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焰:中越恩怨两千年”
中越两国在古代历史上有着极其多种多样的关系,既有友好的交往,也有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间,国内为了保护同志和兄弟的外交需要,在出版的史书上回避了两国历史上的战争,而越南在谈友好的时候,史书上也大谈反对北方侵略史的2000年。 结果,一旦双方关系异常,中国人就会因为心理准备不足,而互相忘恩负义,令人意外,难以理解。 许多越南人可以迅速实现反目的角色转换。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 现在的人们看中越历史关系时,要看到友好的一面,不能掩盖两国之间古代的战争,要重视以前流传下来的基因对今天两国关系的影响。 为此,我们请军事历史学家、国防大学教授徐炎少将叙述历史上中越关系不愉快的一面。
史学界有句名言,说没有垃圾桶。 个人可以把生活中不喜欢的东西当作垃圾扔掉,人类的历史无论多么不愉快也不能扔掉。 回顾中国和越南的历史关系,友好相处是主体,但战争和纷争也是不可避免的。 过去,很多中国人总是表现出天朝慷慨大方的态度,不太在意和邻居以前的冲突,但对方常常以怨恨人的心情了解历史,以异常的心理解决彼此的关系。 这是因为客观回顾过去的历史恩怨,以历史为镜子启发今天的人们,有助于促进国家之间正常关系的维持。
华夏文化开化了山越部族,越人进入了中原王朝统治的郡县时代
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应该根据其自身的国家结构形成,记载了准确的文案来计算。 例如,中国古代有精卫填海、天天吹牛、女娲补天等传说,但这只是原始社会没有文案时口头神话的描写,认真的史家都是从4000年前王朝国家建立的夏朝开始中华民族国家的。 在我国周边,有些国家出于特殊的心理,无论如何都想延长自己的历史,把民间传说和神话作为历史根据。
从文案的记载来看,越南地区的历史只有2200多年,最早的记载来源于汉族学者司马迁的《史记》。 秦始皇统一华夏之前,现在五岭以南的山越人还处于原始部落的状态,没有复制品,没有政权。 近代越南编纂的史书《大越史记》中,将越南人的祖先定为炎神农氏的后裔径阳王,其父帝明为炎帝三世的孙子。 这都是民间神话的传说,没有史料根据,就像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娲补天一样。 值得观察的是,这个传说表现出了一种傲慢的心理,认为其祖先叫炎帝三世孙,与北方炎黄子孙比肩。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华夏地区,随后50万秦军和从军民夫进入五岭以南山越部落区,顺利统治当地,建立郡政权。 此后,越南史书上有描写瓯雒国和安阳王进行了抗秦战斗,这是后来用于推进政治的神话传说。 当时山越地区只有各原始部落散居,没有文案,没有政权,哪里有什么样的国家和国王? 当地部落没有习性,不服从外国军队,所以确实有点抵触,但不能说是国与国的战争。
统一岭南的秦军将领是河北人赵佗,秦灭亡后在当地建立了南越国,自立为王。 不久汉朝建立,他表示臣服中原,此后今天的越南北部地区在1000多年间成为中原王朝管辖的州、郡、县的行政区,汉代被称为交趾,在越南史上也被称为千年郡时代。 但是,越南现代史书把这一期间说成是持续一千多年的亡国时代,是对为政治目的服务的曲解,所以在原岭南山越地区还没有确立国家,就不能谈亡国。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对统治下的人民自然有压迫、剥削的一面,而中原文明对带到边疆地区的文明开化是主流。 从秦、汉时代开始,中原王朝统治岭南、交趾一带后,带走了汉字和儒学,给当地带来了文化教育。 从那以后的一千多年里,当地知识分子一直使用汉字,只有不识字的下层人民说当地方言——越语,北方的外来语也很多,就连现代越南史书都承认其最早的语系是汉越语系。 越南历史学家也承认秦汉时期中原人带来铁制工具,极大地快速发展了交趾地区的农耕水平。 可以说,以汉字为代表的文明和先进农耕技术的南传,是当地最早进步文明,从原始部落进入封建社会的。
