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是怎么治理疫情的”
组织牢固,统一领导是核心
边区防疫机构萌芽于1940年,党中央在延安召开防疫实务会议后,于5月26日成立延安防疫委员会。 该会是延安防疫运动的最高机关,其33人的组织组成已经覆盖到中央组织部、边区政府、延安市府、留守兵团以及边青救、抗大等党政军队机关和相关群众团体,其地位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1942年4月28日成立的陕甘宁边区防疫总委员会,其职能范围从原来的延安市扩大到了所有边区防疫工作。 边区防疫总委员会隶属于边区政府,统一管理所有边区的防疫工作。 指导和扶助边远地区各机关、各级卫生机构执行防疫事务,在执行防疫事务时,有权统一支配人员、药品、器材等各级卫生机构的人力财力。 1944年春天,延安地区短伤寒、退热一时流行,市区附近240多人死亡。 区政府、边区防疫总委员会紧急决定:迅速组成流动治疗小组,划定区域进行治疗的各单位、学校等进行紧急防疫动员,组织疫区隔离; 以及增设病床、筹措药品采购资金、开发特效药、奖励医护人员等,较有效地抑制了此次疫情的扩散蔓延。
主要方针是防治结合、预防
防疫最积极的方法不是改善环境卫生。 毛泽东指出,减少人民疾病死亡的基本方针是预防,是开展群众性的卫生运动。 综合边远地区疫情防控实践来看,开展广泛的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始终是主线,勾结疫情防控始终是重中之重。 1940年,延安防疫委员会成立后不久,防疫运动开始进行了一周的突击。 各机关、学校、部队等相继完善厨房、卫生间防疫设施,增设污水坑、垃圾坑; 个人实行分餐制,商店摊贩积极接种。 防疫运动时期,还创立了4个示范农村、49个示范农村、1个示范行政村。 另外,在边远地区进行的乡村建设中,卫生防疫也是重要的拷贝。 从1944年开始延安市开展十一运动,要求各区有卫生合作社,各乡有医生,各村有接生婆和水井,各家有厕所。 随着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的广泛开展,卫生防疫基本常识普及,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逐渐深入人心,从而比较有效地减少了边远地区疫情的发生。
多次组合中西医,发挥各自的特点。 1940年6月,边区成立了第一个中医团体陕甘宁边区国医研究会,随后相继制定了《陕甘宁边区国医药奖励优惠条例草案》等。 陕甘宁边区国医研究会将中西医防疫工作作为重要的事业文案:使用边区土产中药材,试制了多种新型药品; 打破家传秘方死后无法传教的封建以前传下来的事情,将秘方提供给同行学习研究; 经常召开中西医座谈会,交流切磋,组织长时间补短的医疗队到农村调查流行病和疑难病症,帮助群众诊治疑难病症。 以上种种,促进了中西医之间交流的借鉴,为以前流传下来的中医药在卫生防疫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卫生防疫工作的民族特色。
推进教育,提高意识是先导
通过报纸的普及普及卫生防疫知识是重要的方法。 早在1938年4月30日,《新中华报》就推出防疫专栏,提出了经常保持室内外清洁,防止苍蝇传播病毒等8项具体防疫措施。 此后,《新中华报》、《解放日报》广泛开展卫生运动,多次出版防疫夏季防疫工作等注重社论、时评和其他疾病预防知识的科普文案。 据不完全统计,1941年11月24日《解放日报》打开卫生专栏后,医药卫生方面的复印件已出版200余篇。
