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等怎样决定打破西方封锁和包围”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等人为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包围和封锁,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定。 这些思想和决定对维护中国国家的安全和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意义。
01
毛泽东等战后国际形势的解体,以及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和包围的战术思考
毛泽东在与日本外宾的会见中说,二战结束后,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 最突出的是美国的力量增强了,这是美国和全世界人民的对立。 强大的美国,对外实行战争政策和侵略政策,到处欺负别人,损害别人的利益。 美国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巴格达条约组织、东南亚条约组织,相继策划了美日安保条约、美韩共同防御协定、美台共同防御协定等的签订。 美国还打算在欧洲、亚洲、非洲、美国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多个军事基地,建立包围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锁链。 美国的这种方法不仅威胁中国,也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毛泽东对此评论说:“像美国这样的大国不和平,我们就不和平,大家也不和平。” 他还说,美国一旦有机会,总是要整治我们。 他指出,为了战胜美国这样强大的对手对新中国的威胁,我们需要和平环境,需要朋友。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那些国家能成为新中国的朋友吗? 毛泽东等人分析了战后的国际形势,认为世界可以分为两个阵营和三个国家。 两个阵营是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 三个国家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和两个阵营之外的许多中间国家,如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 周恩来在一份报告中,从另一个角度将这些国家称为和平中立派,以区别于美国这个主战派和英法等维持现状派。 毛泽东、周恩来的这种解体,富有创造性。 与苏联把世界分成两个阵营的主张不同,它符合战后国际格局的实际,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团结起来,赢得越来越多的朋友,打破西方国家的包围和封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之间。
毛泽东等人认为,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解体,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兄弟国家,是我们的朋友,应该建立友好同盟关系。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是我们的敌人,但也可以工作。 例如英、法、日等国与美国矛盾,需要区别对待。 毛泽东设想经过几年后,包括英国在内获得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中美、加拿大、墨西哥等北美,使他们脱离美国,孤立美国。 即使在美国内部情况下,毛泽东也认为不统一。 他比如说,50支香烟,一半是共和党,一半是民主党。 共和党二十五支中有几支是艾森豪威尔派,有几支是麦克阿瑟派、诺兰派。 民主党的几十支也没有统一。 这证明了人民不想打仗,所以这里面有复制品。 周恩来强调“要研究帝国主义的矛盾,同时要利用这个矛盾。” 我们要和所有渴望和平的人合作,孤立哪个好战分子,那就是孤立美国当局,第一是那里急于开战的派系。 在国际上,我们如果能实行这个方针,在和平这个问题上团结起来,就和他建立关系,保卫我们的国家,保卫社会主义。
以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为代表的中间国家,在两个阵营之间奉行和平中立政策。 和平,就是主张世界和平,反对战争; 中立就是不参加各种军事集团。 毛泽东等人认为,这些国家在思想上和制度上与新中国不同,但有几个共同点,第一我们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大家都有共同的感情,这就是反对殖民主义,一个共同的愿望是,我们逐渐独立 这些情况决定了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首先印度的对外政策是和平政策,它不仅与美国的战争政策有所区别,也与英国的实力维持现状的政策有一些不同。 因为,这些国家是我们的联盟军队,同时也是应该努力争取的朋友。 与这些情况相比,毛泽东等在许多场合反复指出,必须为中间国家工作,从印度到日本,我们必须工作,扩大我们的阵营。 由于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在这些中间国家有着广泛的影响,刘少奇特别强调,我们必须与他们一道为加强国际和平、反对战争而努力。 另外,毛泽东等也认为,这些国家在经济上受到帝国主义一定程度的统治,在内外政策上不可能不受帝国主义的影响。 因为,这些国家采取的中立角度容易动摇。 与这种情况相比,刘少奇指出:“我们要帮助他们多次重申和平中立政策。” 加强其坚固性,克服其动摇性。 虽然他们愉快地加入我们的阵营不现实,但有可能帮助他们多次恢复和平中立的角度。 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角度必须坚定,战略必须灵活,态度必须友好,有助于坚定他们的中立主义角度。
