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文: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对美政策的演进”
抗战时期中共对美政策的发展有许多复杂的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从对这些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的详细考虑中,可以看出其发展路径的走向。 本文综合国际和国内因素的细微变化,将抗战时期中共对美政策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从整体上展现出发展的轨迹趋势,进一步深入研究需要从史料的扩充和行为者主体的细化两个方面进行突破。
【本文摘自《开放时代》年第4期。 图片来源:搜狐网。 】
【文案提要】抗战时期中共对美政策的发展有许多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因素,从对这些国际和国内因素的详细考虑,可以判断其发展路径的走向。 本文综合国际和国内因素的细微变化,将抗战时期中共对美政策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从整体上展现出发展的轨迹趋势,进一步深入研究需要从史料的扩充和行为者主体的细化两个方面进行突破。
【关键词】抗日战争中共对美政策
中美两国是二战后世界安全的重要力量,也是二战反法西斯战争中最重要的盟友。 1937年七七事变后,经过长征的战术转移,从江西北上进入陕北的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与国民党完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另一方面也开始重新审视与美国的关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把远东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一部分,观察了中共及其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作用,思考了与中共的军事合作。 而且,中共对美国政策的关怀也经历了将早期美国视为敌人,争取后期积极与美国合作的过程。 对这个发展过程的研究,重视抗战后期的比较多,对前期的研究比较缺乏。 近年来,对发展过程的总体考察有了一些进展,但仍是单线型的考虑因素; 一点点的研究可能更加强调某些因素的重要性,忽视了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 在中美关系正在走向新的里程的今天,要从历史经验中吸取对现实有益的教训,就需要重构中共的对美政策。
从1921年建党到1935年瓦窑堡会议,中共没有独立的对外政策,在解决对外问题上首要受到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影响。 1931年满洲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东北。 中共的第一反应是与苏联的联系,这种占领和军事行动是最露骨的反苏联战争的序幕,进行了武装保卫苏联的推进活动,在苏区和非苏区‘ 苏联朋友协会。 之后,日本又占领了热河,进军华北。 这个时期,国际联盟和英美等国不太关心中国事务,无视日本占领中国领土。 中共对此的解释是,在日本进攻华北和准备反苏联战争的同时,英法等帝国主义侵略了中国。 英国扩大对新疆青海康藏的攻击,占领滇边的班洪和澜沧等,并恢复昔日英日同盟共同进攻苏联,法帝国主义利用在安南的优越地位操纵云贵、广西的统治,时刻准备占领这些地方。 美帝国主义极力维护和加强中国的统治,企图把中国完全变成自己的殖民地,疯狂地和日本在太平洋上争夺霸权,并且最近又和日本改变了文化,企图反苏联的阴谋。 显然,此时中共为了追随苏联的国际形势,把英美等国视为帝国主义入侵者。
1935年底,中共中央一路长征到达瓦窑堡,召开瓦窑堡会议,在明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基础上,对外政策也发生了改变,从过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建立一切帝国主义到建立国际抗日统一战线,日本帝国主义单独吞并中国的行动,把帝国主义内部的矛盾、///。 美帝国主义为了他自己的帝国主义目的完全与日本帝国主义对立,太平洋战争是必然的结果。 在这里,美国被认为是帝国主义。 可以看出,虽然美国和日本的矛盾不可调和,但只有苏联是中国革命最有力量的助手,美国仍然被视为敌人。
