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备荒、为人民”和三线建设”
备战、荒废、为人民做准备,是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推进三线建设大战术时提出的一大口号。
准备、准备不足、为人民着想的口号,在当时的中国家喻户晓,在人民解放军中更是人人皆知,并以此为己任。
无论是在响亮的号角声中,还是遍布城乡的标语中,到处都能听到和看到这七个字。 这个七个字的口号,是当时人们最常引用、最常引用的毛主席语录之一。
那么,这个口号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其背后有什么重大的历史经过?
毛泽东为周恩来概述了准备、准备不足和人民提出的口号
准备、准备不足、为人民提出的口号,与1965年前后中共中央主持制定三个五年计划有密切关系。
进入1964年后,毛泽东对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计划有了一点新的想法。 当时,中国周边形势日益严峻,他强调要大大加强对战争准备问题的照顾和重视,加强三线建设。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三五计划调整投资项目和主要生产指标,为应对帝国主义的快打、大打做准备,抓紧时间将三线建设在一定规模的战术大后方。
1965年6月l6日,毛泽东在杭州汪庄听取了余秋里关于编制三五计划的报告。 在余报告三五计划的投资规模时,毛泽东指出必须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 他说:
我觉得五年间1080亿元的建设规模太大了,剩下的余地太少了。 不搞几个项目就能打歼灭战,长大了也不能歼灭。 千亿,不要创造下一个八百亿,九百亿。 一九七零年哪个指标不用那么多,粮食能达到四千八百亿斤? 必须考虑大灾害和大规模的战斗怎么办。 钢600万吨就可以了。 如果你的这个数字不被压住,就无法压制任何激进分子的荒唐指挥。 看到大家都想多做,你们也想多做,向老百姓征税征收粮食,多了就吵架了,不行。 这是大致的问题。 根据客观可能性工作,不能超过客观可能性,要根据客观可能性留有余地。 有空就要大,太小。 要留有余地在老百姓那里,不能对老百姓太紧。 总的来说,第一是老百姓,不能失去民心; 第二个是战争,第三个是歉收。
8月23日,周恩来在国务院第158次全体会议上作了如下发言。
主席建议我们观察三个字,观察战争,观察灾害,一切作为人民来观察。 这三句话,我想凑在一起口感好,是为了准备、准备不足、人民。 必须考虑这三个因素。 脱离老百姓没有出路,那么做就脱离老百姓。
周恩来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了毛泽东所思考的三个要点,这就是准备、准备不足、为人民而提出的口号的最初由来。
周恩来的概括得到了毛泽东的赞同。 根据现有文献,1966年3月12日,毛泽东就农业机械化问题致函,正式提到了这个口号。
毛泽东说。 “农业机械化问题必须与准备、准备不足、人民联系在一起。 否则,即使地方有条件也不能热心工作。 第一,为战争做准备。 人民和军队,没有先吃饭后衣服就不能打仗。 否则,即使有枪也没用。 第二,遭受备荒、歉收,地方没有粮棉油等储蓄,依靠外省接受援助,很难长久。 一遇到战争,困难就更大了。 而且,地方的荒年,在每个省内总是不可缺少的。 几个省加起来看,必须多使用。 第三,国家积累不能过多。 为一些人民至今粮食还不够,衣服没怎么考虑。 另外,要为全体人民分散储备,为准备不足着想。 三是为地区储备资金,扩大再生产。
毛泽东特别提到准备、准备不足、为人民提出的口号,意在提醒中央和地方同志要持续认真贯彻。 他强调说:
现在,准备、准备不足、为了人民(这是最高且为国家的方法,还是人民足够,你缺哪个的老话) ),但是,能否持久认真地执行它,还是
1967年4月,由于准备、准备不足和人民口号,作为毛主席语录在人民日报正式发表,很快在中国大地上被多家媒体转载。 这个口号随后多结合深挖、广泛储备粮食、不称霸而被采用,一时间成为了我国国际战术防御思路的总体概括。
紧张准备的原因: 60年代中国周边的战争阴云密布
毛泽东在把人民放在首位的基础上,为什么要把准备放在如此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三线建设战术的实施? 那是因为当时中国周边的战争充满乌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必须对这一局势做出战术选择。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刚刚经历了三年的暂时困难,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期,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来配合国内的调整。 但是,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不仅不稳定,反而越来越起伏不定。
未雨绸缪毛泽东时刻关注着这些外部挑战,思考许多问题背后的关联、本质、方向,思考应对措施,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安全日夜操劳。 三线建设的决定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做出的。
