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中的“喀秋莎”:“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
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的喀秋莎火箭炮。
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境作战70周年纪念日。 最近,笔者再次走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展览室,追寻志愿军艰难而气势磅礴的历史,寻找载有血与火、胜利与荣耀的功勋武器。
在负一层的武器展示室里,绿色的吉斯151的搬运车静静的站着,架设在屋顶上的轨道上安装了几枚火箭弹。 从以下证明牌可以看出,这是曾驰名天下的bm-13型火箭炮,俗称喀秋莎火箭炮,曾用于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
喀秋莎火箭炮是什么样的火炮? 它是如何出现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的? 那个在当时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本期,一起走近看看吧。
1941年7月14日,德国中央集团军攻占了苏联的奥尔沙。 战斗结束后,德军开始用缴获的苏军列车装载物资。 突然,猛烈的炮火铺天盖地而来。 一瞬间,列车和整个车站都成了废墟,德军伤亡惨重。
因为不知道什么样的火炮会在短时间内落下这么多炮弹,德军将士曾被称为恶魔火炮。 直到莫斯科会战开始,德军才首次扣押了卡车上的火箭发射器,揭开了这个秘密武器的神秘面纱。
1939年,苏联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枚火箭炮,并秘密地命名为bm-13型火箭炮。
这是多体管的自行火箭发射器,发射器的主体是车载多轨道定向器,利用电子点火法点燃火箭弹尾端的推进装置发射弹药。 火箭弹战斗部装有tnt炸药,落地后发生剧烈爆炸杀伤目标。 一次可以同时发射16枚132毫米弹径的火箭弹,最大速度为355米/秒,最大射程为8.5千米,可以分别发射,也可以部分连射,7-10秒内发射16枚火箭弹,再次装填
这种火箭炮是由沃罗涅奇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的。 共产主义国家这个词俄语的第一个字母是k,所以这个工厂把k字印在炮车上作为我厂的代号。 这种火炮在当时是新式武器,绝对机密,甚至操作员也不知道正式名称。
士兵们沉迷于这个炮,看到炮架上的k字,联想到当时苏联流行“喀秋莎”这首歌,由于喀秋莎本身就是苏联女儿的常用名字,所以给那个炮取名喀秋莎。
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军用多门喀秋莎火箭炮与德军炮兵对垒,一瞬间火光闪耀,炮声隆隆,德军火炮目瞪口呆。 1945年柏林战役中,苏军以喀秋莎火箭炮为近战刺刀开辟了道路。 他们把枕木铺在喀秋莎火箭炮后轮下,降低发射立场,进行平射。 坚固的建筑物和顽固的德军在炮火下化为废墟。
苏德战争期间,喀秋莎火箭炮折磨了德军很久。 由于发射音酷似管风琴弹奏的声音,德军被称为斯大林管风琴。
右上:喀秋莎火箭炮后视图左下:喀秋莎火箭炮前视图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从鸭绿江偷偷入朝。 之后,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爆发。
相对于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志愿军的武器装备落后,特别是重火力不足。 但是,志愿军凭借钢铁的意志,顶住了联合国军猛烈的炮火攻击,取得了前三次战役的胜利。 第四次战斗开始时,志愿军迎接了苏联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 志愿军将120门火箭炮部署在炮兵21师,管辖5个连队。
1951年9月1日,志愿军27军79师235连队对后洞阵地美军展开反击作战。 夜幕降临,炮兵21师203团秘密抵达发射阵地,准备就绪。 指挥官一声发射了24门火箭炮,一眨眼,蜥蜴落入美军阵地,造成美军死伤惨重。 235团立即发起冲锋,一举夺回阵地。 战后幸运地活下来的美军叫喊志愿军采用了原子炮。 这是志愿军采用喀秋莎火箭炮在朝鲜的第一战。
1951年10月初,炮兵21师202团协同作战位于朝鲜战场中心线的志愿军47军,喀秋莎火箭炮再次登场。
当时,与47军对战的是被称为美军王牌中的王牌的美国骑兵1师。 该师为机械化师,占领我添木洞、正洞阵地后,用坚固的防御工事躲避炮火。
202团使用带蛇打洞的策略,提前到达发射阵地守株待兔。 47军先扫射美军阵地,吹响突击号角,让美军以为47军开始了步兵攻击。 美军从工程中出来开始反击。 此时,严阵以待的202团喀秋莎火箭炮一齐实施射击,炸死美军800多人。 在这个角色中,47军一举夺回了添木洞阵地。 至此,喀秋莎火箭炮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崭露头角,开始发挥重要意义。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点,美军第8集团军集合300门大炮、40架飞机、120辆坦克,向上甘岭地区五圣山前沿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发起攻击。 在志愿军阵地上,平均每秒落下6枚炮弹,一天落下30多万枚炮弹,飞机投下500多枚炮弹。
4时30分,美军以7个营的兵力,在飞机、火炮和坦克的支援下,分6路向我所依据的两个高地发起猛烈攻击。 阵地上硝烟弥漫,日月无光。 对甘岭的战斗就这样开始了。
10月14日至20日,是上甘岭战役的第一阶段。 在七夜七日的热战中,双方反复争夺地表阵地,战斗十分残酷。