越人反对中原王朝的统治而发生暴动,二征夫人被奉为典范
从汉朝到唐朝末期,中原王朝对交趾地区,即现在越南北部的统治确实有封建剥削的一面,引起了当地人民的不满。 这种官逼民反的现象在中原其实也很普遍,在少数民族地区容易引起自立政权。 东汉初公元37年,交趾县苏定实施暴政,引起当地人的反抗。 两个女领导人在征发方、征发式姐妹乘机集体叛乱,相继攻占了60多个城堡。
据后来的越南史书记载,山西一带的民间传说和神话记载,二征夫人的母亲名叫谨善,原是雄王的外曾孙女,有独立建国之心。 公元40年3月,征方和妹妹出征后,当地许多人相继应战,攻打东汉在交趾统治首府获胜(越南河北省顺城)、交趾、九真、日南和合浦)、现在中国广东省内)的四个郡也相继发生暴动。 据说暴动者一次性占领了65个郡,征方强加于征王,在两年时间里自立建国。
岭南地区的暴动,震惊了东汉王朝。 东汉光武帝刘秀派出伏波将军马援率领2万南征,经过3年苦战,终于平定岭南,征方、征式于公元43年战败自杀。
在中国的史籍中,马援是平乱的英雄,后来越南的史书把二征夫人写成了恢复民族独立建国的民族英雄。 现在,河内的二征庙是重要的名胜,从越南阮氏王朝的帝王到后来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领导人都在这里崇拜。 第二个特点是越南开国之主的说法,激发了民族感情,将建国史极大地扩展到了汉朝。
你觉得二征暴动怎么样?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将这两人称为女贼首,在新中国成立后赞扬反封建王朝起义的史学思潮的影响下,也有人将其视为起义领袖。 周恩来总理访问越南时,曾陪同法国留学时代交汇的胡志明观光过河内市内。 我看到很多人在一个寺庙里烧香热闹,就问了哪里。 身边那位当时的革命老爷爷有点为难,证明了这就是二征庙。 然后我想避开这个话题,但是周恩来说可以代替我表示祭祀。 中越关系恶化的时候,越南据说曲解了这一动向,为侵略道歉。 其实周恩来的行动表现了当时中国国内的思潮,只是赞扬反对封建王朝的起义者。
二征暴动该如何评价? 根据历史的理解,可以说是逆贼,也可以说是起义的领导人。 也可以冠以马援平定她们或镇压起义的不同定义。 但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当时的交趾地区毕竟是汉朝的行政管辖区,有名的伏波将军马援的军事行动归根到底是解决国内问题,这与越南史书中所说的侵略完全不同。
三国吴、南北朝、隋统治交趾(后为交州)期间,越族持续暴动,唐朝再次平定当地改名安南,并在此后一千年间成为当地称呼。 唐末藩镇割据后,公元906年唐朝任命安南豪强曲承裕为节度使,朝廷实际上对其失去了控制,越南史书又称此人为民族独立的创始人。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安南节度使曲先生集团也割据当地,但一度被立于广州的南汉国统治。 不久,安南节度使吴权指挥当地军队在白藤江打败了南汉国军。 获得这个白藤江大捷后,938年,吴权废除中原王朝任命的节度使职务,自称国王。
公元968年,吴朝被大瞿越国(也叫丁朝)取代。 丁朝对北方只称万胜王,内部已称帝,等于宣布越南正式独立。
古代越南实行北守南进攻战术,千年间国土扩大了4倍
