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昌明:怎样正确解读“二战”历史?”
作者说,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借纪念之名,美英等西方国家又篡改和歪曲了二战历史,抹杀了苏联和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贡献。 胡吹美、英作用,为其现实的霸权主义服务。 为了正确解读二战历史,正视本篇旧文章,特予以重发。 这篇文章是去年写的,这次发表只进行了少量的文案修订。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历史,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美国人认为,美国是救世主,那两颗原子弹拯救了世界,没有提到早年侵略法西斯主义,特别是1931年至1941年十年间支援日本侵略的政策。
英国人以败北为荣,大谈敦刻尔克撤军的胜利;
俄罗斯人认为,他们(前苏联)顶住了纳粹的疯狂攻击,解放了欧洲,至少把东欧、中欧从法西斯占领下解放了出来。
德国人在反省纳粹的犯罪;
日本人正在向联合国申请收集的1.4万部(写满军国主义的玉碎、忠君的文字) )臭名昭着的神风特攻队的遗物,作为积极和平主义的宝物! 哪些政治家在争夺参拜靖国神社,持续否认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相关犯罪?
中国人似乎突然醒悟了,正在准备于9月3日隆重举行今年首次外国首脑出席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阅兵式
… …
从哪个林林总总谈到二战历史来看,几乎没有打上欧洲中心论历史观的印记。
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没有自己的观点。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运用英美史学界观点的解放之后,苏联学术界的观点被使用,历史学的主流再次回归英美观点。 无论是英美观点还是苏联观点,都没有摆脱欧洲中心论历史观的局限。
用欧洲中心论史观解释二战史,其最大优势是无视亚洲,无视世界,有意抹杀中国和埃塞俄比亚在二战中的反侵略战争地位和作用。 但是,虽然从20世纪96年代开始就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1996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高级中学教科书《历史》),但是这个声音太弱了,完全没有被国际社会正视。
既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性的战争,就必须摆脱欧洲中心论史观的狭隘眼光。 否则,就无法科学地解读这段历史。
应该如何解读二战的历史?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伊茨说了一句坦率的话。 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史料本身无从谈起,能发挥史料作用的只有历史学家的学识水平。 历史学家的学识水平越高、越有创造性,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就越深刻,越能说服人。
解读二战历史实质上是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上的发言权。 我国史学界长期没有自己的观点,毕竟这是近代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际地位及其影响造成的。 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史观,没有自己对二战的正确解读,只听别人的解读,只容忍别人对我们历史的随意曲解和抹杀。
摘下欧洲中心论历史观这副有色眼镜吧。 是用世界史观客观解读二战历史的时候了。
顺手翻阅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稍具权威性的记述,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1939年的德国战争(纳粹德国进攻波兰)。 例如:
世界权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七卷第316页: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 )。 德军入侵波兰取得迅速进展… … ;
英国军事理论家、历史学家里德尔• 哈特的《二战史》第一章大战突然爆发的经过: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出兵越过波兰边境。 时隔两天,在要求希特勒撤军无效后,英法两国参战。 欧洲战争再次爆发,变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安布尔; 安妮和布鲁; 德林主编十二卷本的《二战史》导言:法西斯德国进攻波兰那天,战争还没有达到世界规模。 但是,从这次攻击又是世界大战开始的这个时刻开始,由于各种现象有规律的相互关系,战争的规模不可抑制地日益扩大。 因此,1939年9月1日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日子。
中国是胡乔木为总编辑的权威《中国大百科全书• 《外国的历史》( 1990年出版(第224页,关于二战的表现: 1939(1945年,以侵略者德国意大利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全世界的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一言以蔽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1939年9月1日德军攻击波兰开始的1945年9月2日日本签订投降书为结束,这成为了国际史学界的共识,也成为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定义的权威结论。
但是,这个权威结论恰恰是欧洲中心论历史观的产物,是无视亚洲主战场客观存在的结果,也无视了意大利法西斯对埃塞俄比亚发动的侵略战争。 这个结论违背了历史真相,付出了3500万伤亡和惨痛的代价,抹杀了中国对二战做出巨大贡献的抗日战争的作用。 因为这是不科学的,完全错误的。
如果要摘下欧洲中心论史观这种有色眼镜,站在全球视野上看问题,就必须承认以下逻辑。
既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三位法西斯军国主义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力量之间进行的世界性战争,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军国主义的一方,又以日本于1945年投降这一历史事实为大战结束的标志,那么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中日战争就是中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构成要素不仅仅是抗日战争,根据时间顺序也包括埃厄战争、独波战争、德法战争、德英战争、德苏战争、太平洋战争等。 只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勾结的,持续时间最长。
既然承认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就不能否定发动中日战争,应该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范畴。 要知道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日战争是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的。 尽管当时双方都没有正式宣战,但战争确实发生了。 日军已经占领了中国东北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这还不是战争吗?
