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村政改造”
沂蒙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由鲁中、鲁南、滨海三个战术区组成,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术中心。 对沂蒙抗日根据地村政改造的研究,不仅对认识沂蒙乃至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村政改造有一定的意义,也可以为理解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提供一个特殊的窗口。
中国以前就有农村社会传入,但是国家比较健全正规的政权体系设置通常只延伸到县级,农村高级化是县以下农村社会的主导力量。 到了国民党统治时代,情况有了一些变化。 另一方面,县级以下乃至村落的行政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强化。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设在县以下的行政编制为:区有区政府,设区长和区监察委员会的区下为村,村有村公所,村里长和设村监察委员会的村下为闲静、闲长; 闽下为邻,邻长。 其中,村长直接管理村里的事务。 汉复榘政权山东时期,在县以下的区、村之间增设了乡(镇)级行政组织。 即区下为乡)镇、乡)镇下为村。 1933年,在山东省推行保甲制,保甲编制规定,以户为单位设户长,以十户为甲,设甲长。 以甲为保,设保长。 保长为一村之长,保甲长的人选被规定为推选,但没有恒产的不能推选为保甲长,所以村里的公职只能由所在村的地主、富农以及富裕的中农掌握。
保甲制的推行加大了国民党政权向社会基层扩张和渗透的力度,也加强了对乡村的社会控制。 另一方面,随着科举被废除,军阀的兴起,作为国家权力在乡村作为代理人工作的高级化不是从村子里引退,而是向城市移动,地方高级化阶层失去了最基本的力量进行补充,以前有高级化阶层衰退的传说。 在国家政权渗透和乡绅衰落两个方面的相互影响下,乡村基层政治权力的归属处于过渡状态。 这给了地方老大和老大一个趁机,乡村基层政权逐渐落入老大、老大、痞子一样的人物手中。
沂蒙地区的乡村社会也经历了这样的变化。 从社会构成来看,农村村政者多为流氓、游民蓝皮之类的人物,真正忠诚老实的农民很少,即使有也没有实权。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权加委员会基层政权负责人也多为地主、绅、不愿露面的地主、绅被村里的公职耍得团团转,乡村政权仍由封建势力掌握。
汉复榘逃出山东后,在与日军的大扫荡中,国民党县区以上政权相继崩溃。 中国共产党迎接困难,广泛动员群众,建立了沂蒙抗日根据地。 但是,村级政权也掌握在过去的国民党政权加委员会的保甲长手中。
根据中国共产党鲁南区委的调查,地主往往是该村的统治者或一面统治者,通常本身兼有劣德乡保长等,有的直接执政,有的让爪牙统治,有的自作自受。 滨海新恢复区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现象,即许多村长是地主的代理人,少数是挨家挨户交替的临时村长。 这些村子的统治者大多擅长投机经营,担任村子公职是为了追求私利。
其一,存在普遍的贪污行为。 例如滨海区赣榆村长学校的180人中,没有一个没有贪污过。
其二,胡乱筹措地方经费,扰乱了各村的财政。 虽然民主政府强调统一执政,但各村在教育费、村经费、自卫团经费、招待费等项目上依然自成一派,形成了集资无范围、摊派无标准、支出无限制、收支无帐户的混乱局面。 村长在村子里实行家长式统治,随心所欲地收集和支配村子里的钱,常常给大众带来极其沉重的经济负担。
其三,横行乡村,欺压人民。 费县宋金发庄长仗势欺压村民,民众通常怒不可遏,不敢启齿。 鲁南区委还指出,鲁南乡村的这些统治者往往仗势欺人,与一片封建势力相结合,或者用假顽固势力骗人。
其四,遇事处理,对上级政府法令暗中违反。 就像一点村子一样,减产减产法令颁布了,所以他们充耳不闻。 合理的负担政策一到村子就变了,还是按土地亩摊派。 临潼县蛟龙区有一个未合理承担的村庄。
其五,有点村的公务员勾结敌人,甚至破坏抗战。 就像临边联县某村村长暗中破坏本村的农救会、妇救会一样,八路军和孙祖在鬼子打仗的时候,他一边劝别人不要去帮助,一边自己偷偷逃跑。 沂南县个别村庄的公务员将抗日工作人员和抗日的资财无耻地献给了敌寇。 山东省战时实务推进委员会秘书长陈明曾尖锐指出,最差的组成部分、最差的是乡村政权,所有政令不通的也是乡村政权,贪污腐败最严重,最多的是乡村政权。
