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医疗模式选择与成效”
新中国刚诞生,百废待兴,医生少药少,疫情丛生,卫生防疫十分薄弱。 国民健康水平低下,人口死亡率极高,人均预期寿命在35岁左右。 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首要因素是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 无法比较有效控制的疫情流行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在以专业治疗为中心的西医医疗模式中,专家需要较长的周期来培养(如果算上义务教育,则需要20-30年),还需要昂贵的医疗价格。 对新中国来说,专科医生的超长周期、专科治疗的巨额费用,都难以承受。 专业医生培养的模式可能适合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国家。 因为在这些国家人口死亡率随着人民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卫生设施的改善而下降。 在落后国家,这种模式蔓延着广泛的公众疫情,难以应对医疗不足和药物短缺的问题。 由于国家资源有限,快速发展的中国家无法培训足够数量的高技能西医医护人员来满足大众广泛的医疗任务。 而且,通常高技能医务人员毕业后选择在城市就业,农民仍然得不到医疗资源; 昂贵的医疗技术,往往只有城市居民才能负担的极少数高技能医疗人员提供个人医疗和个人卫生服务的方法,不能比较有效地处理传染性疾病在农村贫困人口中的蔓延和营养不良疾病的蔓延问题。
新中国迅速发展了具有重大改革创新性的公共卫生体系。 依靠能够在短时间内训练的低技能医疗工作者是首要的。 不是资本密集型医疗技术,而是劳动力密集型医疗技术迅速发展。强调预防和初级保健不单纯关心个人健康,而是集中于公共卫生计划的实施。 公共卫生四大项目大致是面向工农兵、预防中心、中西医结合、卫生工作和群众运动的结合。 第一,医疗卫生系统为工农兵服务。 为工兵服务,必须实行免费或接近免费的医疗制度。 1951年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这是必须面向公司职工产业劳动者的综合性劳动保障法规,是涉及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障等多个方面的文案。 《劳动保险条例》关于公司职工医疗保障的规定如下: (一)职工因伤在医疗期间发放工资,其所有诊疗费、药费、住院费、住院时的伙食和医生旅费由公司承担; )2)无员工受伤或生病的员工,在指定医院诊疗时所需的诊疗费、手术费、住院费及一般药费均由公司承担。 宝贵的药费、住院伙食费和医生旅费由本人承担,本人经济状况确实困难的,由劳动保险基金酌情补助; )3)职工抚养的直系家属生病时,可以在指定医院免费诊疗,手术费及普通药费由公司负担二分之一,剩下的费用自行管理。 根据《劳动保险条例》建立的劳动保险医疗制度,最初以全国国有公司的职工和家属为保障对象,后来城市大集团公司和部分乡镇公司也参照国有公司建立了劳动保险医疗制度。 1952年6月,政务院发布《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国家工作人员实施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根据国家卫生人员的力量和经济条件,将公费医疗预防的范围划分为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劳动者青年妇女等团体、各种工作人员以及文化、教育、卫生、卫生、妇女等 同年8月,卫生部经政务院批准制定发布《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预防实施办法》,对享受公费医疗者的范围、公费医疗的经费来源、管理和监督方法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1953年,卫生部根据《公费医疗若干规定》将公费医疗范围扩大到高校和专科学校的学生和乡干部,1956年国务院批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后继续享受公费医疗待遇,到1957年,全国享受公费医疗的工作人员从1952年的400万人到740万人。 1957年,全国城市总人口9949万人,740万人享受公费医疗,约6000万人被劳动保险医疗覆盖。 考虑到劳动保险医疗惠及职工家庭(儿童、老人等),这基本实现了城市居民的全面覆盖。 农村合作医疗随着人民公社的建立而迅速发展。 特别是1965年6月毛泽东同志指示将医疗卫生工作要点放在农村后,9月21日,中共中央在( 65 ) 586号文件中批准了卫生部党委《关于将卫生工作要点放在农村的报告》,加强了农村基层卫生保健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合作医疗的快速发展。 到1976年,全国90%的生产大队进行了合作医疗。 第二,多次预防为主。 新中国卫生事业的要点是预防疾病,包括预防免疫注射、完善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昆虫等。 毛泽东还提出要迅速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倡对无严重疾病的人,经常在户外活动,锻炼身体,增进健康,防治疾病。 第三,多次组合中西医。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没有医药工业,很多西药不能生产。 当时,全国西医只有两万多人,中医有几十万人,但不能正常工作。 1949年9月,毛泽东会见全国卫生行政人员代表时强调,只有从保护和快速发展中医药的立场出发,搞好中医,搞好中医工作,才能承担数亿人口艰巨的卫生工作任务。 1958年10月,毛泽东充分肯定了几千年来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医药,指出中国医药是伟大的宝库,必须努力挖掘和提高。 六七十年代随着赤脚医生的普及,直接推动了中药运动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民间土方的整理和出版,推进了中药的栽培和加工。 民众说:“如果当地有百草,看看是否要找。 土方治大病,草药效果好”。 1974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26万亩,中药材销售9亿9千万多元,比1965年增长1倍。 当地药材稀少的大队又要组织采药队到地方集中开采。 开采的药物销往国家以补充合作医疗资金,或自行缓解药物短缺。 第四,卫生关系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建国初期的爱国卫生运动分为两个阶段。 1949—1954年第一阶段是以消灭病媒虫兽为首要复制品的卫生防疫运动,集中开展了疫情的治疗和防疫。 1955—1959年第二阶段以消除四害、重视卫生、消灭疾病为首要文案,在群众中普及卫生知识,发挥风俗相通的作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变落后的卫生状况。