无法供给”。 48军军部和直属队于7月31日晚从高安一带向赣南散开。 当时,永新、泰、北地区已经解放,初步建立了地方政权,极大地支持了部队的进驻。 尽管天气炎热三伏,但情况无敌,部队在吉安以北是旅途行军,通常是夜行晓宿,所以部队不会太累,供给也有保障。 从泰和以南的部队转移到战斗行军,从泰和到兴国只有1、2天的旅程,无论如何也不能因为粮食不足而与民众发生争斗。 而且,“暂时供应不上”是杀死民粮,特别是猪的理由吗?
3、不管是军队还是农村,60多年前杀猪都是一件大事,更何况像土匪一样杀老百姓家的猪,还不像在瓜地里偷老百姓的瓜和吃老百姓的瓜那么简单。 而且,一组只有10人左右,居然能杀房东的猪,吃房东的猪! 我在48军军部工作了4年,从没听说过这样不可思议的事。 因为工作关系,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和邱家有来往。 我请邱家人证明了这件事,最后得到解放前一直和邱会作父母一起生活的邱会作妹妹邱联凤的回复,辗转。 “那时一家人都在吃糠,没有时间养猪! ”
4、我军从1949年4月开始统一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徽章。 48名军队官兵于4月下旬佩带徽章南下。 兴国县城于8月8日被48军144师解放。 8月9日上午左右,军前指队经过高兴圩进军兴国县,在那里住了两天。 我记得路过高兴圩的时候,大街两旁站满了人,气氛热烈,就像在利用墟似的。 许多群众看热闹,也在向部队询问十几年前北上的家人的下落——当时兴办了数万国籍的红军官兵参加了长征。 邱父是一场通晓信息的古老革命,但当南下的军队潮水般涌来时,他戴上胸章将住在他家的解放军视为“老总”,“问他们是什么部队”。 如果邱父亲真的要问的话,根据当时的情况,他说:“同志哥哥,你们是哪一部分? ”。
5、该文称,其班长殴打邱父,但第二天惩罚老人“为炮兵营选择炮弹前往兴国县城”。 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有一点军事知识的人应该知道,炮弹离不开火炮。 这个炮兵营的炮弹怎么能远离火炮? 先被送到邱父亲住的偏远山村,然后(包括邱父亲的皮克)回到兴国县的炮兵营,这不是胡扯吗? 顺便说一下,兴国县城很小。 当时,我在兴国市内没有看到过火炮。 再离开一下,军队指挥所驻地,谁敢安排无关单位的营地?
6、炮兵营辅导员因为“有点文化”,从邱父亲那里听说邱会作的名字,说“知道我的职务”、“受到了冷眼”,知道自己的部下打了不能打、不能打的人。 (看来这个营地打是很平常的事。 炮弹也没被选为邱父亲,扔向大洋,“让他赶紧回去”。 这个描写非常富有想象力和戏剧性。 我确信我的文化不比那个领导低,在军机机关工作,但很尴尬的是,我不知道邱先生会成为那个人,所以这个领导是怎么知道的呢? 再者,48军从北京地区出发,在赣南战役之前没有与国民党军作战,因此没有被送往“洋财”。 我们发的津贴费都是人民币。 这个辅导员大洋是从哪里来的呢?
7、该班长所属的一伙人据说“向军部报告了邱父亲被打一事”。 (这必须在那个领导人发现不能打的人之后。 )结果震惊了军政委员会陈仁麒。 这又是外行。 联和军之间有几个等级的间隔,按照通常的步骤,该联不能直接向军部报告。 阶段性报告的情况下,向裁军部报告需要好几天。 即使陈仁麒能看到报告书,但这个时候他早就离开兴国了,邱会成不了“父亲的容貌”。
8、陈仁麒知道邱父亲被打后,说:“在广播里听到了在湖南战斗的我。” 这一句话表现出两条马脚。 第一,45军和48军不在同一方向战斗,就不能通过电报。 更不应该为私事发电报。 第二,48军进军兴国时,45军在江西萍乡一带休养生息。 邱会作没有来湖南,也没有战斗。
9、陈仁麒确认情况后,向邱父亲表示:“急忙发送了几百斤谷子和10枚大洋慰问。” 48军军部取出10块大洋可能不难。 小米恐怕一粒也取不出来。 后勤部门和地方供应部队的粮食都是大米。
10、据说四野政治部主任谭政也知道邱父亲被打了。 他生气地说:“用通电的方法用全野战军批判了他们。” 首先,这是外行人的话,军语应该称为“通报批评”; 其次,既然要通报批评,就要广泛传播,深入教育,但我从没听说过他作为军政接触部的干部。 要知道48军是因违反纪律而受到批评的机构,正在无声竞争,这就更难解释了。 四野政治部的这个通报去哪儿了?
