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抗美援朝”
新中国成立后,就在中国共产党集中精力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同时,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出兵火烧鸭绿江畔,命令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在重大历史关头,中共中央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在这场战争中,毛泽东当然主持大计,周恩来的作用也不可或缺。 作为毛泽东的第一助手,他参与了整个过程的决策指挥和组织实施。
美援朝的决策过程一波三折,是最困难局面下的主要选择。 周恩来积极支持毛泽东出兵主张,中国发动了震惊中外、且有影响力的残酷战争。
战后,朝鲜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为两部分。 1948年,在美苏的意向下,南北相继建立政权,承认一个朝鲜,一个北进统一,一个必须解放祖国。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朝鲜人民军以破竹之势,只用了三天就攻陷了南朝鲜首都首尔。 美国对朝鲜内战的反应非常迅速,以强硬的态度全面卷入。 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战争形势逆转。 接着,美军大举进犯北犯,越过三八线前往鸭绿江、豆满江。 这时,斯大林给毛泽东、周恩来打电话,要求中国志愿军部队参加战斗。 朝鲜政府已连续10月1日和3日向中国派遣军队请求支援。 金日成在给毛泽东的信中使用了6个感叹号,可见急切的心情。 意想不到的朝鲜战争,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是生死攸关的考验。 中共中央面临着重大的战术选择。
朝鲜战争爆发后,特别是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十分关注朝鲜半岛的局势。 另一方面,迅速成立了东北边防军,集结了25.5万兵力。 周恩来的话说,不如说是准备好不用。 另一方面,向朝鲜同志表示支持,看看有没有必要做什么,请他们提出来,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 毛泽东确定,如果朝鲜需要援助,中国可以派遣自己的军队到朝鲜,中方已经为此准备了4支军队,共计32万人。 与此同时,周恩来通过外交途径郑重表明了中国政府的态度,警告说,如果美国要越过三八线,我们就不能保持沉默,我们必须加以管理。 他特意强调了中国军队用志愿军的方法穿着朝鲜人民军的制服和美军作战。 对此,美国人只是认为这是对中国虚张声势的恫吓。
毛泽东已经有出兵的想法,但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选择也不是他自己决定的。 10月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与朝鲜战局讨论了出兵中国的援朝问题。 毛泽东认为出兵已经非常紧迫,周恩来表示支持,但大多数人不赞成出兵。 本来,毛泽东起草了给斯大林的电报,表示我们决定以志愿军的名义派遣一部分军队到朝鲜境内,与美国及其爪牙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 但是,意见没有一致。 苏联驻华大使罗申3日向斯大林就毛泽东关于中国不出兵的意见发表了电话。 毛泽东在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首先请大家讲述了出兵的不利情况。 据说毛泽东为了让参加者说想说的话,特地要求不要做会议记录。 会议上,很多人不同意出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因为多年的战争创伤还没有医治,新中国需要在和平的环境中建设。 二是我们的对手太强了,现有的武器装备无法对抗拥有原子弹的美国。 另外,面对的不仅是美国,还有由16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部队。 在听了大家的发言之后,毛泽东说了以下话。 “你们说的都是有理由的,但是当别人面临国家危机的时候,我们站在旁边看着,无论怎么说,都很伤心。 第二天,会议继续举行,讨论中依然是两种意见。 周恩来、彭德怀支持出兵援朝。 彭德怀说。 “朝鲜出兵是必要的,打破就等于解放战争延迟几年取得胜利。 经过充分讨论、反复讨论,大家统一了认知。 会议在抗美援朝作出国家防卫国战术决定后,彭德怀决定率领志愿军进入朝鲜作战,并派遣周恩来与斯大林就支援苏联空军队和提供武器装备进行协商。