唐朝灭亡后独立的越国,其领土位于现在越南国土的四分之一,即以河内为中心的红河流域。 越国脱离中国版图后,在一千年间一直采取北守南进攻战术。 也就是说,尽量缓和力量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北方天朝的关系,对南方占城、真腊(柬埔寨前身)、西方老挝选择柿子软捏,从宋代到清代不断征伐其领土,发动战争数十次,
古代征服和领土变迁,不能遵循现代人的非标准要求,但现代越南史学家为了强调民族自强精神,始终推进着所谓的两千年反侵略斗争史。 按照这个逻辑,自己独立后也有一千年的侵略他人史。 一位西方史学家在研究越南史后称该国为东方普鲁士,这证明了它是从古代在征服扩大以前传下来的。
独立后,中原王朝的不适不可避免,宋、明两朝都试图恢复对那里的郡管辖。 越南也曾趁着宋朝衰弱多次出兵掠夺边疆。 蒙元征服亚洲之际,以及清朝中叶,蒙古军、清军也出兵越南。 从整体上看,越南国力比北方的近邻弱得多,难以向北扩张势力,因此向南扩张时,越南经常采取守势以保障后方的安全。
从军事地理上看,越南北部容易防守,难以进攻。 那个国境一带山高坡陡林密集,只能通过少数山口,很容易保护。 山区还为卫戍隐蔽部队提供便利,乘机实施游击队袭击。 南进的军队越过几条东西走向的山脉,又遇到几条湍急的河流,再往前走进入红河平原的水田地带,步行骑兵就很难前进,很为难。
越南特有的气候往往是北方军队的克星。 那里异常潮湿,半年是雨季,也有外来人难以抗拒的瘟疫,千年间被中原人称为瘊疾之地。 在当地参军作战,通常选择干季( 11月至次年5月)。 到了雨季,河流泛滥,很多道路被淹没,变成大洋。 从历史上的战争来看,北方军通常只能选择旱季在这里战斗,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将战争延长到雨季,往往会因为很多疾病和供给困难而被迫撤退。
公元10世纪后半期,宋朝统一华夏时,灭了立都广州的南汉国,越国的丁朝国王丁琏也臣下,被封为交趾郡王。 不久丁朝权臣黎桓就夺权自立了。 宋太宗派兵征讨保卫藩属原有王位,于981年春天水陆两路出兵安南。 宋军入侵陌生土地后,在白藤江水战中不利,进入山区陷入伏击,前锋被打败,后续部队供应困难。 安南看到战争僵持不下,派人以和为臣。 宋朝没能进军,在北方受到辽国、西夏的牵制,但没办法只能封黎桓为交趾郡王。
宋朝和越南打过几次战争,深刻了解到那里的作战条件很差。 来自北方的军人一深入就会感到水土不服,战争~一拖延就会陷入困境。 安南王朝毕竟国力虚弱,也难以持续对抗。 顿挫后,马上表示要向中原皇帝正朔进贡,尊奉,为了自保,甘于藩属的地位。
安南也曾大举进犯北犯,被宋反击后,称臣讨伐息兵
回顾中越之间的古代战争史,不仅北方南征,越南封建王朝也向北犯罪,只是因为其兵力不足而采取了巧妙的袭击方法。
1075年,李朝太尉李常杰利用宋朝王安石变法引发的内部动荡,率领10万军队分三路大举进攻两广,攻陷钦州、廉州、邛州等地,屠杀军民数十万,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三州大屠杀。 特别是攻击邳州(今中国广西南宁)时,由于知州苏封不愿投降,率领36名家属起火自焚,李常杰在市内屠杀五万八千多人,俘虏钦、廉州死亡数十万人、常杰等三州人并送还。 邳城光复后,宋神宗追赠苏封为奉国节度使,洋溢忠勇。 邳城人民仰慕他崇高的人品,在原州警署机关的废弃所在地建造了苏忠勇祠加以纪念。 1920年,当地人在他一家殉难的地方立了一块刻有宋苏忠勇公成仁处的石碑,苏封殉难遗址于2002年被南宁市宣布为市级文物保护机构。