这个角度实际上持续到了七七事变前夕。 1937年5月3日,毛泽东在苏区党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中指出,由于中日矛盾成为首要矛盾,将一些其他帝国主义和中国矛盾推向次要地位,在这些帝国主义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同时也在社会主义苏联和日本之间,展开了矛盾的裂痕。 为此,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把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和平战线结合起来的任务,我们的统一战线变成了抗日的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强调动员一切力量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于1937年8月25日颁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其第五条在执行抗日外交政策、不丧失领土主权的范围内,与所有反对日本侵略主义的国家进行反对侵略同盟和抗日军事合作 捍卫和平战线,反对德国意大利侵略战线。 联合朝鲜、台湾以及日本国内的工农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在这里,这一时期的中共对外政策还是强调国际阶级路线,但同样明显的一些变化是与所有反对日本侵略的国家结成同盟,同时确定反对是德日意。 这是因为可以推测美国在此时不再被视为敌人。
美国不再被视为敌人,但不再成为同盟国。 中国共产党转移到树敌后的抗日根据地,强调英美等国无望。 1937年10月12日,毛泽东指出,英美等国政府站在自己帝国主义的利益上援助中国,只限于口头同情,没有实力援助。 … … 从当前形势看,国内国际不许可投降主义取得势力的因素,占有特点。 这些因素包括日本灭亡中国的总方针、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存在、中国人民的要求、国民党内多数党员的要求、对英美投降的损失、苏联的存在及其准备援助的中国方针、中国人民对苏联的殷切希望(这个希望不是空 )等。 这个论断比较接近事实。 英美等此时的要点在欧洲,不希望中国抗日战争得到实质性的援助。 国际联盟第十八届常会通过《建议书》,建议召开由九国条约签署国以及与远东事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其他国家参加的会议,调解中日争端。 1937年11月3日至24日,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会议,美、英、法、苏、中19个国家参加会议,但日、德拒绝出席。 中国代表顾维钧要求与会国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停止提供贷款和军需物资,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与会各国出于各自的战术考虑和利害关系发表/ [/k0/] 1937年11月16日,周恩来在山西临汾的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讲时表示, 他们不想考虑制裁手段。 因为这个日本越强,他们就越无可奈何,那个调停中心,依然图谋不轨。 这只有损害中华民族的利益才能做到。 这个评价代表了当时中共的主流观点。
抗战初期,由于中日经济与军事存在较大差距,抗战的军事形势不容乐观。 从中国战术地位的角度看,英美等国并不乐意倾听日军肆意侵略中国,美国政府开始考虑援助中国遏制日本的问题。 从美国从这个角度转向的应对来看,1938年3月11日,王明发表了《3月政治局会议总结当前抗战形势及如何继续抗战,赢得抗战胜利》的报告,阐述了世界三大资本主义民主国家法、美、英对我国抗战的友谊态度&hellip … 虽然美国至今未能公开改变所谓的‘ 孤立政策,美国至今未能对远东问题采取积极态度和行动,但从美国国家根本利益的角度看,美国不能放弃或无视远东问题。 近年来,罗斯福和哈尔再三发表声明反对侵略、维护和平、维护民主,美国民众和正义人士不断表达对中国抗战的同情。 美国太平洋上海空军力逐渐加强,表明美国准备在必要时以适当的方式保障太平洋东岸的安全和利益。 因此,美国政府对中国对日抗战保持着友谊的态度。
1938年夏天,美国迈出遏制日本的第一步,公开谴责日军飞机轰炸中国平民,对日本实行道义禁运。 当然禁运的影响有限,中共也没有积极评价。 1938年10月12日14日,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全会总结报告《论新阶段》中依然表示,资本主义国家、人民帮助我,政府采取一定程度的中立态度,其资产阶级利用战争做生意,大量向日本输送武器和武器原料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根本不同,在援助中国问题上已经体现得很具体,但国际形势不允许援助超过目前的程度。 因此,我们不应该对国际援助暂时抱有过大的希望。 放弃自力更生的方针,期待对外援助是毫无疑问的。
