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逆境中奋起的成功者《我的母亲胡希明》读后”
年9月,美籍华人郑晓蕾( ms.shauleycheng )的英语传记《我的母亲胡希明》的中译本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为美国左翼华人,作者以雌性一样纤细、上世纪中后期台海两岸和中美关系的变化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台海两岸和中美两国之间分离的家庭的悲剧,阐述了女儿对深厚母爱的赞美。 传记是悲伤的,感动人。
上世纪中后期,正是中国抗战末期和国共内战,国民党政府败走台湾后,两岸对峙。 全球共产主义革命如火如荼,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 在大变革的时代潮流中,传主胡希明先生的人生际遇可以说是冷战时期个人命运之一的经典。 傅国涌评论说,20世纪中国的大变局、大动荡中,发生了许多离别。 这是一部心中充满泪水,但不含怨恨和愤怒的作品。
去年5月,笔者拜访高中语文老师、福建省教育厅副厅级离休老干部郑汀时,郑老告诉前妻胡希明的长女,读了与美籍华裔郑晓蕾的英文书《我的母亲胡希明》,希望中文水平高的英文翻译尽快出版中文译本 当时,我联系过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郑通涛博士,请他执笔。 郑博士教务很忙,没有时间完成翻译。
现在,郑先生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江琴、徐琪翻译的中文案《我的母亲胡希明》终于出版发行了。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始人、厦门大学前副校长潘怼、胡希明、郑汀夫妇曾任校长和老师为这本书表示:“创作传记式的历史故事,他们的爱情震撼,令人落泪。 但是,这样的历史悲剧,应该永远消失。 作者郑晓蕾在书中说,父母永恒的爱情就像悲剧一样。 他们刻骨铭心的悲伤是如此真实,所以也许能做的都有。
《我的母亲胡希明》似乎只描绘了爱情的悲欢离合,应该归类为鸳鸯蝴蝶。 但是,笔者反复读了这篇文章优美细腻的传记,却有另一种感觉。 这本书反映了胡希明一生的奋斗史,弱势女性在逆境中奋起的成功史是激励篇。 从1949年夏天移居台湾的母亲,到1960年赴美,1962年获得西弗吉尼亚大学硕士学位,1970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1992年成为纽约州立大学优秀教授,胡希明的人生轨迹在逆境中坚韧前进并成功。
郑汀和胡希明1944年在家乡长汀订婚,1947年七夕节在厦门大学结婚。 七夕节定为结婚日,似乎是他们的人生注定要成为真实版的牛郎织女。 台湾海峡和中美两国的沟壑曾经成为20世纪的银河,胡希明和郑汀在有生之年痛苦了25年。 直到1974年10月,他们才在北京相遇。
1949年夏天,中共地下党员郑汀过于乐观,以为几个月就能解放台湾,同意胡希明母女(手里一人,肚子里一人)跟着做生意的父亲来台湾。 台期间,胡希明作为匪徒被欺负:被跟踪监视; 多次申请美国留学,但毫无成果就结束了——证书被取消,签证被拒绝。 1959年应聘马来西亚北婆罗洲海外华侨高中的英语老师,1960年合同期满后,胡希明获得了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的奖学金,终于在美国获得了硕士学位。
1962年夏天,胡希明获得硕士学位后在美国找了工作,但两个女儿被困在台湾,母女未能团聚。 1963年11月,胡希明通过美国朋友给肯尼迪总统写信。 暗杀前几个小时,肯尼迪总统看到她的来信,马上批准,亲自打电话给台湾的蒋女人。 台湾当局同意郑晓蕾、郑晓尼(出生于台湾)姐妹,自通知之日起全天候离境。 母亲和女儿终于团聚了。
只身来到美国的胡希明,为了生计,首先拼命打工,然后打工,养活自己,养育两个女儿。 母亲和女儿的房租、生活费、学费、其负担的重量,可以想象。 但是倔强的胡希明从不向困难低头,一个接一个地度过了困难。
据传记介绍,1970年胡希明获得哥伦比亚教育学博士学位前,出版并发行了《美国近20年来教育快速发展概况》一书。 1974年末在纽约,被美国历史协会选中发表了“多文化社会下的教育——新加坡共和国的教育”论文。 1975年,她与伊拉合作发表了《世界观问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学生的采访》。 1979年,胡希明教授发表了多个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的教育和文化副本。 1980年胡希明教授受哈尔滨教育学院邀请进行教育和外语研究后,从1980年到1980年,她每年夏天回中国进行学术研究。 1983年,胡希明教授的讲座记录,由西北师范大学以《教育讲座》书名出版发行后,完成了鸿篇巨书、三卷本的中文教科书《基础中文(一到三本)》。 1987年又与伊拉先生合作,在纽约出版发行了《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教育记录( 1977-1986 )》。