团结一切渴望和平的力量,孤立和分化美国霸权政策的总方针下,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友好同盟关系,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中间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是20世纪50年代的毛泽东等国 这个战术构想,在实践中一步步贯彻,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02
从新中国成立到日内瓦会议召开期间的包围和反包围的斗争
美国对新中国的想法多而复杂,曾经试图用经济援助的手段来拉拢和控制。 1949年6月,司徒雷登委托人给毛泽东留言。 美国一次可以向新政府贷款50亿美元。 条件是新中国必须采取中间态度,不能完全亲索。 1950年3月15日,艾奇逊在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演讲中表示,中国应该从美国而不是苏联获得融资援助,但中国必须维持以前的中美关系。 这显然是以美援为吸引力诱饵,期望新中国成为其附庸。 对此,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作出了坚决的回答。 亚洲人民自己的事情应该由亚洲人民自己解决,任何时候都不能让太平洋彼岸的艾奇逊这样的美帝国主义者干涉。 美国政府这个阴谋破产后,进一步敌视中国,对中国采取军事包围、政治孤立、经济封锁相结合的政策。
在军事上,朝鲜战争爆发后,干涉朝鲜内政,并且让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成了美国政府对中国的公然直接武装侵略行为。 此外,美国还介入了印度支那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积极支援日本和一些亚洲国家在太平洋地区建立了军事体系,对新中国形成了新月形的包围圈。
在政治上,努力孤立中国,削弱中国的国际影响。 要求北大西洋集团和其他一点的国家在承认中国问题上要和美国一致,共同向中国施压。 美国还威胁拉美国家不得先于美国承认新中国,操纵联合国取代国民党非法占领的席位,阻碍新中国派遣合法代表。
在经济上,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与国民党集团合作,利用海空特点封锁上海、青岛、天津等沿海港口和岛屿,阻碍所有国家商船进入新中国港口。 1950年12月3日,美国宣布对中国全面禁运,不久将禁止所有在美国注册的船只进入中国大陆港口。 在美国的拉拢和压力下,到1953年春天,对中国实行禁运的国家达到数十个。
为了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包围和封锁,维护国家的和平与安全,毛泽东等人采取了审查局势,与北联苏联、东援朝鲜、南援印度、印度等周边国家实行睦邻友好的方针。
在北方,新中国在外交上实行苏联一边倒的方针。 这个方针被毛泽东称为打破帝国主义封锁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即与苏联建交,并于1950年2月与《中苏友好同盟合作条约》签订了一系列协定,以条约的形式固定了中苏友好合作关系。 毛泽东和周恩来评价说,我们是新出生的国家,困难重重,万一有帮助,也能减少战争的可能性。 这次签订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中苏两国的友谊,给我们带来了可靠的同盟国。 这样,我们就可以放下国内的建设工作,共同应对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为争取世界和平提供便利。
在东方,朝鲜战争的爆发,特别是美国的介入和干涉,直接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 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向朝鲜出动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术决策。 毛泽东指出,如果不在这个关键时刻下决心,不仅朝鲜被占领,我们自己的建设也将不可能。 抗援朝的胜利粉碎了美国侵占全朝鲜侵略中国的计划,维护了中朝两国、远东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在南方,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统治印度支那,竭力支持法国镇压印度支那人民的解放斗争。 据统计,当时法国为印度支那战争所有经费的70%由美国提供。 朝鲜停战后,美国派遣空军队人员到印度支那参战。 这对中国南部边境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面对这一形势,本着毛泽东在朝鲜停战后提出的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的方针,中国政府一方面在道义上和物质上给予了印度支那人民极大的反殖民主义斗争。 另一方面,在政治和外交上为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在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与苏联和越南一起,团结印度等国家,得到英法的支持,促成了会议的一系列协定的签订,推动了印度支那的停战,也大大缓和了中国南疆的外部压力。
朝鲜战争和印度支那战争表明,美帝国主义构成远东和平的最大威胁,这是亚洲人民共同面临的首要问题,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反复出现的和平中立对我们有利。 一旦开始了大战役,他们就有可能不参加,如果包括那样大的地区和人民在内的国家不服从美国的战争集团,美国就很难一直战斗下去。 因此,有必要和他们建立统一战线,目标是在东南亚建立安全的环境,让美国不要有干涉的借口,让我们能够相互和平相处。 按照这一观点,新中国实行了北联苏联、东援朝鲜、南援印度支那,加强了与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关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与印度等国建立外交关系。 新中国成立之初,首先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之后,通过谈判与亚洲和北欧的一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印度、印度尼西亚和缅甸都是1950年首次与新中国建交的中间国家。 毛泽东等非常重视与印度等国建交。 他在接受印度和缅甸驻华大使国书提示时,高度评价双方建交,表示这种真诚的合作将大大有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周恩来在外交部的一次演讲中,对外官员说:“被派往印度工作是一项巨大的任务,好的是9万人的大团结。” 新中国和印度等海外邦交关系的建立,是对美国孤立的中国阴谋的有力反击。
