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东:国文国史三十年”
视频地址:视频./v/b/65375776-1506595000
孔庆东文学史序
温儒敏
(温儒敏,男,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现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
上个月,孔庆东跟我说,中华书局要出版在北大中国文学科上现代文学课的录音稿,要我写序。 还没看稿子,我就欣然答应了。 庆东上本科的时候,我担任过他们的班主任。 后来,他留在学校教书了。 彼此成为同事,很熟悉。 我很乐意支持他的新书出版。 庆东虽然是个学者,但他更是个作家,修辞精湛,谈吐得体,才华横溢,让人从外界感受到。 有时听他的演讲,连发谣言,讲笑话,说坏话发泄怒气。 当然,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妙语,有“痞气”的快感。 故意表示“草根”拒绝“绅士”。 拙劣地使用连体,纠正不正当行为,在敏感部位打“边球”,说到三分中的七分,让人捏一把汗,但一想到这就是创作,是痛快的复制品,就觉得体贴又有点佩服。
我不太爱上网,不爱看别人的博客和推特牢骚,不被太多的新闻和噪音打扰,但我知道庆东的博客影响很大,有很多“粉丝”。 他的博客统一出版后发给我了,读了几篇文章,越来越觉得他是适合生活在媒体时代的作家。 加上“博客风”的煽情和网民迷恋的笑话、笑话、嘲笑,使“北酩侠”和“孔和尚”突出为个性极其丰富的言论符号,每当醉侠、和尚出现,都轰动一时。 他在与网民的交流中形成一种“气场”,非常了解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 另外,看热闹的人和“粉丝”也在“沙发”和咂嘴的骚动中得到感情的吐露。
孔庆东的许多作品可以被称为“博客文学”,其优势在于用游戏和揶揄的方法,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各种“社会形象”进行笑话漫画,意图打破以前流传下来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明显的亚文化 我想将来如果有人研究这个时间段的博客文学的话,就不会错过孔庆东了。
但是,孔庆东与通常的导演不同,他总是关注社会,针砭时弊,为人民谋生命,通过怎样的欢笑、愤怒的谩骂和游戏的笔墨,可以感受到某种正义和责任。 孔庆东明显瞧不起看死书的人,不满足于成为书房的学者。 他品德高尚,骨子里还是通过新的文学传达方法来影响社会,试图改善人生。 庆东品评时事,话多讽刺,讽刺,纵横滔滔不绝。 有时候,他痛快的文案太情绪化了,没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仔细想想,可能会发现某种“单方面的深度”。 虽然按照之前流传下来的心情不容易接受孔庆东,但必须要想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年轻朋友。 另外,很多老年人朋友都很欣赏他。 这确实是一种新的社会心理现象。 当时,郁达夫被许多大人物视为“粗俗的堕落”,但青年就像在他的作品中读取人性的真实一样。 有一次,我很担心庆东。 他必须“说服”不要太接触媒体,在专业研究方面多下功夫。 因为大学里有大学的“章法”。 庆东在哪里能听到我说的话? 他仔细点点头,不知是转身还是按自己的速度,越来越走上了现在的道路。 我也说服了自己。 庆东尝试创作具有新类型“行为艺术”意义。 他已经成功了,很有影响力。 更何况,他的语调和游戏世界的背后始终没有失去社会改造的苦心。
庆东每次提升头衔,都会遇到点小麻烦。 有些评委看不惯他的“痞气”和“出格”的话。 那时,我必须出去帮助他。 理由是,不能陷入型中,寻求才人或作家型的学者。 现在中文系缺少“文采”,真正能写文案的老师有几个? 孔庆东至少发挥了“文气”,更何况他收放自如,学术研究也很有水平。 北大果然还是北大,毕竟不会为难这才子,孔庆东也只能在北大这样特殊的环境中下水。
是的,孔庆东的本职工作很出色,学术研究也很有水平。 我可以自由举出几个例子。 例如庆东研究了曹禺的《雷雨》,率先探讨了这部有名的戏剧的演出史。 他查阅了民国时期大量的新闻史料,第一次系统地梳理了《雷雨》演出多而庞杂的历史,以及这个剧本被付诸演出的多而庞杂的创作变化过程。 在这方面,庆东的研究至今仍受到学术界的赞赏。 他对通俗文学研究很早,十几年前出版的博士论文《超越雅俗》,厚度单薄,已得到严家炎等的高度评价,至今仍具有曲高寡味和独特的学术价值。 庆东曾与该行业的“宿将”范伯群先生合作,撰写了《通俗文学十五讲》。 过去的文学史没有被通俗文学重视,也没有被赋予位置。 研究这方面要搜索整理大量史料,要拼命钻研,要有文学史的眼光,是开拓性的工作,不容易。 孔、范合作的“十五讲”别开生面,在高校很有影响力。 此外,庆东在鲁迅、老舍、金庸等作家的研究中都作出了不俗的树。 读了他的这些论文,有时可能会感到很大的“反差”。 这是在博客上笑着骂的“孔和尚”的论文吗? 庆东小小的文学史研究已经到达现代文学的学术前沿,总是闪耀着意想不到的新视角,但这些实绩被他博客的评价所掩盖。