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首长果断决定,分配到参战21师209团的15军,由15军军长秦基伟统一指挥。
10月19日,209团接到命令,今晚全团投入上甘岭战斗。 当天下午,全部24门喀秋莎火箭炮,分头从预备阵地出发,向发射阵地跑去,做好了准备。 整个阵地很安静,炮群准备就绪。
16时30分,15军104门火炮首先发出怒吼,炮弹如雨点一般飞向597.9高地。 一阵火力突然袭击后,15军的炮火向敌人后方延伸。 在地下躲避枪林弹雨的美军,准备抵抗15军步兵的突击,跌跌撞撞地出来了。 此时,209团突然实施了一齐射击。
原来,15军炮兵实施假火力扩张是为了掩护喀秋莎火箭炮进行真正的攻击。 瞬间,无数拖着红色尾巴的火箭弹,带着啸声空掠过。 就像追逐道路的闪电一样。 整个上甘岭空的云彩映得通红,比朝霞还鲜艳。
接下来是第二次一齐射击,射出的火箭弹与火海相连,全部落在美韩军队阵地上。 之后,209团迅速撤出阵地,从进入阵地到结束移动,只花了前后13分钟。 美韩军队的防御工事大部分被破坏了。
在强大炮火的协助下,已经移动到特定位置的15军某部队,分两路对占领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阵地的敌人实施了反击。 激战到了半夜,夺回了所有的表面阵地。
随后,209团参加了几十次战斗,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11月3日再次反击597.9高地时,该团两次齐射歼灭数百名敌人。
甘岭之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艰苦、最激烈、最残酷的一战。 在仅3.7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志愿军和美韩军共投入10万兵力,反复进行了43天的争夺战,最后志愿军坚守阵地,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战后,毛主席指出: 今年秋天的作战,我取得这样的胜利,除了官兵的勇敢、工程的坚固、指挥的得当、供给的不足以外,炮兵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都是胜利的要素。 对此,志愿军总部授予21师209连队百花齐放,震撼敌人胆量,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奖旗的一面。
据美国媒体报道,上甘岭战役美韩军和志愿军伤亡率为2.3∶1,美韩军伤亡率的70%来自志愿军的炮火杀伤,其中大部分来自喀秋莎火箭炮。 至此,志愿军官兵开始称喀秋莎火箭炮为炮兵之王。
恩格斯说。 “枪不是自己开枪的。 需要带着勇敢的心和坚强的手采用它们在战斗中胜利的是人而不是枪。 志愿军之所以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因为依靠喀秋莎火箭炮等先进装备,还有勇敢无畏的战斗意志和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灵活机动的战术战略。 只要围绕喀秋莎火箭炮的采用,志愿军官兵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喀秋莎火箭炮口径大、弹群密集、发射速度快、战场机动能力强、杀伤力和破坏力惊人。 但是,它有很多弱点。 例如,发射时火光明显,阵地容易暴露,遭到敌人火炮的袭击。 另外,炮身没有防护,在一定范围内,飞机、士兵只要用机枪扫射,就可以引起致命威胁。 火箭弹裸露在炮台上,一颗子弹命中,只引爆了其中一枚火箭弹,很快车子就会毁了人。
面对如此高风险的战场,志愿军炮兵一个也不退,反而全员成为操作员。 喀秋莎火箭炮及其所属部队在志愿军中有着特殊的地位,21师整体号码为84,其他部队一看到84号,就主动让路,鼓掌欢迎。 这也是志愿军全体官兵为火箭炮部队官兵牺牲献身精神的礼敬。
一位军事专家曾比喻说,如果回到从前,把自动步枪交给中世纪骑士,那么,如果只是骑马用枪托击中对方的头部,无论他动作多么高明,都不是军事变革。 喀秋莎是世界上第一枚火箭炮,出现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如何合理有效地采用它,对我军炮兵来说无非是军事变革。 仅限于火箭炮的运输来说,火箭炮进入朝鲜作战初期、转移时有沿着道路前进、被发现的风险; 后期为了隐蔽,取小路行进。 进军途中,炮身被炮服严密覆盖; 车头,屋顶用松枝伪装。 其他志愿军士兵见到喀秋莎火箭炮,一度被认为是架桥的钢架,把火箭炮误认成了工兵。
在战略方面,火箭炮进入第一次战后漏洞反击作战中,21师203团分散部署炮阵地,火力全团采取白天指挥分队作业、夜间战炮分队进入等战略。 21师202团协同47军作战时,与步兵讨论制定的是将敌人引开巢穴,然后一齐制定战略。 在甘岭战役中,21师209联队在深藏夜间出击,突然出击,打完后采用撤退战略。 这些战术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喀秋莎火箭炮擅长长距离射击、灵活机动的优点。
如烈火,钢铁冰雹,进入朝鲜两年半的时间里,志愿军火箭炮部队采取早走、猛打、早回的游击战略,采用假火力准备、假火力扩张、假冲击、炮火假转的战斗战略,隶属于12支军队,步兵
1958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志愿军回国后,兵器部协调了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喀秋莎火箭炮,交给军事博物馆。 从此,喀秋莎开始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扮演新的角色,得到无限的尊敬和荣耀。
(作者:张鸿宇) )。
免责声明:学习兴国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