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否定苏联卫国战争文学,是冷战胜利者的审判”
冷战结束后,我们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对宏大叙事的反思,完全成了审判失败者的典范。 冷战胜利者宏大的史诗都是普世价值的,只有失败者宏大的史诗才应该反省。
明天,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将举行隆重的阅兵式,中国112名三军仪仗队方阵也将参加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和分列式。 盛大的仪式,让人们兴奋的是现在的现实,是中俄现在的国际地位。 但是,严肃的纪念有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让人们再次关注模糊的历史记忆。 对我们来说,现在人们记忆中笼罩着尘埃的苏联战争文学又浮现出来了。
不用说,以苏联祖国战争为主题的文艺作品曾经对中国的土地产生过多么深远的影响,但重新审视它们的不仅仅是怀旧。 我们现实的观点经常改变着我们对历史的定义。 站在今天,我们应该思考哪些作品和它们所代表的历史,它们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它们今天应该如何思考?
他们有勇气面对深渊不头晕
蓝色阅读:苏联卫国战争文学曾经影响过中国一代,但现在很少被提及。 你还记得你是什么时候读的这些小说吗?
戴锦华(关于苏联大祖国战争时代的文学,我是在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读的。 80年代之所以还有很多接触,是因为苏联的时候还在制作关于卫国战争的电影,国内也在继续翻译出版对应的小说。 所以,我还会继续读下去。
蓝色阅读:印象深刻的是那些作品吗?
戴锦华:“青年近卫军”一定是其中之一。 我大概读过80年代之前出版的关于苏联祖国防卫战争主题的小说。 因为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其他选择。 我们这一代人中,喜欢读书的人读了所有的书。 因为那个时候,书有限。 并且,最初出版的以苏联祖国战争为主题的小说,是“青年近卫军”之类的作品,当时与我们政治的主旋律共鸣、一致的是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牺牲、献身的基调。
但是,在之后继续读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了。 卫国战争的主题素材,苏联作家写了三代。 事实上,20世纪以来,没有哪个国家像苏联那样经历过最残酷的世界大战最全面的本土作战,所以那是全国人民的一大创伤。 而且,实际上是苏联红军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负。 人类正义力量战胜法西斯主义是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为拐点的,所以发生了罗斯福向斯大林送剑的事件。 这时候诞生的一系列作品,比如小说《青年近卫军》、《一个身体遭遇》等,电影《雁南飞》、《士兵之歌》、《伊凡的童年》等,到了80年代也能打动我。 我总结的是,面对深渊不头晕的勇气。 因为这和俄罗斯文化以前传下来的精神遗产有关。 面对如此巨大的创伤,所有的作品都不是回避的,也不是安慰和治愈的,而是包含着战争本身的惨烈,战争极端环境中突然打开的人性深渊,生命的高贵。 这使得这些作品不再是经历过战争的个人文章,也不再是国家主旋律的文章。
不容轻易讨论的英雄主义
蓝色阅读:那么,你怎么看这些作品的英雄主义?
戴锦华:英雄主义其实一直在这些作品中蜕变。 这个命题对我来说不容易回答。 因为不能抽象地讨论。 例如,具体来说是卫国战争时期的英雄主义,即使在今天,我也认为这是生命的高贵。
但总而言之,英雄主义是现代主义语境中的一个话语体系,其背后与法西斯主义有联系,需要反思和警惕。 所以我不会轻易说我对英雄主义的态度。 我说我挺着反法西斯战争时代的这种挺身反抗暴力,对和法西斯对决的人的英雄主义怀有敬意,我们今天多亏了他们。
否定卫国战争文学,是对冷战胜利者的审判
蓝色阅读:今天文艺作品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表现,和当时的任何作品相比都没有什么变化。 在电影中,这样的脉络可能表现得更为明显。 例如,《兵临城下》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对狙击手的表现,以及例如俄罗斯小邦达丘克重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将故事和视角置于更小的立场,这些年来的主流
戴锦华(总的来说,冷战结束后,我们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对宏大叙事的反思,完全成为审判失败者的典范,冷战胜利者宏大叙事具有普世价值,但只有失败者宏大叙事值得反思。
《兵临城下》是一部好莱坞电影,在那里可以看到苏联作为冷战的敌人取代了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苏联红军。 那个让我很生气。 可以看到如此意气风发的冷战胜利者,为了抹去罗斯福赠送剑的历史记忆而奋斗着。 俄罗斯新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给你看,然后冷战的失败者失去了他所有言论的逻辑,他再也不能讲主体故事,我越来越从这个角度理解这个变化。 因此,今天出现关于大祖国战争的新记述的可能性很低,是因为俄罗斯占据了当时苏联的历史主体位置,不可替代,而且今天俄罗斯的国际位置也决定了它无法讲述,所以苏联对俄罗斯永恒的实际情况、幽灵、幽灵
蓝色阅读:让我们回到我们开始的反法西斯文学的故事上来。 这些作品曾经风靡一时,但今天很多人都说文学艺术价值不高,不值得今天的青年一代再次阅读。 你觉得这种看法怎么样?
