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为什么要闹革命读《中共高级干部自述》”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我们的前辈为什么要发动革命。 讲述了对毛主席、朱老总、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自己的家世、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的回忆。 他们的回忆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他们生活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 他们从自己的人生经验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自己应该怎么做。
毛主席在自己的话里说,他父亲做谷子买卖,赚了钱,成了“富农”。 父亲雇了长时间的工作,让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在地里工作。 他的家也分为两个“党”,父亲是“执政党”,他和家族其他成员组成了“反对党”。 他和父亲不断斗争,不断取得胜利,最后在省城长沙读书。 湖南发生严重饥荒,长沙饥民代表团请愿风潮。 第二年,家乡粮食不足,穷人“吃大富翁”。 当地来了“过激”的教师,把寺院变成学校等各种各样的事情和政治运动影响了他的一生。
1918年,毛主席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离开韶山后,他读了越来越多的书,读了各种报纸,了解了国内外大事。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考茨基的《阶级斗争》、卡普的《社会主义史》三本书,特别深刻在他的心中。 毛主席从此相信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的解释是正确的,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言行上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
朱老总是佃农出身,世代为地主务农,家境贫寒,朋友是老实贫苦的农民。 朱老总的妈妈生了13个孩子,都养活了,只剩下8个人,后来再生的都被淹死了。
薄波的回忆,他4岁的时候,在家里说:“宝宝的大哭声,是弟弟出生的。 家里添丁进口本来是一件大喜事,但父母相对无语,默默流泪。 家里欠了很大的债,拿什么养活这孩子? 父母没办法,只好下狠心淹死了。” ( p.276 )
我小时候听父亲说过。 在旧社会,由于养不起孩子,刚出生不久就淹死刚出生的婴儿的悲惨事情在旧社会经常发生。 也有今天。
朱老总四五岁就要在妈妈身边帮忙,八九岁就可以打水耕田。 农忙期间,整天和母亲在地里劳动。 母亲不仅教了他很多生产知识,还教了他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革命意志,鼓励他走上革命的道路。
朱老总说,我妈妈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这千百万人创造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母亲的这份知识,这份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
周总理想起了他家族近年来的祖先是绍兴师爷。 祖父和祖父都成了奉行。 在封建家庭里,宁可负债累累,也必须摆在空的场面上,要死就必须面子活着受罪。 他总结了自己走上革命道路的理由,说:“人走上革命道路不是先天的,而是外来的压迫和环境造成的。 但是,他之所以会革命性,是因为对人类本能有抵抗力,不想受到外界的压力。 有些人站在压迫面上,帮助压迫,当然不会产生抵抗力。 但是,很多人受到压迫。 只是抵抗力有强弱。 有些人抵抗力强而锻炼,有些人抵抗力弱而未能锻炼。 (《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的述怀》p.152 ) )。
周总理12岁离家,先去铁岭,后去沈阳,开始读革命书,接触革命党人、保守党人。 15岁,进入南开中学,参加反袁运动,发表演说,鼓励捐款,反对《21条》卖国条约等活动。 被捕入狱,获释后在法国打工学习。
他说:“这个时期,国内看过《共产党宣言》,法国开始读《阶级斗争》《考茨基》和《共产党宣言》,这些都与我的影响力作对。” (该书,p.153 )之后,周总理的思想变成了“从赞成革命到社会主义”。
林伯渠同志在青年时代留学东京,看到了日本维新后的艰苦奋斗精神,厌恶清廷的腐败和国运危机。 1905年11月,日本政府反对公布取缔留学生规则回国。 此后,林老一生的职业就是革命。 十月革命后,他结识了李大钊等共产党,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明知十分危险,却把生死置之度外。 林老回忆自己的一生:生活充满斗争,充满意义,充满信心和勇气在布尔什维克的旗帜下前进。
黄克诚,小时候看到比他大十岁的姐姐得了羊角风病,没钱治疗,姐姐偷偷上吊自杀了。 父亲偶然看到,没有救自己的女儿,而是踢倒了她脚下的长椅,让她早点死。 姐姐上吊自杀后,母亲对他说。 “出去只能说姐姐摔死了。
他目睹了环境如何逼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么稀薄,甚至父子之间也会变得如此冷酷。
另一件事黄克诚也一生难忘。 他的一个阿姨生了几个孩子,一个没有养活,哀叹自己的生命上吊自杀了。 女人的生命,被看得很卑微,她们自己也看不起自己。 上吊,投水自杀,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都是社会造成的。
黄克诚5岁开始劳动,几乎每天都被打。 9岁上补习班,又被老师打了。 他说:“这磨练了我,让我忍受痛苦和悔恨。”
进入私塾,他除了读《四书》之外,还读了《鉴略》、《诗经》、《左传》等书。 开始相信孔孟之道。 他很喜欢读《回来辞职》和《正气歌》,要学习陶渊明和文天祥,要对个人名利淡泊,忠诚的老实人。
1922年,黄克诚进入衡阳的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参加各种学潮活动后,进入国民党,与共产党员接触,阅读了《新青年》、《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剩余价值论》等马克思主义书籍。 进一步认识到,对人类社会问题的根本处理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即实行彻底的无产阶级专政。
秦伟基1914年11月16日出生于湖北黄安县(今红安)七里坪区秦罗庄。 家里有父母,有终身未婚的伯父、哥哥和姐姐,一共6人。 他10岁的时候母亲生病去世,第二年父亲和伯父相继去世,哥哥也在第三年生病去世,姐姐出嫁了。 从11岁开始秦伟基就要依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 孤独的生活使他比其他孩子想的问题多得多。 仔细想想简单的社会问题吧。 为什么有些人过去对我家很好,现在却对我冷眼相待? 同样是人,为什么会有穷和有钱? 这个世界不公平,我心里有时觉得应该改变。 之后,家乡发生了政治风潮,他当然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 他知道革命有危险,搞不好不仅处理不了饮食问题,还可能把头从脖子上抬出来。 国民党反对派在七里坪残忍杀害共产党,没有吓倒他。 他从另一个角度,知道了革命是什么样的,毫不含糊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肖劲光大将的回忆: 1917年,他进入长沙长郡中学。 长郡中学有很多有名的人,我们党有名的活动家郭亮、李维汉、李富春、李立三、陈赑等都是这所学校的学生。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学校提倡学术自由,开展各种主义讨论,他积极参加。 当时,北京大学毕业的英语老师熊梦飞在给学生正式讲课前说:“今天我来上课,在街上看到了这样的事情。 有人上笼子,有人提笼子。 为什么会这样? 这不公平! ”
肖劲光说:“这些思想在贫困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在学校里,富人家的孩子经常吃,穿得好,穷人家的孩子只能吃最便宜的菜,不能乱花铜板,也经常为学费发愁。 我们讨厌这个不平等的社会,讨厌在劳动人民头上耀武扬威祝福的贪官污吏。 ”(该书,p.192 )。
毛主席、朱老总、周总理等37名党政军高级干部,虽然出身和经历不同,但有很多共同点。 他们从小参加家庭劳动,是热血青年,有反抗压迫的本能,有正义感,担心国家未来的命运。 他们年轻,有理想,有信仰,喜欢读书、学习、思考,必须用知识改变自己、家庭乃至国家的命运。 他们一遇到不平等就生气,厌恶剥削和压迫,一遇到合适的机会,就和大家一起革命不平等社会的生命。
文老师(年11月3日15时57分稿子完成,4日22时26分修订。 )
免责声明:星空分类目录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