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恢复国民经济,并把防治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作为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 中共中央把卫生、防疫和常规医务工作视为重大政治任务,首次提出了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 1952年,新中国卫生业的总方针明确为工农兵,以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业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在最初的五年计划时期,专门的卫生防疫机构开始建立。 截至1952年底,全国建立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147个,各类专业防治站(站) 188个,共有卫生防疫人员20,504人,其中卫生防疫人员19,750人。 1953年,公共卫生局改为卫生防疫司,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和县设立了卫生防疫站。 由上而下的卫生防疫站和专业防治所、台站和防疫专业队伍从现实情况出发,开展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卫生监测、卫生宣教和科研训练等业务,进行传染病防治。 1954年,卫生防疫站工作人员复印件扩大到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和放射卫生等行业。 1956年,在中国医科大学和原中央卫生实验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医学科学院,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发挥了预防医学科学技术的中心指导作用。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放射卫生防护应运而生,全国城乡普遍设立了托儿所和幼儿园,设立了少儿卫生教室、儿童保健所、学校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1963年,卫生部颁布了《预防接种工作实施办法》,提出建立预防接种卡,加强计划接种,我国的预防接种逐渐进入计划接种时代。 1964年《卫生防疫站业务试点条例》出台,规定了劳动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和放射防护等业务复印件,卫生防疫站质量明显提高。 截至1965年底,全国卫生防疫站共有2499个,是1952年防疫机构的16倍,公共卫生医生(技师) 6428人,比1952年医生)技师增加11倍。 [1]覆盖全国的公共卫生系统雏形已经完成。
新中国非常重视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1949年公布的政协共同纲领确定,实行工矿检测制度改善工矿安全和卫生设备。 1951年以后,《劳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解决方法规定》相继出台,将危害职工健康比较严重的14种职业病定为法定职业病。 1954年卫生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工业卫生会议,提出了积极指导、稳步前进、面向生产、依靠劳动者、以预防为主的职业卫生工作方针。 相继开展了大规模职业性危害调查,如1974-1976年,卫生部、劳动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和煤炭、冶金等工业系统组织共检查了290多万粉尘附着作业工人[2]。
新中国很快遏制了严重威胁人民生命的多种恶性传染病。 1952年和1955年我国开展了以消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不断开展清洁卫生运动,对改善城乡环境卫生、扑灭疫情、易移风俗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以危害最大的鼠疫为例,1953年发病数比1950年减少90%,到1956年底鼠疫基本得到控制。 为了消灭天花,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发布了周恩来总理发布的《关于发动秋季种痘运动的指示》,做出了在全国推广普遍种痘的决定。 1949年至1951年接种牛痘的人口达到全国人口的45%,1953年天花比1950年减少了95%。 卫生部颁布了《种痘暂行办法》,在全国推广免费种痘,尽早消灭天花。 随着1961年我国最后一例天花患者痊愈,我国国内未发现天花病例。 1949年,我国结核病患病率为1 750/10万,结核病死亡率达200/10万,是我国成人传染病的头号杀手。 建国后,建立结核病防治机构,分两步走,制定以城市为中心、逐步扩大到农村的结核病防治实务方针,全面开展卡介苗接种、化疗和不住院治疗、因地制宜的人员培训和预防性结核病防治普及教育。 患者发现、治疗、管理、消毒隔离等业务逐步开展,到1979年,全国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已降至717/10万,估计患者人数为690万人,比新中国成立前大幅下降[3]。 1959年,基本消灭了性病。 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乙脑、破伤风、丝虫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斑疹伤寒发病率1956年比1951年下降89%,退热下降91%。 1949年至1956年,全国共收治血吸虫病患者76万人,黑热病患者50余万人,钩虫病患者400万人。 伤寒、疟疾等疫病造成的死亡和损失也日益减少,城乡人口迅速增加。
从1949年到1957年,全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从35岁增加到57岁。 短短8年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增加了22岁。
评论
[1]吴俊,叶冬青.新中国公共卫生实践辉煌70年[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23 ( 10 ) 1176-1180。
[2]陈卫红、邬堂春.健康中国、职业卫生先行中国职业卫生快速发展70年回顾与展望[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23 ( 10 ):1169-1172。
[3]陆伟、周扬、刘剑君.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的进展和成果[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23(7) 754-757。
本文:《“新中国医疗模式选择与成效”》
免责声明:学习兴国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