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为西部留下宝贵遗产”
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做出了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战术决定。 三线建设,给中国带来了比较安全的战术后方,也形成了中国的威慑力。 中国三线建设在世界军事史和经济史上史无前例。
建国初期,毛泽东首次 /S2// S2/]不/S2/]
建国初期,毛泽东多次表示:“我们必须在经济建设问题上学习苏联。” 他们那里有现成的经验,这些经验也很成功。 他们已经完成了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我们不学习呢? 另外,当时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第一是争取苏联的援助。 1949年,毛泽东亲自前往苏联与斯大林会谈,争取苏联的援助。 毛泽东告诉斯大林,我们搞建设是没有经验的,所以我们要成为你们的学生,学习你们搞建设的经验。 在斯大林去世之前,毛泽东在悼念斯大林的文案中写道,苏联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先进、最有经验、最有理论修养的党。 这个党在过去和现在都是我们的榜样,在将来也是我们的榜样。
陈云在80年代说:“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是诚心诚意的。” 这是公正的语言。 但是,苏联人按照他们建设的思路和习性援助了中国的建设。 当时,关于中国如何建设,中苏两国高层正在共同协商。 然后协商的结果是,中国高层经常听从苏联高层的意见。 50年代,苏联高级经济专家和政府首脑曾提出,中国经济建设要想高速发展,必须集中建设在沿海和东北地区。 当时,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有不少人认为苏联人说得有道理,所以应该听从苏联方面的意见。 因为这个中国在制定十五计划时,基本上接受了苏联方面的意见。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十五计划。 五计划是以苏联援助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展开的,苏联方面打算按照原来的意见,将援助中国建设的项目集中在中国东北和沿海附近的大中城市。 这样,工业建设各方面配套条件好,公司上马快,成效显著,可与苏联工业建设相结合。 但是这个时候毛泽东有自己的想法。 他认为,如果156个项目全部集中在东北和沿海大城市,显然不利于中国工业的均衡布局和国家建设的全面展开。 特别是国防工业,建设在与战争中的朝鲜邻接的东北地区和容易被美国蒋飞机袭击的沿海大城市,更不妥当。 在即将公布十五计划的几天前,毛泽东找到周恩来、李富春到菊香书屋,专门咨询了156个项目的工程安排问题。 毛泽东说,在经济建设问题上,必须考虑中国的实际,不能完全听从苏联方面的意见。 他们说得对,应该听; 不,不要问。 总之需要我们自己的主张。 毛泽东、周恩来、李富春最后大致表明,要在尊重苏联专家意见的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
那么中国自己的主张是什么呢? 毛泽东提出的156个建设项目不能全部放在沿海和东北地区。 特别是在朝鲜战争的情况下,这是办不到的。 要安排去西部的项目,国防建设项目必须有近一半部署在西部。 根据毛泽东的这一意见,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反复与苏联方面协商,最终决定106家民营工业公司21家,建设在西部地区,44家国防工业公司中21家部署在西部。 由于这个决定的实施,在曾经几乎没有工业的我国西部地区建设了轻工业、重工业。 其中,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兵器、航空空、建材、电子电气等公司具有初始规模,同时初步形成了互联关系。
到了1956年,苏联方面经济建设中的弊端显现出来,毛泽东觉得苏联的经验不能照搬。 但是,当时有一点人崇拜苏联。 毛泽东认为,苏联人走的弯路,我们不能走。 基于这一想法,他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布局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他说,我国西部地区已经有一些工业公司,但从整体来看,西部地区工业化基础还很薄弱,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他说。 “我国轻工业和重工业约有70%在沿海,只有30%在内陆。 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不合理情况。 