戴锦华:这就是反历史主义,也是对冷战胜利者的审判。 如果大家真的认为自己是非政治性的或者超越政治的话,那么各个时代的历史书都有其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文|刘净植
卫国战争小说
当前以战争为主题的作品强调在战争中流血致死。 战争中个人的悲惨命运,讲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战争确实很残酷,但是如果你写了这个,推进这个,如果真的出了什么事,谁来保卫国家呢?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老张福生对青年阅读记者表达了他心底的困惑。 他主持的二战记忆丛书即将发行。 其中包括《青年近卫军》、《昼与夜》、《这里的黎明很冷清》、《一个身体的境遇》(短篇集) 4本。 除此之外,还见证了著名摄影家卡帕的二战回忆录《对焦》、海明威反映西班牙内战的长篇《丧钟为谁而鸣》、纳粹德国的犹太人大屠杀
青阅结合张福生老师的介绍,稍微介绍一下卫国战争小说。 那些都是张福生说的,体现了现在不流行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其中有些时候会深入观察个人在战争中的命运,但绝不是个人主义的呻吟。
《青年近卫军》
法蒂耶夫着/水手译
这部长篇小说诞生于1945年,以实际情况为基础,描写了顿河地区小城克拉斯·诺顿的地下共青团组织青年近卫军在敌人占领区进行的殊死搏斗。 全书的情节很有感染力,个性地刻画了十几岁的年轻人,他们忠实勇敢的年轻姿态感染了一代又一代。 有一部由苏联著名导演格拉西莫夫拍摄的同名电影。
《昼与夜》
西门翻译的/磊然翻译的
描写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长篇小说是在战争时期写的。 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经历了很多战斗,对前线的生活很了解。 这部作品选择了作为大战役缩影的以营长萨罗夫为中心的步兵营战区的日常生活。 经过多次激战后,只剩下一点点的士兵,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了任务。 作者笔调冷静,当时,英雄主义是士兵们的日常。
《个体的境遇》
肖洛夫装/草婴译
这部1956年写的短篇小说被认为是苏联战争文学转型的象征。 这是一部描写战争中普通士兵金克斯的作品,既有英雄主义色彩,也不是宏大的叙事诗。 精练的文体含有厚重的文案,朴素动人。 有一部同名电影,由邦达丘奇导演和主演。
“这里的黎明很寂静”
瓦西里耶夫服/王金陵译
这是新闻网民最熟悉的二战作品之一,于1969年问世。 性格各异的五名女士兵,背负着各自的过去,为抵抗德寇而献身。 生命之歌中,强烈的抒情色彩赋予了小说浪漫的气息,但丝毫没有减弱正义的牺牲精神。 有一部由苏联导演罗斯托斯基拍摄的同名电影。
《一寸土》
巴克兰诺夫着/良少年译
苏联五六十年代战壕里真实派的代表作。 致力于描绘苏联军队下层官兵在狭小阵地上遭遇的激烈战斗和残酷命运,作者以深刻的战争体验为基础,血淋淋地写下了自己的一生。 小说问世后在苏联发生过激烈的争论。
《热雪》
邦达列夫装/朱纯、李德发等译
这是一部采访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长篇小说,苏联六七十年代全景文学的代表作。 既有前线官兵的血腥奋斗,也有高级将领的后方战略,个人命运与历史事件融合,气象宏伟。 有一部由伊基亚扎罗夫导演的同名电影。
“活着,记住”
拉斯装/慧梅,吟馨译
本书是一部代表作,描写了在大祖国战争的最后一年,一名士兵因爱家人,在伤口愈合后返回前线的途中逃到西伯利亚的故乡,躲在村子附近,与妻子相遇,最终被发现,两人走投无路… … 作者的思维充满了战场,重新审视着这场悲剧内涵的道德意义。 一个人如果践踏公民的义务,企图苟且偷生,就会背叛一切,最终将所爱的人推向死亡的绝境。
文尚晓岚
免责声明:学习兴国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