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与新中国的水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恢复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陈云开始了对中国农业和水利问题的初步探索。 在如何恢复农业生产,促进粮食增产的问题上,他认为增产的方法很多,在生产方面应该增加他们的产量,搞好水利,找好种子,减少畜力病,减少他们的损失。 这里提出了很多增产的方法,他比较后认为,恢复农业生产首要靠两种方法。 一是在新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鼓励农民生产积极性。 二是防止干旱灾害。 也就是说,土地改革与水利并重是陈云在国民经济恢复期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观点。
陈云强调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农业恢复的重要方法。 他指出,农业恢复,目前最重要的关键除了完成全国土地改革外,还在于水利。 几条主要河流不发生水灾,发挥一定的灌溉作用,加上一些农业技术的改良,农业的面貌就可以发生很大的变化。 他认为1950年的农业丰收与国家兴起大规模水利工程密切相关。 今年水利工程和各地人民政府领导人民积极防灾,丰收了数千亩可能遭受灾害的农田。 今年全国丰收,农业增产。
1951年5月16日,他在党的第一次全国推进事业会议上指出,水利建设是治本的事业,是百年大计。 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每年都有水灾的可能性,必须在每年的预算中列入救援经费。 从长远看,必须以储蓄为主,兼顾储蓄和排泄。 修建水库,修建塘堰,山区还要种树种草,保持水土,华北、西北地区还要挖更多的井。 同年7月3日,他在《处理粮食问题的几条道路》中认为,农业增产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是要防止水、旱、病、虫等灾害,争取农业生产得到相当的保障。 具体来说,首先考虑几年内全国水灾面积是否最大在2000万亩以下,然后观察农田水利建设、扩大灌溉面积。
也就是在支援水利建设的项目中,陈云反复比较了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措施,开始把农田水利建设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 如果土地改革运动通过调整生产关系、重新配置生产资料的各种因素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快速发展,水利建设就是改变自然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力,提供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保障。 陈云提倡的土地改革与水利并重的快速农业发展道路,确实切中了中国农业快速发展的要害,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恢复的重要政治和经济保障。
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陈云强调农业合作化是农业增产的捷径,但并没有放弃兴修水利增产的基本思路,只是觉得投资大、见效慢。 从长远规划看,合作化后,要迅速发展农业,必须依靠农田水利事业。 这样的认识是从陈云制定《全国农业快速发展纲要》《四十条》时就开始酝酿的。
1956年1月,他在《粮食增产是可能实现的》的演说中做了如下阐述。 《四十条》的重点是第六条。 也就是说,12年内粮食亩产将根据地区从150斤上升到400斤,从208斤上升到500斤,从400斤上升到800斤。 这样的农业增产目标能实现吗? 他觉得可以。 他有水就能施肥,有水就能种多种作物。 解体了,说有多种作物以后可以收很多粮食,有多种粮食可以喂猪,喂猪可以变成肥田,肥田可以增产,吃肉可以减少粮食。 所以,水的问题得到处理,肥料的问题也基本得到处理。 南方的问题总是看起来像什么? 水、肥料和人力。 养猪要有人,造水要有人。 比较水和肥料,水决定肥料。 他还指出,北方农业增产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水往地上浇水,另一种是高产作物。 以上两种方法的第一个还是水。 高产作物需要的是水,因为田地高产,变成水田后更是高产。 这样,兴修水利是农业合作化后农业生产的关键。