作为夫妇离散的女人,在离开中国大陆的几十年里,胡希明总是想念自己的丈夫。 正如传记对逗留台湾期间的胡希明的分析一样,母亲仰望繁星密布的夜晚空,希望随风越过台湾海峡回到父亲身边。 但是,只是想法! 和父亲的离别就像在母亲的心里戳了一个洞,空是个痛处! 美国的胡希明对住在中国大陆的丈夫的感情与日俱增。 只是居住地教堂的牧师像丈夫,特别像他的侧影。 没有信仰的胡希明每周带两个女儿去教堂做礼拜,看牧师,了解对丈夫的思念。 在没有任何联系丈夫的方法的情况下,胡希明写了书信式的复印件“无处可投的想法”,用很近的笔名向香港的报纸投稿,期待丈夫能看到。 还是在香港的朋友读了这篇文章,复印了复印件发给郑汀。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胡希明教授没有随行。 1973年胡希明取得美国国籍后,她积极参加中美人民友好协会的活动,1974年10月获得中国签证,启程去北京。 但是,胡和郑见面时,两人变得前所未有。 胡希明凭借客家女性特有的坚强和恒心,精心养育了两个女儿,自己一个人奋斗成功。 已经是说着流利的英语,周游世界的有名教授、作家。 郑汀先生只是福建福清市江阴岛的一名中学教师。 两者落差的大小,确实相差甚远。 郑汀再婚生了两个儿子,这也注定了胡希明和郑汀会天天地间。
1974年10月,胡希明教授和前夫郑汀见面后,深深封闭内心,决定再也不和前夫见面。 之后,郑汀老师的信也没有冷酷地读,自己在这余生孑然一身,母亲的坚强果敢地跃然纸上。 1983年,胡希明应聘中国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兼职后,回到母校厦门大学做报告,但也没有联系到在福建教育出版社工作的前夫郑汀。 被绝望的爱情折磨着的胡希明,长年在超负荷的工作中占据着身心的全部。 她的桌子上总是摆着自己写的招牌。 工作是最好的麻醉,她成了名副其实的工作狂。 直到1990年,年过花甲的胡希明教授和20多年的同事伊拉先生成了合伙人。
2001年初,郑晓蕾发现母亲辛苦生病了吗? 患有道格瑞病(俗称渐冻人症),该病可迅速导致患者肌肉衰弱、萎缩。 那年7月10日,74岁的纽约州立大学优秀教授胡希明在纽约曼哈顿家中失去安祥。 2002年,纽约州立大学以胡希明的名义设立了三个奖学金。 母亲的人生达到了辉煌的高峰。
胡希明( 1927-2001 ) 70多年的生命之旅中,作者讲述了当时的中央苏区、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以及台湾2.28事变、戒严时期、肯尼迪暗杀、尼克松访华,甚至中国文化大革命、唐山大地震、毛泽东逝世、四人帮粉碎等一系列事件 这是一本出生在大陆、在台湾长大、在美国学习的中国人,见闻了社会现实的小历史书。
作者是左翼裔美国人,不是共产主义者,而是受中国20世纪90年代伤痕文学的影响,因此对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乃至农业学大寨有很大的误解。 特别是访问大寨时,接待人员贾先生酗酒,给她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她怀疑大寨改造自然战胜了灾害,给农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的成果注入了水。 对阶级斗争和文化大革命的认识,与父亲郑汀相距甚远。 这表明郑晓蕾多年来生活在台湾和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人生观根深蒂固。
随着《我的母亲胡希明》的出版发行,笔者《福建省游击老战士郑汀先生访谈记》中关于胡希明先生的复印件应当更正如下。
一、1946年,郑汀老师进入厦门大学中文系学习。 这是来自广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和厦门大学中文系主任余謇的推荐信。 但是很快因为经济原因转到了教育系。
二、胡希明教授不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团成员,1974年10月,作为美中友好协会成员访问中国,在北京民族酒店会见了前夫郑汀。
我想通知网友的是,胡希明教授去世16年后,她曾是怀有此怨的恋人,今年91岁的郑汀,至今仍在中国福州西湖畔度过晚年。
阅读:《福建省游击战士郑汀先生访谈记》( SZ hgh/article/cdjc/Gushi/08/93178 ) ) ) ) )。
免责声明:星空分类目录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