对边远地区的普通群众来说,读报还有一定的困难。 卫生推广部门将卫生防疫推广教育与农村庙会以及秧歌、戏剧等文艺表演相结合,以其愉悦和通俗易懂而被大众所吸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在边远地区举办的医疗卫生展览会。 卫生展览会以实物、文案、照片、连环画等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封建迷信危害,普及卫生防疫知识,唤起展览会群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灵。 如1944年7月举办的延安市卫生展览会,共展出实物659件、图画260幅,还有多幅照片和连环画,群众看了四五遍仍不满意。 展览会历时八天,参观人数达万多人。
树立典型,带动全局。 回顾边远地区卫生防疫的推进教育,其方法多为自上而下、层层递进、典型。 通过典当树,总结群众创造的卫生防疫先进经验,向群众展示别人家重视卫生带来的利益,进一步宣传,自觉效仿卫生模范家庭,从而从源头上切实根除疫情的发生。
面向大众,群防群治为主体
防疫工作要发挥最大的效果,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1937年初,毛泽东参加延安卫生运动时确定:“卫生运动不是一个东西,必须让大家做。” 发挥广大群众主体作用,实现疫情群防群治,陕甘宁边区走出了防控疫情的群众路线。
自愿制定卫生防疫公约。 边远地区从机关到农村,一般都制定了卫生防疫计划或卫生公约。 例如,战壕村在村民大会上选出了劳动英雄张振财等5人组成的文化卫生委员会,制定了详细的卫生防疫计划,如吃水上游不倒垃圾、不小便、每隔10天或半个月在全村进行大扫除、病羊马上分等。 与个别群众没钱买药的困境相比,该村采取了设立医药救济金和互助金等办法加以处理。 战壕村就此成为有名的卫生模范村。
探索卫生合作互助的新模式。 1944年,陕甘宁边区群众卫生合作社的成立,是着眼于疫情防控中医疗力量有限、民众愿意就医的实际诉求,在卫生防疫工作中依靠群众,为群众的探索创新服务。 在边远地区政府和群众的支持下,时隔两年,这家民间事务支援合作医疗机构已初具规模,成为边远地区三大医疗体系之外的有益补充。 卫生合作社成立以来,进一步在卫生防疫工作中做了许多工作。 给内向的卫生合作社的职员每股分红,并赋予特别诊疗的权利。 对外普及卫生防疫知识,为人们种植天花,预防注射,收集民间处方进行研究,参与传染病的治疗等。 可以说,有钱、有工作、有药,大家动手,卫生合作真的做到了。
完善的制度、健全的法令是保障[/s2/]
为了推进防疫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使一切都有章可循,陕甘宁边区政府、边区防疫总委员会相继发布了一系列命令、指示和通知,在实践中初步建立了因地制宜、简单易行的疫情防控机制。 包括事前接种预防制度、早期预警制度、事发疫情报告制度、隔离制度等。 根据1942年5月13日通过的《传染病预防控制条例》,鼠疫、霍乱、天花是第甲类传染病。 诊断出这类传染病后,必须全天候用电报电话向边远地区防疫委员会报告的伤寒、痢疾、回热等为第一乙类传染病,这类传染病必须每周报告一次。 该条例还规定,一旦发生第一甲类传染病,委员会确诊后,应当及时限期阻断发病区域交通,实施患者隔离等,患者应当及时送往医院。 没有医院设备的地方,必要时防疫总会应当与地方合作设立隔离医院。 并且,1948年2月7日,边区政府下发了切实组织各地防疫治疗人员的批示,进一步确定防疫治疗人员的组织指导、推广启动、隔离收容治疗等规定。 另外,边远地区在儿童防疫等方面建立了专业防疫制度,防疫工作逐渐走上有效轨道。
事实上,有效的防疫机制和政策法令在防止疫情蔓延、传播方面起着非常好的作用。 1946年1月发生的延安市脑膜炎疫情,由于快速治疗、及时隔离,疫情很快得到控制,住院患者除1人因病危重死亡外均痊愈,真正实现了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救治。
本文:《“延安时期是怎么治理疫情的”》
心灵鸡汤:
免责声明:学习兴国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姚忠泰:谭嗣同血沃中华”
下一篇:“秋石客:主持军队从业时的林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