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啥中国能远超印度?一场牵涉5亿人的运动奠定崛起的基础”
在美国版知乎quora上,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快速发展速度能够远远超过印度?
一位网友的回答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1949年,中国的起跑线非常低。 当时,中国的各项指标在人文和经济上都相对较低,低于撒哈拉到南非之间非洲国家的平均水平。
当时印度铁路是中国的3倍,印度人的平均寿命比中国人长5、6岁。钢铁、化肥、煤炭、水泥、电力等,印度的主要工业生产远远超过中国。
短短半个多世纪间,是什么让中国以如此惊人的速度飞速发展?
关键是印度因为中国一直在奋斗而忽视了这一点。
与新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相比,扫盲可以说是知识文化行业的脱贫,其功绩也极大。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人口5亿5千万,其中80%是文盲。 从1949年到1969年,短短20年间,新中国通过4次大规模扫盲运动,扫除了1亿文盲。 到2000年,中国文盲率下降到6.72%。 这可以说是人类文化教育史上的奇迹。
扫盲运动有多重要? 新中国扫盲的巨大成果是如何取得的? 今天库叔叔来说话。
新中国在创立之初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解决外国侵略、封建剥削、财阀垄断、内外战争后形成的烂摊子,可谓百废待兴。
要快速发展经济,丰富国力,最重要的是要靠人。 但新中国面临的残酷现实是:
在全国5亿5000万人口中有4亿人为文盲、文盲率达到80%的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村地区,文盲率更是超过95%,而且全国学龄儿童的小学入学率只有20%,中学入学率更是只有6%。
文盲,具体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国统计中的文盲半文盲,是指15岁以上不识字的人,或者读写不足1500人,不能阅读通俗报纸和写笔记的人。
在一个充满文盲的国家,为什么要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如何才能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实现强国的梦想?
照片是当时负责山西省芮城县东岩村村庄扫盲事业的干部赵鹏飞)
为了扫除阻挡在共和国迅速发展道路上的这个障碍物,百叶窗很快被提上了日程。
1949年12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实务会议,明确了逐步改革旧教育的方针步骤和快速发展新教育的方向,提出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以普及为主。
1950年,毛泽东在《人民教育》创刊号上题为恢复和快速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年9月20日,教育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召开第一届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建议专门研究识字工作,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会议结束后,自上而下,全国展开了猛烈的扫盲运动,全国各地都开始了扫盲班。 当时,学习文化的诉求很迫切,但农业生产的恢复也同样重要。 因为这个城市、工厂的扫盲班多在夜间举行,农村的扫盲班多在冬季的农闲时期举行,也称为冬学。
照片为1950年12月在浙江杭县隔着教科书于冬季举行的农村女总公司记者王纯德拍摄)
但是,光设立扫盲班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教育人们尽早摆脱扫盲?
要知道,中国脱盲的标准是认知1500-2000个常用汉字,可以轻松书写,对很多以前一个字也不认识的人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1952年8月2日,在庆祝人民解放军成立25周年的全军运动会的赛跑比赛现场,出现了这样的奇景。
(总公司记者岳国芳摄) ) )。
起跑线上的选手们采取了下蹲的姿势,但不是准备起跑,而是下蹲把瓦楞纸放在膝盖上写字。 本来,这场赛跑开始的规则不是听发令枪的声音,而是谁先写几个决定好的字,谁就能开始。
如果不会读字,就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猛烈的全国性扫盲运动的真实写照。
识字教学方式的突破,正是来自基层部队。
1948年毕业于中原军政大学的祁建华,当时是解放军西南军区的文化干事。 当时,人民军队的兵员大多来自劳动人民,其中许多人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成为文盲。 指示建华的任务是教他们读写。 早在1949年1月,刚毕业的祁建华就开始探索读写教育的做法。 当初,他使用的是当时各地举行的三三两两的教学方法。 一天教三五五个字。 这种教学方法看起来每天都在积累扎实地进行,但实际上只依赖死记硬背,所以对从低起点到零起点的战士们来说不仅没意思,而且熊盲人折玉米,忘记
建华很快在实践中发现了这个问题。 他沉浸在冥想中,从自己小时候学习文化时的经历中考虑要注意字母。 多亏了这个基础,建华通过查字典,没有老师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汉字。 以自己的经验为启示,祁建华首先教士兵们字母注音,然后教他们拼音定律,然后集中教大量常用字和注音,制定了带领士兵突击识字的速成识字法。
祁华是实干家,他很快就将这一观点付诸实践,并应用于实际教育中。 这个尝试,效果出众! 每天可以学习一两百个汉字,大约150个小时的上课时间,可以达到看不见的1500-2000个汉字的目标,摆脱盲目。
照片是1952年8月,军队行军时身后的士兵用前面人背上的拼音文字学习读写的总公司记者岳国芳拍)
酒香不怕巷子深,祁建华这一行比较有效的速成识字法,很快就引起了其所属部队领导的关注,并很快传遍了整个西南军区; 此后,该教育法在贵州军区、中南军区等多处军区继续试点宣传,效果也非常明显。 军事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功。