这一系列外部挑战可以从1962年中印边境爆发的短暂冲突中谈起。 1962年10月17日,两万多名印度匪军在中印边境的东、西两级发起了大规模攻击。 当天,毛泽东召集中共中央会议,果断决策进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 中央军委立即下达了关于歼灭入侵印度军队的作战命令。 10月20日,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东、西两级发起自卫反击。
这场自卫反击战进行了一个月,前后是1962年10月20日至29日为第一阶段,11月16日至21日为第二阶段。 自卫反击战开始后,中国边防军在东、西两线的作战迅速取得了很大进展。 在中国边防军的英勇反击下,印度军队随后的攻击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通过两个阶段的反击作战,中国边防部队在东线夺回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全部领土,在西线肃清了印度军队的所有入侵据点,中印以前传来的习性边界中方全线推进至距离边界20公里的地方,取得了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的彻底胜利
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为了保卫中印关系大局,保持外交斗争的主导,11月20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的研究决定是,中国边防部队全线自主停火,自主后退。 截止到1963年2月28日,中国已经完成了边防部队的全部后退计划和民政检查站的部署。 这向世界表明了谁热爱和平,谁渴望战争,获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和战术上的主导权。 这次反击作战,让帝修反头子的反华阴谋有些受挫。
印自卫反击作战是中方在长期忍耐但无法忍受的情况下的首次有力应对。 1959年以后,印度方面不断挑起边境纷争,其背后有着诸多纷繁的国际背景,与海外反华势力企图插手中国西藏内政密切相关,印度右翼势力对中国采取咄咄逼人的攻击战略。 中国军队胜利自主撤退,但此事余波未平。 美帝、苏修极力歪曲事实经过,谴责中国政府。 中印之间发生的这场军事冲突随后带来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
中印边境冲突后,中美、中苏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极为复杂的变化。 不久,中苏论战也拉开了序幕。
中苏关系的恶化给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日益频繁的中苏边境事件,进一步引起了中方的担忧,恶化了中国周边的安全局势。
在新疆,从1960年开始,苏修叛徒集团不断在边境引发事件。 自1960年8月苏修在中国新疆博孜艾格尔山口附近引发首次边界事件后,中苏边境地区不再平静。
据统计,从此时起至l964年10月,发生了1000多起边境纠纷。 1962年3月至5月间,新疆伊宁、霍城、塔城等地区出现6万多居民在苏修策下越境前往苏联的情况。 1962年在中印发生的边界战争,进一步恶化了风雨飘摇的中苏关系。
中苏矛盾的激化,特别是边境冲突的激化,使中共中央逐渐认识到,如果在其他战术方向上发生战争,苏联将不再作为中国坚定战术的后方。
1964年4月9日,当时的军事委员会秘书长、总参谋长罗瑞卿向毛泽东提出了在新疆防止苏联军队攻击的准备方案,就是这种深深的担忧的表现。
中国当时面临着多方面受敌的险恶形势。 于是,毛泽东开始思考调整战术布局,加强战术后方这一更深层次的问题,变得必要起来。 中印、中苏关系的恶化,可以说是之后中国重新调整战术部署,推进三线建设,抓紧做好准备的重要原因。
但是,当时的中印、中苏关系已经陷入困难境地,即使边境发生局部军事冲突,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始终对中国的第一战术对手仍然是美国持冷静的评价。 特别是越南战争的扩大化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警惕,他和其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直接促成了全面开展三线建设的决心。
1964年北部湾事件之前,美国持续增兵进军南越南,引起毛泽东的担忧。 美国方面是北纬17°; 线作为不会与中国直接发生军事冲突的红线守护。
但是1964年8月5日北部湾事件发生后,事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位于北纬17°; 越南战争对北越南实施了大规模轰炸,导致严重升级。
1965年3月,美国向岘港派遣海军陆战队登陆,随时准备进入北越南。 美国军用飞机不断入侵中国海南岛、云南、广西上空,投掷炸弹,发射导弹,打死边防士兵,露骨地对中国造成了战争威胁。 北部湾事件是越南战争的重大分水岭。
美国国会于1964年8月7日通过北部湾决议案,授权总统在他的评估中使用包括武装力量在内的一切手段处理此事。 这实际上给了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有权力不宣战就发动战争,所以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美方不断挑战中方战术底层和美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必须为可能爆发的战争做好准备。