10月8日,毛泽东发布命令,要求志愿军各部立即做好准备并出动。 彭怀到达沈阳,准备早上进入。 12日,周恩来从苏联发出的电报促使毛泽东改变主意,向彭德怀发了急电。 暂时不执行命令,十三兵团各部当场进行训练,不要出动。 本来,斯大林向中共中央承诺,如果中国出兵,苏联可以提供武器装备和空军队支援。 他在黑海湾休养地见到为此特地来的周恩来时,态度动摇了。 斯大林说,苏联可以满足中国武器装备方面的要求,但由于飞机难以换乘,2个月至2个半月内无法出动空军队。 他还说,中国有困难,可以不出兵,朝鲜抛弃,我们还是社会主义,中国还在。 苏联提供武器装备空出动军队,本来是中国出兵朝鲜与美国作战的前提条件,由于斯大林态度的变化,中共中央面临着第二次出兵朝鲜的决定问题。 毛泽东13日给周恩来打电话,告诉他,经过与政治局同志商量,我军还是一致认为出动朝鲜有利。 我们认为应该参战,必须参战,参战的好处极大,不参战的损害极大。 根据毛泽东的构想,志愿军进入朝鲜后,打算在平壤到元山以北的山区组织防御,让敌军感到担忧,停止前进。 这样就可以争取时间装备训练,等苏联空军队来了再战斗。 第一个问题是要看两个月内苏联能否派遣前线志愿空军队和后方各大城市的掩护空军队,以及苏联能否通过租借提供军事装备。 周恩来就此继续与苏联方面进行协商。 斯大林的回答令人震惊。 武器装备可以半价计算,战争结束后结账。 但是,苏联派遣空军队驻扎在中国境内,并不打算两个半月后进入朝鲜作战。 怎么办? 中共中央第三次被迫做出选择。 毛泽东再次发出入朝保留令,在18日主持中央会议后作出决定。 彭德怀回忆说,毛泽东决定:“现在敌人包围了平壤,再过几天就进入鸭绿江了。” 我们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不能再改变志愿军援朝,也不能耽误时间,按原计划过河。 10月19日晚,已经部署在东北边防地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从3个方向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国内。
出兵朝鲜的决定过程在中共中央内部经历了激烈的争论。 毛泽东20年后会见金日成时说:“那时,我们在鸭绿江边部署了5支军队,但我们政治局总是决定不了。 啊啊啊啊,这样啊,那样啊,最终决定了。 可见出兵最后的决心是多么不容易。 应该说,赞成出兵的意见和不出兵的意见都是正常的,都是党内民主主义的体现,而且都是对党和国家利益负有高度责任的。 周恩来讲:在当时的情况下,下这个决心有很多顾虑,但从过渡期来看,这些顾虑是现实的。 在争论的过程中,他一直支持毛泽东派遣军队的主张。 如上所述,在最初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如果没有周恩来的支持,毛泽东是孤掌难鸣的。 周恩来不仅是组织实施方面无人能比的高手,也是登高远望的战术家。 朝鲜战争爆发后,他指示总参谋部和外务省密切注意,希望朝鲜政府向中国提供不同比例的地图,通报前线的战况。 他预测了战局的趋势,认为战争长时间化,中国没有做好防范的准备。 周恩来在几次会议上提到了出兵问题,这是他仔细的研究和基于极其战术眼光的解体。 政治局会议决定出兵后,他更坚定地执行了这个决定。 在其主持的军队派遣事业的军事委员会会议上,他还对一些人进行了说服事业。 “我们不想战斗,但敌人把我们逼到了绝境,正在接近鸭绿江的旁边。 见死不救。 这是援朝,也是保卫自己,唇冷齿冷”周恩来确定,经过中国人民志愿军并肩作战,美国在朝鲜遭受严重打击和损失,头破血流,知难而退。 这个可能性更大,这也是我们应该争取的。 我们援助朝鲜,保卫国家,就是以实现这种可能为目标,我们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够赢得这种可能的实现。
送援朝,毛泽东、周恩来对中国主权完整更深表担忧。 毛泽东认为,如果美国真的瓦解了朝鲜,即使只是鸭绿江,我们的东北也始终处于其威胁之中,也很难进行和平建设。 它要把三把锋利的刀插在中国身上,从朝鲜刀插在我国头上,从台湾刀插在我国腰上,从越南刀插在我们腿上。 如果世界发生了变化,它会从三个方面向我们攻击,我们会变得被动。 为了不打出一百拳,请打一拳。 我们援助朝鲜,就是保卫国家,不允许它如意算盘得逞。 彭德怀也表示,在美国占领整个朝鲜之前,未来的问题将更加复杂。 如果美军被安置在鸭绿江岸和台湾,摆在我们家前面,想发动侵略,随时都有借口。 与其打得晚,不如打得早。 1958年,周恩来在志愿军干部大会上对此进行了说明。 “我们和美帝国主义竞争是必不可少的。 问题是选择哪里。 这当然取决于帝国主义,但也取决于我们。 帝国主义的决定在朝鲜战场上,这对我们有利,我们也决定反抗美国援朝。 现在,让我们考虑三个战场。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如果要在越南战斗,就不能说是在沿海岛屿的战斗。 那个比这里难多了。 嘴唇一死牙齿就冷,门一破堂就危险。 拯救邻居就是拯救自己,保卫祖国必须支持朝鲜人民。 抗援朝将美国势力阻挡在三八线之外,在中国构筑了坚固的缓冲屏障。 今天,大国介入引发的局部冲突和紧张地区局势的现实,更让人感受到当时那场战争维护了中国的长远利益,为民族复兴赶走了碍事的老虎。 老虎总是吃人。 什么时候吃取决于食欲。
尽管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但战争的胜利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现代战争的实践,给人民解放军、志愿军带来了划时代的改善和加强。 决定出兵,对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整个民族都是正确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队出兵朝鲜的决定之所以困难,第一是对能否打赢这场战争没有足够的信心。 一旦下定决心,毛泽东、周恩来等将军事斗争提到了主要而紧迫的地位。 周恩来在最高军事会议上说:“现在,我们必须考虑出兵后如何取得胜利。 人们表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周恩来是总参谋长、总后勤部长、谈判总指挥三人一职。