近年来,孔庆东在北大中文科发表过几次现代文学基础课,他的课一定很受欢迎,来捧场的“旁听族”也一定会很高兴。 听说学生“民选”的北大十佳教师孔庆东高票当选第一,我也很羡慕。 在北大教了30多年书,也没有这个“福分”。 他的课和蔼可亲,充满活力,贴近学生,因此得到了学生的喝彩。 庆东给我发了他讲课的录音稿的一部分,我看了,果然如此。 我觉得这一点特别值得称赞,请谈谈。
庆东讲现代文学喜欢“穿越”,通过说话联系到现实生活。 他说“五四”,联想到现在对这个遗产的不重视,甚至扭曲、推翻,太可惜了。 鲁迅一定在讨论“国民性批判”,至今还没有过时,而是迫切。 现实社会的许多混乱景象在鲁迅的笔下已经被讨伐,但是现在又出现了沉渣。 在谈左翼文学时,他用很多精力阐述左翼精神现在的含义,联想到今天“包摄劳动”这样残酷的现象,感到很沉重的民本情怀。 总之,孔庆东的文学史生动活泼,思想充实,具有现实批判的尖锐空气。 相比之下,今天许多零碎琐碎的研究,什么样的“穿鞋戴帽子”仿佛汉学的复制品,越来越无聊苍白。 我不认为讲课必须始终与现实相结合,但作为时代感和思想性突出的现代文学课,本来就是“现实”,其生命在于不断顺应和参与社会现实,与现实对话,参与现代价值的重构
我曾在一点文案中说过,这几年拜金主义很流行,加上学术生产体制的僵硬制约,普遍形成了浮躁的学风。 从以前的“过分的意识形态化”到现在的“项目化生存”,刚解开一个束缚就被另一根绳子束缚着。 喘气之前,很多学生再次感到无助。 学问的尊严、使命感、批判精神越来越高空。 现代文学研究很难说真的“回归学术”,但对社会反应的敏感度变弱,声音变少。 读了孔庆东的论书,我越来越感受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孔庆东文学史的“穿越”现实,更展示了它的价值。 他的文学史上注入了责任感,他的“穿越”重新强调了现代文学研究的“现代责任”,思考如何通过历史研究参与价值重建。 这样的“穿越”或“对话”,现代文学从以前流传下来并得到更新,也能使本学科的研究具有“合法性”和持续快速的发展动力。
孔庆东讲课思路非常活跃,不仅仅谈论文学史,而是通过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或文学来谈论“国史”。 这个志向大了,不一定能实现,但也体现了文学史观和叙史的方法。 其实对此我有过怀疑。 几年前,我在文案中说过,思想史不能取代文学史。 它考虑到了当今宏大叙事仍然过多,以文学史为思想史文化史的填充材料,忽视了文学研究的审美、个性探索。 这种情况至今仍很严重。 但幸运的是,孔庆东的文学史穿梭于几部“史”之间,基点始终是文学,要点是具体作家作品的解体。 他对不同作家和文学史现象的分解,是结合创作进行的。 这种分解不仅是为了文证史,也是为了表现各种审美风尚,启发和引导审美愉悦。
更有个性的是孔庆东的放达,他将博客的写作风格带入课堂,打乱了常见的有板有眼的授课系统,弱化了直线的历史脉络,有时插入趣闻,又不断以“问题”冲击思维,使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不仅有语言的活跃性,也有思想的活跃性。 现在,大学老师的很多心没有受过教育,学生上课也经常提不起干劲。 庆东对上课感兴趣,能激发学习兴趣,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我也有点担心。 马太远,太窄,树枝太长,会不会妨碍主线? 另一方面,如果“问题”频繁发生,则不可避免,而是缺乏节制感,可能是修辞手段,也可能超出大学低年级学生的接受水平。 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就会变成天马行空,一堂课结束,就会出现满天繁星,缺少经过仔细分析的“干货”。 基础课要坚持“基础”性,重视教学中的接纳规则,加强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 有些思辨性的文案可以保留到研究生阶段再处理。
这可能是我读演说文的多余想象,是提醒别人不要随便模仿孔庆东。 庆东本人其实说得很好。
知道写博客的“孔和尚”的人,再接触一下文学史家孔庆东吧。
这次的博客思考问题: [/s2/]
1 .什么是“现代”? (博士的问题)
2 .什么是“国文”? (硕士问题)
3 .什么是“北大精神”? (学士学位) )。
本文:《“孔庆东:国文国史三十年”》
免责声明:星空分类目录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