1957年9月,陈云在第四次农村实务会议上发表“探索农业增产比较有效的途径”,将依赖水利和化肥促进农业生产的观点进一步体系化,集中阐述了中国农业增产的出路问题。 陈云首先叙述了探索农业增产的认知快速发展历史,证明了自己思想转变的情况。 就我个人而言,从认知上来说,经历了养猪育肥水利开垦的合作化过程。 现在已经合作了,… … 一切条件不变,只有合作化,增产速度也不快。 这样,回头看,增产粮食的方法第一是两个,一个是化学,一个是水利。 化学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肥田粉,另一个是化学纤维,也就是尼龙。 另一个是水,一个是排水,另一个主要是小型灌溉,把田地变成水地。 这是陈云关于中国农业增产问题的总观点,证明他合作化后,把农业增产的道路变成了水利和化肥。 因此,他特别强调,农田水利在我国农业增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要排在前面,不是第一位或第二位,而是永远不会排在第三位。 水利、肥料这两样东西是最重要的。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粮食增产最可靠的保证,这没问题。 但问题是如何水利呢? 陈云探索了这个。 他此时的水利,首要的是地方兴起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不仅仅是国家投资的大型水利工程。 他指出,处理水的问题必须兴修水利。 小型水利工程和小型引水工程可以由农民进行; 黄河、永定河、官厅水库这样的大型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需要国家的大量投资。 他认为,这两项水利工程中,这样的小水利工程可以动员群众进行,不依赖政府投资,而是农民自己处理,所以是既快又省的方法。 他说:“打井也好,挖沟也好,都靠什么? 不是政府,第一要靠老百姓。 由此可见,在国家投资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动员人民群众大力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无疑是中国水利事业快速发展的正确方向。
1957年9月,陈云在第四次农村实务会议上“探索农业增产比较有效的道路”的演讲中指出,水利部的屁股过去坐大江大河,现在应该坐两个方面。 一个是农田水利,另一个叫做大江大河,一半无论是人力、观察力还是力量的采用,都需要这样的转变。 当时,陈云强调要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但在陈云心中,河流管理与农田水利并重。 1951年初,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了治理黄河石庄溢洪堰的工程。 陈云批准该工程项目后,确定表示对黄河治理决定的支持:这样决定。 此后,中共中央在规划十五计划时决定建设三门峡水库,陈云更是备受瞩目。
但是,在三门峡水库的上马和建设计划问题上,党内外存在很大的争议。 1956年,苏联专家完成了三门峡项目的初步设计。 水库正常高水位(大沽海拔)为360米,库容为647亿立方米,但淹没损失比《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的225万亩增加到350万亩,移民量从58.4万人增加到89.0万人。 在这个划界案中,三门峡水库回到陕西临潼,淹没范围尽是关中沃野。 除陕西省反应强烈外,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和电力工业部青年技术员温善章表示坚决反对。 如果黄万里反对骑马不结果,他每天都要排沙,坚决要求保存,以免堵塞所有导轨底部的孔; 温善章先后于1956年12月和1957年3月两次致函水利部和国务院,反对三门峡枢纽的高水位蓄水拦沙,认为以止水排沙为主,正常高水位335米就足够了。 据此,以防洪为主,发电、灌溉和航运并重,水淹地不超过50万亩,移民1015万人,工程造价4.5亿元。 但是,对于当时国内外水利科技的快速发展水平,无论是中国专家、苏联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政府主管领导,都没有充分认识到黄河挟泥沙的优越性,因此黄万里与温善章的
1957年2月5日,当时的农村事业部部长邓子恢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报告中肯定了三门峡水库的重要效用,提出不停止建设。 第二天,毛泽东就此报告指示邓小平,要求陈云同志五人小组解决。 3月7日,陈云为中央经济工作五人小组起草了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信,主张统一考虑全国水利建设工程。 他们向中央提出如下建议。 在全国水利工程的全面规划和进度尚未明确之前,三门峡工程的摊子不能扩展得太大。 五人集团同意国家经委和国家计委提出的1957年三门峡水库工程临时收紧办法,先投资5000万元开工,不要把摊子铺得太大。 预计1961年竣工是不可能的,规模也可能会有一些变化。 他们赞同三门峡水库上马的问题,但尽量考虑三门峡水库上马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敦促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三门峡水库与其相关各工程建设的合作进度和投资、用材、用人方案。 五人小组提交的报告得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批准。 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水库工程正式开工。