村政权是抗日民主政权中最接近群众的基层组织。 上级政权的一切法令政策都依靠它来实现,而且它是直接反映民意、相关群众利害的机构。 健全村政权是政权建设的基本问题。 只有推翻封建势力在农村的统治,改变地主、绅、地方流氓、流氓把持村政的局面,建立真正以贫困农民为主体的村级抗日民主政权,才能及时推进上级抗日民主政权的进步法令,保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
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村政改造,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优势。 随着抗战形势的一些变化和根据地各级党组织认知的提高,村政改造经历了从开展到逐渐迅速发展的深刻过程。 概括地说,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939年5月,日军占领沂蒙地区,原国民党县级组织崩溃,区乡级组织也无法执行抗日任务。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沂蒙地区陷入了无政府状态。 在这一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沂蒙地方组织响应中共北方局脱下长衫去游击队的号召,动员群众,组成抗日武装,全力开展游击战争的斗争。
1939年夏天,中共沂蒙地方组织按照中共中央和山东分局的指示,在反扫荡、反摩擦的艰苦斗争中,开始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工作,建立了几个县区级民主政权。 截至1940年夏天,仅县级政权鲁中区就建立了10个、滨海区2个、鲁南区8个。
虽然建立了县、区两级民主政权,但村政权仍受封建势力控制。 这些统治乡村的旧势力,政治态度看情况,敌人的势力一到,‘ 维持,‘ 缴纳谷物的顺序民政权。 由于沂蒙地区的党组织最致力于县区的政权建设,此时也忙不过来村政改造,忙不过来村政改造。
县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抗战民主的事业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要把这一事业与广大群众密切联系起来,就必须搞好村政,搞好村政,抗战民主就不能夯实基础。 基于这一认识,1940年6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作出“关于政权问题的新决定”,要求村、乡政权根据所有改选,尽量提拔工农分子和妇女担任村、乡、区长,防止富农、高级化把持。 这表明中共中央山东分局认识到了村政权改造的重要性,但此时还没有出台村政建设的具体方法。
9月,山东省第一次行政会议决定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划分小县、区、乡,明确县、区、乡、村,实行普通选举。 接着,山东省战时实务推进委员会秘书长陈明在全省行政会议上做了“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当前中心工作”的报告,农村政权干部的改造和教育是当今政权最中心的工作,未改选的村子要及时改选、改选的也要审查,这项工作要在4个月内完成
此后,村政改造事业逐渐展开。 但是,由于当时严峻的战争形势,加上对党组织重要性认识不足,村政改造只在群众基础良好的少数地区进行,4个月内完成的改造任务自然无法实现。
1941年7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提出“抗战第五年山东十项建设运动”,呼吁在区村实行自下而上的普遍民主选举。 不久,山东省战时实务推进委员会出台了《响应中共山东分局关于山东抗日根据地建设十项建设运动号召的政策决定》,对村政改造提出了具体实施办法,要求举行各地未选举,并选举了过期的实行改选。 过去选举了不符合选举实务要求的连任,对各村村长轮流进行了普遍的培训。 无论是改选、未改选的村长、副村长,一律从半个月到一月轮流接受训练。
根据指示,沂蒙抗日根据地又继续了近三个月的村政改造工作。 改造的方法通常是先在村里迅速发展积极分子,然后动员群众,用民主选举产生新的村政负责人。 但是,由于当时沂蒙地区党组织还没有尽早向村里贯彻民主任务、民主实务,主观努力不够,还经常反‘ 在扫荡作战中,由于推进时间不长,推进范围不大,所以效果不大。 村政权基本掌握在上层少数人手中,没有发生民主主义的实质性变化,基本群众还没有参加村政权。