之所以称周恩来为总参谋长,是因为他作为负责日常工作的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像解放战争时期一样成为毛泽东军事指挥上的第一助手。
周恩来密切关注战局的迅速发展,除了及时听取总参作战室的报告外,还每天晚上看记录前方战况和敌我态势的地图,对朝鲜战场双方的情况都很了解。 据此为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决定提供依据和参考,根据中央的决定部署前线部队的军事行动。
中国人民志愿军渡河之初多次遭到朝鲜人民军的误攻,包括中朝在鸭绿江空作战的苏联空军队的协调指挥成为了作战中必须应对的问题。 斯大林决定,中国周恩来统一指挥中国、朝鲜、苏联三方部队在朝鲜作战,并向金日成和苏联驻朝大使斯蒂科夫发送同样的电报。
志愿军进入朝鲜后,面对陌生的战场和强大的敌人,周恩来等人协助毛泽东成功地打了三场仗,彻底逆转了整个战局。 志愿军进行第四、五次战役时,毛泽东离开北京休养生息,委托周恩来全面解决。 周恩来还领导了志愿军1951年夏秋的防御作战、反绞杀战、反细菌战和1952年春夏的巩固阵地斗争。 在此期间,他起草或审定批发的相关电报达数百份。
周恩来关于志愿军作战方针的提出,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具有战术意义的贡献。 早在1950年9月,他就拟定了入朝作战的基本方针。 应该是自力更生的持续作战。 在战斗中,要集中兵力和火力的绝对特征,围歼被我们分割的少数敌人,逐渐削弱敌人,以利于长时间的战斗。 这个方针得到了毛泽东的赞同。 周恩来从朝鲜战场出现的新动向中很快表明,战争有可能长时间化。 多次反复长时间战斗,以大量消灭敌人为目的,决定了在朝鲜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 轮番作战计划已得到毛泽东批准分发,明确将分三次在21支军队作战。 这样,我不仅有了新锐部队,而且得到了切实的补充,不会陷入被动,保持了旺盛的机动性和持续性,越来越多的部队可以学习和美国侵略军作战。 周恩来根据继续延长战争时间的推测,根据敌我双方的装备情况,提出了多兵种联合作战的问题,决定计划空军队、特种部队参战,特别是为了与地面部队的协同作战空加强军队建设。 他还充分确定地提出作战方针应该是以目前的规模进行持久的防御战,大量消耗敌人,赢得当地停战的胜利。 在北朝鲜横贯250公里的三八线附近,中朝军队构筑了坑道工程,建立了像铁壁一样坚固的纵深防御阵地。 从运动战到防御战,这是朝鲜战场作战方针和战局的巨大转变。 坚固的阵地防御系统,抵抗了敌人的无差别轰炸和坦克装甲部队的猛烈攻击,同时大量杀伤了敌人的生存力,比较有效地保留了自己,奠定了战争胜利的基础。
称周恩来为总后勤部长,是指他在后勤保障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聂荣臻说。 “整体物流工作是在当时周恩来同志的指导关怀下进行的。
志愿军出境作战前,周恩来抓得非常细致,逐一部署武器、弹药、车辆补充、伤员收容和后勤干部部署等问题,同时出境作战确定了立足国内供应的方针。 志愿军参战后,中共中央确立了东北行政区为总后方基地。 周恩来说,如果有东北的请求,我们将全力应对困难,成为他们的后盾。 从兵站保障所需的干部、部队、车辆、物资、经费、运输,到志愿军因为生火做饭困难而在国内家家户户做炒面,都由他关注和处理。 他亲自视察了北京市的一个单位,和大家一起做炒面,一边做炒面一边说:“送去前线支援志愿军打胜仗。”
周恩来对后勤保障工作的贡献,不仅表现在无事可做,还表现在宏观上的决定上。 一是改革完善的后勤保障体制。 由于志愿军没有制度空权,运输工具大量丢失,随着供给线的延长,如何保证大量物资及时源源不断地送往前方,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在听取报告、派出前线考察、设立朝鲜前线后勤司令部、进一步了解朝鲜前线后勤供应中的困难和应采取的对策后,周恩来亲自起草了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志愿军后勤的决定》,并立即设立了志愿军后勤司令部,负责朝鲜境内一切后勤组织和设施的管理。 这个司令部成立后,加上运输、装卸、调配的警卫、步兵、工兵、高炮部队,总数达到18万人,为了保证作战的必要性,初步形成了多个兵种、多个专业的合成部队。 二是强调指出了千本万条、运输第一条。 随后提出了建设完好无损、持续爆炸的钢铁运输线的任务。 志愿军将通过组织空作战、加强空岗哨、保护各种物资、修补运输路线等措施,应对敌人的疯狂轰炸。 在周恩来积极的组织计划下,年轻人民空出兵朝鲜作战,夺取了清川江以北的一定空域的制空权,该地区被美国称为可怕的米格走廊。 这样,在抗美援朝的整个过程中,尽管环境那么恶劣,这条钢铁运输线却奇迹般地保持了畅通,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前方军事的胜利。 彭德怀曾经多次表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60%到70%归功于兵站。”