三门峡水库开工了,但争论仍在继续,中共中央对此高度重视。 1957年6月,周恩来比较了工程设计水位和运用方法的争论,指示水利部向各方面专家召开讨论会。 参加这次会议的所有专家学者,除了温善章提出要从根本上否定低坝的改建和黄万里对苏联专家的计划外,与会者对中苏专家完成的厚度达半米的设计书和资料,都赞同三门峡水库的参选,没有采纳温善章的意见。
陈云对当时三门峡水库工程仓促上马表示怀疑,他和黄克诚对当时主张积极上马的李锐说。 工程开工后,陈云给予了密切关注。 他敏感地注意到,三门峡水库工程由于讨论不充分,对水库建设后发生的水淹地、泥沙等问题考虑不够,会产生许多重大问题,必须正视,作为水利问题决策上的教训。 1957年9月11日,陈云在全国第四次农村实务会议上的演讲中说,三门峡的工程太早了。 在随后24日的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他再次解散说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已在全国人大通过。 这样的问题,最好在人大通过议案之前,在报纸上公布,征求人民的意见,大家讨论。 现在社会上有议论,党内也有不同的意见。 据悉,水库浸水那么多土地的话,水库的泥沙堆积得很快,二十多年后就会变成泥巴。 有人主张水库高,也有人主张水库低; 有人说沉积物不会迅速发展,也有人说会迅速发展,争论很热烈。 现在回头重新研究一下,证明了当时不应该仓促破案。 农业上的大问题,多个事业上的大问题,可以在全国展开讨论,我认为这样做只有利益,没有坏处。 对于中国农业如何迅速发展,不仅共产党内,社会上很多人也有意见。 所有好的意见,我们都必须吸收。
但是,既然做出了三门峡水库上马的决定,就必须正视现实,采取措施弥补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957年10月31日,陈云出席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会议基本上是通过《黄河流域计划委员会关于三门峡技术设计问题的报告》等文件,以纠正已经存在的三门峡工程建设中的问题为目标。 1960年10月24日,陈云在三门峡冒雨视察水库大坝建设现场。 他在听取三门峡市和黄河三门峡工程局负责人报告时指出,三门峡水库是关乎子孙万代的大事,一定要严格控制质量,抓好工程建设,做到万无一失。
三门峡水库建设的决定失误,在陈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伤痕,但他并没有把在这个项目上上马时的责任问题推给别人。 1979年3月21日,陈云在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说:“别那么说我。 也有很多反面的教训。 一百五十六个项目中,三门峡项目是我经手的,不能说成功,而是失败的教训。 经历了这次教训后,他反复强调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必须科学决策,提倡收集各种不同的意见。 这几个在后来的南水北调项目中明显出现。
南水北调项目是事关国家经济民生的大计,在陈云看来,南水北调项目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项目,如果能全面实施,我国北方部分干旱地区的农作物灌溉,粮食和农作物产量将大幅增产,人民生活将大幅 为此,陈云极为重视南水北调问题,多次参加南水北调问题的讨论。
陈云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水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每年都有水灾的可能性,必须在每年的预算中记载救援经费。 但是,全国的水量平均并不多,从长期来看,必须以积累为主,兼顾积累和排放。 南方许多地方的年降雨量通常在千毫米到二千毫米以上。 从全年雨量来说,不是缺水而是有点多,但水多的时候太多,少的时候不够,分布不均匀。 处理办法基本上是用老百姓的人力挡山水,引河水灌溉,但北方缺水比南方降雨量少得多,降雨时间也集中在夏天。 冀鲁豫两省一年的平均降雨量不过五百五十毫米到六百毫米,我们一年只能找到额外的两百毫米的水。 那么,我们可以保证丰收,可以保证四百斤以上的充裕。 那么,在水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如何尽快发展农业,处理粮食问题成为陈云关心的问题。