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完全利用,但为了平衡工业快速发展的布局,内陆工业必须大力快速发展。 在这两者的关系问题上,我们也没有犯什么大错误,但这几年对沿海工业有些估计不足,对其快速发展不太重视。 这必须改变。 在毛泽东的决定下,我国重新调整了经济建设的布局,在新的经济建设布局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毛泽东还特别观察了国防科技工业放在西部地区的情况。 一五二五期间,我国的飞机、坦克、火炮、舰艇等重型武器生产基地都部署在西部地区。 西安、重庆、成都、太原、兰州等西部大城市也开始走工业化道路。
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毛泽东构想的要点是思考国家经济建设的布局问题。 当时苏联的经验几乎都是神圣的,各社会主义国家几乎都照搬苏联的经验,但毛泽东从中国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同时立足于中国,从国家经济长期、全面的快速发展出发,敢于向苏联人说不。 他已经把眼球投入到西部地区,为之后的三线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核武的威胁下,毛泽东形成了中国作战的新思路
1964年,中国的国际环境非常恶劣,可以说中国已经处于五方面的威胁之中。
首先威胁中国的是苏联。 60年代初,中苏两党之间的矛盾扩大到国家关系行业,两国边界争端也不断发生。 毛泽东当时预见,中苏之间的矛盾将迅速发展到武装对抗的程度。 果然,勃列日涅夫在1964年执政后,加强了赫鲁晓夫奉行的中苏关系政策。 他不仅继续与中国为敌,而且愈演愈烈,向中苏边境大量出兵,苏联驻中苏边界的军队迅速增加到100万人,苏联的一些战术导弹也指向了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和重要的军事设施。 苏联向蒙古人民共和国派兵,同时企图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核设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打击。 第二个威胁中国的是美国。 美国在朝鲜战场失败后,仍将中国视为亚洲的主要敌人。 从60年代初期开始,美国对我国实施了收紧包围圈的政策。 从60年到64年,美国与我国周边许多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条约,结成了反中同盟。 美国还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数十个军事基地,在我国形成了半月形的包围圈,威胁着我国的国家安全。 1964年8月,美国开始轰炸越南北方,把战争烧到我国的南大门。 第三个威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当局。 60年代初,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高呼反击大陆。 蒋介石派武装间谍袭击了我的东南和其他沿海地区,企图在我的东南地区建立攻击大陆的大规模游击战走廊。 第四个威胁来自印度。 当时,中印边境也很紧张。 印度军队不断蚕食我国领土,在中印边境东西两段发动武装攻击。 第五个威胁来自日本和朝鲜。 日本与美国结盟,其国内有美国驻军,日本本国也迅速发展武装力量的南朝鲜也与美国结盟,国内也有美国驻军。 南朝鲜政府也同样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 在这五方面的威胁中,拥有核武器的苏联和美国,对中国的威胁最大。 中国没有核武器,遇到核攻击时,没有任何反击能力。 毛泽东面对这些威胁并不害怕。 他不怕鬼,激励全党不怕鬼。 他在1959年5月6日写道,世界上有些人怕鬼,有些人不怕鬼。 幽灵是害怕客观存在好呢,还是不用害怕呢? 经验表明,幽灵是不可怕的。 不怕鬼就有鬼。 不怕鬼就没有鬼。 这是因为我们不要害怕幽灵,必须和幽灵斗争。 那么,原子弹不可怕吗? 毛泽东说:“也不害怕。” 1961年9月24日,我和蒙哥马利元帅谈话时说我对核武器不感兴趣。 这个不能用。 制造得越多,核战争就越不会发生。 打还是用常规武器打? 打常规武器也可以谈论军事艺术。 任何战术、战略,指挥官都可以暂时根据情况变化。 使用核武器的战争通过按下按钮,几下就结束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原子弹是纸老虎,不可怕。
