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狐狸:咱中国人是怎样才吃上饱饭的?”
我们中国是大国,中国的人口超过了经合组织各国所有人口的总和。 1亿人口的日本可以接受30%的粮食自给率,但13亿中国人要想吃饱饭只能靠自己。 原来,世界粮食贸易总量也不到中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
胡靖博士的研究表明,如果人均粮食供应量在248.56公斤以上,就能保证人均生存安全,在此以下,就会发生绝对的粮食危机和绝对的饥饿。
联合国粮农组织查明的成人最低人均日偏食卡路里水平为2300大卡,相对舒适水平为2600大卡。 中国卫生部门推荐人均日偏食热量水平为2400卡路里,日偏食70 g蛋白质和65 g脂肪,基本可以满足中国成人正常生存所需的营养。 根据中国中长时间饮食快速发展战术研究小组的研究,如果每个人和·; 每天摄入热量2468卡路里,蛋白质70.1 g克,全国人均主要食品诉求为:粮食407公斤、肉类29公斤、蛋类14公斤、奶类9公斤、水产品14公斤、植物油9公斤、糖6公斤。
1950年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的第一年,当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16.74%,人均粮食产量239公斤,比上年上升31公斤,创建国64年来的最高记录。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1950年世界人均粮食产量为246公斤。
从1950年到1958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增长,这个记录直到去年都没有被打破。
1955~1958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波动300公斤。 1960年,世界人均粮食产量为278公斤。
人均粮食产量达到300公斤,与248.56公斤的绝对饥饿线相比,其安全系数仅为1.2,不能满足人们对肉蛋奶的营养性诉求,也缺乏应对地区间、年度产量变动的储备,粮食安全保持平衡 要说为什么,那是因为即使是300公里左右的几年,一到春天的荒山,各地的灾害电报就像雪片一样飞到决策者们的桌子上,治理大国并不容易。
建国前,中国是粮食进口国,大量大米从暹罗、越南北部、甚至孟加拉国和缅甸进口到广东省。 20世纪30年代,广东省约13%的费用充满进口; 上海是另一个重要的进口地。 另一方面,从1950年到1960年,中国连续11年进行粮食净出口,年均出口粮食219万吨,粮食净出口量占同期粮食产量的1.3%。 这为工业化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考虑到粮食和猪肉等其他农产品的出口,实际人均粮食占有量即使在人均平均产量最高1956年,也不会超过300公斤。
从1949年到1961年粮食连续三年大幅减产,61年人均产量低于1949年。 这一年,粮食进出口政策逆转,从连续11年的净出口变为连续24年的净进口。 61年净进口粮食445万吨,占当年粮食产量的3.26%,缓解了国内供应压力。
1962年,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到1970年,人均平均产量达到289公斤,加上当年净进口粮食324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恢复到1955~1958年的水平。 这一年,世界人均粮食产量为296公斤。
1949年至1970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从1.13亿吨增加到2.4亿吨,用1949年至1970年三年平均数与1949年至1951年三年平均数比较,年均增长2.99%。 由于年均人口增长率达到2.06%,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明显慢于总产量增长率,仅为0.92%。
对中国粮食生产来说,70年代是个好十年,总产量从1970年的2.4亿吨上升到1980年的3.2亿吨,人均产量从289公斤上升到325公斤。 1980年,世界人均粮食产量为322公斤。
对比1979-1981年三年平均和1969-1971年三年平均,总产量年均增长3.38%,这十年人口增长率降至年均1.76%,人均粮食产量增长率达到年均1.61%,这
1976年,人均粮食产量305公斤,这一年正是四三计划引进项目的关键时期,粮食进口少,净进口只有60万吨,连续净进口粮食的24年间,略高于1971年的水平。
1977年,粮食减产1.25%,为正常波动,但当年粮食进口激增,净进口量达569万吨,高于1961年,净进口量占国内产量的2.01%,自1966年以来首次突破2%。 当然,新班子上任,派糖是必要的,可以理解。
1978年是丰收年,当年粮食产量增加2204万吨,加上净进口粮食696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24公斤。
1979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一年,除了小部分地方偷偷尝试包产外,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是公社体制。 从当年1月1日起,中央决定将粮食收购基数从755亿斤降至700亿斤,并将收购价格提高20%以上,收购基数外的收购价格提高50%以上。
1979年又是大丰收年,当年产量增加2735万吨,净进口粮食首次突破数千万吨,达到1070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324公斤。
按收缴量3500万吨、农村人口7亿3500万计算,农村人口平均达到376公斤。 出售谷物后收入大幅提高,再加上这一年无论是偷偷承包生产的人,还是延续公社体制的人,都是前所未有的好日子。
70年代不仅粮食产量稳步上升,而且用水利、化肥、种子等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奠定了下一个十年的基础。
建国后的头十年是农田水利建设迅速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 1958年、1959年投入农田水利工程的劳动力过多,导致1960年至1965年间农田水利建设步伐放慢,1965年以后再次加快。 1949年,中国灌溉面积2.4亿亩,1965年为4.96亿亩,1977年为7亿亩,1999年为7.95亿亩,2009年为8.77亿亩。
据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统计,化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为40%左右,中国推算的平均贡献率约为32%。 根据全国化肥试验网的资料,标准肥料平均每斤增产2.18斤、皮棉0.17斤、菜籽0.9斤。
1952年,全国生产化肥3.9万吨,加上进口,当年化肥总用量7.8万吨,耕地亩产化肥实物只有0.2公斤,当年粮食亩产只有110公斤左右。
1958年,当时的化工部副部长侯德榜主持年产2000吨煤制碳酸氢氨装置的开发,技术成熟后,从1965年开始全国大规模宣传,在县一级建设了1533个小化肥厂。