这个问题到了20世纪60年代逐渐有了答案。 陈云的健康状况不太好,特别是从1959年3月到1960年7月的一年多里,陈云正在疗养,关心粮食问题。 7月初,陈云结束疗养回到北京。 他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增产粮食。 7月上旬至9月上旬,陈云在北戴河参加中央实务会议,随后离开北戴河在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地进行了3个月的考察。 10月在河南省,陈云就农业问题与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委负责人进行了谈话,指出水对处理中国农业问题非常重要。 取天然的水,取地下的水,取外来的水。 但是,他看到仅靠这三者无法从根本上处理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这特别是因为冀州、鲁、豫三省提出从南方引水。 11月20日至12月6日,陈云在浙江考察期间听取浙江省委负责人关于浙江农业生产、灾情和农民生活安排等问题的报告时指出,现在是工业为支援农业出点力的时候了。 河北、鲁、豫北、皖北等地的灾害主要是干旱。 要把水像电网一样在广阔的区域调整,实现南水北调,需要建立多个抽水站。 1961年1月18日,陈云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的讲话中,系统地阐明了对南水北调问题的看法。 在北方,黄河历史上的大水灾已经过去,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地方缺水。 水只不过来自三个地方。 一个是地上的水,一个是地下的水,另一个是外来的水。 现在,必须保留地上的水,慢慢排出地下的水,想办法解决外来的水。 外来的水,山东省大概需要500万立方。 黄河和长江南水北调五口,未来最有前途的是昭阳湖和丹江口。 另一个计划是从四川省横向开辟水道,引进约000万立方的水,但需要很长时间。 调整为距丹江口七八十亿立方的水,可以灌溉河南南部一带。 长江水无尽,如果用三十八万千瓦的发电机从那里抽水,可以得到二百五十亿立方的水。 这样,如果每亩灌溉需要二百五十立方的水,就可以进行一亿亩的灌溉。 除去蒸发渗出的水,至少可以灌溉五千几万亩。 苏北、山东等地方可以灌溉上千亩土地。 这是件大事。 可以说,此时陈云关于南水北调的构想逐渐成熟。
由于南水北调是处理北方缺水、增产粮食的比较有效的方法,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后,陈云备受关注。 20世纪60年代,江苏开始建设江都抽水站,并在东线实施了南水北调的一部分。 陈云一直关注着这个。 1975年6月至8月在江苏、上海、山东、黑龙江等地考察期间,他专程到扬州考察江都抽水站,详细了解其抽水量、抽水速度、农作物灌溉效果、设备维修等情况,是南水北调工程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工程 之后,他多次强调要搞好农业,必须采取南水北调等必要措施。 1978年2月19日,陈云在中共十一届二中全会东北组发言中指出,要搞好农业,除了开展大寨运动外,还应采取南水北调、建设商品粮基地、增加农业投资等必要措施。
陈云对南水北调工程非常热心,但他对工程上马持慎重谨慎的态度。 另一方面,陈云冷静地指出,基于当时的国力,这是一个大工程,需要长时间的计划。 我国目前财力有限,工程只能循序渐进。 另一方面,由于前面三门峡水利工程的教训,陈云对南水北调工程投入了很大的积极性,但很谨慎。 他提倡收集各种意见,认真研究,以免这个项目在规划设计方面有各种各样的片面性。 1978年,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实务报告》正式提出建设将长江水引向黄河北侧的南水北调项目。 9月,陈云得知南水北调工程的计划已经明确,写信给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 我认为他应该接受过去三门峡工程中的教训,为了不引起可能出现的弊端,还应该召开几次持不同意见的人的座谈会,让他们能说出想说的话,逐一发表意见。 我认为倾听所有对立面的意见是全面看待问题的最好方法。 为此,1979年6月5日,中国科协党组向陈云并中共中央报告部分科学家对南水北调项目规划有不同意见后,陈云十分重视,于6月17日委托李先念、姚依林、王任重、钱正英阅览,并 我曾热心于南水北调,但必须遵循现实,我的意见是农委或水利部召集反对这个计划的科学家召开几次会议。 当然赞成原计划的同志也有几个参加,可以让他们一个一个发表反对的意见,同时结合他们主张的意见(例如地下水库等)创造研究的条件。 我们在进行南水北调之前,必须确保自己有信心。 请考虑一下是否这样做。
基于对农业快速发展的关注,陈云从未停止过对水问题的思考。 值得观察的是,陈云晚年也十分重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水资源的利用问题,同时加深了对水问题的认识。 他多次强调要从战术的高度认识水问题的严重性。