1951年6月,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在了解情况后,通知指示建华向北京报告。 那年11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军宣教文化实务会议上,亲自向大家介绍祁建华,肯定了他发明速成识字法的功绩。
11月29日,重庆《本日报》发表了《速成识字教育过程简介》复印件,文中详细介绍了祁建华发明速成识字法帮助士兵摆脱了短时间盲点。 第二年4月23日,政务院(后来的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向指示建华发送了奖状。 三天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普遍宣传速成识字法》,呼吁全国利用速成识字法推进识字运动。 之后,八一电影制片厂将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制成教育片,供各地学习参考。
1952年5月15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在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教育实验事业的通知》,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广大工农普遍推行速成识字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扫除文盲,是当前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9月6日,全国总工会发布《关于在工人群众中推广速成识字法开展文盲消灭运动的指示》。
1952年11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决议,设立中央扫盲委员会,任命楚图南为主任委员,李昌为党组书记,任命速成识字法创造者指示建华为副主任委员,另一副主任委员为林汉达。
(照片是教英文字母在注音读写的祁建华)。
由此,速成识字法从军事用开始向民间用宣传,一时在全国的工厂、农村掀起了使用速成识字法的扫盲高潮。
具体实行扫盲对策,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技术频繁出现。 上述全军运动会的赛跑比赛从识字开始,是这次扫盲运动高潮时奇技的代表之一。 不仅是军队,各地还举办了工厂的工作室学校、煤矿坑口学习小组、农村地头学习小组、女性炕头学习小组等各种学习方法。
这次基于注音字母速成识字法的扫盲活动,效果非常大。 到1953年,一年多来,全国消除了近100万职工文盲,308万农民文盲。 并且,盲班毕业的许多学生升入业余学校,得到了更深刻的创造,从文盲变成了盲教师。
但是,夺人眼球的成绩背后,隐藏的担心也逐渐浮现出来。
部队中有名的速成识字法,在向民间转移时,在互换性上存在很多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这些问题开始出现。
其中最突出的是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偏差。 普通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村农民,学习者年龄差距很大,从小到老,学习能力天壤之别,年轻人学得快,年龄大的人不仅学得晚,而且容易忘记。 这显然与以青壮年官兵为中心的部队环境不同。
地方上也缺乏像部队一样识字的教师资源。 在一些地方试点中,可以依靠物资、物流的集中保障供给,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一般宣传来说,限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资源供给得不到太大保障,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照排除既定盲点的目标,强行进行学习,一部分学习者会精神上吃不消,甚至会发生极端精神异常的严重事故。
成绩很大,问题很明显,接下来该怎么办?
这些问题很快得到了中央的观察。 决策层首先调整了扫盲计划,新中国第一次扫盲运动的热烈程度也减少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扫盲运动的结束,相反,为了更高水平的扫盲蓄力,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是很重要的。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教育做法和广大农村的现实情况科学地结合起来的方案,正是来源于农村的实际经验。
山东省莒南县高家柳沟村是山东东南部仅有300多户的小山村,解放初期全村只有9人识字。 在农业合作化时期,高家柳沟村也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按厘米分配的制度。 但是,这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厘米,村民很难居住。
由于全村都是文盲,村里安排了记住厘米的工作人员,一接触人名、地名、工具名,就不好写了。 有的人做标记,有的人很快就记住了,到了结账的时候经常会犯傻。 由于这个记账问题,村里的合作社差点儿搞不下去了。
面对现实的紧迫问题,村青年团支部研究了对策,他们提出首先让村里的年轻人学习读写和文化,储备记录员的备份资源。 团支部创办了记录工学习班,划分了学习小组,聘请了高中毕业生担任教师。
【注】高中毕业生中的高中通常指五、六年级学生,也就是高中小学。 】
学习班的教学文案独具特色,密切结合记录员的培养,教授姓名、地名、农活、农具、家畜等相关单词。 通过这样的方法学习什么,高家柳沟村村民的进步很快,经过两个半月的学习,村里参加学习班的115名青年、19名成为了记录员,92人能够记录自己的账目。
照片为今年86岁的严汝香老人,当时20岁的她是高家柳沟村记工学习班的学生之一图源:新闻网)
高家柳沟村的成功经验,写入了《山东莒南县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创办记录员学习班的经验》一文中,并刊登在《互助合作通讯》杂志上。
1955年9月,毛泽东看完这篇文案后,非常高兴,马上在文章中做了大量的指示。 他指出,在当时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低、成人众多文盲的情况下,山东莒南县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做了创造性工作,赞扬村青年团支部以本乡高中毕业为教师、合作社为单位办录取工教室的扫盲经验,并主张这一经验应普遍推广