然后,毛泽东也认真对待了鬼。 为了对付幽灵,毛泽东做出了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中国也制造原子弹。 他说在今天的世界里,我们要想不被人欺负,就必须没有这个东西。 但是,毛泽东并没有把制造原子弹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 他在1961年9月24日与蒙哥马利谈话时说:“我们也打算制造原子弹,但不知道是哪一年制造的。 美国有十个手指。 即使我们做,也是手指。 这是可怕的东西,花了钱,没用。 中国要花很少的钱做实验。 毛泽东表达了中国在搞原子弹爆炸,就像穷人一样,被叫做花子,穿着漂亮的衣服,跑着出去。 毛泽东认为,重点应放在扎实进行三线建设上。 因此,他的第二个选择是进行三线建设,进行原子弹爆炸也是整合在三线建设这个大框架内,在三线进行原子弹爆炸。 所以三线建设处于毛泽东战术决策的核心地位。
毛泽东着重从打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角度考虑三线建设的部署问题。 他看到,中国东北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基地都在苏联可以携带核弹头的中程导弹和战术轰炸机的打击范围内,沿海工业城市也在美国蒋航空兵力的打击范围内。 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也在苏美核武器的打击之下。 如果战争爆发,即使敌人不使用核武器,我国的大部分工业基础也会遭到破坏。 另一方面,西部地区远离苏联和美蒋的军事火力打击。 (当时,无论是苏联还是美蒋的武器装备,都还达不到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 毛泽东的这个想法,正好和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的想法相吻合。 1964年4月,军委总参谋部向中央提交了关于我国经济布局不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报告。 这份报告印证了毛泽东原本存在的担忧,自然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 从此,毛泽东进一步加强了他原有的西部快速发展的思路,全面拓宽了我国工业建设的布局,形成了沿海一线、中部二线、西部和西北部三线并存,以三线为建设要点的新思路。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实务会议上作出了三线建设的重要战术决定。 那年8月,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三线。 从1965年开始,我国开始将沿海一点工业公司转移到西部和西北地区,当年的新建项目大多集中投入到西部地区。 这是我国三线建设正在大规模进行的阶段。
三线建设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效果。 到1965年4月,中国的战术资源大多已经转移到西部和西南地区结束。 此时的中国,不怕打大规模的战争。 中国已经做好了准备,腰硬了。 1965年4月,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向巴基斯坦总统阿布·卡恩表示,如果美国把战争强加给中国,中国将迎战,战斗到最后。 不管有多少人来,使用什么武器,包括核武器,它都进来了,出不来,我可以确信它将在中国根除。 周恩来的这句话,美国人、苏联人、蒋介石集团、南朝鲜和日本都有说。
1969年,中苏关系恶化。 珍宝岛争端发生后,毛泽东把目光放回三线建设。 他更加重视三线建设。 为了排除反体制派的干扰,保证三线建设的顺利进行,他决定对三线建设的据点和工程进行军事管理,直接出兵施工。 对于这种由解放军直接管理或直接施工的机构,反体制派不敢乱说。
为了应对来自苏联的军事威胁,毛泽东又提出了建设小三线的构想。 这个构想是,在各省,特别是进行三线建设的各省,建设价格省自成体系的三线。 这样,可以结合中三线和小三线两人的系累,形成一个大系统,也可以把三线建设深入到中小城市、县甚至农村,使我国形成支撑长时间战争的工业基础。 从1970年开始,中央开始对三线建设项目实行优先安排、要点保证、应急维修大体情况。 在这个大体指导下,全国三线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各省三线建设也全面铺开。 毛泽东此时的三线建设构想,几乎完全集中在战争的准备和长时间的战争的准备上。 因为,他对三线建设的投资偏重程度,是他一生中从未有过的。 到1971年,我国三线建设的投资总额达到340.8亿元。 这还没有计入各省筹集资金进行小三线建设的投资。 而且,在毛泽东把首要精力集中在进行文化大革命的时期,他如此关注三线建设这一经济问题,证明了毛泽东对三线建设的重视是基于对极有可能发生的中苏战争的关怀。
不建攀枝花的话,就睡不好
毛泽东有战备的眼睛和勇气。 建国初期,他能考虑在156个建设项目中把一些项目安排在西部地区,太棒了。 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战术眼光,就不会考虑这些事情。 如果没有勇气,苏联的意见不仅有权威,也有决策意义的时候,就不能下这个决心。 毛泽东的眼光和勇气,来自他仔细的研究和周密的思考。 这里面当然倾注了他巨大的心血。