这次安南的自主侵略作战和屠杀,显然不是抵抗北方入侵。 越南史学家们把指挥这些活动的李常杰称为民族英雄。 1974年,西沙海战的时候,南越还有一艘军舰叫李常杰号。 越南民主共和国撰写的现代史也承认李常杰主动向北攻击,但据悉宋军的侵略阴谋已昭然若揭。 在国境的另一边,以郓州城为中心的敌人的多个侵略基地,仿佛把尖刀对准了我们民族的身体。 李常杰认为,不要被动等待宋军的侵略,而要率先主动进攻。 李常杰主动灵活部署的这次袭击深刻体现了积极的战术指导思想——为自卫而先发制人。 按照这个逻辑,进入别国可以说是自卫。
李常杰组织的这次犯边,自然引起宋朝的极大愤怒,之后聚集了数十万军队和民夫进行反攻,使李朝军大败,直逼升龙(今河内)附近。 但是,战争持续三个月到了雨季,宋军半数生病。 由于洪水,粮食道中断,李朝军又继续袭击,战局陷入僵持。 这个时候,李常杰明白依靠本国力量对抗宋朝很困难,认为应该利用机会求和,不用劳兵,不用流血牺牲,可以保卫宗庙。 于是,在李朝仁宗表示想臣服于宋纳金之后,宋军于1077年退兵。
经过这场大战,安南不再害怕北犯,以军事保守闻名的宋朝也不愿意南征。 南国看到宋朝只求保全面子,长期以来采取两面政策。 对北方王朝自称国王处于臣服的地位,在国内闭门称帝。 当时的中国邻国称臣进贡,自己也有很大的利益,天朝的惯例是按照贡物的价值加倍报酬以示恩德。 之后的近千年里,我听说越南用每年贡献的方法把楠木和其他特产送到中国封建王朝,换成缎子和其他工艺品的恩赐,就等于在进行对自己有利的贸易。
(/S2 ) )三次挫败强大的蒙古军队,受明朝统治后,使国家恢复自立(/S2 ( ) )。
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狂风席卷亚欧大陆时,征服南宋、南诏,建立元朝,但在进攻安南时三次受挫。 之后,明占领了安南一段时间,但面临抵抗,被迫撤退,表明当地确实是兵家害怕之地。
1258年1月,突然必烈率领蒙古军首次南征时,用弓箭乱射交趾李朝的大象队,使其逆行践踏大败,越国皇族逃往海岛,京城升龙(今天的河内)被占领。 但是,由于蒙古军在空空如也的首都驻扎了9天,因此找不到粮食而陷入困境。 加上蒙古军队水土不服,病死人数众多,必须迅速撤退,撤退途中被越国大将陈兴道(此人后来在越南也称为民族英雄)伏击,兵员损失不少。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派遣特使臣服越南,陈朝表示愿意称臣,但拒绝接受实际统治。 185年1月,元军再次征伐越南,企图扫荡流亡当地的南宋遗臣。 南国又实行焦土抗战,清空京都,君臣率领军队逃进山林。 蒙古骑兵在水田里无法发挥特长,受到游击战争的困扰,进入雨季的6月不得不撤退。
强悍的蒙古军队在越南多次失败归来,元朝的统治者也因羞愧而愤怒。 1287年,元军从三个方向南征,陆路从广西、云南用步兵和骑兵夫进攻,从海路沿白藤江用水军入侵。 2月元军攻占首都升龙,陈朝君臣逃进山林采取坚壁清野,将兵力分散在山林袭击元军,攻击的蒙古军在战斗和疾病中过半死亡。 实力弱的安南即使受到攻击也损失不少,战争延长一年多后,向元朝进贡。 元军为了面子,就此撤退,放弃了在安南建设省的计划。
明建立后,祖上的朱鹮出生时,兵力最强,曾经越国发生内乱时,南征胜利,平定了整个交趾设立了郡。 越南史书上把这里称为亡国期。 但是以黎利为首的反抗军退守山林,和明军继续打游击。 明祖死后,仁、宣两帝未能镇压和安抚,明宣宗封黎利为王,同意后撤明军。 之后越南后黎朝建立,中原王朝最后恢复交趾的郡县制的努力也结束了。
1788年清朝向越南派兵,第一是黎朝求助,协助镇压叛乱的西山军。 渚军在初战中获胜,但在庆祝春节时遭到西山军的偷袭,受挫后退到镇南关。 西山军阮氏取得统治权后,害怕清兵再次前来报复,匆匆臣下进贡,清廷也顺势走下台阶,承认阮氏为王。
1802年阮福映登上国王宝座后,在清朝遣使,要求将南越作为国名。 嘉庆皇帝对这样的问题非常敏感,他认为南越的名字包罗万象,把那个国家和越南册封,这个国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中越历史上和平交流是主线,战争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