1941年10月,山东省战时实务推进委员会制定了《关于村政组织和实务的新决定》,决定取消乡一级行政组织,由区政府直接领导村庄。 明确村为政权基层组织,废除旧的保甲制,修改闲邻制,实行行政村制,以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为村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随后编纂了《村政实务讲义大纲草案》,文案涉及村公所的设置、行政村的划分、闲邻制的编撰、村政组织的设置、村政选举的大体和方法等问题。
根据上述文件,沂蒙抗日根据地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了全部工作在村里的工作思路。 在各县区民主政府的推动下,县区选举委员会相继成立,组织选举工作队轮流派往各区村协助工作,村政改造取得了一些成绩。 例如1941年底鲁中区完成了中心根据地所有村庄的村政改造。 鲁南区在1941年末、1942年初也进行了很多改造。 到1942年4月为止,滨海区完成了81个行政村的村选工作。
但是,此时的村政改造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主持村选的干部中,民主文案和实质把握不够,工作马虎,动员选举时有违反民主大体、强制命令的行为,许多地方村选名存实亡。
例如,一位同志在泔水县板泉崖区的一个村子里主持村选时,由于缺乏深入的政治动员,担心选民不来会,在各条街上放哨,命令村民进入会场开会,但没有安排,主席和候选人都沉默。 有个同志不得不一个人承担会场。 从中国社会的性质来说,讲了一个大故事,来会场的群众和选民听不进去,大半都跑了。 这才是马虎的
例如,滨海区的一个县选出村长,干部安排后选出工人,结果选出了老人,干部竟然异想天开,宣布不要有胡子的,推翻了大家的意见。 此外,各地大多未能将人民的民主利益和经济利益等问题密切联系起来,出现了脱离群众切身利害和民主主义,为改造村政而改造村政的现象。
鲁中区某村评选时正值春荒,但在选举动员时,由于忽视了农民吃饭的迫切要求,群众饿得贴着脊梁骨。 进而民主主义必须脱离群众的实际需要和切身利害,断绝改造村政的方法,在当时的沂蒙抗日根据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总结来说,在这个阶段,客观上是蚕食反蚕食、扫荡反扫荡的残酷斗争,主观上是党组织村政改造的经验有些不足,另外,由于缺乏民主文案和实质性的把握,村政改造的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这一阶段的村政改造是初步的粗草改造,是成绩稍好的地区,还是效果不尽如人意,许多基层政权还不掌握在基本群众手中,许多封建上层分子以选举的形式取得合法地位继续统治,或甚至稍听自己的统治
1942年春天,刘少奇去山东指导工作。 在他的领导下,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重点检查和总结了抗战以来由于没有充分重视租赁减让工作,未能动员根据地人民群众等问题。 此后,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做出“关于通过减收减让改善雇工待遇开展群众运动的决定”,减收减让运动在沂蒙抗日根据地蓬勃开展。 只有有群众寻租减让运动,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启发群众的觉悟,提高群众的觉悟,群众才能真正依靠自觉的政治力量参与村政权。
在减租运动中,群众民主斗争的热情高涨,这极大地推动了村政改造事业。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42年底,在沂蒙抗日根据地村改选中,鲁中区共608个村,滨海区共772个村。 除游击队区外,基本区改造的村庄占总数的80%以上。 这些改造还有很多缺点,有些还不彻底,但与过去的封建统治有很大的不同。
在这个阶段,各地大部分从上到下建立了由党政军民和开放的贵族组成的选举委员会,指导选举工作,制定口号。 莒县还印制了许多推广品,还有入场证、选票等,制定了民主实施方案的扩大纲要和选举事业推进纲要,明确了群众基础好的地方实行普通选举,差的地方实行代表选举。 通常召开村民大会、高级名流座谈会、一些村子的群众团体会议、村级干部会议等,还制定了村选步骤。
滨海区的情况是,村选时每个村按工农蓝妇划分公民小组,打破家庭单位边界,15人以上为一组,每个小组的领导一人担任,区选委员会提出二分之一的候选人名单,村民大会再提出二分之一,个别文化程度高的村子,
各县干部也自主支持业务,莒南、临鲂、赣榆、沱水等县政府将村建成一个村,各县也可以分步耐心深入调查研究,开会改选。 在选举中,莒县在群众基础良好的地方没有列出候选人名单,市民自己提出的结果是顺利当选等,也创造了一点好的方法。 许多群众认为选择坏人对自己不利,非择优庄长认为不能为自己谋利益。