他还对具体的实施计划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建议分两个阶段进行扫盲教育,首先学习所属合作社的记录工作所涉及的人名、地名等所需的2,300字,下一步学习更普遍的文案和词汇; 适当的教材编写也是,第一步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合作社、各地县的现实情况自己编写,不求统一,先进的通用教科书由省(市)区)教育机构统一编写。
照片为当时毛泽东对《山东莒南县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创办记录员学习班的经验》手绘照片:新闻网)
(照片为当时高家柳沟村团支部撰写的《乡土读写教科书》图源:新闻网) )。
由此,基于民间的成功经验,全国再次掀起了扫盲运动的高潮。
由于老百姓身边最现实的东西,顺手就能读写了,边做边学,边学边用,明显提高了学习者识字学习的趣味性和效率。
照片为1955年辽宁省复县沙坤村的扫盲班结合实物进行扫盲教育的贾化民摄影)
人民群众也创造了许多良好的教育形式。 当时,工矿公司采取长班短班结合、集中分散结合、脱产业余结合、自学指导结合等形式,农村采取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学、忙后复学等形式,实现了大家寻找学习方法,如何方便。 安排时间,消磨时间,看东西看字,看字听字,看人,到处都有课,都有读书的声音。
高家柳沟村首先请学力高的青少年进行读写,还宣传识字率下降的经历,形成了全国范围内非常感兴趣的现象。 当时,在识字教育中,往往不是父母教孩子,反而是儿子马上教老子识字的青少年,相反是教不识字的成年人。
照片拍摄于1960年,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慕士塔格人民公社二大队的社员在小学生的帮助下在田间学习文化的总公司记者武纯展)
这是比较旧社会积累的教育现实而形成的特殊年代的产物,在人类文化教育史上可能也是非常罕见的现象。 以民教民、能人为师,提倡十字老师、百字老师,在文化水平上先富后富,这在当时局限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条件,师资资源极度匮乏的问题上找到了出路。
由于民生教育的做法、全民学习的氛围,这场新的扫盲运动方兴未艾,到1957年上半年已有2200万人脱盲,160万人达到了高等学校和中学的毕业文化程度。
(照片是当时识字证书的图源——沈阳日报新闻史馆) )。
从1949年到1969年,中国相继开展了4次大规模扫盲运动,在运动中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形成了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案规划,扫盲教育日趋成熟。
其中,汉字的简化和汉语拼音的创制,是扫盲、文化普及工作中不可缺少的。 新中国实际使用的汉字简化方案于1956年明确发表并付诸实施,汉语拼音方案于1958年公布。
通过缩写和中文拼音方案的宣传,扫盲教育的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也有效地应对了当时扫盲工作人员频繁扫盲的疑难病症。 当时可以看作祁建华注音字母教学高级版的拼音方案,成为后两次扫盲运动的核心,采用拼音,通常经过100小时左右的教学,学生可以达到扫盲标准; 而且,对于大多数原本没有文案、文案体系尚不完善的少数民族来说,汉语拼音也是帮助文案创制和改进的关键,在这个扫盲难点上找到了活路。
新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4次扫盲运动中,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果。 在1964年开始的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中,也对国民的文化素质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结果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从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十几年间,有1亿多成人清除了文盲的帽子。
回顾当时的识字运动,应该看到在取得突出成绩的基础上,全国文盲的绝对数量仍然巨大。 剩下的文盲扫除难度很大。 运动式识字率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最有效、最迅速的方法。 可以迅速消除文盲,为共和国建设提供大量可用的才能。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环境的变迁,其致盲率高、治标不治本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而且,从世界到中国,文盲的定义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功能性扫盲的概念开始传遍全球,扫盲教育不仅与基本常规知识相关,还应与职业培训、提高生产力、更积极参与公民生活、更好地了解周围世界相结合,从单纯的扫盲教育扩展到更广泛的教育文案 这一趋势也得到了中国的赞同。
因此,传统的扫盲方法逐渐难以为继,新时期扫盲教育需要变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存在超大量文盲的根本原因是,历史借款的大多数人口在学龄前无法接受教育或几乎无法接受教育,成年后自然成为文盲。 因此,文盲想治愈也容易治愈,消灭文盲的源头,最终要靠基础教育的迅速发展。
扫盲运动日益活跃,新中国也在积极建设全国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后,义务基础教育的普及进一步走上了高速公路。
1985年5月,党中央发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逐步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世界和未来。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中小学教育经费增加,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到2008年秋季,全面免除义务教育杂费。 以及著名的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动员了全社会的力量,帮助辍学儿童返校,完善了基础教育的覆盖范围。