古代封建王朝的内部或相互之间的战争,不能用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侵略、反侵略的概念来说明。 我国有点周边的邻国歪曲渲染这些战争,是为了借着古风讽刺煽动民族感情。 从中越之间千年的关系来看,几次发生的战争加起来也不过几十年,大部分时间是和平相处,文化、经济交流又是第一副本。 由于中原文明处于强大的地位和优越的地位,越南及其前身山越部族在交流中越来越受益,从某种意义上促进了文明的进化。
在秦汉之交、东汉末年、晋室南迁以及宋朝灭亡、明灭亡之际,无数中国本土人涌向越南,为当地的文化、经济、土地开发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之后,独立的越南为了塑造价格民族的特定意识,创造了其国字——字哺乳。 但是,在法国统治越南、实施拼音复印之前,越南从皇室到民间教育都普遍采用汉字,其服装和礼义也模仿中原王朝。 作为古迹而保留下来的顺化皇宫,也效仿了北京故宫。 当然,越南古代的文化和物质成果也影响了中原地区。 例如,明朝建设北京皇宫(今天的故宫)时,安南献上的楠木,还有很多工艺师的设计。
古代中越之间的和平交往是主线,但是确实存在着不平等的宗藩关系,但是今天的人们也不能要求古人有国家间的平等思想。 不擅长中国的越南在一千年间向南方扩张,臣服中原王朝,也是防止的关键。 但是,其实力无法与北方相提并论,因此通常在表明自己强硬难缠后,必须尽快在表面上服从并获得实际利益。 这样的历史基因,后来长期传承于越南上层人物的观念中,也深刻影响了之后的两国关系。
古代的宗藩关系也包含了天朝必须帮助藩属的一面。 19世纪中叶法国入侵越南时,阮氏王朝向清政府请求援助,中国从1884年到1885年与法国进行了中法战争。 战争期间,中国支付了数千万辆白银的军费,沿海遭受了不少损失,但越南国王率先屈服,在法使面前焚烧了与中国的藩属文件,甘愿依靠法国充当傀儡。 虽说这是法国势力强大,但越南上层对中以前传下来的坏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之后,在法国统治越南期间,致力于中国化教育,故意修二征庙,将越南人的仇恨心理转移到北方,这又给当地心理留下了不小的影响。
如果仔细了解古代越南和中国的恩怨历史,人们会感慨万千。 以前,很多中国人把自己的南邻看得太轻浮了,关系好的时候就把他看成是同志和兄弟,关系恶化的时候就简单地骂他忘恩负义。 历史基因的继承,使越南人非常了解中国,特别是其高层对中国往往抱有双重心理。 越南的一些人还认为,入侵过自己的法国、美国的人相距甚远,因此不必担心将其赶走,只有永远是邻居的北方强国才需要全力应对。 近年来,被美国蹂躏的越南人欢迎美舰来访,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看看越南的对外关系史,特别是对中关系史就可以理解了。
温故知新,鉴古警现在。 近现代的特殊国情是,许多中国人在研究对外关系时重视美、俄、日等强国,但对越南这样弱小的邻居总是缺乏深入的研究,遇事出乎意料。 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合理化的,要在解决国际关系时展现合理性,就必须重视研究历史。 从现在的中越关系来看,也可以回顾古代的恩怨,保持冷静冷静的头脑,以符合现代思维的态度解决对外事务。
本文:《“徐焰:中越恩怨两千年”》
免责声明:星空分类目录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