(二)和平共处五项大致明确解决国家关系的基本标准。 中国与印度等国家在许多方面有共同点,但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和历史原因,需要应对的问题也不少。 如何大致处理这些问题,解决两国关系,是毛泽东等国一直重点考虑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提倡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所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根据这一思想,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要解决中印两国关系的大致情况、领土主权的相互尊重、互不侵犯、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的大致情况。 他在谈话中说:“通过这些大体,中印两国的关系一天比一天好。 一些成熟未决的问题一定会得到顺利处理。 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 两国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指出,这五个项目大致相当。 随后,中美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也同样确认了这五个项目大致情况。 和平共处五项的大致明确,为当时中国与印度等周边国家进一步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比较有效地处理彼此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三)在国际斗争和解决国际问题时,与印度友好合作,相互支持。 印度是亚非国家中非常有影响力的国家,是周恩来的话,处于关键地位。 毛泽东等十分重视在国际斗争中争取印度的支持与合作,遇到重大问题时将及时与印度交换意见。 这项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例如,在朝鲜停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这两个热点问题上,中印两国取得了一致意见,在日内瓦会议上与苏联等国家一道,与美国等国进行了坚决的战斗。 印度还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处理中国公民在美国的回国问题上给予了中国大力支持和多方面的合作。
(四)积极与其他一点周边国家开展经济接触和交流。 锡兰是南亚各国中首次向新中国派遣政府贸易代表团,签署贸易协定的国家,双方从1953年开始大米和橡胶的贸易。 1953年底,中国又迎来了印尼经济代表团,双方签署了贸易协定。 第二年,印度尼西亚开始向中国出口被美国禁运的橡胶。 1954年4月,中美之间也签订了三年的贸易协定。 这一时期,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往来非常有限,但意义非常重大,成为新中国打破美国禁运政策的重要突破口。
从新中国成立到日内瓦会议召开的短短几年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坚决做出了有力的反包围、反封锁的正确决策,积极迅速地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打乱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包围和封锁新中国的企图,维护了国家的和平与安全
03
日内瓦会议结束后,将迅速发展与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作为反包围的第一突破口和重要战术步骤
日内瓦会议结束后,国际形势有所好转。 但是,美国在朝鲜战场和印度支那战场失败后,将远东侵略和干涉的重点转向了中国。 1954年9月,美、英、法、澳、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签订了《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 同年12月2日,美国与台湾当局在华盛顿签署了《共同防御协定》。 这两个文件,连同迄今为止签订的美日安全保障条约和美韩共同防御协定,从东南方向对中国的安全保障构成了直接威胁。 这一时期美国远东侵略政策的优势在于‘ 亚洲人搞亚洲人的鬼把戏,实现他们侵略扩大的恶毒阴谋。 毛泽东在与巴基斯坦总理斯拉瓦迪谈话时说:“你知道我们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吗? 仅在日本,美国就有800多个军事基地。 南朝鲜、台湾、菲律宾和南越南都受美国控制。 美国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 从那时起,中国将利用日内瓦会议后的有利形势改善与英日等西方国家的关系,致力于与亚非国家特别是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泰国、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的迅速发展 毛泽东曾生动地论述过亚洲各国团结的重要性。 他说。 “美国想要武装日本,利用日本,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日本现在像一匹骑着别人的马,也许有一天会把骑着这匹马的人摔下来,自己乱跑。 只要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缅甸等亚洲国家自身强大,同时团结筑墙,日本这匹马就无法跳跃。