值得观察的是,在深入开展租赁减让运动后,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村政改造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在改造中,沂蒙抗日根据地逐渐打破了过去为形式主义、村选而选村的旧做法,进入了关系到群众实际利益和要求的多种斗争方法。 结合反贪污斗争、减收减资运动、自卫团民兵的整理斗争、文化运动进行村政改造是首要的。
例如,1942年8月的一周内,赣榆朱孟区、吴山区、玉河区、莒县相地区、仕官沟区、延边区、良店区、海陵、泔水、临洑等县群众的反贪污改造村政权斗争相继发生20余起。 到1942年底,临洑县通过减息增资运动改造村政的有17个村庄,另外,从清理自卫团民兵的斗争和文化运动中,创造了许多改造村政的新鲜方法。
为了顺利进行村政改造工作,1943年11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发布了《关于今冬明春民主工作的指示》。 指示:村政权改造是当今根据地内民主建设最基本的一环,也是党在农村的支部的主要工作,应与反贪污斗争、群众组织整理、村支部改造、租赁居留雇佣、冬学、生产运动配合进行。 1944年4月又出台了《关于开展民主运动的政策决定》,要求全省开展普遍深入的民主运动,并警告各地要特别注意将这场民主运动与根据地生产、查减运动和边缘游击区对敌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这些指示和决策进一步推动了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村政改造。 截至1944年6月,滨海区共计3509个村中,民主村已有1241个村,占35%; 形式中间村1056村,30%; 封建村1212村,占35%。 鲁中区自然村1394个村中,民主村319个占23%; 形式中间村785村,56%; 封建村在290个村中占21%。 另外,在行政村578个村中,民主村223个村占39%; 形式中间村272村,47%; 封建村83个村,占14%。 在鲁南区各村设立了村政委进行集体指导的共计295个村,占10%。 通过民主改造的村庄,取消了一切便于特务和旧势力统治的保甲制,取消了部分便于封建统治的旧闲邻制,初步实行了民主集中制,开始建立了一些带有集体指导科学分工味道的村政委,村子里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制度、民主形式。 民主改造,根据地利用农闲时期和日军扫荡前空的间隙,用培训班的方法教育、培训新当选的村干部,进一步提高村级干部的质量。
这一阶段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村政改造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果个别地方的村选普及不够,有些群众认为选举是高级名流,我们穷人就不需要参加,而且在赣榆县门河区,民政助手在进行选民登记时,从18岁到45岁都有公民权,剩下的没有公民权 村里选举后,把所有的工作都推给庄长一个人,哪怕是一点粮食不足的问题也找庄长,但庄长派别人不动,只好自己干。 结果,由于庄长很忙,除了乱跑,什么成绩也没有取得,威信也不够,有时还会打庄长,所以大众个别做出了这样的反应。 庄长是罪人,选举的时候政府没有被称为坏人、好人
我们观察到,这一阶段的村政改造将人民的民主好处与其他好处联系在一起,但基本上采用了和平改造的方法。 由于群众运动中没有展开激烈的反封建斗争,只是根据政府的命令自上而下地进行,在地域上集中在旧的根据地,实际改造还不彻底。 从整个县蒙地区来看,村政受封建势力控制或有形无形控制的事实上超过了半数。 换句话说,封建势力在村政中还占有特点,削弱封建势力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所以,要彻底改造村政,就必须深入动员群众,采取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形式。
1944年6月以后,沂蒙抗日根据地抗战形势根本好转,沂蒙军民连续向敌人发动大规模攻势。 随着军事胜利,根据地不断恢复和扩大。 但是,整个沂蒙地区的村政改造事业远远没有达到形势的迅速发展,封建势力有形无形统治政权的现象没有根本改变。
要实现村政的彻底改造,必须从发动群众运动开始。 群众不为所动的村政,改造未必不完全牢固,但启发群众运动的中心环节是符合群众切身利益,满足迫切要求。 但是,群众的切身利益、迫切要求不是和平获得的,必须经过激烈的反封建斗争。 不打碎封建势力牢固的囚笼,广大人民不摆脱他们的羁绊,就不可能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这是因为只有动员群众,进行激烈的反封建斗争,彻底推翻农村封建势力的统治,才能真正完成村政改造的任务。