1938年12月,罗斯福总统批准了对华贷款计划。 并且,在日本强制占领并接管广州海关,对天津英租界进行严格的交通检查,宣布建立东亚新秩序后,英国也决定援助中国。 于是在美国宣布桐油欠款后的第四天,英国也向中国提供了50万英镑的贷款,1939年3月以后提供了500万英镑的贷款。 国内各界对此表示欢呼。 但他指出,中共仍在抵制英美援助,1939年7月29日,中共中央打破了对英国的幻想,反对依靠英国的外交政策,推进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此时,中共对英美的看法依然不好,似乎只停留在一度依赖苏联的惰性上。
中国共产党对英美的上述态度一直持续到1940年。 1940年2月1日,中共中央判断世界形势时,英美法与日本之间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矛盾,欧洲战争削弱了英法在远东的地位,因此,迅速召集远东慕尼黑会议并不容易,由于苏联的强大及其积极援助中国的方针等国内国际条件,中国政府决定, 10月20日,中宣部的政治消息称,英美援华甚至认为是要将中国纳入战争集团。 德意日三国同盟成立后,英美拉拢中国加入战争集团,利用中国牵制日本的政策越来越积极,听说美国在二千五百万对中借款后还欠下了续债。 … … 也有说法认为英国向中国借钱。 … … 英美政策的影响使国民党的态度迅速转变,… … 到了中共发动叛乱阶段,蒋介石再次命令八路军新四军采取压迫政策,加紧修建堡垒线,封锁陕甘宁边区,并利用苏日谈判实行反苏推进。 这是国民党英美派放弃独立战争,加入英美同盟的具体准备步骤,在这种情况下,阻止国民党放弃独立战争和加入英美同盟的错误方针,是我们党当前的重大任务,我们反对德意日同盟的所谓新秩序。 我反对中国成为日本的工具,也反对中国成为英美的工具。 两者都没有出口。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强调中国抗日战争的独立性,其本质也在于对英美的不信任,也担心国民因热衷与英美联合而失去抗战的独立性,许多中间派和广大人民一时‘ 英美援助中国抗日‘ 被联合英美抗日等错误口号所迷惑。 因此,我们必须耐心说服他解释工作,不反对站在独立战争的立场上利用英美的债务。
1940年7月,日本决心南进,两个月后,日德意三国签订三国同盟条约。 考虑到日本由于南进而战线拉长,用武力征服中国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日本开始加速其引导下降的政策,与重庆接触,进行秘密会谈。 在此背景下,中共开始观察日本投降诱导的风险。 1940年11月1日,毛泽东在给时局的指示中表示,蒋介石目前正在等待价格进入沽名钓誉,一方面准备加入英美同盟,另一方面准备加入日德意同盟。 如果日美战争早点爆发,有胜利的信心,他愿意加入英美同盟。 相反,如果英国被德意日三国在今冬明春打得落花流水,如果日本撤出武汉等地,只占沿海和华北,主权依然属于中国,由蒋介石管理,… … 他希望向日本投降。 他据此评估了局势,认为当前反苏反共的新高潮是,准备放弃独立战争加入英美同盟,但特别是放弃抗日战争向日本投降,加入德日意同盟。 因此,他仍然强调苏联的作用,苏联调整中日关系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中国要想争夺比法国优越的地位,就必须苏联调整并多次与我们努力。
但是,苏联此时自身正处于德国的严重威胁之中,无暇顾及中国。 而且,由于中国共产党内部以王明为首的共产国际派在党内失势,中共特有的独立性引起了中苏两党之间的诸多分歧,苏联不仅不积极支持中共领导的抗日斗争,而且对中国革命的前途缺乏信心。 相比之下,1940年前后,英美显然比苏联更重视中国抗战的战术地位。 因此,中共也应立足现实,摒弃意识形态成见,欢迎英美对华援助行动,乐于看到中国加入英美方面抵制日本。 1940年11月6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电中指出,蒋加入英美集团有利无害,加入德意日集团有害无益,不再强调反对加入英美集团。 我们也不应该提倡(因为他们是帝国主义战争集团)。 现在共产党中国人民苏联这三大势力不仅应该团结起来,还应该和英美建立外交联系,阻止投降,打击亲日亲德活动。 在这一意见下,中国共产党驻重庆代表团多次与美国驻华大使馆取得联系,希望借助美国的力量阻止重庆反对中国共产党的活动。 在与美国接触的过程中,中共了解到美国利用中国牵制日本,不希望国共两党发生冲突。 这是因为对美国的亲近感增加了。