不宣而战的战争不是战争吗? 另外,马占山部等东北人民自发的局部抗战同时开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了东北抗联展开游击战。 更何况1931年底由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于1932年4月26日发出对日宣战通电,领导工农红军和全国广大被压迫民众,在民族革命战争中将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反对一切帝国主义分割中国,要求中华民族彻底解放和独立
借用苏联历史学家德波林的话,尽管当时的战争还没有达到世界规模,但由于各种现象的规律联系,战争的规模不可抑制地越来越扩大。 因此,这一天理所当然应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日子。
基于上述客观史实,应该认定二战始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1945年9月2日日本中止向反法西斯同盟国签订投降书。 要分割二战的整个历史,可以再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争的发动阶段) :
1931年9月18日,日本法西斯发动了侵略战争,战火在亚洲燃起,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了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蔓延到非洲
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发动入侵波兰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展开,世界大战全面展开。
第二阶段(扩大、高潮阶段) :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入侵苏联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扩大;
1941年12月7日,日本法西斯发动了对美珍珠港的攻击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决心与法西斯德日意志轴心国集团作战,决不单独讲和。
第三阶段(转换、结束阶段) )
1942年6月5日,中途岛战役结束,成为太平洋战争的拐点
1942年11月4日,阿拉曼战役结束,成为北非战争的拐点;
1943年2月2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成为欧洲战场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拐点
1943年7月17日,西西里岛登陆作战结束。 9月,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崩溃,新政府投降
1945年5月2日,苏联军队攻占柏林的战役结束,8日,德国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国签署投降书,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什么原因?
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见解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战的继续。 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条约。 战胜国是‘ 在公理的伪装下,以维持和平条约对战败国的歧视为目标,对战败国和现状不满的国家为了方便未来的自由行动,以加入战胜国的行列为目标。 (见第7卷316页)。
那么,一战是什么原因呢? 答案是奥地利大公的暗杀,但造成这一国际灾难的根本原因是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俄罗斯、法国、英国等几个大国在战前几十年中形成的敌对状态。 (同上)最终形成了德意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的两大军事集团,直到战争爆发。
显然,上述结论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典型,是从欧洲中心论资产阶级历史观中拆解问题的结果。
苏联学者对二战原因的解体持有马克思主义观点,但大国沙文主义苏联中心论倾向浓厚,这实质上是欧洲中心论历史观的另一版本。
德国波林主编的书上明确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是帝国主义固有的根本矛盾日益激化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性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 正是这种矛盾,引发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再加上帝国主义快速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很快打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旧平衡,成为了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过分强调了德苏矛盾在二战爆发过程中的作用。 据此,苏联合并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将德苏不可侵条约关于瓜分波兰的文案演化成具有天然合理性的东西,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背道而驰。
事实上,希特勒当时高声煽动反苏联,首要的是纳粹的策略,是迫使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置之不理的诱人诱饵。
哈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根据缴获的德国文件,得出了结论:
所以二战爆发,希特勒的侵略性绝不是唯一的原因,也不是第一个原因。 那么,最大的理由是什么呢? 他的回答是:
长期以来,西方列强讨好的态度激励着他,甚至西方在1939年春天突然发生了180度的转变。 因为这种变化突然、意外地、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场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五页)接下来,哈特提出了一些实证。
希特勒最不希望的事件是再一次世界大战。 希特勒很任性,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在追求目标时小心翼翼地工作。 不管采取什么步骤,如果有可能引发大战,德国将军更为谨慎和担忧。 1936年,希特勒占领莱茵非军事区(指废除凡尔赛条约)时,由于害怕法国的反击(像反击一样,打算后退),实际上只派遣了几支象征性的部队。 (同上第6页)。
在德国将军们强烈反对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要求时,张伯伦接受了希特勒的所有要求。 并且,他同意和法国一起,在这个不幸的国家被剥夺领土和防卫时袖手旁观。 (同上)
如果没有英法对希特勒的宽容和教唆,就不会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
同样的事件在东京也发生了。 1931年在日本军国主义面前在中国发生9.18事变,公然废除九国条约,这本身也是一次尝试的冒险。 但是,正是主导制定该条约的美国,与英国等合作容忍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从那以后,直到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为止,长达10年的时间里,美国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扮演着不光彩的共犯。 《美帝国主义是日寇侵略战争共犯1931年至1941年美国侵略日本政策的分析》见《解放日报》1965年9月9日第6版。 ’
结论是帝国主义制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英美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维护既得地区和世界霸权,采取牺牲弱小民族好处、容忍法西斯军国主义侵略的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首要原因。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完全不参与帝国主义之间的霸权争斗。 因此,德苏矛盾不是当时的首要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只会在资本主义体系内最先爆发。
二战有什么性质?