这一时期,毛泽东等主要从四个方面推动了中国与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友好关系的迅速发展。
首先,通过高层互访,进一步增进相互了解。
日内瓦会议后,中国的外交方针从打扫房间请客变成了必须出去。 这是周恩来根据日内瓦会议期间注意到的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向中央提出的。 周恩来讲:本来想再关上一年的门,现在好像关不上了! 新中国的声誉很高,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与国际事务,有关闭的趋势。 毛泽东非常同意这个看法,“关不上门,关不上,而且必须出去。
开门后,最先开始的是与印度、缅甸的高层互访。 1954年6月,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访问印度和缅甸。 10月和12月,应周恩来的邀请,印度总理纳尔夫和缅甸总理乌恩分别访问了中国。 毛泽东和周恩来与他们进行了多次会谈,阐明了中国和平的角度,谋求与东南亚人民友好合作的愿望。 毛泽东说。 “我们现在需要几十年的和平,至少几十年的和平,来开发国内的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 我们不想打仗。 要是能创造这样的环境就好了。 赞成这个目标的人,我们都可以和他合作。 经过接触,印度、缅甸领导人对新中国有了新的认识。 吴努力对毛泽东说:“我们对大国感到害怕。 但是,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后,缅甸人民的这种恐惧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 也告诉了毛泽东。 “不知道在中国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害怕遇到希特勒这样的人,说话的时候拍案叫绝。 但是现在我意识到我的恐惧是没有根据的。 对于这几次恳切的谈话,我很高兴。
周恩来随后在总结外交实务经验时,高度评价通过高层互访的方法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了解。 他说。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领导人之间的接触是加强各国之间的了解和信任,缓解国际紧张局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这在中国与许多国家的接触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说明。 我清楚地记得,中印、中美、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之间迅速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里程碑之一是双方领导人的互访和联合发表的声明。
其次,积极支持印度提出的建立和扩大和平区域的主张。
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时,尼赫鲁提出要建立和平区域,首先在我们地区东南亚消除分歧。 他说。 “和平区域是指这个区域中的国家都是中立的,这个区域没有军事基地,没有干涉,没有侵略,鼓励和平。 周恩来立即表示支持这一主张,“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 不久,周恩来在与印度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门农的谈话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个问题。 他说。 “这个地区应该包括东南亚的所有国家,不应该包括国家。 如果有国家,那就不是集体和平,而是对立不断。 这句话清楚地揭示了中国的主张和美国为建立东南亚条约组织而策动的根本区别。 毛泽东随后在与涅夫会谈时表示,建立和扩大和平区域是一个好口号,我们表示赞成。 在中国的支持和影响下,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对亚洲有重要影响的国家没有参加东南亚条约组织。
之后,为了实现建立和扩大和平区域的主张,1955年中国政府积极支持和参加了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提出的第一次亚非会议。 这次会议为中国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使中国领导人能够与许多亚非国家的领导人广泛接触,阐明自己的角度和主张,争取他们对新中国的理解和支持。 正如周恩来后来向中央报告的那样,在亚非会议期间,我们与不同类型的国家进行了接触。 我们按照中央的方案,寻求共同点,耐心讲道理,尽一切努力寻求一致协定,并向所有与会国表示敬意。 这是因为博得了参加国的很多好感,反共反苏最激烈的国家也多少改变了他们对新中国的成见。
第三,加强与泰国等国的信息表达。
泰国、巴基斯坦和菲律宾曾是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参加国。 毛泽东等为此不对它们采取排斥态度,而是进行具体的解体,这些国家认为,与美国和西方的一些国家不同。 他们采取这样的角度,一方面是因为受美国控制,一方面是中国是大国,像泰国这样的小国可能对中国有些恐惧。 因此,如果可能的话,我们会努力和他们搞好关系。 亚非会议召开前,中国通过印度、缅甸等国传达了信息,向泰国政府表达了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的愿望。 毛泽东等人在与内尔夫、乌努等的对话中,首先请他们表达了两个意思。 一是表明我们对东南亚国家的政策是一样的,对泰国也不例外。 只要和东南亚各国一样对待我们,我们就想和印度维持和建立友好关系。 我们不想看到他们敌视我们。 如果他们还有困难,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我们都想等待。 二是暴露了美国政策的本质和危害。 美国想通过军事同盟左右亚洲各国的命运,反对共产党是其口号和主题,实际上他是反对这些中间的国家,是我们阵营和美国阵营之间的这些中间国家。 欺凌它们,控制经济,在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都是让这些国家变弱比较好。 如果美国达到目的,首先受害的是美国在那里建立军事基地的国家和这些国家的人民。