1962年,中国第一家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设备的大型氮肥厂(四三计划后改称中型装置)上海吴泾化肥厂一期工程完成试运行,年产硫酸铵10万吨。 20世纪70年代,全国建成了10多家中型化肥厂。
碳酸氢铵肥料效果不高,比较有效的养分只有17.7%,而尿素比较有效的养分达到46.3%,根据美国农业部门试验,施用1公斤尿素可以增产稻谷4~5公斤。 60年代后期,开始进口粮食,并且从西方进口化肥。
1959年,中国石油产量373万吨,自给率只有40.6%。 1965年,成功发现和开发大庆等油田,中国石油产量达到1131万吨,实现完全自给。 1972年,原油产量达到4567万吨,不仅可以自给,还为出口换汇和大化纤、大化肥装置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持。 1973年,中国开始向日本出口石油,出口价格比日本高,从沙特阿拉伯进口原油。 73年和79年两次石油危机、油价上涨缓解了中海外汇压力,为化肥、粮食及国外技术的引进提供了资金。
1973年,四三计划启动,引进的26个项目中,大化肥装置达到13套,分别具有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或52万吨尿素的能力。 13个工程均于1974年开工,1977年底生产其中7套,到1978年6月累计生产361万吨,其余5套于1977年底生产
除引进外,中国还于1974年由上海吴泾化肥厂自行设计建造了30万吨大化肥装置,装置于1979年投产。 结合装置国产化,形成了33套大化肥装置,1984年,化肥产量增加到1460万吨。
从5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就开始建立农业研究体系和农业技术宣传互联网。 到1957年,全国建立了14000个农业技术宣传站、1400个种子站和1900个育种示范站。 到1979年,这三类科技站的数量分别达到17600、2400、2400。 从1972年到1974年,从墨西哥进口了大量矮秆小麦种子,广东引进了国际水稻研究所在菲律宾开发的种子,巴基斯坦也提供了一系列优等苗。 1973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上市。 得益于农技宣传互联网,新的高产品种在70年代后期迅速被宣传。
中国人的饮食问题,确实是进入80年代后才得到处理的。
1980年是歉收年,粮食减产1156万吨,当年净进口粮食1181万吨,农村粮食收购基数继续减少。
1982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从包产到户、从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大包干在全国加速宣传。
1982年是大丰收年,增产粮食2948万吨。 这一年,净进口粮食进一步创新达到1487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63公斤。 82年征兵基数降至3032万吨,农村生活人口人均留下403公斤粮食。
1983年底,大包干已经在全国宣传到90%以上,83年粮食增产3278万吨,同年净进口粮食1147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387公斤。
1984年,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4亿吨,增产3278万吨,净进口粮食688万吨,是自连续5年净进口量超过千万吨以来首次减少,当时人均粮食占有量为397公斤,首次触及400公斤线。
连续4年增产后,1985年粮食减产2820万吨,绝对量仅次于2000年,减产4621万吨。 由于外汇平衡压力过大,粮食从净进口变为净出口271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降至356公斤。 1980年洋跃进导致物价大幅上涨后,1985年物价指数为11.9%,突破两位数,为86年7%、87年8.8%、88年20.7%、89年16.3%。
总体来看,80年代前半段非常令人兴奋,后半段比较平稳,好在1990年是大丰收年,总产量增产3869万吨,64年中排名第二,人均平均产量增长28.7公斤,1950年和1952年次之。 粮食总产量从1980年的3.21亿吨上升到1990年的4.46亿吨,人均产量从325公斤上升到390公斤。 1990年,世界人均粮食产量为330公斤。
对比1989-1991年三年平均和1979-1981年三年平均,期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2.8%,人口增长率年均1.4%,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1.31%。
从粮食生产的角度来看,90后不是好记忆。 从1991年到2003年,13年间增产的年份只有6个,剩下7年减产。 这在建国64年间是前所未有的。 2000年、2003年分别减产4621、2641万吨,为共和国历史第一、第四位。 当然,也有亮点。 1996年
2003年总产量低于1990年,人均平均产量为333公斤,恢复到80年代初的水平。
当然,03年以后,人们就放心了。 2004年粮食增产3877万吨,是建国以来最高的一年。 从这一年开始,粮食总产量增加10连,2007年、13年后,粮食总产量突破5亿吨,年突破6亿吨,10年间,总产量年均增长3.4%,人均产量442公斤,年均增长2.87%
到了今天,每个人都有900斤自制粮食,还有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也许我们中国人真的对吃饭问题很放心。
当然,数据也可以玩游戏,可以骗人。
例如,同为安徽数据,我看过这个解读:
根据【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集】,1949年安徽粮食产量639万吨,1955年安徽粮食产量1152,9万吨,1961年安徽粮食产量629万吨。 经过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大跃进,粮食产量减少了45.5%,而且不如解放前。 证明一切都是失败。
联合生产承包制的第二年,1981年安徽粮食产量达到1815.5万吨,比1980年粮食产量1453.9万吨增加361.6万吨,增产24.9%。 第十年的1990年,安徽粮食产量达到2520.1万吨。 10年增产73.4%。 1961年的2520.1/629=4.006。 据说增加了4倍以上。 可见安徽省联产承包制的巨大威力! 】
这个,技术含量低,打脸很容易。 下表为上一级。 很直观,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你还不好选错误。
这张图和我贴的新中国粮食生产( 1949~) )的增速直观上是不是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将纵轴置换为比例而不是绝对值,则图看起来会完全不同。 这就是作图的妙招。
让我举一个钢产量的例子。
胡夫直升机; …
【本文原载微信公众平台双石茶社。 】
心灵鸡汤:
免责声明:学习兴国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