日本南进后,在中国大陆的军事行动大幅减弱,但国共之间的冲突开始凸显。 在此背景下,1941年1月初发生了皖南事变。 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将事变与蒋向日妥协相结合,认为安徽南部事变是蒋介石作出的反革命步骤,完全背叛了民族利益,适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对策是,只有团结全党全军,尖锐的对抗政策才能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中间派,抵抗日寇和亲日派的共同攻击。 当时时局的优势在于日蒋还没有公开妥协,英美不希望中国内战,苏联不希望中国分裂。 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之所以发生安徽省南部事变,是因为反共要阻止敌人(日本笔者注)的攻击。 我在反攻。 日本骑山观虎斗罢工。 拖几个月,希特勒就会南进日本,中国就会和平。 但是,日本并不希望通过国共纷争改善在中国的立场。 你知道日本人的想法又是一样的吗,东条演说中有云。 ‘ 蒋政权内部的争吵,不能抗战,但日本决不依赖国共纷争,而是靠自己的力量处理中国的事。
可以理解为重庆向日本展示安徽省南部事变,试图接近德国和意大利的日同盟的行动。 这一理解使中共改变了对美援助和英美战略,主张不反对对美援助,不反对与英美结盟。
1941年的苏联面对希特勒的严重威胁,希望两条线不要和德日开战。 而且,日本希望南进后不要被苏联牵制。 因为这苏日两国于1941年4月12日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 这个条约对中共的对美政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说此前中共期待苏联承担道义和实质性的援助,那么现在这个希望事实上已经破灭了。 日苏中立条约签订四天后,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对日苏中立条约的意见》。 在辞令上,苏联极其不情愿本着一贯的和平中立政策,于四月十三日与日本签订中立条约,这是苏联外交政策的又一伟大胜利,但显然掩盖了对苏联的失望。 我们相信按照苏联的国策,苏联会继续援助中国,如果援助事实上是不可能的,那就只能期待苏联的国策了
对苏联的幻想一直维持着中共寻求外援的精神依托,但现在这个精神依托已经不存在了,中共根据现实选择了英美。 然而,英美在欧洲战场上的形势也不容乐观。 英国现在拥有以苏彝士为中心的地中海好处… … 美国在英国援助的名义下进入了实际参战。 英美的总方针是对德后对日。 因为这个英美仍然在谋求对日的暂时妥协,对所谓的中国援助始终不积极,如果日本承诺不同的英美开战,他们将不惜牺牲中国和荷兰。 尽管如此,事实上,英美已成为国际上唯一有意愿援助中国抗战的力量。 因此,中共有必要搁置曾经的意识形态,欢迎英美支援中国,与英美结成同盟。 1941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指示,在现有条件下,无论是帝国主义国家还是资产阶级,反对德意日的都是好的、有益的、正义的。 因此,在这个标准下,对于目前英国的对德战争,美国的援助苏援华、援英行动以及可能的美国的反德反日战争是不帝国主义的、正义的、正义的
然后,英美苏三国也一起开始抵抗法西斯的侵略。 1941年8月1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举行会谈,提出在莫斯科召开英美苏三国会议。 中共对此非常欢迎,同时给予高度评价。 中共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近期国际事务的声明》,认为三国会议是世界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事情。 从此,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阶段。 它有利于苏联,有利于英美,有利于中国,有利于世界,同时保证了苏联和英美的胜利,保证了中国和全世界的胜利。 总之,英美苏三国会议是我们中国人解放的国际基础。 美苏三国同盟敦促中共完全搁置意识形态隔阂,联合英美。