照片是1991年4月谢海龙在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三合中心学校拍摄的小学生苏明娟认真上课的照片,这张有名的照片几乎成为了希望工程的标志。 )
义务教育机制的建立、快速发展和普及,完全从根源上堵塞了新文盲产生的途径。
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确定提出到本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术目标。 其实,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 在新中国成立45周年时,据统计全国文盲率累计扫除近2亿,文盲率1990年下降到15.88%,但当时全国文盲总数仍为1.8亿多人,同期( 1990年)世界文盲率共计9.48亿人,这使世界上5
面对艰巨的任务,中国没有失望。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文盲人数已经下降到8500万人,文盲率下降到6.7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向世界宣告,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术任务,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教与不教的教育理想成为现实。 另一方面,中国文盲人口进入今年后进一步下降到5465万人,文盲率为4.08%,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识字的国家。 这是中国在文化教育行业对世界做出的了不起的贡献!
照片是现在中国乡村小学的教室里总公司记者王全超拍摄的)
迄今为止,中国彻底改变了教育基础薄弱、整体落后的状况,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年,我国小学入学年龄儿童入学率为99.95%,学前教育入园率为81.7%,高中入学率为88.8%,高等教育入学率为48.1%,各级教育普及度均达到或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6年,新劳动力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48%,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6年以上,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漫长的旧社会,女性地位低下,接受教育更是如此。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女性文盲率在90%以上,女童入学率只有20%。 20世纪50年代的扫盲运动,使全国1600万妇女摆脱扫盲的新中国成立后的45年内,全国1亿1千万妇女失明,女性文盲率到1993年下降到30%。
另一方面,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各地积极制定了鼓励女童入学、各级学校实行男女入学机会均等的政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童入学率大幅提高,1990年至2002年脱盲的5040万人中,62%为女性
照片为1952年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李顺达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女识字组上课时拍摄于总公司记者陈之平)
新中国的扫盲工作在世纪之交已经完成了基本任务。 那么,扫盲对我们来说,只是值得封印和追忆的历史吗?
当然不是。 扫盲是给所有中国人带来的,不仅是基本知识文化水平的进步,也是教育普及、终身学习的理念。
文盲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满足识字标准不是永恒的脱盲标准。 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特别是近年来,如果不在一周内获得新的知识,可能就无法跟上别人的步伐。 另外,你可能不擅长听别人在说什么。 这种现象也常常被称为新文盲。
实际上,联合国在重新定义新世纪文盲标准时,纳入了是否能够识别现代社会的符号,是否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管理等内容。 如果不能持续学习、进步、赶上社会快速发展,受教育、知识丰富的人也会成为文盲。 这意味着教育,特别是广义的扫盲教育,是伴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的长时间任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扫盲工作只是进行时,也可以说是还没有完成的时候。 教育、学习,对国家、社会、个人来说,都必须是终身的事业。 这可能是新中国漫长的扫盲进程积累在我们身上的巨大财富。
参考资料:
1、本公司微型纪录片《国家专辑·; 一个是不可缺少的”
2 .纪录片《圆梦百年:中国义务教育百年纪实》第十六集《扫除文盲》中国教育电视台
3 .纪录片《飞过中国建国60周年》第五集《50年代的扫盲运动》凤凰网
4 .《毛泽东发动了几次人民文化的颠复战? 配置四次扫盲”中国共产党信息网
5 .叶剑:“中国扫盲教育的变革研究从工具性扫盲教育到快速发展性扫盲教育”西南大学博士论文
6 .中国扫盲教育研究课题组:“中国扫盲教育”“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
7 .易舜:《从扫除文盲到教育强国》中国纪检监察报
8 .王姗:“共青团·; 记忆|当时共青团做盲急先锋被毛主席吹捧! 《共青团信息联播》
免责声明:学习兴国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星空网站目录平台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