1944年7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发布《关于七八九十月群众就业的补充指示》,强调要在群众运动中进行反贪污、反恶搞、反黑土地的群众斗争。 为了推进群众运动的快速发展,8月,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调查减业的训令》,指出群众不真正站出来,民主政治就不可能彻底实现,村政就不可能彻底改造。 如果要在封建势力手中或暗中要求政权,就必须在群众运动中取消,改造成以基本群众为中心的民主政权。
1944年冬,召开山东省第二次行政会议,再次提出如下建议。 要真正彻底地改造村政,必须从群众运动开始。 村政改造的总目标是,使根据地所有村庄真正具有民主的实质、民主精神,干部有民主作风,人民运用民主制度,过民主生活。 1945年4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提出《关于开展民主运动的决定》,提出要以这次民主运动为村政中的基本群众特征。 5月,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又发布《关于开展民主运动的训令》,要求通过民主改造,根据地大部分村庄成为抗日民主的坚强战斗堡垒。
根据上述文件和指示,各地以县为单位制定改造计划,大胆动员群众,展开了猛烈的反封建斗争。 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的领导下,沂蒙抗日根据地这一阶段的群众斗争,比前两个阶段群众更广泛、更充分地发动,斗争进行得更深入、更彻底。 这为彻底改造村政创造了条件。
在这一阶段,沂蒙抗日根据地村政改造的基本方针是走群众路线,等各地有了群众条件后,通过群众广泛酝酿民主选举改造村政的问题,然后,不同的村子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 从程序做法上看,通常将根据地村庄分为封建统治村形式的中间村民主改造的村庄等类型,然后根据类型不同明确不同的实务程序。
结合群众运动,在群众激烈的反封建斗争中开展村政改造,是这一阶段村政改造的一大优势。 在有群众组织的村子里,通常动员群众参加斗争会,工会、农会、青救会、妇救会、妇联、儿童团、民兵分别系统地排在会场,唱歌、贴标语、喊口号,用群众的力量忏悔村子里的常规贪污和恶棍
据滨海区6个县统计,258个村展开了反恶乡保长、村长的斗争。 从1944年8月到1945年5月,鲁南区动员群众进行了5459次斗争。 在这种情况下,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村政改造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到1945年5月为止,鲁南区在8个月的群众运动中,改造了1322个村政权。 抗战胜利时,根据地中心区基本完成了民主改造,新恢复区改造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村政改造,在减收减收运动后,成为另一场广泛的群众运动,整个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工作,由此更加深入。
当然,这一阶段的村政改造也存在一点问题,最明显的表现是群众反封建斗争中出现的过火现象。 另外,地方只是人事更迭了解和落实村政改造,没有认识到是政治教育和思想建设的长期斗争,忽视了村干部的教育,缺乏村政的实际帮助和指导。 这些问题都表现出村政改造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长时间性。
从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旧政权改造和新政权建设比较成功。 通过民主改造,根据地农村政权真正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村干部的实务能力和积极性大大提高,群众民主意识明显增强,为了推进根据地经济文化建设,巩固和快速发展抗日根据地,实现中国共产党对农村社会比较有效的统治,迟早会
过去,村子里贪污浪费、随意摊派、欺压群众的现象比较多,被改造的村级干部的积极精神和模范作用为普通人民所敬佩。 泔水某村新村长当选后,首先呼吁开设农民合作社,3天内募集股金2000多元莒南某村新村长当选后,3天内借粮扶贫,共募集100多斤粮食,860斤粮食救济15户贫民,接着