支离破碎的《邱会作回忆录》
《邱会作回忆录》出版后,邱会作的次子程光(邱承光饰)听说相继出版了《心灵对话》(以下简称《对话》)和《回顾》两本书,但很多人读了之后,水分和疑点太多,很多话都是邱会作的。 只读了邱会作夫人胡敏大姐姐赠送的《邱会作回忆录》,受益匪浅。 因为我还没有读两本书,当被问到我的意见时,我说我不想随便评价。 今年(注) 9月,我到北京访问了旧交。 程光去看我的时候,出于良好的愿望,我劝程光要慎重行事,认真听取弟弟的合理意见,对待他。 他可能是经验不足,不节制,但如果他能接受教训,改掉就好了。 不能因为这件事兄弟失陪,也不能被别人议论。
最近,读了丁东老师文案中引用的《回顾》邱会作父亲被打的文案后,我马上要点阅读了包括邱父亲被打的文案在内的第15章《在中南军区工作》。 如果不看的话,已经看得目瞪口呆了。 靠嘴,已经到了随心所欲,随心所欲的地步。 然后我又找来了“对话”,对照《邱会作回忆录》,看到了我觉得对其中的文案很熟悉的一点文章。 读下来,《对话》和《回顾》这两本书实际上是改变了《邱会作回忆录》,但作者不再是邱会作。 两书的作者当然会考虑这个问题,为了表明两书是不同于原作的创作,利用原作的一点空文件,加入一点个体的东西,改写、填补、延伸原作的一点段落。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网民对照原作才能发现,但对于熟悉邱会作历史的人来说,可以发现将原作肢解、拼接、编造的马脚和痕迹。 在这里,让我举几个明显的例子。
1、《回顾》243页的假邱会作说:“衡宝战役歼灭敌人7万7000多人,我45军歼灭敌人5万多人,……击毙俘虏将官10多人。”“45军歼灭敌人精锐主力师团4人。” 现实情况是,整个衡宝战役国民党军队歼灭4万7000多人,其中白崇禧集团4名精锐师2万9000多人,俘虏(无射杀者)将官8人,但其中包括第40、41、49军的战绩。 《邱会作回忆录》对这次战役战果的描述也不准确,但比较接近现实,而《回顾》的描述却太离谱了。
2、《回顾》264页显示,1951年春季成立的华南军区“受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中南军区(驻武汉) )的双重领导,……辖广西军区、海南军区、粤东军区、粤西军区四个省级军区”。 这个文案不符合现实,讲的是外行人的话。 中央军委在关于设立华南军区的电令中,确定指示华南军区“归中南军区领导”。 将广西军区、海南军区、粤东军区、粤西军区合称为“省级军区”,证明作者不了解当时军队的编制体制,广西军区当时是二级军区,而海南军区是明确规定的三级军区,粤东、粤西军区分别由第41、43军兼任,并 《邱会作回忆录》对这段历史的记述还比较准确。
3、1952年7月,中南军区机关搬迁至广州,华南军区机关与其合并,人事也相应调整。 《回顾》265页显示,担任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的邱会作竟然“兼任中南军区保卫部部长”,更不可思议的是,中南军区司令林彪随机关到广州上班,“林彪住在广州市东山达公路留园”,林彪还没上车, 事实上,邱会作在他的回忆录中说,他兼任的是中南军区军法处处长,这在四野的大事记中也有记载。 林彪在南下作战结束后,一直住在北京。 关于留园,在广州军区20世纪60年代在军区司令部大院建设的小招待所里,林彪也没住过的林彪顺便去邱会作家,自然是子虚乌有。
4、《回顾》第269页如实记载了中南军区机关搬迁至广州后,陶铸在党委办公室会议上的讲话,《邱会作回忆录》中没有记载。 实际上,陶铸于1951年担任华南分局第四书记。 很忙,很辛苦。 他在军区担任政治部主任的职务,但几乎与军区的事件无关。
5、1960年1月,中央军委在广州召开扩大会议,取代此前庐山会议上彭德怀主持军委实务的林彪,提出了“北顶南放”的战术方针。 《回顾》第328、329页对此表示:“我们的假想敌是美国和苏联”、“北方必须抵抗苏联; ……在东南沿海,必须对美蒋实行运动防御”。 我参加了这次会议。 然后在会议之前按照林彪的意图为他准备了一些资料。 虽然此时的中苏关系已经紧张,但还没有提出以苏为假想敌的问题,《回顾》大大提前了六十年代中期以后的战备思想。 “北顶南放”,首要的是要均匀分配兵力,纠正到处设防的思想和方法,而不是变更作战对象。 这里可以举出另一个实例。 渤海湾属于“北顶”战区吧。 这次会议后组成的北海舰队是为美军重新走上英法帝国主义的老路做准备的。
6、《对话》第374、375页记载,1971年5月,邱会作陪同越南党负责人黎笋去广州,“广州(从化)朱德打电话说想见黎笋”,邱会作不怕主。 这里还提到了李富春、滕代远等。 这个复制品特别荒诞。 朱老总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腾是中央委员。 他们已经在1970年7月从庐山参加了九届二中全会,直到后来去世,还没有回来。 邱会作应该在庐山见过他们,为什么健忘呢! 顺便说一下,《邱会作回忆录》也证明了完全没有这个记载。
以上只是随手拿的几个例子。 据说两部书的作者在出书之前请现代史的专家读过书的原稿。 由于时间紧迫,该专家只对《回顾》作了一些修订。 总比不改好。 否则,会留下越来越多的错误。
邱会作不仅在四野部队中,还因全军勤奋学习、博闻强记、精明练习而闻名。 前面列举的几个例子,对邱会作来说都很重要。 即使他晚年变得多么健忘,怎么能让他混过去呢? 这就是人们印象中的邱会作在哪里? 更令人费解的是,同为邱会作在《对话》和《回顾》两本书中讲述的多个事件,与在《回忆录》中讲述的事件完全不同! 那么,关于两书中所述的“历史”的真实性,不仅仅是怀疑的问题!
(摘自《全球视野·全球视野》第501期,年2月(下)《文史参考》)。
免责声明:星空分类目录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