将周恩来称为谈判总指挥,是指停战谈判斗争中实际最高主持人的位置。
战争,绝不是独立的军事行动,而是实现一定政治目的的手段,经常与外交斗争合作。 朝鲜战争发生后,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坚持建议和警告,要求和平处理朝鲜和远东问题。 即使出兵朝鲜,中国人民也没有放弃和平处理的努力。 中朝军队突破侵略军三八线后,1950年12月,周恩来以外交部长的名义发表声明。 我们多次将所有外国军队撤出朝鲜,朝鲜内政由朝鲜人民自己处理朝鲜问题的谈判基础,和平操作。 经过苏联驻联合国代表的提议,中朝美三方接受了谈判停火和停战的提议。 美国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兵力不足和死伤惨重,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长期陷入朝鲜战争不符合其全球战术,而且巨大的战争消耗受到了国内舆论的强烈压力。
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召开首次会议。 谈判旷日持久,围绕军事分界线划分、战俘遣返等问题,有时唇枪舌战,有时静坐无声,有时中断一会儿后坐下,谈了三年、两年。 在这一过程中,周恩来对谈判实务的指导坚决细致,体现了大体的坚实和策略手段的灵活性,展现了高超的谈判艺术。
周恩来是有关停战谈判指导的最高决策层的实际操作者。 谈判的总体方案、方针和大致情况是毛泽东、周恩来与金日成协商,有时征求彭德怀和斯大林的意见。 周恩来看清时势,认识他,环顾全局后,做出了科学评价和坚定的对策。 他提出了行动就好、退让就让的指导思想,目标是在侵略者被迫和平的时候,停止战争,在和平的环境中建设新中国。 与美国采取拖延和破坏政策相比,他马上指出: 只有坚决打掉这个荒谬的主张,以坚定不移的态度,驳回那个无理的要求,才能打破敌人认为可以让给我的错觉。 我们的谈判方针是以公平合理的当地停战为目标,是和平处理朝鲜及远东其他问题的第一步。 不怕破裂也不怕拖拉。 希望和平,但不要着急。 停战谈判在仍在进行战争的情况下进行,战场上竞争的结果对谈判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得不到。 他和毛泽东始终坚持和睦相处的准备,边谈边打,促成了谈判。 根据谈判的进展情况,周恩来受毛泽东的委托立即发出了指示。 在两年的谈判斗争中,周恩来亲自起草的文件和指示有300多件。 这些确定大体上正确地指导了停火谈判的进行。
周恩来还是停战谈判的具体领导人。 当时,中国派出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和乔冠华于早晨参加谈判。 他们在开城和北京有热线。 每天上午谈判,下午李、乔总结谈判情况并向北京报告。 北京在黄昏研究完第二天的谈判对策和发言稿后,周恩来连夜修订后送到开城。 李克农本着这种精神,指导前方谈判。 谈判最紧张的时候,他们必须每天在周恩来清晨睡觉之前再打电话报告一次。 两年来,谈判斗争的方法和文案就是这样由周恩来决定的。 光是一个例子,就可以想象出他的辛苦和作用之大。
通过一边聊天一边催促协商,美国觉得战争旷日持久,只会给自己带来越来越多的损失。 他们必须在板门店与朝中方面正式签订军事停战协定。
抗援朝,对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是严峻的考验。 实践说明,它极大地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政策,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 不但没有削弱和拖垮新中国,反而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人民蕴藏的巨大内在力量,对国内社会改革和经济复苏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国际形势特别是远东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抗援朝那天,中南海西花厅的总理办公室,有很多干部出入,周恩来整天都很忙。 毛泽东有趣地对他说。 “你的地方就是轴。 1958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出朝鲜回国,周恩来亲自到北京站迎接。 那天,在为志愿军指挥官代表举行的喜宴上,酒量大、自制心强的周恩来在最可爱的人面前喝醉了。 这里面包含着他对战争胜利的无比喜悦,但不正是他付出巨大努力后的一瞬间的快乐吗… …
【察网( cwzg )摘录《党史博采》】
本文:《“周恩来与抗美援朝”》
免责声明:星空分类目录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法国军团援助北美独立战争”
下一篇:“中共四大的两个“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