虽说现在大家都承认了,但这是正义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其实,二战具有很多性质,并不像以前欧洲中心论史观所传达的那样简单。
欧美观点认为,反法西斯战争是民主政治制度和专制政治制度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俄罗斯(苏联)的观点认为,这是极端反动势力和社会进步力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虽然承认是反法西斯战争,但实际上每个人认识的内涵都不一样。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其主流来说,无疑是世界和平爱好者反对法西斯军国主义侵略、奴役的正义战争,因此可以称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但是,在不容忽视的非主流方面,也有帝国主义大国(德日意和英美法)之间争夺战争的性质。 否则,就不能说明英法美在1941年12月之前长期奉行容忍和支持日意德弱小国家侵略的绥靖政策。 另外,确实,社会主义苏联和法西斯军国主义的侵略,以及资本主义同盟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这后者的矛盾,极大地影响着战后的世界格局。
法西斯军国主义开始侵略弱小民族。 例如1931年9月日本军国主义发生的侵略战争; 1935年10月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9年9月纳粹德国发动的侵略波兰的战争。 对侵略者来说,这是法西斯军国主义的非正义侵略战争; 对被侵略的国家人民的斗争来说,这是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1939年9月德国波兰战争爆发后,英法向德国宣战。 表面上看,似乎有支援波兰抵抗纳粹侵略的味道。 但实际上,这半年间宣布不打仗(这期间波兰亡国,被当时的人称为假战争) ),显然反映了帝国主义大国之间心连心的矛盾和斗争,因此,必然是帝国主义霸权斗争的性质
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使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结成政治军事同盟,以反对法西斯军国主义为统一目标。 这不仅跨越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超越了不同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使二战具有纯粹意义上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
1944年6月,看到苏联在欧洲战场上单独战胜纳粹德国,美英在欧洲西线开始诺曼底登陆作战,很快苏军攻占柏林。 8月,苏联履行在雅尔塔会议上的承诺,对日宣战,迅速歼灭日本关东军,美国向日本本土投下原子弹。 所有这些都不能掩盖西方国家与苏联争夺二战胜利果实的本质。 这些具有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质吗? 值得深思和研究。
1945年4月杜鲁门上台后,世界多次主张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 不管我们是否喜欢,未来的世界格局都取决于我们。 那是更加充满强权政治的霸权语调,这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质,水火不相容。
总体而言,尽管二战是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但二战中也存在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非正义性方面和美、苏之间的争夺与斗争(这中间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也有帝国主义与苏联大国沙文主义之间的矛盾) 否则,就无法正确认识二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意大利、德国、日法西斯军国主义先后投降告终。 1945年9月日本投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二战战火历时14年,从中国燃起,波及五大洲四大洋的84个国家和地区,影响了17亿人的命运(当时世界人口的80% )! 这次大灾难,造成了9000万人以上的死伤,经济损失达到了4兆美元以上。
总的来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落后、革命战胜反动的战争。 它给帝国主义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和削弱;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壮大社会主义力量,逆转了世界历史快速发展的反动方向,刷新了二战后世界的面貌,成为人类命运的转折点。
日本军国主义是最先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也是最疯狂、最顽固、最后投降的国家。 在企图垄断中国的侵略战争中,与美国的矛盾激化,另外太平洋战争开始了,因此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开辟了亚洲、太平洋战场的东方战场。
意大利法西斯墨索里尼政权是第二个在二战中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 入侵埃塞俄比亚,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非洲战场。
纳粹德国于1939年入侵波兰,之后迅速席卷欧洲,形成了二战中的西方战场。
二战中,日本投入亚洲、太平洋的总兵力约为400万人; 意大利向非洲战场投入了总兵力约60万人; 德国在欧洲战场投入了总兵力约550万人。
无论从投入兵力还是作战时间和激烈程度来看,非洲战场都不能算是主战场。 二战中客观上存在两个主战场:
东方的亚洲,太平洋战场。 第一作战是日本对中国、美国;
西方欧洲战场。 第一作战是德国、意大利对俄罗斯、英国、美国等国。