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远东乃至中国的战场越来越成为美国重要的反法西斯战场,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抗战。 中国共产党充分意识到了这些事情。 此前中共对英美的批评除了意识形态因素外,还因为英美没有真正重视过中国的战场方式,太平洋战争爆发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不利地位。 1941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国共产党宣布太平洋战争》,认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分为全世界所有国家所有民族进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和进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最后揭晓。 22因此,中国共产党和英美已经在反法西斯阵营中,组成了统一战线。 中共高度评价英美参加抗战统一战线,认为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对英美统一战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在与英美的合作下,根除日寇是中国民族解放的必要前提,为了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应该在各种场合与英美人真诚坦率地合作,提高英美抗战力量,改善中国的抗战状况。
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开始以积极的态度赢得美国舆论的关注和同情,向美方传达与美国进行军事合作的愿望。 但是,美国此时的顾虑是如何协调与重庆的关系,建立中国战区的作战效率,对于中共及其敌后抗日根据地,美国的权力核心并不陌生,缺乏合作意愿,因此没有积极应对。
太平洋战争使中美两国面临着日本这个共同的敌人,给重庆寻求有年将英美等国卷入亚洲事务的行动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由于中国战场在亚洲战场中具有重要地位,中美两国很快在军事方面展开了深入的合作。 1942年1月29日,根据蒋介石的要求,美国派遣史迪威中将担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中美之间的军事合作全面展开。
为了促使蒋介石反复抗战,促使中国战场在亚洲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1942年10月10日,美国宣布通过谈判废除美国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治外法权、特权、租界。 罗斯福总统说服英国也废除除香港问题外的所有中国不平等条约治外法权。 1943年1月11日,美英分别与中国签署了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协议。 虽然约约运动的成功举国欢腾,但中共同样对此非常欢迎和高度评价。 1943年1月25日,中共发表《庆祝中美中英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中央决定》,认为近期中美中英签署了废除不平等条约协议,美英放弃了在中国的特权。 必须祝贺废除不平等条约,… … 上次国共合作,曾经收复了汉口、九江租界,这次国共合作取消了不平等条约。
太平洋战争改善了中国的抗战局势,但国共两党的分歧和冲突再次出现。 1943年3月,代表国民党主流观点的《中国的命运》出版,主张中国过去的命运在于外交,今后的命运在于内政,矛头指向了中共。 此时,国共两党正在重庆进行谈判。 这次谈判从1942年10月持续到1943年6月,中共方面的代表是林彪,国民党方面的代表是张治中,谈判副本涉及中共政党的合法地位、中共军队的规模和作战区域等。 《中国的命运》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谈判进程。 1943年5月22日,苏联为了消除英美对共产主义扩大的担忧,宣布解散共产国际。 受此影响,国共两党谈判的基础被削弱,谈判中止。 7月23日,刘少奇电文称,恩来、林彪同志回到延安,在重庆与蒋介石关于改善国共关系的谈判没有取得任何具体结果。 蒋介石在三月间出版了《中国的命运》,其中心目标是反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为内战做准备。 这种态度表达了中共对“中国命运”的反应。
重庆和美国之间也在合作中存在冲突。 史迪威1942年抵达中国后,在如何看待共产党及其军队问题、争夺军事指挥方面,与蒋介石有着深刻的分歧和冲突。 这种冲突在政治、军事战术以及与之相关的是否装备中国共产党军队、租界物资的控制权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的矛盾加剧。 这一时期,中共对美国的好感日益高涨,与国民党的矛盾一直没有缓和,加上对苏联的失望,促使中共主动与美国政府建立正式关系。 为此,中国共产党于1942年8月至1943年连续三次邀请美国政府派遣代表团到延安和解放区。 到1944年2月,罗斯福最终接受了驻中国美国大使馆外交官戴维斯的提议,决定派遣美军注意组到延安等解放区,收集军事报,讨论与中共的军事合作问题。