村干部果敢斗争、果敢负责的意识也大大增强。 像滨海区的王白村村长一样,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多次工作,也不痛苦。 介沟官庄庄长也一样,山西头庄长虽然因病吐血,但对工作一点也不懈怠。 在1941年的日军大扫荡中,县的479个村中,能再就业的只有9%,与敌人妥协的是197个村。 但是在改造村政后,1942年的日军扫荡中,多次不能工作的村子只有… … 完全根除了倒戈为敌的现象。 这些鲜明的对照充分表明了改造村政的重要意义。
村政改造的成功实践又激发了广大村民的抗战热情。 在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村政改造中,村民参加抗战的积极性高涨,一时出现了大量不怕强敌、浴血奋斗的抗日堡垒村、模范村。 1941年12月20日,泔水县渊子崖村村民在村长林凡义的带领下,与1000多名全副武装的日本伪军进行了整日的激战,歼灭了100多人日军,获得抗日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说,他们塑造了全国村自卫战对敌的典型。 这不过是村政改造后,广大村民发挥民众威力,保卫抗日根据地的缩影。
事实上,在沂蒙抗日根据地,全体村民继位、不怕牺牲、英勇抗击日军的村落遍布蒙山麓、沂河两岸,成为保卫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力量。 可以说,如果没有村政权的改造,全民抗战的局面不可能迅速形成。 村政权的成功改造为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保障。
千年来,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广大农民的民主意识淡薄。 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村政改造和民主运动的开展,启发了农民的民主意识,提高到了群众政治参与的主动性空之前。 莒县高庄选举日,各人民都愿意在家庆祝。 到了选举的时候,家家锁着大门,男女选民几乎都到了会场。 莒县垄障庄群众选举时,村选委在选举名单上漏写了王某的名字,他生气地去提问。 “我既不是汉奸罪犯也不是精神病患者,为什么不在我这里登记呢? 沵水县王庄村选举时,有人提出万某作为候选人,但全场女选民异口同声表示反对。 看到那个样子,一位老奶奶高兴地说:“我一辈子都没见过这样的事。 个别好村庄… … 例如,滨海莒南xx区x村选举时,高达96%的市民,白发苍苍的老人和翘臀的老人拄着拐杖出席选举,不愿放弃公民权,也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 民主村选激发了农民参与民主斗争的热情,促进了农村民主气氛的形成。
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村政改造,严重打击和削弱了农村封建势力。 通过民主选举,过去把村政权交给一部分流氓和封建势力包庇、吞噬村民的现象消失了,基层政权掌握在基本群众手中。 县临边中心地区村级干部的比例为:贫农62%、中农25%、富农12%、地主1%; 莒南、丵、赣榆三县新当选村长648人,其中工人2%、贫农28%、中农45%、富农16%、地主3%、商人2%、其他4%。 真正建立了以贫困农民为主体的村级抗日民主政权。
村政改造后的农村政权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改变了千百年来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状况,农民从政了。 新民主主义的村政,在根据地已经开始实现,一部分不仅有民主形式、民主制度,而且有民主的本质,还具有相当的民主精神、民主作风。 这与敌区不同,与保区不同,与大后方不同,不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在村政改造中,沂蒙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多种结合群众实际利益和要求的改造方法,不仅调动了农民参政的积极性,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改造后的村庄按照上级指示,在村干部的领导下,相继成立改造队、互助组,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例如在1945年的大生产运动中,鲁中区的组织变更合作23153组,鲁南区8571组,滨海区14771组; 鲁中区打井6912眼,鲁南区511眼,滨海区1118眼; 鲁中区19831亩,熟荒29922亩,鲁南区104175亩,熟荒7591亩,滨海区3070亩。 