1956年,毛泽东还没有决定三线建设,但他已经关注着中国西部。 他心血来潮研究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各方面问题,特别高度重视西部建设问题。 他亲自到地方进行调查研究,回北京后又找了许多高级干部召开调查会,认真研究西部地区的建设问题。 从他的《关于十大关系》一文,对中国西部地区建设问题的论述,可以看出他付出了多少心血! 对于毛泽东当时在中国经济建设问题上包括西部经济建设问题上所付出的心血,薄一波回忆说:“听到报告的哪一天,毛主席都很累?” 听了一个报告后,他一脸疲惫,他现在每天都‘ 在床下面、下面的床上,起床后听报告,交织解决工作,听报告后上床休息。 情况确实如此。 当时,毛泽东每天从早上9点40分到下午听报告。 下午,在解决党政事务后,一直听报告到晚上19点10分,到22点10分结束后,研究了这些报告资料,继续工作到深夜。
1958年,毛泽东已经决心中国搞原子弹。 当初,中国对苏联的援助也寄予了希望。 那年7、8月,赫鲁晓夫访问了北京。 毛泽东向赫鲁晓夫提出了苏联援助中国制造原子弹的问题。 但是赫鲁晓夫有他的想法。 他害怕这会和美国闹僵,害怕美国会用原子弹威胁他。 他还认为,如果中国没有原子弹,就会被投在苏联的核保护之下,苏联就能统治中国。 他还对中国拥有原子弹感到不安,担心中国也会成为对苏联的威胁。 因为确定了毛泽东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他表现出了中国对原子弹的消极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搞原子弹的决心没有动摇。 他决定中国独立自主制造原子弹,同时将这一决定与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结合起来。 此时,他对西部地区建设的想法中,已经有了很大的军事因素。
1964年党中央正式作出进行三线建设的决定后,毛泽东对三线建设问题更加关心。 当时,毛泽东特别强调三线建设的重要性。 他说。 “要开始三线的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 这样,军事工业就可以打下基础。 他甚至说不叫醒攀枝花钢铁厂就睡不着觉。
毛泽东根据他对三线建设的总构想,明确了三线建设的方针。 也就是说,三线建设要大分散、小集中,依靠山附近的水巩固大阵营。 要根据当地地形、地形条件明确建设项目,使三线建设的公司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远离大中城市,即使发生核战争,这些工厂和科研单位也要分散,才能不腐烂,不爆破,继续生产和科研,支援前线。
1964年也是我国制造原子弹最重要的一年。 围绕这个重要的军事项目,毛泽东在过去派遣了大量军队和科技骨干到西部地区的基础上,派遣了大批军队和科技精英到三线,加强了核研发基地的建设。 三线地区核研发基地的建设,为三线建设画上了最浓的一笔。
毛泽东亲自选择进行三线建设。 在做出进行三线建设的决定后,他派遣聂荣臻和许多将军到三线建设,钱三强、邓稼先等国内最优秀的科学家也到三线地区进行建设。 他派彭德怀到三线指导建设事业。 在中央,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主要负责人主持三线建设的日常工作。 地方上,西南、西北、中南三个三线建设委员会相继成立,主任均由该地方中央局第一书记担任。 三线建设大项目设有指导小组,其他三线建设项目也设有指挥部。 1973年以后,中国打破了中美关系的坚冰,两国开始接近,世界政治大三角平衡的格局基本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三线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切实达到了建立牢固后方基地的目的。 从当时世界的军事结构和技术水平来看,如果中国受到外部侵略,中国已经具备了不被打败、不被炸毁、能够长时间支持战争的坚实的后方基地。 而且,也达到了使国家经济配置基本合理的目的。 在工业集中在沿海城市的情况发生变化的同时,地方工业完备、配套的体系形成了。
三线建设将在西部留下宝贵的遗产[/s2/]
三线建设,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物质遗产。
从宏观上看,如果不计算1964年中央做出三线建设决定前在西部地区的中央投资,那么仅1964年至1980年的17年,中央在三线建设中投入的资金就有2052亿元。 通过三线建设,建设1100多家大中型工业交通公司、国防科技工业公司、科研院所和高校,基本形成交通、电力、煤炭、化工、石油、建材、钢铁等生产部门相互配套的体系,并与地方中小企业形成一个生产体系,自上而下