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中共中央实务会议在北京举行。 在这次会议期间,毛泽东正式提出了三线建设的战术任务。 5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屋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首要提出两个问题。 一个是对三线建设缺乏观察,另一个是对基础工业缺乏观察。 毛泽东说:
一线是沿海,包钢到兰州的一条线是二线,西南是三线。 攀枝花铁矿决心把我们的工资都干了。 原子弹爆炸时期,后方没有不行的。 要准备登山,去山里需要某个地方。
在毛泽东的直接推动下,新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拉开了帷幕。
激烈的三线建设:以可能挨打为出发点进行配置
三线地区包括基本属于内陆的四川(含重庆市)、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和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偏内陆的一部分,共涉及13个省区。
西南、西北地区(川、贵、云和陕阙、甘、宁、青) )称为大三线,各省自身靠近内陆的腹地称为小三线。 大三线建设是关键。
为了全面推进三线建设,国务院进行了确定性分工。 三线建设的新扩建工厂,由国家计委负责。 一、二线向三线地区搬迁的重要工厂,为国家建设委员会负责的三线建设提供原料、设备,由国家经委负责。 在此基础上,1964年9月,国务院成立三线建设支援和检查小组,负责整体组织、统一、督促和检查三线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
1965年3月、1966年1月、1966年3月,中共中央先后批准设立西南、西北、中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分别由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中南局第二书记王任委员会主任。
在各大局三线建设委员会下,各省、自治区也将成立相应的三线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人均为当地主要领导。 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由充实有力、分工确定的三线领导机构,对较有效地调动各方面资源,全力推进三线建设的开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随着勘察、勘探、选址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三线建设要点不断突出,分别包括:
建设攀枝花、六盘水、酒泉三大钢铁工业基地;
建设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武器工业基地
要点建设昆、贵昆、川黔三条铁路线;
建设三线动力系统等。
从1964年开始到1965年,短短不到两年,三线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西北、西南三线部署的新建、扩建、继续建设大中型项目达300多个。
1966年4月17日,余秋里在给中央的报告纲要中,详细介绍了三线建设前两年各方面工作的重要进展。 其中说: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说明,原来设想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有可能提前两年实现。 就建设而言,大小三线的几个重要项目,现在可以提前一两年建成。
攀枝花铁矿1968年基本可以建设年产650万吨矿石的能力,甘肃酒泉镜铁矿1968年可以建设年产350万吨矿石的能力。
贵州省六枝、盘县、水城三大煤矿区,原计划1970年达到770万吨的生产能力,1968年有可能达到这个水平。
冶金工业在大三线协助国防工业的项目,除连义薄板工厂外,其他都可以在1968年完成或基本完成。
刘家峡水电站是原定于1970年安装的第一个22万5千瓦的机组,1968年可以安装。
… …
报告振奋人心地汇报进展:就生产而言,1970年的主要生产指标,大部分在1968年完成,也有明年完成的。 其中,钢、棉纱、石油、棉花1967年可达到1970年计划指标; 煤炭、发电量、有色金属、机床、化肥、粮食等1968年可以完成全年的规划指标。
报告肯定地说: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三年内完成原定的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是完全可能的。
三线建设在前两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三五计划在三年内完成,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猛烈的三线建设,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 累计投资2000多亿元,数千万劳动大军,波及13个省,跨越16年3个五年规划期,共建设了ll00多家大中型矿山公司、科研机构和大学。 特别是三线建设强调了对工业体系的投资,为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一个成绩:
在三线建设过程中,建成了川黔、贵昆、成昆、湘黔、襄渝、阳安、太焦、焦枝和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的10条干线,以及部分支线和专线,共新增铁路8046公里。
建成贵州六盘水、四川宝鼎、芙蓉、陕西汉城、铜川、河南平顶山等50多个煤矿区,新增原煤开采能力11211万吨;
建设葛洲坝等大中型水、火力发电厂68座;
新建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公司984家、有色金属工业公司945家;
等等,不胜枚举。
西昌、攀枝花属于大凉山彝族地区,费孝通1991年到那里考察后感慨地说,三线建设使西南荒塞地区进步了整整50年。
通过三线建设,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初步建成了相当规模、门类齐全、产研结合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这样坚实的战术后方,为国家的长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对中华民族的长期繁荣和快速发展来说,这是在现代的功绩,是千秋的伟大壮举。
三线建设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成千上万三线建设者,他们动人的事迹汇成河流,见证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顽强精神,值得世世代代中国人缅怀和继承。
广大三线建设工作人员弘扬共产主义精神,把三线建设视为神圣事业,不管有多少困难都全力以赴。 有了命令,房子就可以留下来背着背包,马上赶到党指定的地方。 行动的速度,不亚于人民军队接到战斗命令。 在任何困难的条件下,都不退缩,不逃跑,勇敢面对困难,充分展现了献身精神。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战术家。 自从1961年向南越南派兵以后,他就已经关注着对方的动向。 很明显,毛泽东当时做出的许多预见是极其准确的。
例如,1963年8月29日,他指出吴庭艳是美帝国主义忠实的狗。 但是,如果一个爪牙已经失去了它的作用,成为美帝国主义推行侵略政策的累赘,美帝国主义就会不惜换另一个爪牙。 在他预言的短短一个多月后,1963年10月初,肯尼迪决定废除吴庭艳政权。 11月初,吴庭艳兄弟俩在政变中被杀害。
例如,毛泽东最初在中央决策层面强调三线的重要性是在1964年5月,而越南战争的转折点——北部湾事件是在那年8月。 这三个月的提前量为准备工作争取了极其宝贵的时间,充分表明毛泽东的预见是极其准确的。 他当时已经准确推测了美国的战术意图,着手准备战争。 如果没有这样的战术评价和之后的准备工作的努力,其结果就不难想象。
可见,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作出加强准备、推进三线建设的决定,不是一时之举,而是有充分的历史和事实根据的。 人们不能以没有发生事后战争的结果,轻易责怪前人做出的决定。
历史的奇妙之处往往在于事与愿违,从某种意义上说,做好准备恰恰是为了不做,做最坏的准备,才能赢得最好的结果。
对此,1963年9月,毛泽东在有关部门送审的《关于工业快速发展问题》初稿中写道:
我国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共一百零五年间,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了我国,打了我们,但最后,也就是除了抗日战争以外,除了国内外各种理由都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还签订了一次丧权辱国条约 … 这里有不打仗的可能性,也有不打仗的可能性。 但是,必须以有可能被打为出发点,安排我们的员工& hellip & hellip; 否则我们会犯错误。
1965年6月,毛泽东这样说过。
一个事件,看起来没那么简单。 三线建成后有人想打仗,我想美帝国主义不会等你了。 那不是转移我们的意志,等你建成再打吗? 如果不能建设,就可能战斗,建设也可能不战斗。 双手需要准备。
相反,如果不在那样紧张的环境中积极准备,而是坐下来等待情况好转,也许谁也不能保证当时已经密集的战争阴云会真正消失。
正如准备、准备不足、应该为了人民口号而表达的那样,准备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康福利。 作为中国这样的大国的决定者,在对战争的问题上,决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要有辩证的思考,从最糟糕的地方下手准备。
虽然当时没有发生战争,但这充分的准备无疑是必要的选择和努力。 或者,正因为做了积极的准备,帝修叛才是战争阴谋… … 这是三线建设决定留给后世的宝贵经验。
本文:《““备战、备荒、为人民”和三线建设”》
免责声明:学习兴国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