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的艰辛出版经历”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在陕北解放区采访考察了5个多月,写了记录文学通讯集《红星照耀中国》。 这本书于1937年在英国出版,8周重印5次,销售10万多册,引起广泛的国际反响。 白求恩、柯棱华被这部作品感动和鼓舞,奔赴延安支援抗日。
当时在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工作的中国共产党员胡愈之在读完英文版《红星照耀中国》后,敏感地意识到,凡是推行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揭露国民党对解放区谣言中伤、介绍陕北真实面貌的书,都应该马上着手翻译出版。 他的想法得到了中共上海办事处负责人刘少文的支持。 刘少文刚从延安回来,知道书中许多重要的复印件经过毛泽东、周恩来的审定,是准确可靠的。 所以出版书的重任落在了胡愈的肩上。
当时国民政府的出版管制很严,出版物必须得到情报局的批准,但是那样的红书没有被批准。 随后,胡愈之的弟弟胡仲持想出了设立以抗日读物名义出版的文化社团的方法。 当时,淞沪会战刚刚结束,国民爱国热情高涨,许多民间文化团体创办报纸,编纂书籍推动抗战。
不久,一个名叫复社的文化团体在上海成立,经过胡愈之、胡仲持、中国共产党员梅益、林淡秋的聘任,《上海周报》主编吴景崧、《翻译新闻》主编冯宾符、《救亡日报》编辑委员长傅东华、《中华书局》倪文宙、《中华书宇》等 拼命索取样本书,怎么只有一本样本书,胡越来越不得不拆开12章、30多万字的书,分成每人一章。
如果这样各自找回翻译,就会发生一些艰难的危险、事故。 倪文宙因冤罪被控私藏禁书,房子被特务搜查,未翻译的书稿被翻了。 幸好书页没有尽头,倪文宙谎称翻译论文蒙混过关。 冯宾符把书稿放在保险柜里,午夜犯人进屋撬开,和钱一起抢劫。 没有手稿,他不知所措,后来经过曲折,在一个英国侨民那里找到了一本,才挽救了燃眉之急。
20几天后,译稿层出不穷,胡愈之通读后,不由得悲鸣不已。 本来,每一个都是战斗性的翻译,文案无法前后照应,多段回忆、倒叙的情节不连贯,矛盾不断。 另外,译者不完全了解书的复印件,不知道多个名字、用语怎么翻译,只好音译。 也有像林伯渠、杨家岭那样,翻译成林波走、林博曲、羊挟铃、洋伽灵等的。 翻译稿满是谬误,胡愈之搁置手头的事件,关在亲属家的阁楼里,花了13天时间日夜修改误译和误译。 他稍后这样回顾。 “为了好好校对翻译稿,我一天只睡了三四个小时。 13天瘦了5斤以上。
稿子校对完毕,明确书名时,又出现了争论。 有人保持原来的样子,依然主张“用红星照耀中国”,有人建议红星应该马上改名,让它联想到共产党、红军,以免引起麻烦。 胡愈之和刘少文协商后,决定使用《西行漫记》这个名字。 因为当时的党中央在西北,西也可以暗喻延安、共产党。
稿子定下来了,面临着资金这个更严重的问题。 经过预算,印2000本需要2500元。 当时上海的人们没有谈论学生。 工商业经营惨淡,极难找到富豪资助出版。 此时,上海《读书》杂志的杜元启企图流亡解放区,前来与胡愈之取得联系。 他知道《西行漫记》出版困难,主动去找自己遥远的叔叔、上海帮会大亨、当时上海各界后援会主席杜月笙。 当时杜月笙爱国热情很高,听说侄子要出版抗日书籍,很爽快地出了1000元。
虽然得到了一千元的资金援助,但是胡越来越不高兴,费用的大部分还在下降。 杜元启又出了个主意。 《读书》杂志麾下有读书友会,会员2000多人。 打折销售《西行漫记》,交钱后发行代金券,出版后可以凭券取书。 这个方法还是奏效了,不到几天就筹到了1500元。
资金齐全,胡越来越乐意联系印刷,问题又来了。 由于淞沪战争,许多印刷厂已经迁往内地,如上海外印刷,图书在运输中被发现,凶多吉少。 之后打听了很多,总算找到了没有搬家的印刷厂,但是停业了,工人也全部辞职了。 在上海工人救国会的帮助下,找到了10多名印刷工人,他们晚上辛苦工作了20多天,2000本《西行漫记》终于被印刷并运到多家。 胡愈之等人读着历经苦难坎坷出版的新书,心情激动,感慨万千。 这本书一定会像烟花一样,给憎恨黑暗的人们指引光明的方向。
果然,《西行漫记》于1938年2月发行,到11月已重印4次,销售2万多册,在武汉、南京、重庆等地相继出现重印本。 《西行漫记》不仅使民众了解了红军充满苦难的斗争经验、八路军的抗战决心和力量,也了解了共产党的英明主张、解放区的大好局面。 许多有志青年、进步人士从延安、解放区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冒着危险向延安走去,寻求革命真理,实现救国抱负。
本文:《“《西行漫记》的艰辛出版经历”》
免责声明:星空分类目录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