亚非会议之后,原本对中国持怀疑和反对态度的国家对中国的看法略有改变。 1955年下半年,泰国、巴基斯坦、菲律宾、锡兰、柬埔寨等国相继派出代表团访问中国。 毛泽东等人亲自会见了代表团成员,与他们进行了友好的谈话,做了许多说服和说明。 毛泽东在与巴基斯坦大使的谈话中说:“你们签订了马尼拉条约。 我们害怕的不是巴基斯坦、泰国、菲律宾,也不是英国和澳大利亚,而是美国。 我知道现在巴基斯坦加入马尼拉条约集团是因为害怕中国的侵略。 我们希望逐渐了解中国不会侵略,消除误解,改善关系。 毛泽东还对泰国客人说。 “现在你们正处于困难之中。 要慢慢来,就必须按照现实情况行动。 有时候有必要对美国说好话,说坏话。 我们理解。 你的国家到底要怎么办? 这是你们的案子。 我并不是成为你们的参谋长,但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你们站在我们这边不知所措。 站在美国一边,我觉得叫美国的朋友也不怎么生气。 走印度的路就妥当了。 周恩来也说:“泰国的困难什么时候处理,我们什么时候和他谈谈。 在条约未签订之前,我们想在五个项目的基础上大致工作。 这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深深地感动了对方,增进了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泰国、巴基斯坦等国仍留在东南亚条约组织,但宣布对中国友好,决不参加侵略中国的战争。
第四,稍微有步骤地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
毛泽东在与涅夫和印度尼西亚总理沙特罗·阿米佐约的谈话中表示,要建立和扩大和平区域,就必须消除引起怀疑、妨碍合作的一些因素,必须采取步骤消除我们之间存在的理解和障碍。 在这方面,中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为了处理与印度之间存在的西藏问题,1953年底,中国政府通过谈判与印度政府签署了《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 周恩来评价说,该协定不仅加强了中印两个伟大国家之间的关系,也为亚洲各国之间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案例。 为了处理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之间存在的华侨双重国籍问题,亚非会议期间,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与印度尼西亚外长苏纳约签署了双重国籍问题公约。 该条约被称为亚洲国家和非洲国家之间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处理复杂问题的另一个好事例。 毛泽东说,对于当时还没有有条件处理的问题,例如与印度、缅甸等国的边境问题,将来应该处理,以后可以处理。 总之,必须确保双方的好处不被破坏。 这样,周边国家逐渐了解了中国处理问题的诚意和角度。
日内瓦会议结束后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中国与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有了很大的快速发展,周边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中国与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成为世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案例。 保持中立和不参加军事集团和同盟的主张在亚洲许多国家得到了普遍的支持,成为当时国际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趋势。 美国通过亚洲人打亚洲人来包围中国的阴谋彻底破产了。
04
毛泽东等人领导的这场反封锁和包围斗争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
今天,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美关系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但美国政府霸权主义的本质和战争政策并没有根本改变,持续或隐含地威胁着世界和平和中国的国家安全。 应对这样的对手,必须考虑各种各样的复杂因素,制定正确的国际战术。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等人领导的这场反包围斗争的实践,仍然为我们今天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制定和贯彻正确的国际战术提供了值得借鉴的重要经验。
第一,具体分析世界格局和总体快速发展趋势,有基本准确的评价,并以此作为明确的政策和任务出发点。
第二,必须在正确认识、拆解和研究国际错综复杂、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基础上,完全利用这些矛盾,与一切可能希望和平或获得和平的力量合作,使不利因素成为有利因素。
第三,观察广泛结交和获取越来越多的朋友,包括拥有各种社会制度的国家,特别是持有中间观点的国家,寻找相互的共同点,寻求共同点,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第四,在解决国与国关系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加强高层互访,对暂时存在误解和困难的国家,也可以耐心细致地等待和提醒,通过朋友间接表达信息。
作者:廖心文,原中共中央研究室研究员
资料来源:《党的文献》,2008年第4期
本文:《“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等怎样决定打破西方封锁和包围”》
心灵鸡汤:
免责声明:学习兴国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毛主席三大声明撼动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