陈云主要关注水资源的节约问题。 1979年6月17日,陈云在给李先念、姚依林的信中,将全国各地的水资源状况作为经济建设亟需观察的两个问题中的第一个提出来。 他指出农业需要水,工业需要水,人民生活需要水。 天津、北京等部分地区水资源紧张。 今后工厂的设立必须观察水的使用量。 有些工厂由于矿山的关系只能在当地开设,有些工厂需要在有水的地方办。 即使是有水资源的工厂,也应该有节约用水的方法。 其实,陈云早就认识到了全国每个人平均水资源不足的国情,1951年4月4日,陈云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实务会议上发表了一九五一年财经实务重点讲话,专家估计,中国水量还不够。 我们必须建设,在这方面也要有充分的准备。 时隔30年,陈云在1981年9月2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演说中再次强调,关于水的问题必须考虑长时间的计划。 南方多雨,北方少雨。 水资源短缺,在我国北方是个大问题。 … … 南方水资源丰富,应该考虑如何利用水,进行水力发电。 总之,水资源问题已经提到了我们的议事日程。
水污染问题是陈云关注的另一个重点。 随着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陈云的观察。 1975年7月19日,陈云赴高邮视察真武地区58号和61号石油钻井时指出,要注意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在生产设计上做好污染防治设计,不等待事后处理。 1979年,陈云在写给李先念、姚依林的信中提出,要尽快观察工业污染问题。 现在建设的工厂中,对于污染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我们必须心中有数,逐步改变。 今后,工厂的运营必须把解决污染问题放在设计的主要位置,真正优先防止危害。 这是个严重的问题。 我国的水量本来就不丰富,陈云非常担心如果再污染下去,水资源的形势会更加严峻。
1981年9月2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陈云在会议上提出,对水电问题、城市污染问题的处理等涉及经济快速发展的战术问题,必须考虑长时间的规划。 他还强调,召开人代会时,上海有同志认为必须根治苏州河。 苏州河的污染,那是帝国主义侵略时留下的,我学徒时看到的是黑水。 现在马上改变不容易。 这个案子必须摆在我们的日程表上,分阶段处理。 1986年5月18日,陈云视察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对宝钢第一期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果表示满意,指出随着工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特别是乡镇公司的迅速发展,必须注意环境保护,不污染黄浦江水系。
为了陈云对水问题的深入考虑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他在意识到水问题的严峻和重要性时,提出要把水资源问题纳入国家快速发展的长远规划。 1990年6月,清华大学教授、水利专家张光斗和中科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陈志驰在认真研究中国水资源问题后,向中共中央提交了《中国水资源问题及其处理途径》报告。 陈云将其传阅给江泽民、李鹏、宋健,用批语指出“水的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 必须从战术的高度认识水问题的严重性。 各级领导部门,特别是经济、科技领导部门,要把计划用水、节水、污水管理和新水源开发放在仅次于粮食、能源的重要位置,纳入长期计划、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实施,逐步好转当前水资源危机的严重情况。 江泽民在阅读了陈云的批语和寄来的资料后,指示了当时的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委主任邹家华: ‘ 八计划时必须认真研究水的问题。 人无顾忌,必有近忧。 应该是未雨绸缪。 根据这些意见,国家计委在制定十年规划和八五规划时,把水资源问题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案。
陈云关注水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农业生产急需恢复,陈云对中国的农业和水利问题开始了初步的探索。 在恢复农业生产和合作化的过程中,陈云探索了依靠群众大力搞小型农田水利的粮食增产之路。 对河流的管理,陈云采取积极审慎的态度,尽管有曲折,但仍敢于承担责任,并吸取了教训。 到了晚年在重视经济快速发展和水资源利用问题的同时,多次强调要从战术的高度认识水问题的严重性,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快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本文原载于陈云和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唯实网”】
本文:《“陈云与新中国的水问题”》
免责声明:学习兴国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