从微观上看,铁路建设方面,1964年8月中央决定建设昆铁路、川黔铁路、贵昆铁路6条铁路,因此,到1980年,三线建设建成成昆铁路、湘黔铁路、焦柳铁路、襄渝铁路、川黔铁路、贵昆铁路,西北 另外,将西南地区和华中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北华中华南地区的交通互联网一体化,配合铁路建设建设多条道路互联网,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西部地区交通运输落后的状况,为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产品流通、工业建设、国防建设创造了交通条件。 在国防工业建设方面,通过三线建设,我国在重庆地区建立常规武器工业生产基地,在四川和贵州建立电子工业生产基地,在四川和陕西建立战术武器科学研究、生产基地,在贵州和陕西、鄂西地区建立航空和航天产业生产基地,在长江上、中游地区建立船舶工业科学研究、生产基地, 通过在西昌建设卫星试验、发射中心的三线建设,实现了将东北、华北地区部分老军事工业公司转移到西部地区建设新工厂,基本上把重要军事公司一分为二的目的。 电子工业形成了生产门类齐全、零部件与整机组合、军民互换性、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体系。 航天工业实现了区域合作,建立了完善的战术和战略导弹研发基地,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射中心; (航空(/K0 ) )工业生产体系也形成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形成了几个歼击机、运输机生产中心,生产能力占全国航空)//K0/)工业的三分之二。 船舶工业在西部地区形成了完善的生产体系。 高水平的核工业科研生产系统几乎都放在西部地区。 在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机械工业方面,通过三线建设,在西部地区形成大中小结合的原材料工业体系,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重庆钢铁基地、成都地区钢铁厂、贵州水城钢铁厂等大公司,西北铜加工厂、兰州连城铝厂、兰州铝厂、冥河铝镁厂 为了与国防工业配套,还建设了重水、炸药、树脂、橡胶、医药公司。 建设了西南炼焦煤基地、西北煤炭基地、平顶山、焦作、鹤壁等矿区; 新建68座10万千瓦以上的发电站。 241家机械工业厂、研究所、设计院搬迁至西部地区后,又新建、扩建了124个大中型项目。 累计投资额94亿7200万元,占全国机械工业同期投资的53%。 新设第二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四川汽车制造厂,还新设了几个配套厂,使西部地区形成了军民结合的轻、重型汽车批量生产能力。 新建了12家重型机械工业制造厂,使西部地区形成了较强的重型机械制造能力。 电机工业发展迅速,建成了四川东方电机厂、东方汽轮机厂、东方锅炉厂、东风电机厂,形成了年产80万千瓦电厂发电机组的能力。 在轻纺工业,通过三线建设,造纸、制糖、制盐、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合成洗涤剂、塑料制品、皮革制品、棉纺、毛织物、丝绸、印染、针织、化纤、纺织机械等生产公司全面扩展到西部地区。 其中,新建的5万多锭棉纺厂7家,大中型维尼纶厂5家。 另外,通过三线建设,在西部地区建设了100多个下属储备仓库、15个大型广播电视项目,新建了一所略高等学校。
进行毛泽东三线建设留给我国的物质遗产,至今仍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础。
毛泽东对三线建设的见识、气魄和构想,给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术带来了启示。 江泽民90年代初多次视察西部地区,关注三线建设时期建设的大公司。 他指出,从国际形势来看,我们应该对三线建设的重要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1993年4月,他还在一本书的标题中写道:“将三线建设者的历史功绩和艰苦创业精神发扬到新时代。” 他对三线建设的壮举给予了很高的肯定感。 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三线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党中央于1999年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术决策。
本文:《“三线建设为西部留下宝贵遗产”》
免责声明:星空分类目录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