当时日军在中国大陆发动豫湘桂之战,开通大陆交通线,摧毁美军机场,国民党军顽强抵抗,但最终还是输了。 据此,美国驻华各机构的重要官员要求美国政府改变对华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 他们主张,如果美国不放弃单独支持国民党的观点,与共产党建立合作关系,战后很可能失去中国。 受他们的影响,考虑到欧洲战场的胜利已经决定,亚洲战场对日作战将成为美国未来的重点。 因为这个决定将不顾蒋介石的反对与中共正式接触。 1944年7月,美国驻华大使馆、驻华美军司令部组织美军注意组的迪克西使团抵达延安。 中国共产党和美国的关系进入了短暂的亲密合作期。 中国共产党怀着不寻常的热情欢迎迪克西使团,并全力配合其工作。 为了争取美国的支持,毛泽东还曾向美方访问华盛顿,讨论协助美军登陆中国华东沿岸攻击日本本土的计划。 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的参议会上说:“1945年)我们唯一的任务是协助同盟国打倒日本侵略者。
1944年,美军登陆华东沿岸,计划以此为战术基地向日本本土发起攻击。 美军要采取这样的行动,必须得到实际控制华东沿海地区的中国共产党军队和游击队的协助。 但1945年,随着太平洋战场形势的迅速发展,美军登陆中国大陆的必要性消失了。 1945年初,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开始决定不与中共合作。 对于这一形势变化,中共也注意到了。 1945年3月,中共中央认为美国从帮助蒋容共的抗日过渡到以帮助蒋介石为主,对此我感到担忧。 1945年4月,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公开表示将竭尽全力帮助蒋介石,不与中共合作。
中共对美政策转向的对策,一方面批判美国政府的蒋介石反共政策,要求改变它,特别是要牢牢抓住美军对日作战没有我军的协助,迫使美国政府重新考虑其政策,另一方面美军注意组向前推进 特别是敌后在我区设立通信单位,私自降落晋察冀地区的5名美军解除武装,停止活动,不允许通电。 但是,中共强调,虽然美国不断加强反苏和反中共,但我们对美外交极为谨慎,是避免与美军发生冲突的方针。 对美国人民仍然采取合作政策,在前线碰到美国军民时,应当不拘留、不伤害、不负责保护,其携带的武器收音机也不得收缴。
当然,赫尔利来到中国后,中共与美国关系急转直下,有其复杂的国际背景。 但关键的几件事是,中共和美国亲密关系的基础都是反击日本,一旦战场形势好转,美国将采取实用主义的角度不再需要中共的合作,这原本脆弱的基础也将不复存在。 这实际上预示着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对美国政策的基本走向。
上述整理基本上可以展示美国政策在抗战时期的发展轨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有一点缺陷。 这是线状轨迹,过于平滑,碰撞少,有可能引起事实的歪曲。 历史本身可能会更复杂。 可能发生过一点意想不到的事或者稍微有些变化。 而且,可能有一点回旋重复的过程。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发生可能与现有史料太同质单一有关。 我们现在出版、发掘的史料,首要的是中共决策层的资料,时间上连续性不足,很多地方跳跃性很大。 因此,我们可能需要进一步挖掘相关史料,丰富异质史料,从多个角度展现中共对美政策发展历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并通过新的资料加以丰富和补充。 这可能是今后研究中共对美政策发展可能的突破方向。
此外,关于中共对美战术和政策的发展,过去的研究一直强调中共高层如何决策的过程。 但是,中共对美政策的实践也不是只有中共高层才能内涵的,实际的历史图景应该是中共的高层、中层、下层构成了这个发展过程。 因此,文件中可以看到中共高层不断向中、下层提出各种指示和指导意见,使中、下层与上层保持一致。 而且中共、下层对美国的看法,对美国的期待也影响了上层的决定。 对此,我们过去缺乏必要的关注。 如果能关注这个问题,关注中共、下层对美国态度变化的轨迹,就能从另一个侧面丰富抗战时期中共对美政策的了解。 本文只是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上层的发展轨迹,中国共产党中、下层对美国态度的发展轨迹是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
周祖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开放时代》年第4期
免责声明:星空分类目录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