农民的生产热情被激发了,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得到了推进,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在改造村政的群众运动中,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快速发展。 当时,各村普遍建立了冬学、识字班、读报小组等文化学习组织。 1942年11月,鲁中区结合村政改造开展冬学运动,到1943年春季共举办冬学2400所,学生64699人。 1943年在滨海区运营冬学2027所学校,学生72398人到1944年底,只有莒南、莒中、日照三县参加冬学、识字班的达到399974人。 各村还开展了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娱乐活动,活跃了根据地的文化建设。 在中心根据地普遍成立了农村剧团,学会了表演节目,唱抗日歌。 春节前后,根据地到处锣鼓喧天,妇女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唱着秧歌,踩着高跷,到处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新风尚。
村一级是抗日民主政权的基层组织,抗日民主政府的一切政令通过村政与广大群众结合在一起。 如果村政不好,政府的政策法令也不会得到比较有效的贯彻。 在改造村政的过程中,许多地方把过去掌握在一点流氓、封建恶霸手中的政权交给了公正的人和被压迫的阶层,构建了村政中基层群众的主体特征。 这样,抗日民主政府的政令就可以直接到达村子里,保证了法令政策在基层的及时落实和切实贯彻。
村政改造后,政府的合理负担政策、减薪减让法令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就像征收田赋、公粮的业务一样,往往几个小时就能完成一个行政村的征收工作,不仅提高了村长的业务热情,也大大提高了村政工作的效率。
村政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群众动员的状况。 在村政改造彻底的村子里,带兵出色的抵抗活动也在风生水起。 在抗日民主政府的号召下,群众纷纷签订了拥护军队条约、保卫军队计划,对军队进行了慰问和慰劳。 他们还按照上级的要求优待抗属、扶助抗属、为他们耕田、打水、打工、捐赠粮食、蔬菜、肉食、帮助贫困的抗属等。 在村政权的组织动员下,群众积极配合八路军作战,支援前线。
1945年6月,鲁中区发动夏季攻势作战,仅一区就动员民兵1800名、民工1200名,协助主力部队作战执勤。 在民主改造的村庄里,征兵办都可以超额完成计划。 在1945年春季入伍运动中,滨海区完成了9366人,达到原计划的128%。 鲁中区完成7500人,占原计划的150%; 鲁南区也有4000多人以上,达到了计划的数字。
村政改造的目的是建立抗日民主主义的基层政权。 所以,它不仅仅是人事变动,而是政治制度的完全变革。 通过变革,农民在政治上翻身,把抗日民主政权看成自己的政权,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深刻影响了抗日战争乃至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
总之,在艰苦抗战时期,沂蒙抗日根据地各级党组织在中共中央和山东分局的领导下,比较成功地完成了村政改造,在广大农村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村政,实现了抗日根据地农村社会的重构和比较有效的统治,维护了农民的切身权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民主。
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村政改造是全国各抗日根据地村政改造的缩影,其村政改造的具体实践及其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它所探索的基层民主政治的具体实现形式,为今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基层民主政权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文:《“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村政改造”》
免责声明:学习兴国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