那么,你如何评价各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爱好和平的人们共同团结、战斗、多次持久战斗的胜利; 这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反法西斯同盟胜利,更是成千上万反法西斯英雄们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结果。 在这样的人类浩劫中,只有一个国家或一点点国家的斗争,只有政府的片面抗战,没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战斗动员,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使二战很大程度上具有了人民战争的性质。 这在中国表现得最典型。
在中国,在共产党的倡导下,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 此后,又多次长战的人民战争战术,在敌后展开了广泛的游击战争,许多敌后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日益壮大。 到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抗击了2/3的侵略日军和大部分伪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充分展示了人民战争的威力。
埃塞俄比亚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与人民战争的作用密切相关。 入侵埃塞的意大利军队,尽管在1936年5月攻占了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但埃塞人民并没有放下武器,依然多次进行游击战争。 经过五年的艰苦斗争,埃塞俄比亚人民与盟军联合作战,终于赶走了意大利侵略军,恢复了国家独立。
法国在资产阶级政府投降、甘当鹰犬的日子里,法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多次重复了人民战争的游击战争,这实际上成为了法国人民抵抗纳粹的首要力量,也是后来法国迅速光复的重要原因。 其他被法西斯侵略的国家的人们,也拿着武器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事实上,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有盟国都发挥了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都做出了各自不可磨灭的贡献。 只有摘掉资产阶级欧洲中心论史观的彩色镜子,才能正确评价这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价值。
中国是二战中与法西斯军国主义战斗时间最长、受害最深的国家。 由于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日本侵略者是历史上最野蛮残暴的敌人,放任兽兵奸杀中国和平居民,实施掠夺杀戮烧尽的三光政策,采取包括细菌战化学战在内的各种屠杀手段,造成3500多万人死亡。
中国人民多次抗日战争,并没有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而是像法国资产阶级政府那样早早屈膝投降的情况下,中国战场要阻止日本2/3的兵力,或者阻止日本侵略者北进战术的实施 如果是这样的话,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不能带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伟大转折,也就没有之后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中国绝对是二战的主角之一。 它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贡献。
苏联是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角,无疑是德国抵抗法西斯的主力。 不可否认,在1944年6月美英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之前,苏联一直与纳粹德军单独作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苏联也是牺牲最多的国家之一,仅在二战中就达到了2700万人! 没有苏联人民充满牺牲和苦难的斗争,就决不会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东、中欧的解放。
美国也是反法西斯战争的另一个主角。 是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提倡国之一,在组织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死伤人数中、苏比无法比拟,共计40万人死亡(其中战斗死亡29万人)。 但是,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中受益最多。
英国也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角。 作为《联合国家宣言》的提倡国之一,是美国的亲密盟友,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创始人之一。 英国在二战中有26万人死亡。
二战期间,中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长期以来被国际社会忽视和抹杀。 这是资产阶级欧洲中心论的历史观,更是帝国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的偏见所铸造的,归根到底是国际地位被决定了的。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只有从中国人自己开始。 摘下欧洲中心论历史观的彩色镜子,首先从思想学术行业的自我觉醒开始。
本文:《“钱昌明:怎样正确解读“二战”历史?”》
免责声明:学习兴国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